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建筑作为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文化、道德伦理及审美意趣的综合载体,其发展、壮大、继承的脉络甚为清晰,是世界建筑之林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的文化结晶,从高校教育而言,丰厚的建筑文化与多元的建筑风格,为中国建筑史的教育与学习均到来了考验。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中国建筑史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提出对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使中国建筑史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而生生不息,并使得建筑史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通透与清晰地学习中国建筑史。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教学研究
一、引言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自1992年始,建筑学专业学位获得者必须要了解中外建筑的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成为其必须具备的修养与基本素质。建筑史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建筑学的课程设计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古典建筑文化的学习与继承正式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对文化修养、时代背景、艺术造诣、审美想象等都具有极高要求,且在当今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建筑与城市设计理念商业文化气息严重,中国建筑史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集成,与现行的建筑与设计理念格格不入,导致因市场需求造成的价值分歧,从而使古典建筑文化的运用沦为配角,只能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不能继承与发扬古典建筑文化的精髓。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中国建筑史课程学习兴趣的缺失,从而使中国建筑史教学面临严峻挑战。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社会体制与经济模式的深刻转型,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传承与发扬古典建筑文化的基础之上将古典建筑文化的神韵移植到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理念中。
二、中国建筑史教学现状
中国建筑史因传统文化的厚重而具有十分独特的内涵与外延,其教育形式被教学内容所局限,很难有大的突破与创新。反言之,中国建筑史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化与细化教育以属不易,时间脉络与历史节点的厘清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即是难点,又是重点。基于此,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现状主要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现与发掘,其内涵的延伸较少,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点更是匮乏。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与辉煌成就,同时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风格,通过学习观察与分析古代建筑,吸取与借鉴我国历史中可供学习的文化与经验遗产,用以提高建筑创作与创意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丰富建筑创作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可以说学习中国建筑史的核心目标是经过专业的理论虚席,提高综合素养并培养出学生独立建筑实践创作的能力。
中国建筑史的学习目的是为最终实现独立建筑实践创作而服务。但是,当今我国的建筑创作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一方面可以从商业化选择角度可以开脱,生活方式只能是生存的前提条件,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中的表现缺失可以归结为不同历史时期价值选择的变迁。但是,造成这一现象另一原因是教育方式的导向性选择。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就业压力沉重也必须纳入高校的考虑范畴之内。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普遍出现,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会有意识地偏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而商业化气息浓重的建筑实践能力增加,或多或少地会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另外,传统建筑模式与格局的不被认同也是导致中国建筑史教学方向位移的又一原因。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极强,对文学、艺术、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均有很高要求,若想尽得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那么对建筑文化所对应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审美取向、文化背景等方面均要有极其透彻的了解,否则,对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中,只会得其形,而不得其神。
三、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
总体而言,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可以从教学手段与教材革新两方面入手。教育手段多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应用,对中国建筑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拓展均有极其积极的意义。教材革新主要是从横向与纵向多元对比视角,进行中国建筑史脉络的清晰化整理,同时加入同期世界范围内建筑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刻,也更加易于体会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
首先,理论与实际结合。再高深的理论知识脱离了实际应用其终究是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也可为进一步研究古代建筑技术打下坚实基础。在建筑知识理论相对丰富以后,辅以有限的建筑作品实例进行引导,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直至举一反三。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建筑实例真实地展现于屏幕之中,使学生近距离了解古代建筑的综合特点,然后进行有效点评或讲解,使古代建筑文化思想与学生的设计理念有机结合。其次,改变传统的讲台式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启发、互动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讲授知识,这样极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低下与学习同一知识点中的学生群体接受量分化。在有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对特殊的或者同一现象有不同学术意见产生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营造与提供一个开放性知识平台,组织学生展开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各抒己见。对这样的有意义课题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进行长期研究,并组织辩论、演讲与活动,学生参与能力提升后,其学习知识的速度与效率也将会成倍提升。最后是新技术的合理利用。新技术的浅层应用主要表现为如投影、视屏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这些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已广泛展开,这里不做赘言。新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网络化通讯手段的教学应用,通过微信、微博、校园网的媒介进行实时教学与实时反馈,做到点与面的兼顾,使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也使教学效率能得到极大提升。另外值得提出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的提倡与应用。利用需您现实技术做到古代建筑的还原与重现,设计者还可谁是修改设计参数,使古代建筑文化的重现与创新融为一体,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值得大力推广,其一是因为古代建筑的完整存世量较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还原与拆分古建筑结构,这些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其二是用事物构建古代建筑的造价过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用少量的投入进行古建筑结构的全方位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很重分量,学习与继承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积极作用。在中国古建筑史教学中,要紧扣时代发展脉络,使其教学方式与方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出既能秉承我国优秀古建筑文化,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使我国古建筑文化的神韵得以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丁晓红.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外建筑,2016(02).
[2]张仑.本科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3]刘亦师.中国近代建筑史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新建筑,2013(01).
[4]高燕,栾蓉,李晓琴.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0).
[5]陈颖,吕健梅,曲艺.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新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04).
