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元素

来源 :伊犁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42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之殇
  行走在西部,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在苍茫的大地上,忽然看见,辽阔的荒原尽头,突兀地耸立着一棵虬劲的大树,阻挡了视线的逡巡,仿佛天地的间隙是被树奋力撑开的。从这种近似于纪念碑式的矗立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存活的孤独——那是在生命同类中,找不到可以与之对等交流的伤痛。我惊诧于这种存在,不是树种,也不是荒野,而是在这辽远和广阔之间,它独活的理由。这让我们很轻易就能顺着树的远眺,感受到旷古的忧伤。
  不知道何时起,忽然对生活的这片土地,陌生起来了。这种陌生感来自于对每一张面孔的质疑,自己仿佛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的甲壳虫,一夜之间就站在了整个世界的对立面。在车流如织、人海攒动中,漠视的目光和僵冷的表情织就了一张偌大的筛网,很多年积攒起来的温暖,随意地就被过滤成了一腔苦涩的无奈。少年时期对未来的期待和青春岁月对世界的热情,被渐渐成熟的年龄一如潮水的形态而淹没了。沉浸水底的孤独,却长成了旺盛的海藻,联袂成越来越壮观的景象,延伸进我的思想里,密布成霾。
  曾一度认为自己有很多的朋友,青梅竹马的、花天酒地的、莺歌燕舞的、左呼右唤的,他们填充着我被时间分割的内容。簇拥的感觉,仿佛水波烘托着一轮旭日,构成了一组璀璨的光环。游离在这样的霓彩里,是不用做深度思考的,就像顺流而下的舵手,当船被涌动水流所驱使的时候,其实你手里把握的已经不是船的航向了。随波逐流的生存状态,是没有时间思考的。所以,撂荒的思想,被凄凄荒草埋没掉了来时的路径。回头才发现,那些所谓的朋友,竟没有一个可以停靠你的沉重。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他们都成为了观众,你的内心竟握不住一双有温度的手。或许,对别人而言,乘坐你的船,需要的只是船体里一间舒适的舱房。这是一种很凄惶的处境,当每个人都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彼此交往的时候,真情便成了一种借口,就像情人节里的玫瑰花,有多少在表达爱情?
  这种时候,我会突然想起和爱情很接近的一种昆虫——蝴蝶,或者由于听惯了《化蝶》的旋律,常常分不清,是蝶接近了爱,还是爱依附了蝶。我站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惊艳于成双结对的彩蝶,在每一束花丛间翩然飞舞,我甚至以为它们就是腾飞起来的花朵,一定是对花的依恋,才让自己长成了花的模样。花是蝶的映照,蝶是花的延伸。这让我一下觉得,其实,每个人和动植物之间,是很容易共鸣的,都愿意把心灵交给自然来抚慰,可一旦回到人海中,就又壁垒森严,讳莫如深了。这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悖论,用于提防人的侵害远胜于对动物防备。
  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是被生活的节奏驱赶着走的,行程上的紧锣密鼓,工作中的刻不容缓,没有半寸闲暇来品味风景。所谓的游山玩水,也不过是被时间和线路框定了的行走过程,当赏景的情致被速度把控的时候,是无法参透山水真谛的。仔细想想,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的幸福交给了别人来掌握,在看似繁复的丰富里重叠着雷同的生活,且乐此不疲。最终,被酒精浇透的,是孤独侵占的身体,在静夜的晴空下,谁能读懂眼泪的盐分。语言被心灵搁置在表达之外,听力被谎言挤走了真情。
