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对严琦的陶然居来说,是一个喜获丰收的年头:获得了“中国餐饮业年度十佳企业”称号;第54家连锁店在内蒙古顺利开业;获得“十大品牌影响力民营企业”称号。谁能想到,今天的陶然居竟然是从一个不起眼的“路边店”一路走来的。
路边小店靠田螺出名
说起下海的起因,严琦只用了14个字:“只想尝试一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这一试,就试出了一个连锁餐饮的名牌——陶然居。
假如不是这一试,想必严琦还“埋”在一堆账本里。下海前的严琦是名助理会计师。1994年,严琦在重庆远郊白市驿高速路出口开了家小餐馆,名叫“陶然居”。起步时的陶然居是简陋的,只有5张餐桌,连桌布都没有。当时,重庆流行辣子鸡、酸菜鱼,陶然居也随波逐流。
严琦一直为没有“当家菜”而苦恼。1994年,《重庆日报》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严琦的兴趣。该报道说:西南农学院的一位教授培育出了人工养殖的田螺。这种田螺以新鲜蔬菜和野生草类为食,个头大,肉质饱满,鲜嫩,没有泥腥味。
经过30多天的反复研究,炒了上千斤田螺后,陶然居的独创菜品“辣子田螺”出炉了。严琦将“辣子田螺”免费送给高速路上来往的过客。
“辣子田螺”声名远扬,许多人跑到陶然居,就为了这道菜。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没有陶然居的“辣子田螺”,很多人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往白市驿跑。
小小的田螺,让严琦的陶然居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特色就不怕没市场
一天,一位带着成都口音的客人,在白市驿汗流浃背地吃够了“辣子田螺”后,对严琦说:“把店开到成都嘛,弄得我们吃个饭都要千里迢迢赶车坐船的。”
就是这句话,让陶然居开始了连锁之旅。
严琦专程到成都考察市场。3天里,大凡有点儿名气的餐厅严琦都看过了,成都餐饮业的竞争也给严琦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严琦坚信,有特色就不怕没市场。
1997年,严琦相中了成都金牛区一处3000平方米的场地,那是一个相当冷僻的地段。房东收着钱,摇着头下了结论:“做不成!”令房东大跌眼镜的是,不到3个月,成都便刮起了“辣子田螺”旋风。不到一年,陶然居就在成都连开3家分店,一家比一家大,生意一家比一家好。趁热打铁,严琦又向自贡、绵阳等扩张,几乎每月开一家分店。
2000年,严琦回师重庆,投资4000万元,在冷僻的地段开了店。严琦自信地说:“陶然居靠的是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菜品和一流的服务。只要有停车场,我们就一定能火。”果然,陶然居开业后,带火了整条街。
此后,陶然居进驻重庆黄金商圈解放碑。在这块商贾云集的地盘上,陶然居再次获得成功:2800平方米的大厅里,食客川流不息,每天的客流量多达几千人。
短短4年时间,陶然居在重庆市区的营业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
重庆美食叫板京城
2003年,严琦决定到北京开店。在严琦看来,只有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才是真正具有知名度。
为了考察北京市场,严琦先后进京20趟,花费50万元。
2003年10月,陶然居北京朝阳店开业了。但是,头两个月下来,亏损180万元。按行规,开店的第一个月一般都要亏损,但亏损一般不超过50万元。“亏这么多,得从自身找毛病。”严琦说。
原因很快找到了:陶然居在重庆有名气,在北京却鲜为人知。于是,严琦开始在地铁站打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宣传片。
一天,严琦看着有100多张餐桌的大厅里只有几十桌人在吃饭,突然意识到,必须让“辣子田螺”再立战功。她要求服务员向每位客人推荐“辣子田螺”。不久,生意奇迹般地好转。这家店从第三个月起开始盈利。2004年6月,陶然居在北京的第二家店宣布开业。
“别人用‘手’做饭,我用‘心’做”
2000年,重庆一带的农户养殖的田螺,已不能满足陶然居的需求,严琦在贵州、广西和四川建立了田螺、海鲜等的养殖、加工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为什么每家分店的田螺味道都一样?因为它的主要配料豆瓣都是配送中心发出去的。”陶然居餐饮集团行政总厨陈小彬说。
在重庆配送中心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里,数百个泡菜坛一字摆开,每个坛子1米高,里面盛满了泡姜、泡豇豆、泡青菜头;院子里还有几十口大缸,里面是正在发酵的红辣椒。这些作料都要用专车送往各地的连锁店。
连锁店的扩张,需要人才的支撑。严琦不喜欢从别的饭店里挖人,她认为,从别的企业过来的人才,对陶然居的感情不会很深,她要培养忠于企业的员工。2000年,严琦在重庆开办了“陶然居餐饮职业培训技工学校”。
回首创业路,严琦把陶然居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归结为3句话:当其他店盯住价格时,陶然居看重的是菜品的口味和特色;当别人致力于口味时,陶然居开始考虑店堂的环境;当注重店堂环境成为潮流时,陶然居已在尝试绿色餐饮了。
