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斌上广州地铁3号线,结束了在燕塘一带的扫楼,准备到天河路附近的一栋大厦为一位客户办理信用卡。
这是多年来信用卡业务拓展的惯有路数—到商务集中、公司人集中的地方向消费者推销银行服务的卖点,比如,飞机延误2小时以上获赔1000元,周三或周六在公司附近餐馆消费打折,9积分换购一杯星巴克等。
这些优惠与便利正好符合了公司人的部分需求,填一张表,获得一张有一定消费透支额度的信用卡,还能从这张卡的消费中获得积分,享受一定权益。
邹斌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分中心的一位员工。按100张卡的月工作任务来估算,他一天最少要完成3张信用卡的办理任务。
5年前,这个任务显得轻而易举。那时,一线城市的公司人正开始热衷于使用信用卡,对透支消费、再用储蓄来还,还能获得积分这种事感到新鲜。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不用担心储蓄卡里的存款因为刷卡而面临被盗的危险—信用卡的额度通常是有限的。
不过,当他们手里有了一张信用卡,再多一张就没什么吸引力了,除非,这张新卡能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或前一张卡的使用体验实在太糟。
这正是邹斌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线城市商务区里的公司人基本人手一张信用卡。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北京、上海的信用卡人均拥有量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70张和1.33张。
但在广大的二三四线城市,还有不少人并未获得信用卡服务—人均持有信用卡虽然较上年年末增长17.24%,但仅为0.34张。
一方面是广阔的市场,一方面是寻找落点的服务,互联网是匹配这种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中信银行发现了这个机会,正加大对它的利用,以实现渠道下沉。
与快递公司顺丰的合作,便是其中之一。它们的第一步计划是通过App,把金融与生活联接起来。
2013年8月,中信资本入股顺丰集团。一个背景是,中信集团是中信资本与中信银行的股东。2014年年底,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顺丰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那时,顺丰集团刚完成顺手付App的开发,他们起初的合作意向,是希望中信银行能为这个App的推广提供帮助。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有超过万家合作商户,累计发行2500多万张信用卡,还有中信银行分布在全国的网点。利用已有资源进行推广,并把顺丰集团提供的一分钱寄快递的权益加入到自己信用卡用户的持卡权益中,这对双方来说,并不是坏事。
快递业与银行业显然对合作抱有更多期待。比如,物流金融是UPS最典型的业务特点之一—基于物流中产生的真实货物与资金流转的把控,向参与其中的公司与个人提供金融服务。鉴于中国银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在现有条件下,把两个业务放到一个集团框架下来经营几无可能。尽管如此,双方还是忍不住要探寻这种可能性。
顺丰集团金融服务事业群首席执行官舒明与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吕天贵正在推进的第一个场景是:顺丰快递员给客户送快递时,手里拿着一张印有二维码的宣传页,推荐客户扫描后注册下载“中信顺手付”App,就能在一定时限内享有一分钱寄快递的权益。持卡者同时享有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提供的权益,比如,中信银行信用卡有9积分买咖啡的权益。
他们还有这样的设想:客户想要点一杯附近星巴克的咖啡,可以通过这个App在家里下单,把需求推送到附近快递小哥的设备上,小哥在送快递的同时,捎带上星巴克咖啡。
这些场景还停留在洽淡阶段,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双方正在做的一件事情是,将中信顺手付App以及联名信用卡二维码的物料放到遍布全国的顺丰集团的嘿客店里。据统计,嘿客店的数量已接近3000家。
嘿客店是顺丰在2014年尝试的社区服务虚拟门店。它通常位于小区附近,面积约为40至60平方米,最独特之处在于店内不摆放实体商品,而是在扫描二维码进行商品预购,另外提供快件自寄自取等服务。一年来, 由于嘿客店的客流量和下单量都不多,收入主要来自于快件服务,相比之下,硬成本投入较高,它的盈利模式被质疑模糊不清。