  即使喧闹的时候,孤独依然存在,恰如白昼里的月光,只不过烈日一时覆盖了月的微弱,恰如孤独被繁华所谪贬。一旦夜晚来临,那种水银般的落寞,便蒸腾起来,透过稀疏的星光,倾泻而下,给有形的物体披上无垠的外衣。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田埂上,与每一株庄稼对视,这让我顺着叶脉的走向,就能回到少年的时光,那些无忧无虑的贫寒而简朴的日子,始终漂浮在记忆的水波之上。从满身污泥的池塘,到老柳树上的鸟蛋;从对吃一顿肉的怀念,到看一场电影的欣喜若狂。苦难和快乐似乎并驾齐驱,甚至在艰苦的环境下,我们会寻找和创造出许多的快乐,来填充那些贫瘠的生活,这或许就是童年留给我们熠熠生辉的缅怀理由。如果注定,长大就是把蛰伏在血液里的孤独唤醒的话,我宁愿继续选择过去的窘困生活。
  当我们总是对童年的生活念念不忘的时候,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这种排斥来源于对周边环境的不满和周围朋友的狐疑。这更加使我们充满了对知己的渴望,那是在一种抛开了物质层面、彼此间抵达心灵的欢愉,是蝶与花的预约,是色与香的互溶。它让我常常怀想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男人之间心率共振的绝唱。
  战国时期,晋国外交官俞伯牙在汉阳江口一座小山下,手扶瑶琴,一曲天籁。恰被由此途径的樵夫钟子期遇见,且听得如痴如醉。经过交谈,二人对音乐的通灵,无可匹敌。在国内曲高和寡的俞伯牙,没想到竟在这野岭之下,遇到自己久觅不到的知音,二人遂结为兄弟,相约来年中秋再以琴交心。翌年时日,俞伯牙携琴赴约,却闻钟子期已抱病辞世,临死前,对不能践约此行,深报憾恨。伯牙赶到山下,哭跪坟前,凄楚地弹完《高山流水》,挑断琴弦,砸碎爱琴,一声长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每每到这,我的心都会为之撼动,更会被互为知音的那份坚守所感动。能从战国流传至今,两千多年而无法僭越,他们的故事是楷模更是鉴镜,既让我们看到高山仰止的情谊,又让我们映照内心晦暗的灰尘。
  孤独不等同于孤单,“单”从形式上看,只是数量上的稀少,而“独”则是内心的孤苦,是无法依靠、无以通达的情殇。人与人之间找不到能摆渡心灵的桥梁,这使得许多情感拥挤在了河的彼岸,各自筑垒,成为一座座相互隔离的城堡。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人在网上可以和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敞开心扉,甚至把自己的诸多私密都倾囊倒出。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人们的内心是渴望交流的,是想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分享的。人们寄希望于渺茫的天涯,寻找着自己假想的知己,距离和陌生这原本阻碍沟通的元素,此时却成为了安全的保障。但回到现实,却无法和自己身边的人沟通,好像每个人都是对手,都会成为前进路上的暗器,一如寒冬里,两只渴望相互取暖的刺猬,既不能靠近,又无法远离。这种提防的心态,将人性的本质裹挟起来,将人间的真情孤立起来,人与人的间距扩展为鸿沟,使得每個人都饱受孤独的浸染。   我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见过大片大片枯死的胡杨,一株株从沙砾中突兀出来,像一只只枯槁的手,奋力地向空中抓些什么,但最终气数已尽。青春和生命游离出了掌心之外,它摆出的,只是一种抓的姿态,是留给后人的千年一叹、风霜漫天的荒凉。远远地,忽然看到了一棵还活着的胡杨,扭曲的枝干呈现着它痛苦的思想,几百年来,它眼瞅着自己的同伴一个个死去。生命被熬成了干枯的标本,那最后一抹绿色,就像暗夜里的火炬,被广博的孤独擦得铮亮。这时,你会觉得,当我们面对的是整个死寂世界的时候,活着,其实是现实,向未来表达的挽唱。
  我不知道,在世界越来越拥挤的今天,通往心灵的道路还有多远?也不知道在人口飞速膨胀的当下,有多少物种正走向消亡?这是一道简单的方程式,却没有人愿意推算,是不是担心最后的答案——不需要多久,整个地球就只剩下了人类。
