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就,房地产成为了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而伴随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房建工程作为一个能耗较高的工程领域,如何能在房建工程的施工中做到节能降耗、减排环保,如何在房建工程的施工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房建工程施工节能环保技术现状、在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节能环保技术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的房建工程中节能环保技术运用和推广还有哪些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还列举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节能施工技术,指出了未来我国房建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为房建工程施工的节能环保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关键词:房建工程;施工;节能环保技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几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做到减少能源的消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了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房建工程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作为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自然也成为了环保改革的重点对象。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的推动,房建工程的节能环保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施工当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要想继续推动这一局面的不断发展,就需要我们在房建工程的施工中,更加深入的研究我们的节能环保技术,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别的使用和推广,将节能减耗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让房建工程与绿色经济相结合,让房建工程施工的节能环保技术为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态环境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房建工程施工节能环保技术现状
1、节能环保的管理机制需要完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的节能环保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监督机制无法落实到实处、节能环保考核在管理上责任不明确、机制不健全,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形成合理、科学、有效的节能环保管理机制。
2、施工设备落后,设备更新慢,建筑技术水平不达标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部分施工企业仍然使用老化和淘汰的机械设备,能源被大量的浪费。部分单位的管理层为了压缩施工成本,基本不更新施工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而一些费电费水的设备依然使用,表面上压缩了工程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是对能源的严重浪费。
3、施工人员节能环保意识缺乏
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部分建筑施工单位人员在施工中的节能环保的意识比较差,对节能环保技术对企业的发展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施工单位的管理层仅仅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节能环保技术则在施工中没有落实彻底。另外,还存在部分作业人员环保节能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节能环保技术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二、在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1、门窗节能施工技术
房屋的主体墙的节能在于门窗的玻璃和框架的封闭和导热效果。门窗的材料决定着它们的导热系数,塑钢的门窗和铝合金门窗的导热效率要超出木头和塑料门窗的导热效率的30%左右,单层玻璃要比双层玻璃高出40%左右,所以要想门窗能达到节能标准,施工中必须按照原有的设计来选择合适的门窗,要检查它的耐风压性、透风度、密闭度等指标是否符合标准。门窗的安装各个脚必须是垂直的90°角,如果发现有缝隙太大、变形、密封效果不好等情况的门窗绝对不要上墙,门窗互相之间要有密封条,防止门窗漏风、漏水。推拉门需要特别注意密封,对于较大缝隙可以采用密封膏填充。在门窗框和窗台或墙壁之间交接的地方,用水泥进行密封处理。在室外,需要添加密封条或者加注密封膏的地方首先应把接缝处弄干净,以保证不会出现透风、漏雨的现象。为了提高建筑施工的节能技术要选用耗能低的新型节能保温门窗材料。还要注意窗户玻璃的选取,选用特别性质的玻璃可以提高节能效率。
2、房屋建筑外墙保温技术
针对墙体的隔热保温,可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与砖砌的复合墙体。屋面的保温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和导热系数较高、密度较大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用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墙体保温施工在正式喷涂之前,需保证墙体清洁干燥;喷涂要保证保温材料的厚度均匀并达到标准要求;干挂施工要综合考虑大风、地震、雨雪等因素可能对外挂保温材料的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锚固点的水平和牢固,要保证施工的质量。
3、建筑绿化设计
建筑的绿化设计也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如种植一些遮阳植物可以有效的增高屋内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以及墙面温度。垂直绿化还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热反射与眩光;还可以起到降低噪音的重要作用。
4、太阳能节能环保技术