今年5月,顺丰宣布嘿客店试点升级为“顺丰家”,明确把它作为O2O闭环中的一枚棋子—这恰恰是中信银行颇为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2015年春节后,顺丰成立了金融服务事业群,加大了对金融业的布局。去年年底,它力邀舒明加盟。舒明此前在BCG咨询公司、高盛集团工作,担任过Henderson Group亚太区首席运营官,以及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的首席战略官。加盟顺丰后,舒明担任金融服务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顺丰认为自己的客户有着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在顺丰的业务版图中,除了快递业务、海淘、顺丰优选、提供社区服务的嘿客店,还有诸如哈根达斯这样的商户,被顺丰集团划分为供应链业务。另一块业务则被称为电商企业服务,简单说,就是为电商企业提供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仓储配送以及快递物流服务。这些业务,涉及到B2B、B2C,自然也就会涉及到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以顺丰的垫付货款为例:卖家寄件后,垫付平台在下一个工作日,把货款按约定比例,比如90%,先行付给卖家。在买家收到货物后,买家支付的货款,顺丰按照代收货款的结账周期,结算给垫付平台。之后的相关事宜,则由垫付平台与卖家清算和结算。
你可以将这个过程简单理解为一个货物抵押贷款逻辑。其中,垫付平台承担信用抵押贷款的风险。这个风险的控制,是基于顺丰的收货、送货、签收,卖家的付款与买家的货物交付。
在这个逻辑里,顺丰再次利用已有的快递资源,它所做的,不外乎是快递与收款,但它还收到了基于此的附加费用。这个垫付平台,可以是顺丰自己的,也可由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来承担—比如中信银行。 此外,在顺丰金融旗下,还有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类似的顺手付平台,以及储值卡业务,后者是针对顺丰的速运通卡与校园卡客户—如果这些客户有更多金融服务需求,顺丰就能成为一个渠道,引入中信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成为服务提供商。
一位顺丰金融的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周刊》透露,未来它们可能基于中信顺手付搭建包括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在内的业务平台,也可能建立C端的信用支付、小额贷款等零售业务平台。对中信银行来说,嘿客店多少有点社区银行的味道。
然而,一年来,关于嘿客店的经营状况外界却颇有质疑。由于自己门店的客流量和下单量有限,收入主要来自于快件服务。嘿客店已跟10余家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每销售出一件商品从中抽取8%的佣金。相比之下,硬成本投入较高,如果扩张加快,其盈利情况不会在短期内改善。
硬币总有两面,有想象力的商业前景,也意味着在商业闭环上可能定位模糊。嘿客店在顺丰生态中的角色还有待明确。这多少会影响双方的合作效率及回报。
况且,顺丰基于快递、货物、签收、收款中产生的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进行风险控制,并将这套闭环的风险控制逻辑商业化,引入金融机构。这也不难理
解,在中信顺手付App中,选择付款银行时,消费者可以关联任何一家银行,而不仅仅是中信银行。
扫楼时,邹斌把目光由最初的让更多消费者办理信用卡,转移到了“顺便”(如果客户有需求)获取个人客户贷款需求等内容,这利于他提高个人收入。在顺丰与中信银行的另一个合作可能性中,顺丰遍布于30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1900多个县级市或县区的网点,至少从渠道上来讲,对中信银行来说有切实吸引力。
但顺丰需要判断,这些想象空间能带来足够大的商业价值,才会把渠道资源投入其中。
两家公司共同做大中信顺手付这个产品,形成利益共享,是判断的方法之一。
吕天贵与舒明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并没有否认两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
“互联网的玩法是开放、合作与共赢,而不是垄断排外。”吕天贵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据中信银行透露,中信信用卡的互联网获客占其新增客户的比例已接近50%。
互联网玩法的逻辑,也存在于与BAT的合作中。
2014年3月12日,中信银行的股价开盘跳空高开,到早上10时40分封至涨停,随后出现波动,下午3时交易结束时,涨停收盘。
以下这则消息对此有推动作用:中信银行与阿里巴巴和腾讯达成合作,发行100万张虚拟信用卡(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互联网化的信用账户,而不是一张卡),
一位银行人士做了一下计算,在传统发卡机制下,银行与机构合作发行信用卡,当发卡量达到100万张时,能实现盈亏平衡。按上述方法计算,若发行100万张信用卡,是一笔赚钱的生意—更何况,它的发卡方式是互联网渠道,成本将更加低廉。