  到那时候,孤寂,不单是个体心灵的伤痛,更是人类本身的悲怆。
  生命的麦田
  八月的夕阳,顺着彩霞的阶梯,渐渐地卸下了燥热的温度,使得整个天空舒展开来,就像所有迟暮的老人一样,显露出了风雨过后的慈祥和宁静。日出和日落是时间给大地画出的一个圆,它填充着季节的起始,又模仿着人生的轮回。
  从城市到乡野,其实并不遥远,只是更多的时候,它的存在被我们忽略了。即使从乡间穿过,也只是透过车窗毫无心绪地倏然一瞥,根本没有阅及田野所呈现的真实内容,没有上心的背景,自然不会留有深刻的印记。所以,真正遥远的不是距离,而是漠视。
  这个秋日,终于静下心来,走进麦田,独坐在田埂之上。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地坐在田头了,这使得我的身体与土地接触的部分有了陌生感,这种陌生,是在臀部一接触到凹凸不平的土质便深感不适后,向我提出的质疑,而它们曾经是多么熟知的呵!就像一把铁锹了解的泥土,一枚叶子熟读的秋风。我想起了自己十几岁时,扛一把锹,跟在大人的后面去平整土地,打埂或者挖渠的情形。泥土会抚摸到我所有的肌肤,它们的颜色如此地相似,看上去尘土更像是身体的一部分。歇息时,坐在土地之上,举目四野,一下便觉出了自己的渺小,像一蓬成长的作物,在催熟着秋天。
  后来,我离开了土地,被季节攥紧的日子似乎一下松垮了下来,二十多个秋日,便悄无声息地散落在了身后,直到我的眼里,蓄满了秋风。
  随便走进一块田野,你都站在了秋天的中心。这时,可以聆听到身边作物成长的声音,这种从根须里漫延上来的音乐,像一种酒醉,从体内慢慢向外蒸腾。这时天空掠过了一群鸽子,悠扬的哨音使晴朗的心情深邃而辽阔。这是一个季节最风韵的时刻,年初孕育的希望现在变成了遥遥可及的收成,飘散的花香结成了累累眩目的硕果,田野便成为了一座硕大的展厅。
  麦子显然走在了成熟的前列,它用金穗把秋天最特质的肤色描绘给了田野,没有看到麦子收割的过程,在我到来之前,它已经颗粒归仓了,只留下了一片空旷。不少倒伏的麦杆和堆放的麦秸,使得这片麦收前看上去整齐划一的土地,显得有些衣冠不整甚至丧魂落魄,就像弄丢了自己孩子的母亲。曾经被它哺育的血脉,已经走远了,或许正走在另一种价值的路上。我想,麦子和麦茬一定会互相思念的,它们曾经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感受阳光,整个成长过程供奉着一个信念——让自己成熟。
  时间的秋天,其实更像一座腾空的粮仓,它虚位以待,等待所有的收成屯居其上。与其他季节相比,秋天似乎更多了些兼收并蓄的秉性。
  麦田离开了麦子,让自己的存在成为了一种虚无。没有虚无的是远处麦地里散落的一些牛羊,它们散漫的行为,让时间忽然迟缓下来。牲畜们在寻找一些遗落的麦穗,那是一些不愿离开土地,依恋情结极重的麦子,它们倒在了麦茬的旁边。牛羊的行为把我极快地推入了时间的背面,我看见了瘦小的自己穿着旧布鞋,挎着破柳筐,和奶奶一起沿着收割过的麦田逡巡,并不时地单腿站立,磕掉落进鞋里的土坷垃,而后继续低头寻觅,期待发现更多的收获,来弥补食不果腹的口粮。出门时,我总会将母亲交给我的大筐悄悄调换成小号的,似乎给自己一种在相对空间里捡得更多的假象。拾麦穗的任务持续了很多年,这让我对我所生活的村庄的麦田了如指掌,轻易就能判断出哪些麦田是白天收割的,哪些是夜晚,甚至依据遗落的麦穗,就能判断出收割机手的责任心。我们总能碰到许多拾麦穗的熟人,就像我们总也躲不开的那些贫困。现在的人们,终于不用再目的明确地去麦地了,而更多的牲畜们,把进入麦地显然也当成了一种休闲,它们用舒缓的节奏,把自己描绘成田园的一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粮食终于不再掐住我们生存的咽喉了。所以,人们温饱以后,提供温饱田野,便淡出了更多人的视线。
  鸽子的出现似乎有些意外,刚才它们还用飞翔擦拭着天空,此时,却像被一道圣谕发配了民间。几步之遥,那群鸽子无所顾忌地投入到紧张繁忙的觅食之中,竟无视我的存在。它们一定把一动不动的我当成仍在生长的作物了,故而心无旁骛且专心之至。
  鸽子是灰色的,或许是夕阳落去之后,天气暗淡下来的缘故,使得这群灰色多了层凝重,但依然能分辨出它们勤勉啄食的粉色嘴唇和不停挪动的暗红小爪。从吃相上看,鸽子对这块土地应该是熟悉的,它们就像在自家的壁橱里拿取食物,轻车熟路又津津有味。这些精灵的到来,让整块沉静的原野,豁然间灵动了起来。
