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掏钱买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在市场经济时代,本来就不是个事,何况交易的对象是“知识”这么一种高雅的需求。
在古代,读书人就有不少通过出售知识谋生的,而在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们就发现启蒙性读物是一门不小的生意,孟德斯鸠也因为编辑百科全书大赚了一笔。据史家研究,当时有一位叫杜普兰的书商,认识到经营四开本《百科全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就押上全部身家,卖掉许多书的股份、房产和家具,结果还真的冒险赚得大钱。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有人通过经营知识和信息发财的,换言之,知识付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在自媒体兴起之后,多了一种出售知识的渠道,如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就是通过经营知识这门生意而引人注目的。哪里有机会,哪里就会有冒险家。近几年,就有一些专门的公司,通过建立各种不同的平台来經营知识。如分答、知乎、得到、有问等等,都是围绕经营知识与信息来建立生意模型的。据媒体报道,上线43天的分答估值就超过1亿美金,其中最早入驻的王思聪在20分钟时间内狂赚23万。而在得到中的李笑来专栏据称订阅量15万,如果以199元一份计算,收入应该超过了2000万,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贵的专栏吧。在喜玛拉雅中的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目前订阅数为48万,实际付费人数17万,看来又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不过,如果你认为经营知识是件容易之事,或者乐观地认为知识付费的时代已经来临,那就错了。
同经营其他商品一样,成功的商人总是少数。在今天人人都有自媒体的时代,通过知识付费而赚到钱的,也必然只是那些少数的幸运儿。因为,知识消费是以用户的时间为单元的,而人的时间总是稀缺的。而且真正打动用户,让他们乐意花时间和金钱来获得的有品质或有效用的知识和信息也是有限的。在企鹅智库发布的一项关于知识付费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有超过74%的用户希望在知识付费中获得有实质性的提高。但是,许多付费的产品,在学习后并未让用户在短时间获得实质性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只有38%,用户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效果产生较大落差。
长期以来知识付费比较成功的领域,是那些类似于心灵鸡汤式的二手甚至三手知识片断,或者能够打动人心的小故事(类似于《读者文摘》体或者《知音》体)。而那些真正有开创性的知识,开风气之先的观点,往往可能因为过于阳春白雪而知音寡。比如当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时,全球只有14个半人能够看得懂,怎么可能期望通过出售这样的知识来发财呢。
从另一个视角看,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如果谁拥有了一种新知识,期望有人出高价来收购,那知识也会过期,而且对人类知识的总体增长是没有好处的。也就是说,过于强调知识的商品化,对人类的公共福祉来说并非最好的选择。
所以,知识付费,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而且单从经营模型的角度,我甚至看不到出现了什么真正有创新的知识经营生意经,虽然我们是在新媒体时代,在物的交换中已经出现了阿里巴巴这样成功的电商模式,而在知识产品领域,无论是分答还是小密圈,都不是真正的新鲜事。
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以为知识付费将会昙花一现。在我看来,只要有好的内容(为知识本身付费),甚至是有一种相对较新的经营形式(为一种经营知识的渠道、方式或者手段付费),知识付费一定会持续下去的。因为,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必不可少的需要。
在古代,读书人就有不少通过出售知识谋生的,而在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们就发现启蒙性读物是一门不小的生意,孟德斯鸠也因为编辑百科全书大赚了一笔。据史家研究,当时有一位叫杜普兰的书商,认识到经营四开本《百科全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就押上全部身家,卖掉许多书的股份、房产和家具,结果还真的冒险赚得大钱。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有人通过经营知识和信息发财的,换言之,知识付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在自媒体兴起之后,多了一种出售知识的渠道,如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就是通过经营知识这门生意而引人注目的。哪里有机会,哪里就会有冒险家。近几年,就有一些专门的公司,通过建立各种不同的平台来經营知识。如分答、知乎、得到、有问等等,都是围绕经营知识与信息来建立生意模型的。据媒体报道,上线43天的分答估值就超过1亿美金,其中最早入驻的王思聪在20分钟时间内狂赚23万。而在得到中的李笑来专栏据称订阅量15万,如果以199元一份计算,收入应该超过了2000万,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贵的专栏吧。在喜玛拉雅中的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目前订阅数为48万,实际付费人数17万,看来又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不过,如果你认为经营知识是件容易之事,或者乐观地认为知识付费的时代已经来临,那就错了。
同经营其他商品一样,成功的商人总是少数。在今天人人都有自媒体的时代,通过知识付费而赚到钱的,也必然只是那些少数的幸运儿。因为,知识消费是以用户的时间为单元的,而人的时间总是稀缺的。而且真正打动用户,让他们乐意花时间和金钱来获得的有品质或有效用的知识和信息也是有限的。在企鹅智库发布的一项关于知识付费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有超过74%的用户希望在知识付费中获得有实质性的提高。但是,许多付费的产品,在学习后并未让用户在短时间获得实质性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只有38%,用户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效果产生较大落差。
长期以来知识付费比较成功的领域,是那些类似于心灵鸡汤式的二手甚至三手知识片断,或者能够打动人心的小故事(类似于《读者文摘》体或者《知音》体)。而那些真正有开创性的知识,开风气之先的观点,往往可能因为过于阳春白雪而知音寡。比如当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时,全球只有14个半人能够看得懂,怎么可能期望通过出售这样的知识来发财呢。
从另一个视角看,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如果谁拥有了一种新知识,期望有人出高价来收购,那知识也会过期,而且对人类知识的总体增长是没有好处的。也就是说,过于强调知识的商品化,对人类的公共福祉来说并非最好的选择。
所以,知识付费,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而且单从经营模型的角度,我甚至看不到出现了什么真正有创新的知识经营生意经,虽然我们是在新媒体时代,在物的交换中已经出现了阿里巴巴这样成功的电商模式,而在知识产品领域,无论是分答还是小密圈,都不是真正的新鲜事。
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以为知识付费将会昙花一现。在我看来,只要有好的内容(为知识本身付费),甚至是有一种相对较新的经营形式(为一种经营知识的渠道、方式或者手段付费),知识付费一定会持续下去的。因为,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必不可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