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投诉处理机制的改革亟待理性与法治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j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质疑、投诉,一直是招投标各方很敏感、头疼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招标投标法》及后来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的出台,似乎使不少纷争因此而尘埃落定。但是,在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之际,招投标投诉处理的案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因此,在充分了解现行投诉处理行为的基础上,如何针对实践中的难题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便成为本文着重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招投标;投诉处理;法治
  招投标工作开展之初,投标人及相关利害关系人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往往只能忍气吞声抑或委曲求全,《招标投标法》及后来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的出台,似乎让这一切划上了“休止符”,委屈者终于投诉“有”门,这无疑是“久旱逢甘露”。但是,在目前投诉案件的发生率和复杂性不断提高、矛盾日趋激化的今天,招投标投诉处理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招投标投诉处理机制亟需在呼唤理性和法治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改良的道路。
  一、工程建设招投标投诉处理案件呈现的特点
  (一)案件多发、复杂性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招投标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涉及招投标投诉的案件越来越多,加之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新的信息传播媒体的兴起,给案件本身增添了若干复杂因素。行为人秉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刻意规避法律,更增加了案件处理的难度。
  (二)投诉成本低,滥投滥诉严重
  投标人及相关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投标活动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就有权依法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认为”一词依赖投诉人的主观意思,加之投诉成本较低,投诉处罚机制不健全,实践中捏造事实、伪造证明或提供虚假投诉材料的滥投滥诉现象严重,干扰招标投标后续工作正常开展;还有些只要不满评标结果就去投诉,行政监管部门需要耗费人力、财力去处理争议,在焦头烂额中去伸张正义。这样下去招投标很有可能演变成现代的“八股文”,不分重大失误与细小瑕疵的差别,陷入旷日持久的争议之中。
  (三)违法手段更为先进和隐蔽,证据获取困难
  不少串标、围标等违法行为,通过借用现代高科技撤换投标文件,更改报价、泄露标底、内定中标人等欺骗性和隐蔽性手段作案,很难被发现,取证也非常困难。现有规定要求投诉人提供有效线索和相关证明材料,这类似于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招投标投诉中,这一要求对投诉人而言难度非常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招投标投诉处理机制在实践中的困境
  (一)无法量化的“利害关系人”标准
  尽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对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范围进行了细化,并且规定“投诉人不是所投诉招标投标活动的参与者,或者与投诉项目无任何利害关系”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但这仍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标准在考验着我们的认知能力。“任何利害关系”是包括所有满足招标文件条件的潜在投标人?还是限于参与了资格预审的被审查人?抑或仅限于投标人?法律的模糊其辞使得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行政监督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来判定投诉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具体由招投标投诉处理部门依据具体的案件情况予以判定。由于我国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这样可能导致不同行业类似案件完全不同的处理结果,形成各行业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以至难以控制的局面。
  实践中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即如果投诉多以投诉人不是所投诉招标投标活动的参与者,或者与投诉项目“无任何利害关系”,故投诉人无投诉资格,行政机关应不予受理。于是,我们不能不对“有利害关系”标准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实际作用发生怀疑。试想,如此法律后果,我们还能鼓励“无利害关系”人为维护他人权益以至公共权益而努力吗?显然,“有利害关系”标准己经在吞噬着我们已经取得的法治建设成果。
  (二)特定情况下行政主管部门的双重地位
  根据我国招投标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对于招投标过程中的监督执法,按现行的部门职责分工,分别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受理投诉人和其它利害关系人的投诉,招标代理机构和行政机关不能有隶属关系和其他利益关系。在某县供电局输变电工区综合楼招标①事件中,招标人是该县供电局,招标代理机构是该县招标代理劳务服务中心,隶属该县建设局,法人代表是该县招标办工作人员(实际上,招标代理机构是该县建设局自己开设的代理公司)。倘若投诉人对招标代理机构提出投诉,相应地也应该由县建设局受理,这样县建设局身兼二职,既充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这种情况并非仅在个案中存在,它已经成为制约招投标市场良性发展的瓶颈。
  (三)“进退两难”的个人投诉制度
  七部委的11号令仅规定了与招标项目或招标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可以提起投诉,但对个人投诉的受理、举证、当事人保护、违法投诉的界定、责任的承担等都没有配套的规定。对个人投诉的有关规定仅在其他省市的规范性文件中有所体现。②这有点类似于国外的公益诉讼制度,似乎也暗合了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举报、检举权,但国外的公益诉讼有详尽的法律体系,绝非我们简单的个人投诉。缺乏法律的配套规定,使个人投诉过于脱离现实,造成个人投诉的进退两难:如果允许个人投诉的存在,投诉处理机构须受理,则会涌现大量的个人投诉,使得其焦头烂额,这无疑也会阻碍建设工程的进展,造成大量人力、无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如果拒绝个人投诉,投诉处理机构不受理,则一方面有损11号令的尊严,同时也会造成管理部门不作为的事实,损害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三、招投标投诉处理机制改革的理性思考
  (一)建立起预防式的投诉处理机制
  一要增加投诉成本和投诉风险,减少投诉量。一是对虚假投诉、恶意投诉进行界定,对符合规定的驳回投诉,给予警告,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二是因处理投诉发生的鉴定费用、律师咨询费、专家论证费和调查取证费用等应当按照“谁过错谁负担”的原则,由过错方负担;双方都有过错的,由双方分担,增加投诉成本。   二要严格规范招投标活动中当事人的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投诉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威慑力以减少投诉隐患。对虚假恶意投诉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记入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并公开曝光。因招标代理机构及评标专家的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其他不当行为导致投诉且投诉事实成立的,对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理,直至停止其从业资格,并记入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并公开曝光。
  三要行政监督部门加强自身建设,规范投诉处理。为广泛听取意见,全面论证投诉事项,确保投诉处理公正,江苏推出投诉处理法律咨询论证制度③,将投诉处理法律审核的关口前移,降低执法风险,既使投诉的处理更加公正,又保证了投诉处理始终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这不得不说是行政监督机关为有效处理投诉的一次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我们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诉处理制度意义重大。
