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从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实际出发发展老年教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在增加教育有效供给的同时,研究老年教育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从学校教学设计理论出发,以区域为单元,对老年学习需求和群体学习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教学资源的整合思路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想,以达成学习者、学习资源及其呈现方式、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之间的最佳匹配。
【关键词】老年教育;学习需求;学习资源;呈现方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11-0054-06
由于学习者的广泛性和老年“大学”资源的稀缺性,老年教育必须解决教学有效供给的问题。而从教育供给的角度审视,一方面,需要满足老年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顾及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由此,教学设计必然成为老年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同于学校教育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统一的质量标准,老年教育必然是见“仁”见“智”的。为以有限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学习的需求,本文在共享性与个性化的矛盾交织中选取一个特定的点——“区域”,并视某个“特定”区域为实施老年教育的一个基本单元,进而讨论基于其上的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一、基于教学设计的老年教育
(一)学校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也称为教学系统设计。一般认为,主要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內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分析、规划并实施的总体方案。由于学习人群、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很难去评价教学设计的水平,甚至难以精确地给出“教学设计”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从具体的教育活动出发,去勾勒出相应的设计方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学是内因,是取得学习效果的关键,而教只是外因。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在于对目标、任务、受众、环境和绩效的把握。加涅和布里格斯把教学设计分解成若干程序,其中包括: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考虑的部分;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确定教学内容的结构和顺序;分析特定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基于教学内容的行为目标;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开发、选择教材和媒体;评定学习者行为;教师方面的准备;形成性评价;现场试验及修改;总结性评价;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二)老年教育教学的设计环节
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虽然是基于学校教育的课程而设定的,但对于老年教育的教学设计仍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1.学习需求和动机
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的广泛性和学习目标的发散性决定了老年学习需求的全方位和多样化。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成人学习动机量表》,针对目前老年群体的特征,其学习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情感需求型——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希望通过学习增进人际交往,充实自己,缓解心理孤独感;二是技能获得型——获取适应老年生活的养生保健知识、烹饪技能、隔代教育技巧等;三是自我实现(求证)型——当代(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中的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错失了学习的机会,在退出工作岗位后,他们有时间、有实践积累的基础,希望通过努力,圆自己的大学梦;四是休闲娱乐型——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新时代,学会并参与诸如歌舞、摄影、书法、绘画、钓鱼、棋牌活动等也成为老年休闲的重要方式。
总之,休闲化、知识(技能)化、充实感、成就感构成了老年学习的基本目标和动机。数据表明,老年学习是一种自主而非利益驱动(或功利性较弱)的学习,也是一种缺乏显性外在压力和功利化动机的自觉学习。
2.资源呈现方式
资源呈现方式受技术因素、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内容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老年学习者在媒体的选择、视听方式的配置、学习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需求。事实上,老年人在学习媒体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上面临着诸多两难的选择:由于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他们往往重于阅读,但受视力退化的影响,可能会转向偏重于听说;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对于体验学习的方式更乐于接受,但教育的供给方顾虑到老年人年事已高,担心在学习活动中出现闪失;他们偏于安静,但为消除老年生活的孤独感,又希望有一定的便于相互之间交流沟通的物理空间;他们希望自由地学习,却又具有技能、视力等方面的弱势。这就必然要求具备多种媒体呈现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因人而宜的学习方式,随机的学习安排,最终形成“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学习模式。
3.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时序
由于老年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性,其学习内容也必然呈现出基于学科的“课程”内容的分散性,表现为学习者个体选择性差异和其所选“课程”的发散性。“学科可以细分,学习却是浑然一体的”,由于老年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无法从学科分类的角度去考量老年群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时序性。这就要求教育的供给方必须有充分的资源准备,并科学设置灵活的学习机制。
4.教学目标及其评价
老年学习似乎是一场没有明确线路、没有目的地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如何去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就成为一个极为困难的研究课题。基于消减孤独、获得知识或技能、充实自己、完美人生的目标,教学供给方和学习者虽然有一个总体、模糊的目标设定,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找到恰当的评价方式,但这种评价所带来的激励效果却未必有效。虽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考试方式去评估“课程”学习的成效,不能出台任何的负面激励的措施,但从老年教育的供给侧立场出发,对于教学目标依然可以给出相对刚性的评价指标,其核心点可以归结为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以及与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参与度的评价应该是基于定量的指标体系;获得感的评价则侧重于定性的描述性考核;契合度的评价则重在学习内容的考量。 二、老年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基于老年学习的特殊性,其教学设计的核心必然聚焦于对学习者的深度分析、学习资源的整合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上。