对于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它的投资者来说,那是颇为戏剧性的几天—中信银行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虚拟信用卡的消息被传出的同时,阿里巴巴宣布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
法律法规未禁之事,在商业领域常常可以先行起来。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虚拟信用卡的发行计划原本准备“低调”进行—在阿里巴巴与腾讯同时上线。
不过,阿里巴巴并没有坚持低调下去。它对外透露了这个计划—“虚拟”两个字,显得刺眼而大胆。
两个堪称“大胆创新”的业务,一时间挑动了各方的神经:监管表示事前知道得太少、相关参与方怀着忐忑的心情观望、资本市场反应迅速。
监管显然不希望一切来得“太突然”,他们惯常的思维是,创新与尝试要一步一步来,步子不能迈太大。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总部位于深圳,相关负责人被紧急叫到北京进行情况说明。当他们第二天到达北京时,暂停二维码支付的通知已经下达,虚拟信用卡的发行也被暂停。
如今,和微众银行等网络银行一样,虚拟信用卡业务正在等待开闸—它们都在等待远程开户的试点。
渠道的下沉与互联网化的尝试也发生在中信银行与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
6月5日,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签订全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范围由部分业务扩展至全平台业务。
来自中信银行的数据显示,中信银行此前与百度贴吧合作发行的中信百度贴吧认同卡,其持卡用户81%的信用卡交易额来自于网络消费,这也意味着网络联名信用卡找到了它们新的目标客户:具有网购需求的客户。
不过,这也体现出了传统信用卡业务的焦虑—既然互联网渠道具有获得客户的强大能力,有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信用评分机制,如果这些公司也推出信用卡业务,传统的信用卡业务该如何接招,是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于,京东推出了“京东白条”、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推出了“花呗”,而国务院也正计划把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扩展至全国,仔细分析,它们都可能对传统的信用卡业务造成冲击。
从互联网平台起家的信用卡业务,将可能打开新的市场局面—它们一方面让更多没有获得信用卡服务的消费者成为信用卡市场新的增量,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给传统信用卡业务带来挑战。
可以预期的是,在信用卡市场格局被挑动时,接下来的比拼,将集中于对客户的争夺。客户服务,从未像今天一样受到空前的重视,而产品的形态,可能是客户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互联网时代大家的想法,是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你没有好的服务和体验,客户是不会找你来的。”吕天贵说。
这也是花呗这个产品推出时的初衷,产品经理与团队认为客户需要这样的服务—线上购物时,消费者已付款,但收到货品后,可能不符合预期,缺乏线下购物时货品满意后才付钱的真实场景。花呗的做法是,消费者收到货满意了再还款,先前由花呗垫付,不满意可以取消交易退货。 “现在的产品还没办法很好地满足电商的这一特性。”蚂蚁微贷事业部消费者信贷总监郝颖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
花呗的想法,是把买卖双方的需求对接,解决线上购物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不同于担保交易,后者解决了资金的安全性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商户与消费者之间在产品的质量、真伪方面的相互信任问题。
从消费者关注的微小处去考虑,提升使用体验,正在成为信用卡产品创新的切入点。中信银行正在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这样的产品理念。
两个多月前,中信银行推出了一款名为“网付卡”的产品,它想解决用卡资金安全问题。它可以针对使用场景,分成不同的额度,用完后作废,这样可以有效规避卡被盗刷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信用卡额度是5万元,你可以将它随意设置成10张或者更多的网付卡,并对每一张的单笔交易额、月累计交易额,以及交易多少、卡片有效期等进行设定,这样更容易对网络交易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止损。