太阳能在房屋建筑中的使用和实践过程中的节能环保效果很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目前使用太阳能节能环保技术的形式在房屋建筑中主要有太阳能发电、太阳能采光采暖、太阳能热水器三种形式。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房屋建筑都能够通过控制好建筑物的朝向以及采用反光镜等措施来保证建筑物内的采光,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通过优化建筑布局,不但能实现建筑物之间的空气流通,还能保证高密度建筑区的采光效果,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太阳能热水器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节约了大量的电力资源。
三、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节能环保技术
1、原材料节能
要对周转材料做好保存工作,使其保持最佳使用状态;选用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模版工程部分的施工;在建筑脚手架的方案制定时,优先采用螺纹套筒、闪光对焊技术,对脚手架整体采用整体提升和分段悬挑的方案进行搭建;对材料进行限额管理,严格按照施工的预算进行材料的使用和领取,要制定材料的节约奖励制度,鼓励减少施工错误引起的材料损失;建立可回收利用材料的清单制度,回收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对建筑现场的临时生活用房和办公场所等采用可循环的材料进行搭建,提高循环利用率。
2、水电节能
建筑施工现场对水电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在施工中强化水电节能,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严格按照国家对建筑施工的要求进行选择,选择節能、环保的高效灯具和施工设备;及时的对不用的照明设备等进行断电,减少设备闲置的电力消耗;对现场水龙头做好控制,,对施工现场风扇、空调、照明等系统的使用做好计划,杜绝长明灯和做好夜间现场照明的控制;对生活区域的用水进行严格限制,杜绝浪费现象;对现场用水设备器具采用循环使用和节水措施,提高节水器具的配置比例;改善施工工艺,对平面结构采用腹膜保护,减少洒水量和提高了养护的质量;对清洗运输车辆的用水进行二次回收,用于现场的洒水除尘等等。
结束语:
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环保领域。伴随着节能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房建工程的节能环保施工成为了建筑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房建工程中大力发展和运用节能环保技术,事实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标,并且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价值。所以说,加强在建筑行业的绿色环保技术推广十分重要,在房建工程的施工中,永远不能忘记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这是事关人类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问题。只有在建筑建设中追求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建筑业的发展才有未来。相信这些新型环保技术的应用,也必将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走向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繁荣之路。
参考文献:
[1]高翠涓.浅谈节能环境下的建筑节能[J].河南科技,2013,01:159.
[2]田宇.浅议节能环保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4:8.
[3]王永斌.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应用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2):179.
[4]丁海龙.浅谈房建工程施工技术及常见问题处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9:198.
[5]刘永杰.浅探建筑施工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7):167.
关键词:房建工程;施工;节能环保技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几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做到减少能源的消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了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房建工程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作为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自然也成为了环保改革的重点对象。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的推动,房建工程的节能环保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施工当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要想继续推动这一局面的不断发展,就需要我们在房建工程的施工中,更加深入的研究我们的节能环保技术,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别的使用和推广,将节能减耗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让房建工程与绿色经济相结合,让房建工程施工的节能环保技术为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态环境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房建工程施工节能环保技术现状
1、节能环保的管理机制需要完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的节能环保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监督机制无法落实到实处、节能环保考核在管理上责任不明确、机制不健全,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形成合理、科学、有效的节能环保管理机制。
2、施工设备落后,设备更新慢,建筑技术水平不达标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部分施工企业仍然使用老化和淘汰的机械设备,能源被大量的浪费。部分单位的管理层为了压缩施工成本,基本不更新施工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而一些费电费水的设备依然使用,表面上压缩了工程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是对能源的严重浪费。
3、施工人员节能环保意识缺乏