(一)老年学习者的特征
对老年学习进行需求分析,是推动老年教育的必要前提,而把握老年群体的特点,是明确的限制性条件。老年教育的对象是60岁以上的长者,他们不仅有特定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身心状况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更有基于不同区域(包括城乡差异)、不同亚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性的地域性和个性化特征。本文以苏中地区农村老年教育作为特定的對象进行研究。
从地理位置看,江苏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由南到北,呈现出明显的由高到低的梯次状况。选取苏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对于研究和推动江苏的老年教育更具普遍意义。对于当下该区域内农村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粗略的描述:
1.在农村留守人口中占比较大
苏中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人员中,老年人占比为27.3%,青少年占比为50.9%,青壮年(主要为女性)占比为21.8%。
2.受教育水平较低
60岁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其文化层次以初中和小学毕业生为主,也有少量高中毕业生。苏中地区的局部统计数据表明:农村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6.7年,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1.2%、初中教育的比例约占75.3%、小学教育的比例约占18.5%,半文盲为5%。多数没有接受过文化知识方面的继续教育,部分人员接受过农村实用技术(如养殖、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培训。由于他们青少年时代处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对于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参与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
3.生活水平较富余
局部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苏中地区经济、教育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村人口中的多数处于基本小康层面,约15%的农户达到中等富裕水平,74%的农户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11%的农户在温饱线之上。如果身体状况许可,老年群体大都处于劳作状态。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他们亦有富余而集中的农闲时间。
4.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
从生活习俗看,苏中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文化娱乐)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环境所限,他们的活动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大多安土重迁,不愿离乡离土。现代信息技术虽然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令他们更多地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但尚未真正影响到其生活方式。
5.精神需求带有“下里巴”特质
该年龄段的老年人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定的时代背景确立了他们特定的文艺欣赏风格、艺术审美倾向和学习生活方式。地方戏曲、地方文化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农村家庭伦理和战争题材的故事片是其电视消费的主要产品。在农闲时间消遣上,地方特色棋牌是其主要休闲娱乐方式。打麻将更是一种日常的休闲活动。
6.“读书无用”的观念尚有一席之地
一方面,“读书无用”论的历史余毒未尽,使得中老年的读书学习难以成为一种风尚;另一方面,受限于生存状态和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重教(青少年学历教育)不重养(养老及老年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育的供给方如何精准发力、吸引老年人普遍参与成为农村老年教育的难点所在。
综上所述,从学习者分析的视角,以有用、有益的资源,采取为这一特定人群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区域内更多的老年人身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的切入点。
(二)老年教育资源的特性
1.老年教育资源的一般特性
老年教育资源包罗万象,包括文字资源、数字化资源、体验性学习资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一是包容性。从学习内容上看,老年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涉及古今中外各门学科,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二是导向性。在中西方文化交融、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真伪科学博弈、精华与糟粕的扬弃过程中,新时期老年教育的内容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的理念、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由此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取舍。三是开放性。老年教育的资源不囿于学科专业的系统性,也不局限于行业职业的特殊技能,它冲破了一切可能存在的壁垒,使得老年学习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展开。由于老年教育的公益性这一基本属性,要求区域内的一切教育资源(特别是公共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方面的资源)都应尽可能对老年人开放。四是休闲性。从学习需求分析,不难看出,老年教育的内容应偏重于实用性、趣味性、欣赏性。无论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或者烹饪茶艺、保健养生,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休闲性。事实上,专业性强、前沿学科、尖端科技、小众偏门等,很难成为老年教育资源。五是发散性。不同于一般学科专业教育资源的分层分类,老年教育资源既有断面的信息,也有对历史的追根溯源,甚至对相关教育内容的拓展。不止于知识点的碎片化,还包括基于学科体系的分散性,其内容往往呈现出“形”散于学科分类而“神”聚于个体学习者兴趣的矛盾性特质。
2.老年教育资源的区域特性
区域性学习资源是老年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老年教育资源应该努力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其中既要解决普适性的问题,也要面对特色化的矛盾。而区域特色化教育资源中所包含的一定的地缘文化及其一系列文化特征和文化符号,是老年教育的特质和生命所在。解决区域特色化资源的供给是各区域的责任,如何打造区域特色化资源成为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
