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教科书的编纂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1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编审的两种意见
   所谓“国定制”,就是官方权威机构管理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统一全国教科书的使用。“国定制”以孙家鼐、张百熙等官员为代表。管理官书局大臣孙家鼐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批判中国学堂教科书管理的混乱状况,希望趁京师大学堂之建立来统一教科书的编纂使用,办法是在各地开设译局,由局中通才专司纂译。其后管学大臣张百熙指出,“现在各处学堂,皆急待国家编定,方有教法”,建议由博学纯正之人编辑成书,中央颁发各省学堂使用。贵州巡抚邓华熙也建议:“凡中西普通之学,分小学、中学、大学各级,编为定本,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一道德而端趋向。”
   “审定制”以张之洞为代表。他的办法是,教员按照现定的学制学时编成教材,交由学务大臣审定颁行;各省若有文士编成的精善教材,也可呈请学务大臣鉴定,予以版权准其自行印售。1902年,他上书清政府提出15条学堂办法,其中“教科书宜慎”条中,他建议学习日本文部省检定教科书的方法,允许民间纂译课本。1906年,严复在《中外日报》上发表《论编审小学教科书》,指出国家颁定教科书有种种缺陷,应取多种教科书而审定之;审定标准不必要求太高,听用者自择,采取自然淘汰的办法。这类意见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民间编用教科书,既可以减轻中央机构的负担,也能够改善单一审定制下责任过重、权力过大带来的弊病,保证教育与文化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士强调给民间编写、出版教科书以更大空间。梁启超在1902年建议“教科书无论为官纂为民间私纂,但能一依国家所定课目者,皆可行用”。1907年任学部咨议官汤寿潜主张放低教科书审查权限,由各省县视学等组成图书审查会,审查全省教科用图书。更多的批评将国定制的缺陷与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联系起来,认为国定制下教科书内容不完善、印刷质量差、供给又不足,市场不畅通,宜生贿托等腐败现象。1910年《申报》呼吁:“凡事以比较而有竞争,以竞争而有进步”,如果一律遵用部编教科书,那将造成“民编教科书之比较竞争之机已绝,在民间固永无良好之教科书出现于世。”
  
  先后经过京师大学堂和学部两个机构
   不同意见在近代教科书编审制度确立过程中始终存在,编审制度的形成则先后经过京师大学堂和学部两个机构。戊戌之后,京师大学堂成为行使教育行政职能的最高机构。20世纪初“壬寅癸卯”学制颁布,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其中《奏定学务纲要》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做出详细规定:
   应令京外各学堂择各科学教员之学望素著者……查照现定各学堂年限钟点,此书共应若干日讲毕,卷叶应须若干,所讲之事孰详孰略,编成目录一册,限三月内编成;由学务大臣审定,颁发各省,令京外编译局分认何门何种,按照目录迅速编辑。书成后,咨送学务大臣审定,颁行各省……
   这份纲要说明,清政府希望结合国定制和审定制,管理学堂教科书的编纂出版诸务。具体职能由学务大臣执行。故而这一时期出版的教科书,往往在扉页上标明“学务大臣审定”字样。1907年,宋恕受山东巡抚委托筹办山东编译局,任该局代理坐办兼编审。山东编译局的主要工作就是“编译中小学堂教科各书”。这说明“学务纲要”得以落实。
   京师大学堂的教育管理职能未持续多久,就被更具行政职能的学部取代。学部1905年成立后,对审定图书做出不少规定,大量审定了各地呈交的教科书并做出评语。学部驳斥不许出版的教科书也不在少数,理由有不合教科书体例、内容质量不过关和意识形态有偏差等原因。学部对最后一类问题最为敏感,典型的一例是:1908年何琪编《初等女子小学国文教科书》一册在浙江出版,因“书中取材有平等字样,学部认为不合,下令查禁”。
   学部对教科书的编译、审定和翻印诸事项都有较详细的规章。学部编纂教科书是为实现“国定教科书”的目标,试图借助政府力量成为教科书这一新生事业的龙头,加强利益与意识形态控制。学部不放过任何一个利用公权力的机会,例如私塾改良,学部要求“课本须遵用部定之本”。部编教科书也往往“书未脱稿,已订入法令,通行全国”。
  “国定制”与“审定制”的结合
   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逐渐形成教科书编纂出版的诸多规章制度,这两大机构也编纂出版教科书——是为“国定本”教科书。那么晚清全国教科书编纂出版状况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清政府所希望的“国定制”与“审定制”的结合?