[6]胡颖.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研讨中国建筑史教学方式[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简介:
芦美兰(1983—),女,朝鲜族,吉林省和龙市人,讲师,工学学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史。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教学研究
一、引言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自1992年始,建筑学专业学位获得者必须要了解中外建筑的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成为其必须具备的修养与基本素质。建筑史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建筑学的课程设计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古典建筑文化的学习与继承正式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对文化修养、时代背景、艺术造诣、审美想象等都具有极高要求,且在当今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建筑与城市设计理念商业文化气息严重,中国建筑史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集成,与现行的建筑与设计理念格格不入,导致因市场需求造成的价值分歧,从而使古典建筑文化的运用沦为配角,只能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不能继承与发扬古典建筑文化的精髓。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中国建筑史课程学习兴趣的缺失,从而使中国建筑史教学面临严峻挑战。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社会体制与经济模式的深刻转型,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传承与发扬古典建筑文化的基础之上将古典建筑文化的神韵移植到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理念中。
二、中国建筑史教学现状
中国建筑史因传统文化的厚重而具有十分独特的内涵与外延,其教育形式被教学内容所局限,很难有大的突破与创新。反言之,中国建筑史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化与细化教育以属不易,时间脉络与历史节点的厘清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即是难点,又是重点。基于此,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现状主要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现与发掘,其内涵的延伸较少,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点更是匮乏。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与辉煌成就,同时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风格,通过学习观察与分析古代建筑,吸取与借鉴我国历史中可供学习的文化与经验遗产,用以提高建筑创作与创意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丰富建筑创作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可以说学习中国建筑史的核心目标是经过专业的理论虚席,提高综合素养并培养出学生独立建筑实践创作的能力。
中国建筑史的学习目的是为最终实现独立建筑实践创作而服务。但是,当今我国的建筑创作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一方面可以从商业化选择角度可以开脱,生活方式只能是生存的前提条件,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中的表现缺失可以归结为不同历史时期价值选择的变迁。但是,造成这一现象另一原因是教育方式的导向性选择。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就业压力沉重也必须纳入高校的考虑范畴之内。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普遍出现,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会有意识地偏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而商业化气息浓重的建筑实践能力增加,或多或少地会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另外,传统建筑模式与格局的不被认同也是导致中国建筑史教学方向位移的又一原因。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极强,对文学、艺术、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均有很高要求,若想尽得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那么对建筑文化所对应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审美取向、文化背景等方面均要有极其透彻的了解,否则,对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中,只会得其形,而不得其神。
三、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
总体而言,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可以从教学手段与教材革新两方面入手。教育手段多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应用,对中国建筑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拓展均有极其积极的意义。教材革新主要是从横向与纵向多元对比视角,进行中国建筑史脉络的清晰化整理,同时加入同期世界范围内建筑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刻,也更加易于体会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
首先,理论与实际结合。再高深的理论知识脱离了实际应用其终究是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也可为进一步研究古代建筑技术打下坚实基础。在建筑知识理论相对丰富以后,辅以有限的建筑作品实例进行引导,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直至举一反三。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建筑实例真实地展现于屏幕之中,使学生近距离了解古代建筑的综合特点,然后进行有效点评或讲解,使古代建筑文化思想与学生的设计理念有机结合。其次,改变传统的讲台式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启发、互动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讲授知识,这样极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低下与学习同一知识点中的学生群体接受量分化。在有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对特殊的或者同一现象有不同学术意见产生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营造与提供一个开放性知识平台,组织学生展开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各抒己见。对这样的有意义课题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进行长期研究,并组织辩论、演讲与活动,学生参与能力提升后,其学习知识的速度与效率也将会成倍提升。最后是新技术的合理利用。新技术的浅层应用主要表现为如投影、视屏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这些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已广泛展开,这里不做赘言。新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网络化通讯手段的教学应用,通过微信、微博、校园网的媒介进行实时教学与实时反馈,做到点与面的兼顾,使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也使教学效率能得到极大提升。另外值得提出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的提倡与应用。利用需您现实技术做到古代建筑的还原与重现,设计者还可谁是修改设计参数,使古代建筑文化的重现与创新融为一体,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值得大力推广,其一是因为古代建筑的完整存世量较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还原与拆分古建筑结构,这些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其二是用事物构建古代建筑的造价过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用少量的投入进行古建筑结构的全方位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很重分量,学习与继承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积极作用。在中国古建筑史教学中,要紧扣时代发展脉络,使其教学方式与方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出既能秉承我国优秀古建筑文化,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使我国古建筑文化的神韵得以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丁晓红.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外建筑,2016(02).
[2]张仑.本科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3]刘亦师.中国近代建筑史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新建筑,2013(01).
[4]高燕,栾蓉,李晓琴.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0).
[5]陈颖,吕健梅,曲艺.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新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04).
[6]胡颖.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研讨中国建筑史教学方式[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简介:
芦美兰(1983—),女,朝鲜族,吉林省和龙市人,讲师,工学学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史。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工学院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