鉴于特定区域的学习对象、学习目标、评价机制并不相同,社区教育资源需求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一致性是相对的。老年教育资源需求的个性化主要根源在于城乡差异、年龄差异、文化层次差异、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差异化的学习研究无疑是个浩大的工程,由于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的不同,相对而言,城乡、年龄、文化层次不同带来的需求差异,可以通过供给侧改革更好地加以解决,而个体差异则需通过个人自我调适的方式加以解决。所以,针对老年教育特色化资源的需求,从区域化入手讨论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教学设计,成为老年教育供给侧的必然选择。 首先,区域性资源广泛存在于地方文化的宝藏之中。农村老年人关注身边的生活小事,关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而通过挖掘形成的饱含浓郁地方色彩、具有明显区域特征且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资源,必将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发挥出难以替代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资源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有些可以延展为一般性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而有些由于地缘因素,则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其次,区域性资源重在更多地融入“学习”元素。教育资源不应是对文化、自然资源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应是资源的收集和堆积,而应是对教育资源有选择的、带有指向性的集成创新,是对于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基于区域特点的创造,也是对原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学习化改造。广义的文化资源都具有教育意义,从推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角度审视,教学设计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时代精神,更多地融入学习元素、文化元素、教育元素,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为老年群体所喜闻乐见。老年教育的教学设计,必须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下,力求寻找最佳角度去呈现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教育效益。
最后,区域性教育资源应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社区教育的草根教育特性决定着其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应该“源于生活”——有效地面对适应性问题,而又“高于生活”,即有效地解决教育性问题。例如,对于地处苏中腹地的泰兴市而言,不妨从“打麻将”这一传统休闲娱乐项目入手,介绍麻将文化,介绍国际赛事规则,进而引导到其他有趣的项目,形成从麻将起而又走出“麻将”围城的效果,从通俗的入口进入到高雅的天地,让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积极健康性。同样以苏中地区流行的“锡剧”“扬剧”为切入点,进而介绍京剧、昆曲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老年群体的文艺和欣赏水平。可以从地方病、老年病防治入手,开展健康教育;也可以从推介地方特色菜肴入手,在开展烹饪教学的同时,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
三、基于实践的老年教育教学设计
“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是个体情感体验参与并与之互动的过程”,老年学习者的人生阅历决定了其“参与”“互动”的丰富性,其学习的愉悦和有效性也会大大增强。基于苏中地区老年教育的实践中一些具象的构想,可以梳理出以下要点:
(一)科学分析内容、形式及效果之间的关系
1.生存状态决定着教育的具体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自以为准备好了精彩纷呈的课程和活动,可参与者寥寥。农村老年人的教育内容听起来都不错,可往往难以发动,实施起来也少有人参加。这是源于教育的内容未能服从于生活大环境、服从于现实的需求。基于学习者需求导向的社区教育供给,首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的适切性,而这种适切带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
2.生活方式制约着内容的呈现形式
各地有各地活跃而特殊的艺术形式,将社区教育的內容和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才能为学习者所喜闻乐见。“乐学”是情感激发下的有效学习,促成情与境融合的途径是包括场景、形式、文化背景内的教学方式。苏中地区有特殊剧种、曲艺,有老百姓感兴趣的影视题材,有粉丝众多的文娱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开展老年教育的丰富宝藏。教育的形式需要创新,例如,面对老年群体而言,针对其怀旧情结,可利用在苏中地区流行的锡剧、扬剧等形式,通过文艺“轻骑兵”送节目下乡,“旧瓶装新酒”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选择。
3.审美取向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
对于农村老年群体而言,他们看不懂网络语言,听不懂外语甚至是普通话。他们看不惯高富帅,也不喜欢偶像剧,他们喜欢的是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或是身边人演绎身边事的农村体裁的地方戏曲,喜欢的是战争片,哼唱的是扬剧、锡剧、现代京剧。“亲其师,信其道”,遴选有影响力的地方“名人”参与社区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进入农村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师是各种“潮人”,操着一口“洋腔”,那么被围观之余只有黯然收场。
就农村而言,面对社区教育共性的需求,应极力倡导充分整合学习资源、推进数字化的老年学习,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为他们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而针对区域性的特殊需求,则不得不从“区域”出发,另辟蹊径。
(二)准确选取教学内容
从老年学习者的特点出发,考虑到区域性差异,止于微观层面,在资源建设方向上应把握以下几点:
1.尊重历史,在反思中重塑价值观
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文化荒芜、道德缺失、社会阶层固化、环境恶化、利益至上,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重社会问题。社会的变革对老年人的思想、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不少人而言,修复其价值观,使之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单凭社区教育可以解决的,但社区教育却可以做以下一些引导、教育工作,这也应是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责任所系和价值所在:
首先,以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巨大成就振奋人心。农村老年人不一定关心国家大事,但一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根植社区”就应围绕着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通过手机推送、地方广播、电视播出等方式,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设的新面貌,让老年人真切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