   根据笔者所查,最早的“国定本”教科书,是京师大学堂主持编纂、出版的《东亚普通读本》。该读本初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书分六卷,每卷一至四章不等。每卷前饰以龙云花边的“圣谕”,说明该卷主旨。十六章题目为孝行、友爱、妇道、勤学、立志、交通、勤勉、节俭、廉洁、诚实、仁慈、忍耐、谦让、忠节、智识和刚勇等。每章包括叙论、嘉言和懿行三部分,依次诠释该章主题、选辑有关语录名言,选录古今圣贤行为。
   著作以日本著名学者伊泽修二所著为基础。伊泽修二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奠基者,时任日本文部省编译官,与中国访日学者多有交流。中方阅稿者著名教育家严修,时任直隶学务处督办。校补者江绍铨,就是年少气盛、胸怀不羁之才,几年后因创办“中国社会党”而留名于史的江亢虎。著作同时在日清两国发售,涵盖两国12处“发卖所”。
   这部读本无序文、无编辑大意、无凡例、无章节、无目次,内容编排上不具有近代分科意识,各章主题之间缺乏逻辑,体例上处处体现尊崇“圣谕”,所持仍是帝制下的教育理念,强调等级尊卑,看不出近代新知识和新观念的痕迹。尽管清政府选派优秀学者、规划有力的销售渠道,但由于教育理念落后,这部读本很快在教科书市场上销声匿迹了,“国定教科书”写下一个失败的开头。
   再来看其后学部编纂出版的教科书。从1905年底学部成立到宣统二年(1910年)间,学部编译图书局共编纂出版了修身、国文、算学等教科书近百册,编译图书局总揽编纂、印刷和发行。这是清政府第一次组织较有规模的教科书编纂发行。今天近代教育史研究者可见的“国定本教科书”,一般即指学部所编教本。    不过学部教科书所受批评从始至终不绝于史。学部在成立次年所编两种教科书受到《南方报》等报纸的“纠弹”,批评部编教科书分配荒谬,程度参差,“国文、修身、史地等,经改窜后,笑话百出”,部编教科书当时已大为教育界诟病。其发行更受指责,主要体现在部编教科书的翻印及印花税方面。就印花来说,当时日本文部省编教科书的印花税仅为每册二厘,而学部定为每册五厘之多。为筹备宪政,学部将图书局所编教科书悉数出版,任人翻印,并招商承印,印刷质量难以保证。学部此举等于间接征收教育税,将教科书作为牟利工具和政治筹款的途径,遭人不齿是理所当然。出版家陆费逵在其1906年写文建议,学部应将教科书的审定职能和编纂职能分开,着重审定职能、放开编纂职能,这样有利于教科书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学部则不肯轻易放弃任何一项权力。
  “国定本”无法与民间编纂出版的教科书竞争
   “国定本”教科书显然不成功,而同时期的民间教科书则如雨后春笋日渐兴旺,二者形成强烈对比。
   1903年后文明书局陆续发行一套“蒙学教科书”,包括修身、中国历史、西洋历史、东洋历史、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笔算、卫生、生理、天文、地质、格致、化学、动物、植物、矿物、体操等23种。此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机构具有如此敏锐的市场观念和良好的知识储备。1904年后,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更为符合近代分科和学制规范。这些教科书的共同特点和优点是:其一,遵循分科设学标准,学科较为健全。其二,严格按照学期制度成书,内容进度和难易程度适当,符合儿童受教育心理。其三,引入较为领先的人文科学知识,例如介绍民主国家的政体、解释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和进化知识等,为儿童展示了真实丰富的外部世界图景,有助于儿童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培养近代人文和科学常识。这两套教科书标志着近代教科书诞生,开启了中国的“教科书时代”。从销售影响来看,据学者研究,最受学堂欢迎的是商务推出的“最新教科书”,“从1904年一直发行到1911年底,发行量占全国课本份额的80%”,晚清教科书市场无人能望其项背。国定本无法与民间编纂出版的教科书竞争,由此可见一斑。
  近代教科书的编纂发行情况说明,承载新知识和新观念的民间所编教科书,其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标示了新旧教育转型的方向;把持文教权力的清政府最终只能以落后的文化教育产品作为陪衬。
其他文献
辟谷即不食五谷。又称断谷、绝谷、休粮。辟谷并非什么东西都不吃,仍可吃些瓜果,饮料、药物,并做些行气导引练习,应顺其自然。辟谷不是强行自己不吃东西,而应自然而然形成。  随着人体真气的充盈,功夫提高,自然会少食或不食饭食。这是因为“气满不思食”。真气不足之人不可强行辟谷。凡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体内元气可得保养。而世人以食化气,为后天水谷之气,可以养形。后天谷气又称阴气,先天元气为阳气。养气之人应养阳以
期刊