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部分建筑施工单位人员在施工中的节能环保的意识比较差,对节能环保技术对企业的发展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施工单位的管理层仅仅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节能环保技术则在施工中没有落实彻底。另外,还存在部分作业人员环保节能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节能环保技术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二、在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1、门窗节能施工技术
房屋的主体墙的节能在于门窗的玻璃和框架的封闭和导热效果。门窗的材料决定着它们的导热系数,塑钢的门窗和铝合金门窗的导热效率要超出木头和塑料门窗的导热效率的30%左右,单层玻璃要比双层玻璃高出40%左右,所以要想门窗能达到节能标准,施工中必须按照原有的设计来选择合适的门窗,要检查它的耐风压性、透风度、密闭度等指标是否符合标准。门窗的安装各个脚必须是垂直的90°角,如果发现有缝隙太大、变形、密封效果不好等情况的门窗绝对不要上墙,门窗互相之间要有密封条,防止门窗漏风、漏水。推拉门需要特别注意密封,对于较大缝隙可以采用密封膏填充。在门窗框和窗台或墙壁之间交接的地方,用水泥进行密封处理。在室外,需要添加密封条或者加注密封膏的地方首先应把接缝处弄干净,以保证不会出现透风、漏雨的现象。为了提高建筑施工的节能技术要选用耗能低的新型节能保温门窗材料。还要注意窗户玻璃的选取,选用特别性质的玻璃可以提高节能效率。
2、房屋建筑外墙保温技术
针对墙体的隔热保温,可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与砖砌的复合墙体。屋面的保温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和导热系数较高、密度较大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用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墙体保温施工在正式喷涂之前,需保证墙体清洁干燥;喷涂要保证保温材料的厚度均匀并达到标准要求;干挂施工要综合考虑大风、地震、雨雪等因素可能对外挂保温材料的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锚固点的水平和牢固,要保证施工的质量。
3、建筑绿化设计
建筑的绿化设计也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如种植一些遮阳植物可以有效的增高屋内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以及墙面温度。垂直绿化还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热反射与眩光;还可以起到降低噪音的重要作用。
4、太阳能节能环保技术
太阳能在房屋建筑中的使用和实践过程中的节能环保效果很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目前使用太阳能节能环保技术的形式在房屋建筑中主要有太阳能发电、太阳能采光采暖、太阳能热水器三种形式。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房屋建筑都能够通过控制好建筑物的朝向以及采用反光镜等措施来保证建筑物内的采光,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通过优化建筑布局,不但能实现建筑物之间的空气流通,还能保证高密度建筑区的采光效果,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太阳能热水器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节约了大量的电力资源。
三、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节能环保技术
1、原材料节能
要对周转材料做好保存工作,使其保持最佳使用状态;选用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模版工程部分的施工;在建筑脚手架的方案制定时,优先采用螺纹套筒、闪光对焊技术,对脚手架整体采用整体提升和分段悬挑的方案进行搭建;对材料进行限额管理,严格按照施工的预算进行材料的使用和领取,要制定材料的节约奖励制度,鼓励减少施工错误引起的材料损失;建立可回收利用材料的清单制度,回收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对建筑现场的临时生活用房和办公场所等采用可循环的材料进行搭建,提高循环利用率。
2、水电节能
建筑施工现场对水电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在施工中强化水电节能,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严格按照国家对建筑施工的要求进行选择,选择節能、环保的高效灯具和施工设备;及时的对不用的照明设备等进行断电,减少设备闲置的电力消耗;对现场水龙头做好控制,,对施工现场风扇、空调、照明等系统的使用做好计划,杜绝长明灯和做好夜间现场照明的控制;对生活区域的用水进行严格限制,杜绝浪费现象;对现场用水设备器具采用循环使用和节水措施,提高节水器具的配置比例;改善施工工艺,对平面结构采用腹膜保护,减少洒水量和提高了养护的质量;对清洗运输车辆的用水进行二次回收,用于现场的洒水除尘等等。
结束语:
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环保领域。伴随着节能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房建工程的节能环保施工成为了建筑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房建工程中大力发展和运用节能环保技术,事实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标,并且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价值。所以说,加强在建筑行业的绿色环保技术推广十分重要,在房建工程的施工中,永远不能忘记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这是事关人类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问题。只有在建筑建设中追求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建筑业的发展才有未来。相信这些新型环保技术的应用,也必将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走向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繁荣之路。
参考文献:
[1]高翠涓.浅谈节能环境下的建筑节能[J].河南科技,2013,01:159.
[2]田宇.浅议节能环保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4:8.
[3]王永斌.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应用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2):179.
[4]丁海龙.浅谈房建工程施工技术及常见问题处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9:198.
[5]刘永杰.浅探建筑施工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