  我知道要不了多久,这块麦地就会被铧犁翻过,所有的麦茬将成为土地的养料被深埋地下,像落英化作春泥那般,去滋养另一个季节的收成。这个过程很像人类的父母,熬干了自己最后的营养,来哺育下一代的成长。
  我丢了一块小石子,鸽子们被惊飞起来,它们在空中盘旋了几圈,落在不远处的电线杆上,头冲着我和这片麦地。可以感到它们一定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对它们而言,我显然是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
  暮色将我和鸽子对视的距离调和得越来越模糊了,整个田野也像有墨汁在慢慢注入。我存在的标志因为夜色的来临而逐渐被淡化了,使我慢慢洇成了原野的一部分,就像被微风吹起的麦秸杆的草香是阳光的一部分那样,彌漫在天空里,无法散去。   思想的胡杨
  思想是应该有形态的,就像所有的赋予我们的物质都拥有别具一格的外形一样。只不过,一些物象的形态将它们的思想隐匿得过于深刻了,才让我们觉得,它们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普通物质,比如一块石头,几株荒草或者一棵树。
  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意义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时候,一种看似孤立的物体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它的存在是一种表达、一种纪录甚至是提供给人类的最后信息,昭示着自然与我们所构成的对立关系。因此,我有理由认为,深刻的思想应该长成胡杨的模样。这些极具哲思辩理的想法,是在我第一次走进荒漠次生林的艾比湖湿地,见到几株因干渴而倒地枯萎的胡杨后产生的。这些想法一旦形成,我的目光就成为了获取证据的助手,它把点点滴滴的凭证串联起来,堆积进脑海,筑起一道阻隔我的意识向其他方向游走的大堤。
  树显然在这里生存了几百年了,背景再置身于一片渺无人烟的盐碱荒漠之中,赭黄色的苍茫之上辅之以几株干枯的蒿草,时间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应有的苍凉。对于时间,我一直没有好感,总觉得她是一个随性善变的婢女。春江月夜,杨柳依依,她便以妩媚的姿态撩拨着每一个荡漾的情怀,而转入西塞阳关、大漠孤烟的境地,她便成了锋利的刻刀,雕去所有的柔情与细腻,让生命从绝望中寻求存活的理由。或许正是时间的刻薄,才让我们看到了从这片贫瘠的土壤中站立起来的植物,竟会有这样不屈的性格和支撑着这种性格的坚定信念。所以,透过耸立荒漠中的胡杨,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思想。
  没有一种树会像胡杨这样,在苍茫和寂寥之间背负着如此沉重的使命,以至于被不敢懈怠的责任压弯了耿直的脊梁。所以,按照成才的标准,胡杨永远也不会长成我们需要的栋梁的。那些或粗壮或笔直的云杉华盖,在充足的水份和丰富的养料中茁壮成长时,胡杨正将纤弱的根须继续向更深处扎进,以汲取尽量多的水源来滋养焦渴的枝叶。其实,更多的时候,命运之手真的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公平,它不会逐一安顿好每个人的愿望。我们常常被它丢在不同的地方,甚至是绝境,或者努力存活或者等待死亡。我想,眼前的这一片胡杨,便是绝处逢生的榜样。
  没有从死亡中回转的经历,绝不会诞生如此茂盛的思想。一株树与一个人的成长,应该不会两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出生就面对绝境的胡杨,早已在求生存的应对中把自己历练成为一个饱经沧桑的强者,成为树类的英雄。我不知道,当所有的植物都选择逃离的时候,胡杨为什么把自己留在了沙漠?留在了与千年孤寂相伴相生的西部荒原?但从它一寸一寸地艰难成长和一天一天地抗争风沙中,我读到了生命的力量!