这个产品的思路来源于微信红包的兴起。一位给下属发微信红包的用户,在发完红包后便将储蓄卡解绑了,他担心手机或账号出现问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网付卡有点类似于虚拟信用卡,不同的是虚拟信用卡存在开户的问题,网付卡则是在已有账户中进行操作。这个产品上线后,引起了市场的巨大关注,它看起来具有了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之间正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惧怕对手是没用的,关键要了解对手是谁。
至少在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公司并没有太大意愿,在经验尚浅、并不擅长的金融领域与传统银行产生更正面的冲突。
“我们想把银行好的金融服务放到我们的平台上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微众银行与其他银行一样,都是我们的合作方。要说稍微亲疏有别的地方,那就是微众银行离我们的物理距离更近。”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在这点上,郝颖的想法与上述微信支付负责人相似。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蚂蚁微贷要做一个平台化的东西,定位是帮助银行、消费金融机构去做这样的业务,把数据能力输出到合作方,才能做大。“我们先用自己的产品作为运营主体,但最终可能还是会退出这个业务,在底层推出数据检测服务。”郝颖说。
不过,商业规则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竞争对手往往在开始时让自己显得微不足道,但它们可能正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从已有经验来看,没人不相信互联网具有这样的能力。
即使诸如“花呗”这样的产品形态,在真正成为传统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对手之前,并不承认它们的野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停止“挑衅”,毕竟,市场是变化的,总是有新的竞争者涌入,也有被淘汰者暗然离场。
最新消息是,中信银行正在改革。7月9日,中信银行提出将信用卡业务进行公司化改制,由中信银行和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信信用卡公司,这相当于一个独立于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专营机构。它正在突出信用卡经营的专业化,这也就意味着,面对更复杂的经营环境,它们可能摆脱体制的束缚。
不过,对手总是日益强大的,传统银行把危机感化做实际的改变,才是面对现实的做法。
这是多年来信用卡业务拓展的惯有路数—到商务集中、公司人集中的地方向消费者推销银行服务的卖点,比如,飞机延误2小时以上获赔1000元,周三或周六在公司附近餐馆消费打折,9积分换购一杯星巴克等。
这些优惠与便利正好符合了公司人的部分需求,填一张表,获得一张有一定消费透支额度的信用卡,还能从这张卡的消费中获得积分,享受一定权益。
邹斌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分中心的一位员工。按100张卡的月工作任务来估算,他一天最少要完成3张信用卡的办理任务。
5年前,这个任务显得轻而易举。那时,一线城市的公司人正开始热衷于使用信用卡,对透支消费、再用储蓄来还,还能获得积分这种事感到新鲜。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不用担心储蓄卡里的存款因为刷卡而面临被盗的危险—信用卡的额度通常是有限的。
不过,当他们手里有了一张信用卡,再多一张就没什么吸引力了,除非,这张新卡能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或前一张卡的使用体验实在太糟。
这正是邹斌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线城市商务区里的公司人基本人手一张信用卡。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北京、上海的信用卡人均拥有量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70张和1.33张。
但在广大的二三四线城市,还有不少人并未获得信用卡服务—人均持有信用卡虽然较上年年末增长17.24%,但仅为0.34张。
一方面是广阔的市场,一方面是寻找落点的服务,互联网是匹配这种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中信银行发现了这个机会,正加大对它的利用,以实现渠道下沉。
与快递公司顺丰的合作,便是其中之一。它们的第一步计划是通过App,把金融与生活联接起来。
2013年8月,中信资本入股顺丰集团。一个背景是,中信集团是中信资本与中信银行的股东。2014年年底,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顺丰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那时,顺丰集团刚完成顺手付App的开发,他们起初的合作意向,是希望中信银行能为这个App的推广提供帮助。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有超过万家合作商户,累计发行2500多万张信用卡,还有中信银行分布在全国的网点。利用已有资源进行推广,并把顺丰集团提供的一分钱寄快递的权益加入到自己信用卡用户的持卡权益中,这对双方来说,并不是坏事。