  (二)加强受案标准的可操作性,跟进法律的解释
  “现存的法律规范对许多新发生的问题甚至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涉及,而在当事人的权利的确定通常必须依靠法规来确定的场合,法律内容的确定性在实际存在的不确定的事实面前,就显得毫无力量。④因此立法不能适用于实践的缺陷只能通过自身的机制解决。“法律一经制定,即与立法者分离,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否则法律就只能是立法者的任性”。⑤法律应为招投标市场的正常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对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的投诉案件,法律应进一步明确其受案标准,包括“其他利害关系人”范围、受理投诉的机构和权限、接受投诉应遵循的程序等,防止行政监督部门自由裁量权的过大,也有利于法院更好地实现对行政权的监督,投诉处理制度才能更好的发挥效用。
  (三)完善类似公益诉讼的个人投诉制度
  我国法律目前对于公益诉讼制度还没有规定,但是行政法律发展的轨迹表明:有必要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公益诉讼制度纳入我国的法律体系已成为法治的趋向。因此在招投标法律体系内完善类似公益诉讼的个人投诉制度可以有效的解决社会的矛盾和纠纷,更加广泛的维护社会的利益。虽然个人投诉并未将纠纷直接引入司法领域,但是由行政审查程序的先行介入,不仅可以更有效的解决纠纷,也能使诉讼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为社会主义法治和招投标市场经济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基础。
  注释:
  ① http://bj.house.sina.com.cn/2006-08-18/2226143681.html“开封通许第一楼招标 招标人投诉藏猫腻”
  ②例如: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加强“2008”工程招标投标投诉事项管理的通知(京建市〔2007〕548号)规定:“个人投诉只限于招标投标活动的参与者和利害关系人的工作人员,且投诉时投诉人应出具相关身份证明文件”。
  ③ 在政府采购投诉处理工作中,针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法律问题,向法律专业人员咨询,或者组织厅相关处(室)、法律专家、采购代理机构及投诉事项有关当事人召开论证会议或进行书面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的内部工作制度。
  ④ {美}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褚正平译,知识产权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⑤ 董皞:《司法解释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其他文献
某甲2006年以个人名义购买了一套房屋,并支付了首付10万元和部分按揭款,房产证上登记的所有者是某甲。2008年某甲与某乙结婚,婚后某甲以其工资继续偿还贷款。某甲与某乙没有约定夫妻分别财产制。该房屋的贷款至今仍未还清,并且该房屋已经升值。现在某甲与某乙想要离婚,双方在该房屋的归属上产生纠纷。那么,该房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第一种观点: 该房屋属于共同财产。第一:“房产证上登记的仅是男方的名字
期刊
Abstract:Average family size has decreased ;The first marriage age has raised and average expenditure on getting married has increased; Divorce rate keeps on going up; The cases of marriage involving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悬而未决,使民事检察工作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本文通过分析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可行性、范围界定以及剖析当前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面临的问题,阐明了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公共利益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出现了大量的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如新广国际国有资产流失、云南陆
期刊
浔阳区院是九江市中心城区检察院,担负着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刑事案件审查起诉工作。近年来,我院受理审查起诉的刑事案件逐年呈上升趋势,去年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案372件490人(2010年受理审查起诉案253件378人),比同期增长47%(件)。其中因案卷制件或证据方面存在瑕疵而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有77件,占案件的20.7%。案卷存在瑕疵主要表现在证据材料部分,尤其是普通刑事案件中较为普遍,在很
期刊
摘要: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永恒的主题。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要求,既要借鉴和继承传统方法,又要在继承与运用中不断充实新内容,积累新经验,探索新方法,在创新中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企业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石油企业思想政治
期刊
近年来,故意伤害案件在检察机关所受理的审查起诉案件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且该类案件大部分案情比较复杂,证据难以固定,再加上其他原因,致使许多案件流失。如何加强该类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提高办案人员的自身素质已成为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要搞好故意伤害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必须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审查判断证据应避免进入三个误区  1、忽视联系全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证据同表面吻合的现
期刊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实施四年来,起到了一定的保护环境的效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很大程度上在限塑令实施上起到了监督监管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行政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政府在进行行政事务管理上倡导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就显得十分必要,限塑令的实施对于政府绿色行政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  关键词:限塑令;绿色行政;政府;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正在建立一种
期刊
自2008年以来,我院受理提请妨害公务案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度,受理妨害公务案件1件1人;2009年度为4件6人;2010年度为6件10人;2011年年度为8件12人。这种犯罪行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恶劣,严重影响了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干扰和破坏了国家的正常管理秩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执法机关“执法为民”的主观目的和实际执法效果之间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当今建设“
期刊
已于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二次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新刑诉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如下: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保持完整性。  从对该条文的解
期刊
我国检察系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拨款及预算外经费补充。目前我国财政对于检察机关收缴赃款,实行“收支两条线”,即收缴的赃款全额上缴给财政专户,财政统筹后再以预算外资金的形式,根据其经济实力与检察院的开支预算报告决定拨款数额的多少。不同地区的检察院得到的财政拨款是不相同的,因此形成了有的检察院经费相对有余,有的检察院严重不足。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检察院,收缴赃款多,经费相对较充足,基础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