  我曾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看到过大片大片的胡杨,远远望去它们朝着一个方向奔跑,就像战役里向敌人发起的冲锋。前方则是那条著名的塔里木河。这是一条滋养生命的河流,是我所见到的最应承担生态意义的河流,却没有看到粼粼碧波。在大部分已裸露的河床中央,汩汩流着一汪难以与“河”字相对称的水流,这让我对那些不明真相正往这里赶来的胡杨扼腕叹息。只有一少部分跑到了河边,更多的胡杨正蜂拥而至,有几棵已走到离河床仅三四十米的距离了,却耗尽了最后的气力,倒在河的左岸。这种现象,总让我把树木的悲壮与战争年代的英烈联系在一起,使得整个场面看起来有了一种磅礴的壮美。而沙漠,则觊觎在河的右岸,对峙的两个阵营,因为力量的对等,保持着平衡的态势。胡杨遏制了沙漠两千里的暴戾,沙漠造就了胡杨三千年的品格。
  胡杨之美,美在孤寂,美在绝望,甚至美在死亡。在艾比湖湿地,我看到了一些死后的胡杨,仍顽强地站立着,像一只只从沙漠中伸出的遒劲之手,想扼住命运的咽喉。有些訇然倒地,却决不愿被漫漫黄沙轻易掩埋,它们奋力拱出地面,成为不朽的雕像。这是一种苍凉之美,是端放在辽远空旷胸前一座岁月颁发的奖杯。
  胡杨之美,美在秋季,像经历了风雨之后的彩虹,郁郁葱葱碧叶逐渐被金黄和深红所替代,间或有浅绿及灰白的叶片,胡杨为自己织起了一道艳丽的生命之虹。于是整个胡杨林在深秋的阳光下变成了一片燃烧的海洋,没有一种树木能与胡杨相比,在暮秋时节,竟会绽放出如此璀璨的光芒,成为摄影家趋之若鹜的胜境。
  我想,胡杨树叶的金黄,应该是从它深邃思想里析出的光泽,就像一个老人从岁月深处生出的银发一样。这些闪烁的智慧将成为一种标志,引导着人们从幼稚趋向成熟。
  其实,胡杨当然知道,它选择扎根荒漠的同时,就等于宣告了荒漠的灭亡。所有植被都远离的地方,才是最需要植被的地方。胡杨把自己留在了这里,用生命筑起一道风沙的屏障,在蛮荒的西部,成活比成才更具有现实的价值。
  有一种生命,存在便是最大的意义。胡杨读懂了它的意义,成为西塞荒原的守望。而那些死去的胡杨,用枯槁的手指向我们的灵魂,以自然的名义向苍天控诉。
  在活着和死去之间,人类寻找着自己的未来。
  记忆的河流
  这是一条由西向东流淌的河床,窄窄的夹在两座大山之间。河床上遍布着细碎的沙砾和大大小小的石头。汹涌的河水早已在我们到达之前流淌得干干净净,摆在我面前的只是一副流水的态势。如果把汹涌的河流比做一个强悍青年的话,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定是饱经风霜的老人了,但仍能透过他的龙钟老态窥视到难以灭失的青春迹痕,就像这条河床一样,曾经的水纹镌刻在陡峭的岩壁上。我们触摸的手甚至能感受到当初的涛声。
  没有谁知道这条河流是什么时间形成的,流淌了多久,又是如何销声匿迹的。那河床遍布的石块想必缘于一次造山运动的崩塌所致吧!太久的岁月和太凄苦的日子已将它们打磨得毫无棱角了,一个个干涩地蹲守在那里,像在等候一句无望的约定。它们的思念和灵魂都哪里去了?只留下这些空洞的外壳。这些石头应该是这条河流最凝重的思想。而脱离了水的石头,使这些思想成为枉然,像被遗弃在沙滩上脱水的鱼。在干涸的河床上,甚至十分滑稽,一堆被剥去了衣物又身材臃肿的裸体。
  这时,西斜的阳光恰到好处地沿山谷铺泻下来,将半条河床浇灌得金碧辉煌,远远望去沙砾将金色反照得竟波光粼粼了。偶有几只小鸟,精灵般从河床上掠过,这微弱的灵性却无法将这旷古的沉寂激活。
