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在职业学校做德育工作激情是第一位的。但我认为理性比激情更重要。在职业学校工作24年,分管或统领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有20年。二十多年来,我始终为做一个理性德育的践行者而努力着。
把脉——工作的基础
二十多年的德育工作经历告诉我,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要坚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回顾近年来工作,总体感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比较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呈现出校园稳定,育人质量普遍提高的良好局面。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这些喜人景象的背后,还有不少隐患,它已经影响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主要表现在目标较为狭隘。有些学校将这一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唯一出发点和归宿,过分地放大用人单位的要求,将德育目标就简单地外化为用人单位的需求,目标相对较为狭隘,功利主义色彩较重。内容较为单一。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在目标定位上较为狭隘,因此在确定德育工作的内容时过多地注重理性的道德知识演绎、道德规则的说明,尤其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养成,对人文素养、新时代价值体系以及富有时代性的德育内容关注得相对少一些,开展德育工作时这些内容也就相应融入的比较少。过程较为简单。一些德育工作者把学生作为产品去看待,将用人单位的要求直接灌输给学生,直接明确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刚性管理多一些,教育引导少一些,重单向灌输,轻双向沟通交流,忽视了学生道德养成的主体性。而且将德育活动更多地限制在校内,社会实践相对少一些。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才更富理性,效果更为明显。
关怀——德育的基石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诺丁斯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她疾呼要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因此,关怀伦理是我们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基石。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这就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要使我们的工作取得理想的成效首先成功建立关心关系,唯此我们的基石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石”。
回归——时代的呼唤
众所周之,当前的德育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其基本趋势就是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由重道德规范教育转向重道德人格教育;由学校“小德育”转向社会“大德育”;由本国德育转向跨文化德育:由一元封闭的德育体系转向多元开放的德育体系。这些趋势必然要求我们的德育返璞归真。而这种回归就是要求我们的德育走向生命德育,以尊重生命及个人自尊、自爱为起点,尊重生命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性规律;走向主体德育,从重在单向灌输、教化的德育转向对学生道德学习提供机会与支持和援助的德育,激发学生表达道德需求、积极参与和践行道德活动;走向生活德育,以生活为依托,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提升生活,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充满生活情趣的德育。
如今,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将我们的德育工作回归到起点,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追求,或许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会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把脉——工作的基础
二十多年的德育工作经历告诉我,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要坚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回顾近年来工作,总体感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比较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呈现出校园稳定,育人质量普遍提高的良好局面。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这些喜人景象的背后,还有不少隐患,它已经影响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主要表现在目标较为狭隘。有些学校将这一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唯一出发点和归宿,过分地放大用人单位的要求,将德育目标就简单地外化为用人单位的需求,目标相对较为狭隘,功利主义色彩较重。内容较为单一。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在目标定位上较为狭隘,因此在确定德育工作的内容时过多地注重理性的道德知识演绎、道德规则的说明,尤其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养成,对人文素养、新时代价值体系以及富有时代性的德育内容关注得相对少一些,开展德育工作时这些内容也就相应融入的比较少。过程较为简单。一些德育工作者把学生作为产品去看待,将用人单位的要求直接灌输给学生,直接明确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刚性管理多一些,教育引导少一些,重单向灌输,轻双向沟通交流,忽视了学生道德养成的主体性。而且将德育活动更多地限制在校内,社会实践相对少一些。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才更富理性,效果更为明显。
关怀——德育的基石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诺丁斯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她疾呼要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因此,关怀伦理是我们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基石。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这就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要使我们的工作取得理想的成效首先成功建立关心关系,唯此我们的基石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石”。
回归——时代的呼唤
众所周之,当前的德育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其基本趋势就是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由重道德规范教育转向重道德人格教育;由学校“小德育”转向社会“大德育”;由本国德育转向跨文化德育:由一元封闭的德育体系转向多元开放的德育体系。这些趋势必然要求我们的德育返璞归真。而这种回归就是要求我们的德育走向生命德育,以尊重生命及个人自尊、自爱为起点,尊重生命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性规律;走向主体德育,从重在单向灌输、教化的德育转向对学生道德学习提供机会与支持和援助的德育,激发学生表达道德需求、积极参与和践行道德活动;走向生活德育,以生活为依托,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提升生活,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充满生活情趣的德育。
如今,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将我们的德育工作回归到起点,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追求,或许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会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