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中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学生学习的成功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使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因此,职业学校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88-02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已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和教师施教的问题,而且与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及其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和动机密切相关。职业教育能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应是当前职业学校内部体制管理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运作,这种办学模式十分强调“专业对口”,学生入学后学什么专业,不是由自己选择,而是在录取的时候就已经敲定,中途也不得更改。同时,各学科之间也是界限分明,以突出专业性。总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一切都由校方设计安排好,学生的义务就是服从,从而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这种办学模式显然是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考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统一性,缺乏多样性,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上很少有选择权和自主权,一切都按照统一的、规范的培养模式进行“工厂化生产”;在教学模式上,传统教育学派的“班级授课制”和“三中心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也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在管理模式上,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只是把学生当做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没有将其当做服务的主体。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指学校的任务就是琢玉成器,就是定规矩,就是教学生、管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
二、“以学生为主体”办学理念的实施对策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强调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进而发挥其潜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具有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努力使他们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乐意和教师进行合作,让他们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这常常是由于老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沟通,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各抒己见的场面。我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要面带微笑地上好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使我在课堂上与学生关系融洽了,每节课都能圆满地完成预期目标。
其次,用热情拉近师生距离。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教师,如果把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成功的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的热情。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甜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再次,要学会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尊重学生。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的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中。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因为哪怕是最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是对师生关系起辅助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软环境。
2.端正学风,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管理育人的重要方面。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基本出发点,加强课外学习管理、班级管理(如设班导师)、自我管理(建立学生自检委员会)等。
在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时,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校方不能闭门造车,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及办学模式选择等,要征求学生的意见,从而体现其主体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课程的选择性上。在学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应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模块,同时形成有利于学生选择的机制,适应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并积极推行学分和学分互认等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改变自己高考时所选的专业,可以进行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修读方式。
3.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要改变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索式和研讨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除应用演绎法(面面俱到的讲授),还要多运用归纳教学法(点到为止),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状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改变教师讲课学生听、教师操作学生模仿、一个课堂只能有一种声音的传统做法,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不仅要掌握现成的知识,还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学校和教室教学空间的束缚,把课堂向社会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等,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
改变目前以卷面测试为主的评估方法,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采用多元考核体系和发展性评估手段。考核可采取开卷或半开卷的方式,命题形式也可以多样,可既有知识性和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和直觉性题目;考试形式则不拘泥于笔答,可笔试、口试、模拟、实际操作、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并举。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方式,它把评价视为鼓励学生发展的手段,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学生改进。在日常学习评价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以激励为主,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取得成功的机会。
4.要突出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的联系而与完成专业任务密切相关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上的专家学者们的预计,平均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50%的技能需要更新。现存职业每过15年将更换20%,而50年后,现存的大多数职业将“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难以预知的职业。社会最需要的是一种能不断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能力。我国劳动部门在对英、德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系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已初步研究出我国的八项核心能力项目,即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多维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指标或能力要素都难以实现最终培养目标,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综合培养是实际就业环境中对现代职业角色的要求,职业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只有在相关职业活动中外化成职业行为,才能评断出职业角色核心能力的强弱。
参考文献
1 赵光辉.从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刘 微.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谢维和教授谈如何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N]. 中国教育报,2003.1.14:第4版
5 曹荣誉.高等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
【关键词】职业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88-02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已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和教师施教的问题,而且与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及其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和动机密切相关。职业教育能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应是当前职业学校内部体制管理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运作,这种办学模式十分强调“专业对口”,学生入学后学什么专业,不是由自己选择,而是在录取的时候就已经敲定,中途也不得更改。同时,各学科之间也是界限分明,以突出专业性。总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一切都由校方设计安排好,学生的义务就是服从,从而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这种办学模式显然是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考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统一性,缺乏多样性,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上很少有选择权和自主权,一切都按照统一的、规范的培养模式进行“工厂化生产”;在教学模式上,传统教育学派的“班级授课制”和“三中心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也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在管理模式上,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只是把学生当做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没有将其当做服务的主体。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指学校的任务就是琢玉成器,就是定规矩,就是教学生、管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
二、“以学生为主体”办学理念的实施对策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强调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进而发挥其潜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具有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努力使他们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乐意和教师进行合作,让他们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这常常是由于老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沟通,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各抒己见的场面。我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要面带微笑地上好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使我在课堂上与学生关系融洽了,每节课都能圆满地完成预期目标。
其次,用热情拉近师生距离。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教师,如果把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成功的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的热情。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甜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再次,要学会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尊重学生。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的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中。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因为哪怕是最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是对师生关系起辅助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软环境。
2.端正学风,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管理育人的重要方面。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基本出发点,加强课外学习管理、班级管理(如设班导师)、自我管理(建立学生自检委员会)等。
在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时,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校方不能闭门造车,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及办学模式选择等,要征求学生的意见,从而体现其主体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课程的选择性上。在学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应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模块,同时形成有利于学生选择的机制,适应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并积极推行学分和学分互认等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改变自己高考时所选的专业,可以进行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修读方式。
3.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要改变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索式和研讨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除应用演绎法(面面俱到的讲授),还要多运用归纳教学法(点到为止),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状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改变教师讲课学生听、教师操作学生模仿、一个课堂只能有一种声音的传统做法,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不仅要掌握现成的知识,还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学校和教室教学空间的束缚,把课堂向社会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等,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
改变目前以卷面测试为主的评估方法,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采用多元考核体系和发展性评估手段。考核可采取开卷或半开卷的方式,命题形式也可以多样,可既有知识性和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和直觉性题目;考试形式则不拘泥于笔答,可笔试、口试、模拟、实际操作、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并举。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方式,它把评价视为鼓励学生发展的手段,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学生改进。在日常学习评价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以激励为主,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取得成功的机会。
4.要突出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的联系而与完成专业任务密切相关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上的专家学者们的预计,平均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50%的技能需要更新。现存职业每过15年将更换20%,而50年后,现存的大多数职业将“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难以预知的职业。社会最需要的是一种能不断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能力。我国劳动部门在对英、德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系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已初步研究出我国的八项核心能力项目,即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多维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指标或能力要素都难以实现最终培养目标,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综合培养是实际就业环境中对现代职业角色的要求,职业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只有在相关职业活动中外化成职业行为,才能评断出职业角色核心能力的强弱。
参考文献
1 赵光辉.从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刘 微.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谢维和教授谈如何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N]. 中国教育报,2003.1.14:第4版
5 曹荣誉.高等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