快递业与银行业显然对合作抱有更多期待。比如,物流金融是UPS最典型的业务特点之一—基于物流中产生的真实货物与资金流转的把控,向参与其中的公司与个人提供金融服务。鉴于中国银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在现有条件下,把两个业务放到一个集团框架下来经营几无可能。尽管如此,双方还是忍不住要探寻这种可能性。
顺丰集团金融服务事业群首席执行官舒明与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吕天贵正在推进的第一个场景是:顺丰快递员给客户送快递时,手里拿着一张印有二维码的宣传页,推荐客户扫描后注册下载“中信顺手付”App,就能在一定时限内享有一分钱寄快递的权益。持卡者同时享有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提供的权益,比如,中信银行信用卡有9积分买咖啡的权益。
他们还有这样的设想:客户想要点一杯附近星巴克的咖啡,可以通过这个App在家里下单,把需求推送到附近快递小哥的设备上,小哥在送快递的同时,捎带上星巴克咖啡。
这些场景还停留在洽淡阶段,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双方正在做的一件事情是,将中信顺手付App以及联名信用卡二维码的物料放到遍布全国的顺丰集团的嘿客店里。据统计,嘿客店的数量已接近3000家。
嘿客店是顺丰在2014年尝试的社区服务虚拟门店。它通常位于小区附近,面积约为40至60平方米,最独特之处在于店内不摆放实体商品,而是在扫描二维码进行商品预购,另外提供快件自寄自取等服务。一年来, 由于嘿客店的客流量和下单量都不多,收入主要来自于快件服务,相比之下,硬成本投入较高,它的盈利模式被质疑模糊不清。
今年5月,顺丰宣布嘿客店试点升级为“顺丰家”,明确把它作为O2O闭环中的一枚棋子—这恰恰是中信银行颇为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2015年春节后,顺丰成立了金融服务事业群,加大了对金融业的布局。去年年底,它力邀舒明加盟。舒明此前在BCG咨询公司、高盛集团工作,担任过Henderson Group亚太区首席运营官,以及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的首席战略官。加盟顺丰后,舒明担任金融服务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顺丰认为自己的客户有着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在顺丰的业务版图中,除了快递业务、海淘、顺丰优选、提供社区服务的嘿客店,还有诸如哈根达斯这样的商户,被顺丰集团划分为供应链业务。另一块业务则被称为电商企业服务,简单说,就是为电商企业提供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仓储配送以及快递物流服务。这些业务,涉及到B2B、B2C,自然也就会涉及到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以顺丰的垫付货款为例:卖家寄件后,垫付平台在下一个工作日,把货款按约定比例,比如90%,先行付给卖家。在买家收到货物后,买家支付的货款,顺丰按照代收货款的结账周期,结算给垫付平台。之后的相关事宜,则由垫付平台与卖家清算和结算。
你可以将这个过程简单理解为一个货物抵押贷款逻辑。其中,垫付平台承担信用抵押贷款的风险。这个风险的控制,是基于顺丰的收货、送货、签收,卖家的付款与买家的货物交付。
在这个逻辑里,顺丰再次利用已有的快递资源,它所做的,不外乎是快递与收款,但它还收到了基于此的附加费用。这个垫付平台,可以是顺丰自己的,也可由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来承担—比如中信银行。 此外,在顺丰金融旗下,还有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类似的顺手付平台,以及储值卡业务,后者是针对顺丰的速运通卡与校园卡客户—如果这些客户有更多金融服务需求,顺丰就能成为一个渠道,引入中信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成为服务提供商。
一位顺丰金融的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周刊》透露,未来它们可能基于中信顺手付搭建包括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在内的业务平台,也可能建立C端的信用支付、小额贷款等零售业务平台。对中信银行来说,嘿客店多少有点社区银行的味道。
然而,一年来,关于嘿客店的经营状况外界却颇有质疑。由于自己门店的客流量和下单量有限,收入主要来自于快件服务。嘿客店已跟10余家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每销售出一件商品从中抽取8%的佣金。相比之下,硬成本投入较高,如果扩张加快,其盈利情况不会在短期内改善。