  我站立在河床中央的石頭上,虚幻的河水在我的脚下,即使这条河流生命最强壮的时候也不会有一条船的,我可以肯定地这样去设想。一条从来没有过船的河流是悲哀的,就像一个一生从来没有经历爱情的女人。或者它最多只漂浮过一些朽木枯枝,这些对生命的断章取义的昭示,只能将河流推向更无助的深渊。
  这时,我闭上眼睛构思一场山洪,一场铺天盖地的暴雨,会推动这条河床鲜活起来吧!它混浊的呐喊和沙哑的吼叫会唤醒那些沉思的石头吧!它们会伴随着水的节律翩翩舞蹈吧!这是一幅怎样的磅礴呵!在水流的乐曲上跳动着石头的音符!蜇伏太久的渴望在这一刻澎湃成河。两座毗联的山就这样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切割开来,河床被深深地隐藏在水的下面像一场阴谋,表面被水慎密地覆盖着,不露凿痕。最终会有水落石出的时候,一切的虚张声势都已消失殆尽,只有不屈的河床像一条被磨砺的真理,横亘在我们面前。
  无法阻梗的阳光从我的幻想中渐渐沉去,黝黑的山与河床的泾渭越来越模糊,就像水声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一样。
  一直站立在退潮后的这块圆石上,最后的一滴河水被噙在了我的眼中。
  始终坚信,河流是有生命灵性的,它的诞生与消亡,一如我们人类的本身。
其他文献
中 秋  大宋的天气有时很冷。  一个“冷”字,经常死死地逼着东坡不停地往后退。  退着退着,猛地掉過头发现:如果再退一步,就退到了时间之外。还好,东坡抽出身上一根最硬的骨头当拐杖。  那时候,一旦抽出骨头当拐杖,冷,就对东坡无可奈何。  一下子死死地把住骨头,咬着牙关,不紧不慢地站起来。  一棵草很有眼力,已看得出来东坡这次伤得太深。  拍打净浑身上下的尘土,土头土脑地面对苍茫大地,一个人不由得
期刊
霜 降  遇见的人,散了。  爱过的花朵,谢了。  霜降,山空水瘦。  一场雪,正在赶来的路上。  那个在旧事里打坐的人  已忘却寒凉。  67号界碑  江山无数  哪一片疆域都是故国。  但所有的河流只有一个远方。  界碑在此。  有些话,是不是你终究无法说出?  此时的喧嚣是瞬间的事情  孤独,才真正属于界碑。  白日在上,萨吾尔群山静默无语。  我站在你身边  抬头望云。  红河谷  這徐徐
期刊
伊犁河大桥  桥横看日落,转眼晚晴收。  笛响霓虹岸,风梳燕子洲。  林喧多画意,路静独清幽。  怀远蛙声起,河开大水流。  临江仙 大桥两岸  野旷天低连浩渺,河开初露芳菲。汀洲野鸭浪中追。独人晴雪立,万柳岸边陪。  陌上年年风景似,翠微又是轮回。白云已等雁南归。两行沙鹭起,一路入烟霏。  鹧鸪天 雪中村访  雾起花凇路满尘,鸡声犬迹出柴门。风吹一夜山头白,春入残冬水岸纁。  天渺渺,雪纷纷。停
期刊
和太阳一样,一辈子都在养育着白云。  多灾多病,身子浸泡在药水里。而枝条却很坚硬,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能轻而易举地戳破寒风,你有枣树枝柯的形与神。  开花,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结果。  保持着一颗草本之心,以柔和温暖的情愫拥抱着寒风里的世界。  心形的果实,储存着棉被、棉袄、棉裤、棉帽,还有悠长的可以拴住游子脚步的棉线。  直抒胸臆的白,像是一朵朵浓缩的阳光,点亮灰暗的生活。  