严琦常常对员工说这样一句话:“我们就是做饭的,我们要做好全国人民的饭。”怎样才能把饭做好?严琦的心得是:“别人用‘手’做,我用‘心’做。”
路边小店靠田螺出名
说起下海的起因,严琦只用了14个字:“只想尝试一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这一试,就试出了一个连锁餐饮的名牌——陶然居。
假如不是这一试,想必严琦还“埋”在一堆账本里。下海前的严琦是名助理会计师。1994年,严琦在重庆远郊白市驿高速路出口开了家小餐馆,名叫“陶然居”。起步时的陶然居是简陋的,只有5张餐桌,连桌布都没有。当时,重庆流行辣子鸡、酸菜鱼,陶然居也随波逐流。
严琦一直为没有“当家菜”而苦恼。1994年,《重庆日报》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严琦的兴趣。该报道说:西南农学院的一位教授培育出了人工养殖的田螺。这种田螺以新鲜蔬菜和野生草类为食,个头大,肉质饱满,鲜嫩,没有泥腥味。
经过30多天的反复研究,炒了上千斤田螺后,陶然居的独创菜品“辣子田螺”出炉了。严琦将“辣子田螺”免费送给高速路上来往的过客。
“辣子田螺”声名远扬,许多人跑到陶然居,就为了这道菜。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没有陶然居的“辣子田螺”,很多人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往白市驿跑。
小小的田螺,让严琦的陶然居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特色就不怕没市场
一天,一位带着成都口音的客人,在白市驿汗流浃背地吃够了“辣子田螺”后,对严琦说:“把店开到成都嘛,弄得我们吃个饭都要千里迢迢赶车坐船的。”
就是这句话,让陶然居开始了连锁之旅。
严琦专程到成都考察市场。3天里,大凡有点儿名气的餐厅严琦都看过了,成都餐饮业的竞争也给严琦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严琦坚信,有特色就不怕没市场。
1997年,严琦相中了成都金牛区一处3000平方米的场地,那是一个相当冷僻的地段。房东收着钱,摇着头下了结论:“做不成!”令房东大跌眼镜的是,不到3个月,成都便刮起了“辣子田螺”旋风。不到一年,陶然居就在成都连开3家分店,一家比一家大,生意一家比一家好。趁热打铁,严琦又向自贡、绵阳等扩张,几乎每月开一家分店。
2000年,严琦回师重庆,投资4000万元,在冷僻的地段开了店。严琦自信地说:“陶然居靠的是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菜品和一流的服务。只要有停车场,我们就一定能火。”果然,陶然居开业后,带火了整条街。
此后,陶然居进驻重庆黄金商圈解放碑。在这块商贾云集的地盘上,陶然居再次获得成功:2800平方米的大厅里,食客川流不息,每天的客流量多达几千人。
短短4年时间,陶然居在重庆市区的营业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
重庆美食叫板京城
2003年,严琦决定到北京开店。在严琦看来,只有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才是真正具有知名度。
为了考察北京市场,严琦先后进京20趟,花费50万元。
2003年10月,陶然居北京朝阳店开业了。但是,头两个月下来,亏损180万元。按行规,开店的第一个月一般都要亏损,但亏损一般不超过50万元。“亏这么多,得从自身找毛病。”严琦说。
原因很快找到了:陶然居在重庆有名气,在北京却鲜为人知。于是,严琦开始在地铁站打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宣传片。
一天,严琦看着有100多张餐桌的大厅里只有几十桌人在吃饭,突然意识到,必须让“辣子田螺”再立战功。她要求服务员向每位客人推荐“辣子田螺”。不久,生意奇迹般地好转。这家店从第三个月起开始盈利。2004年6月,陶然居在北京的第二家店宣布开业。
“别人用‘手’做饭,我用‘心’做”
2000年,重庆一带的农户养殖的田螺,已不能满足陶然居的需求,严琦在贵州、广西和四川建立了田螺、海鲜等的养殖、加工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为什么每家分店的田螺味道都一样?因为它的主要配料豆瓣都是配送中心发出去的。”陶然居餐饮集团行政总厨陈小彬说。
在重庆配送中心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里,数百个泡菜坛一字摆开,每个坛子1米高,里面盛满了泡姜、泡豇豆、泡青菜头;院子里还有几十口大缸,里面是正在发酵的红辣椒。这些作料都要用专车送往各地的连锁店。
连锁店的扩张,需要人才的支撑。严琦不喜欢从别的饭店里挖人,她认为,从别的企业过来的人才,对陶然居的感情不会很深,她要培养忠于企业的员工。2000年,严琦在重庆开办了“陶然居餐饮职业培训技工学校”。
回首创业路,严琦把陶然居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归结为3句话:当其他店盯住价格时,陶然居看重的是菜品的口味和特色;当别人致力于口味时,陶然居开始考虑店堂的环境;当注重店堂环境成为潮流时,陶然居已在尝试绿色餐饮了。
严琦常常对员工说这样一句话:“我们就是做饭的,我们要做好全国人民的饭。”怎样才能把饭做好?严琦的心得是:“别人用‘手’做,我用‘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