硬币总有两面,有想象力的商业前景,也意味着在商业闭环上可能定位模糊。嘿客店在顺丰生态中的角色还有待明确。这多少会影响双方的合作效率及回报。
况且,顺丰基于快递、货物、签收、收款中产生的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进行风险控制,并将这套闭环的风险控制逻辑商业化,引入金融机构。这也不难理
解,在中信顺手付App中,选择付款银行时,消费者可以关联任何一家银行,而不仅仅是中信银行。
扫楼时,邹斌把目光由最初的让更多消费者办理信用卡,转移到了“顺便”(如果客户有需求)获取个人客户贷款需求等内容,这利于他提高个人收入。在顺丰与中信银行的另一个合作可能性中,顺丰遍布于30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1900多个县级市或县区的网点,至少从渠道上来讲,对中信银行来说有切实吸引力。
但顺丰需要判断,这些想象空间能带来足够大的商业价值,才会把渠道资源投入其中。
两家公司共同做大中信顺手付这个产品,形成利益共享,是判断的方法之一。
吕天贵与舒明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并没有否认两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
“互联网的玩法是开放、合作与共赢,而不是垄断排外。”吕天贵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据中信银行透露,中信信用卡的互联网获客占其新增客户的比例已接近50%。
互联网玩法的逻辑,也存在于与BAT的合作中。
2014年3月12日,中信银行的股价开盘跳空高开,到早上10时40分封至涨停,随后出现波动,下午3时交易结束时,涨停收盘。
以下这则消息对此有推动作用:中信银行与阿里巴巴和腾讯达成合作,发行100万张虚拟信用卡(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互联网化的信用账户,而不是一张卡),
一位银行人士做了一下计算,在传统发卡机制下,银行与机构合作发行信用卡,当发卡量达到100万张时,能实现盈亏平衡。按上述方法计算,若发行100万张信用卡,是一笔赚钱的生意—更何况,它的发卡方式是互联网渠道,成本将更加低廉。
对于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它的投资者来说,那是颇为戏剧性的几天—中信银行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虚拟信用卡的消息被传出的同时,阿里巴巴宣布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
法律法规未禁之事,在商业领域常常可以先行起来。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虚拟信用卡的发行计划原本准备“低调”进行—在阿里巴巴与腾讯同时上线。
不过,阿里巴巴并没有坚持低调下去。它对外透露了这个计划—“虚拟”两个字,显得刺眼而大胆。
两个堪称“大胆创新”的业务,一时间挑动了各方的神经:监管表示事前知道得太少、相关参与方怀着忐忑的心情观望、资本市场反应迅速。
监管显然不希望一切来得“太突然”,他们惯常的思维是,创新与尝试要一步一步来,步子不能迈太大。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总部位于深圳,相关负责人被紧急叫到北京进行情况说明。当他们第二天到达北京时,暂停二维码支付的通知已经下达,虚拟信用卡的发行也被暂停。
如今,和微众银行等网络银行一样,虚拟信用卡业务正在等待开闸—它们都在等待远程开户的试点。
渠道的下沉与互联网化的尝试也发生在中信银行与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
6月5日,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签订全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范围由部分业务扩展至全平台业务。
来自中信银行的数据显示,中信银行此前与百度贴吧合作发行的中信百度贴吧认同卡,其持卡用户81%的信用卡交易额来自于网络消费,这也意味着网络联名信用卡找到了它们新的目标客户:具有网购需求的客户。
不过,这也体现出了传统信用卡业务的焦虑—既然互联网渠道具有获得客户的强大能力,有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信用评分机制,如果这些公司也推出信用卡业务,传统的信用卡业务该如何接招,是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于,京东推出了“京东白条”、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推出了“花呗”,而国务院也正计划把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扩展至全国,仔细分析,它们都可能对传统的信用卡业务造成冲击。
从互联网平台起家的信用卡业务,将可能打开新的市场局面—它们一方面让更多没有获得信用卡服务的消费者成为信用卡市场新的增量,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给传统信用卡业务带来挑战。