孝是儒家学说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变迁,孝的内容也随之删减或是添增,这些完全出于当时社会制度需要。如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每也谈起孝顺之事。我以为。孝,乃孝敬之意,尤其是对长辈要孝敬为先。至于顺,那当然是顺从的意思了。我觉得,任何事情强调到极致,不免就会出现偏颇。我曾去过一些民间陵园,除了肃穆、静谧之外,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复制的《二十四孝图》。人们在知识文化普遍提高的今天,有必要将“二十四
期刊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写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我们如果深入去
期刊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鬟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
期刊
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一间办公室,想撬开保险柜,突然他看到保险柜门上有一张字条:“请不要撬动此保险柜。此保险柜未锁,转动把手即可打开。”可这个小偷握着把手刚一转动,一个沙袋就从天而降,把他砸了个正着。报警器也响了起来。小偷只得束手就擒。朋友来探监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偷神情非常沮丧。“你看,出了这件事后还让我怎么相信别人啊?”小偷伤心地抱怨。   希望别人诚实地对待自己本没有错,但我们是否也该反
期刊
易中天先生曾在沈阳看望赵本山,赵本山当场写张字送给易中天,易中天则作诗一首,用毛笔抄录后送给赵本山。   赵本山、易中天都不是书法家,按照常理,名人赵本山送给名人易中天一张字,那是业余水平的应酬之作,谈不上什么“文化含量”,易中天随便写张字回赠赵本山,两位名人的“礼尚往来”也就完成一个回合。然而易中天不是这样,他不但要送给赵本山一张“字”,更要送给他一首诗,他要送给老赵一张“我笔书我诗”的“文化
期刊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气,所谓元气;中国人最重视的精神之一,也是气,所谓人活一口气。养气,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修养工夫。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家,也无一不着力于养气工夫。主要养的气虽有差异,却都是根本之气,源头之气。养好这三气,静可守一心之妙,动可达天地之奥,行可成中正之道,乃成大人。  跟道家学大气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
期刊
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有这么一段资料:  (魏)延每随(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这段资料下作了详细引注:  《魏略》曰: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日:“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
期刊
?筵 何为中国   我大概是1993年之前,基本上是属于研究西方哲学的,但是1993年之后,我主要转向研究中国的思想。在1995年的时候,北大的朱苏力教授有一次提一个问题,他说我们确实应该思考一下,中国到底有什么东西是能够提供给世界的?这个问题给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研究中国的时候,很容易变成研究中国的一些土特产。朱苏力这个问题想问,中国有没有一些能够提供给世界的?普遍性的一些东西?   我应该
期刊
六大文化区是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  它们分别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北方早期文明;东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东部早期文明;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视为中国母体文化的黄河流域文化圈,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文化的主流文化;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该区系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开去,栽培稻米、捕鱼、采集水产共同构成了当时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时的吴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