期刊
站立的铁  在雪地,光秃秃的树,就像站立的铁。  麻雀蹲在枝桠上,风一吹,  就滚出两行冰凉的沙粒。  一条路,阳光之影,  就像人生的坦途。  而一地的虚词中,枯草是唯一站立者。  此刻,大地进入肤浅的冬眠。  寒冷的雪地里,冻不死的是深处的根。  它们咬紧牙关,不肯轻易就交出,  交出那些深藏于地下的,  萌发春天的薪火。  草叶宁静  寒露。草叶顶一头白发,  身影越来越孤单。  而晨光像草
期刊
刚来到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喀克村的时候,我对这个成立时间并不算长的村子充满好奇。  虽然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但是和真正的农村生活已脱节许久,从身体到精神,都有着太多的不适应。  从熟练掌握四川话和广西方言开始,从重温集体生活和大食堂开始,从接受基层生活的另一种模式开始。  我渐渐地走进了这个村子,走近了这里的人们。  1  回溯喀克村的历史,就像站上一座山峰时,回看山脚下走过的崎岖蜿蜒的山路,有过跌倒
期刊
八声甘州·悼张老肇思先生  择小寒雪漫万山空,先生驾云归。似寻常轻别,一生细语,慢掩柴扉。日夜轩窗映画,淡墨带神飞。千古风流事,百载环围。  久慕诗文如酒,浸新刊旧报,薄页香来。叹红塵滚滚,金石亦无危。续唐风、书生襟抱,写情怀,鸿雁伴晨曦。伤今逝,德高何觅,雅韵难回。  高阳台·查干萨依听雪  月暗星迷,云腾雾起,乱风频报君来。守着窗儿,飞花渐落香阶。山河俱静人千里,管什么、几尺皑皑。且倾听、仙曲
期刊
春暮抒怀  春归人去百花凋,细雨霏霏添寂寥。  胃病伤身不解酒,胸中块垒用何浇?  雨后有感  怒涛拍岸撼边城,骇浪如雷神鬼惊。  执酒临风河畔立,敞开襟袖蓄豪情。  河畔农家   桥上斜阳桥下波,舍东天马舍西鹅。  田蛙时鼓青荷里,逐鸭扶墙酒又多。  伊犁河大桥  那边夕照映高楼,这畔残红落四周。  無限春光随水去,满城飞絮满城愁。  格登山前  那边这畔沐残阳,改我山河是列强。  草木不知侵略
期刊
瘾,是一个人的私生子  1  与大多数凡夫一样  他降落人世  携带自身的衣钵  盛满一生的食欲和情欲  像领着俩孤独的孩子  品味人间的烟火  食色性也  又像一条普世的价值观  在世间广泛流行  2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秦王关心他的食欲  他的瓦罐衣钵里  藏着赵国的千军万马  3  他也终于活成了一个油腻的中年男人  欣喜那俩熊孩子还跟着他颠波流离  没有走散,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期刊
斑 鸠  斑鸠站在门前的电线杆上,咕咕地叫着。  雨的脚步,轻轻的,带着灰色的影子。  斑鸠总是这样,声音暖暖的,像透过薄薄的雾。  莫名喜欢这个名字,说的时候,嘴巴噘起,好像有特别的疼爱。  小时候不大在意斑鸠,它灰扑扑的,即使翅尖和尾巴上有几个白色的圆点,也不能挽回那份土气。那时候有好多有趣的事情要做,在草丛里捉虫,在屋顶上看天,小小的院子就是我的世界,我来不及和一只灰扑扑的鸟儿建立更深的友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