可以预期的是,在信用卡市场格局被挑动时,接下来的比拼,将集中于对客户的争夺。客户服务,从未像今天一样受到空前的重视,而产品的形态,可能是客户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互联网时代大家的想法,是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你没有好的服务和体验,客户是不会找你来的。”吕天贵说。
这也是花呗这个产品推出时的初衷,产品经理与团队认为客户需要这样的服务—线上购物时,消费者已付款,但收到货品后,可能不符合预期,缺乏线下购物时货品满意后才付钱的真实场景。花呗的做法是,消费者收到货满意了再还款,先前由花呗垫付,不满意可以取消交易退货。 “现在的产品还没办法很好地满足电商的这一特性。”蚂蚁微贷事业部消费者信贷总监郝颖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
花呗的想法,是把买卖双方的需求对接,解决线上购物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不同于担保交易,后者解决了资金的安全性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商户与消费者之间在产品的质量、真伪方面的相互信任问题。
从消费者关注的微小处去考虑,提升使用体验,正在成为信用卡产品创新的切入点。中信银行正在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这样的产品理念。
两个多月前,中信银行推出了一款名为“网付卡”的产品,它想解决用卡资金安全问题。它可以针对使用场景,分成不同的额度,用完后作废,这样可以有效规避卡被盗刷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信用卡额度是5万元,你可以将它随意设置成10张或者更多的网付卡,并对每一张的单笔交易额、月累计交易额,以及交易多少、卡片有效期等进行设定,这样更容易对网络交易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止损。
这个产品的思路来源于微信红包的兴起。一位给下属发微信红包的用户,在发完红包后便将储蓄卡解绑了,他担心手机或账号出现问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网付卡有点类似于虚拟信用卡,不同的是虚拟信用卡存在开户的问题,网付卡则是在已有账户中进行操作。这个产品上线后,引起了市场的巨大关注,它看起来具有了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之间正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惧怕对手是没用的,关键要了解对手是谁。
至少在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公司并没有太大意愿,在经验尚浅、并不擅长的金融领域与传统银行产生更正面的冲突。
“我们想把银行好的金融服务放到我们的平台上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微众银行与其他银行一样,都是我们的合作方。要说稍微亲疏有别的地方,那就是微众银行离我们的物理距离更近。”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在这点上,郝颖的想法与上述微信支付负责人相似。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蚂蚁微贷要做一个平台化的东西,定位是帮助银行、消费金融机构去做这样的业务,把数据能力输出到合作方,才能做大。“我们先用自己的产品作为运营主体,但最终可能还是会退出这个业务,在底层推出数据检测服务。”郝颖说。
不过,商业规则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竞争对手往往在开始时让自己显得微不足道,但它们可能正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从已有经验来看,没人不相信互联网具有这样的能力。
即使诸如“花呗”这样的产品形态,在真正成为传统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对手之前,并不承认它们的野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停止“挑衅”,毕竟,市场是变化的,总是有新的竞争者涌入,也有被淘汰者暗然离场。
最新消息是,中信银行正在改革。7月9日,中信银行提出将信用卡业务进行公司化改制,由中信银行和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信信用卡公司,这相当于一个独立于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专营机构。它正在突出信用卡经营的专业化,这也就意味着,面对更复杂的经营环境,它们可能摆脱体制的束缚。
不过,对手总是日益强大的,传统银行把危机感化做实际的改变,才是面对现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