其次,以“家族、家庭、家风”的传承和建设成就感化人心。农村一方面相对封闭,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农户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中,家风如何,人品好坏,通过口口相传会人尽皆知。通过家风建设、家谱修编、传播姓氏文化等形式,实施社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一方面可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由此延伸开来,进一步强化老年学习者的家、国、天下的理念,挖掘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再次,以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制度规范温暖人心。社会公正与否关乎民心所向,所以,要通过先进典型和反腐倡廉的成果的宣传,积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确立老年群体“讲规矩、讲政治、讲大局”的意识,大力弘扬正能量,让老年人看到党和政府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决心,看到社会的进步,看到光明,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不只是政治理念、更是科学实践,从而确立四个“自信”。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时代主题是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建设和课程开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最后,以关爱留守儿童、加强隔代教育引领人心。面对社会固化的矛盾,纵然有着“读书无用”的感慨,老年人却又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命运,所以,他们对于青少年教育十分重视。对此,为老年群体在指导孙辈成长、给予学习支持方面提供教育培训,通过老年教育延伸到青少年教育,将是一条可靠的渠道。而这方面的资源建设从弘扬传统文化入手,从加强老少互动的视角出发,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抓住热点,寻求教与学的情感共鸣
虽然不同区域农村老年人群关注的热点会有所差异,但在新时代,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毫无疑问是最为关注的热点。从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目标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具体要求,在农村地区推进社区教育的进程中,都可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得到特色化体现。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亚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有着阶段特征,从脱贫到小康,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生态农业到观光农业,从产业发展到文化建设,从富裕到美好生活,农村社区教育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和发力点。社区教育既有阶段性重点,也有全方位的推进。
连云港市黑林镇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思路和实践给我们以启示:当地引入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栽种果木,当地农民经过技术培训后到企业就业,企业和农户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对履约主体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带动农户个体在种植过程中接受食品安全和绿色发展教育以及销售前的营销策略培训,等等。在不同业态下,农村社区教育都有存在的价值和舞台,在“传统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社区教育服务需求因势而导,全方位、全流程发挥“基础工程”的作用,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阔步迈进。
以提高村民的自治与守法维权意识为目标,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以防治地方病、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为切入点,开展健康保健、食品安全、个人卫生教育;以传统娱乐项目为基点,延伸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地方旅游资源的推介,引出游学项目的建设,把学习元素有机地嵌入旅游之中,等等。从区域出发,可以梳理出若干脉络,强化成若干条教育主线,去有效推进传统文化、生活常识、伦理道德、心理健康、实用技能、时代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掘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基于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者的设计”理论,我们把老年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也归为学习方式,这样的理解将强化教与学的互动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1.编印大字版的文字读本
阅读依然是老年人重要的学习方式。满足老年人需求,编印大字版的学习资料,让农村老年人可以随身携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育内容,满足其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有助于扩大老年教育的参与度,提高老年教育的覆盖率。
2.制作地方方言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老年人能够用手机、电脑学习是一种时尚,可以激发其学习动力。而地方方言的资源,可以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令其有親切感,教育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提高。数字化的资源制作,应朴实、有趣,源于日常生活,不苛求过高的艺术水平。
3.举办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和休闲活动
寓教于乐,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地方传统集会、庙会、故事会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吸引老年人群参加到学习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笑声中领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幸福感。
4.组织老年文艺轻骑兵开展巡回演出
如果说“视频、读本”是开展农村老年教育的“根基”,那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则是办活办火的“活水”。老年人中有许多是曾经的“文艺青年”,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通过组织“文艺轻骑兵”的方式,排练一些地方色彩浓郁的文艺节目,把当下的教育教学主题呈现出来,会有效地吸引公众参与,从而扩大老年教育的参与度与获得感,更好地发挥老年群体在老年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开展各种形式的游学活动
学记中提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中国古代先贤的游学实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成为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游学”也被正式载入了官学的教学方法之中。
游学是向实践学习和社会学习,是体验式、交互式学习。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工业资源等都可以成为游学的内容。游学,考量的是学习者看、学、悟、做、带(了什么)。从教育供给的角度,探索新时期“游”于形、“学”于实的教育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继承发扬,更是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成都、江苏等地启动游学线路(基地)建设,并进入运营状态,受到了公众的普遍欢迎。
教育的呈现方式直接制约着学习的形式,面对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年人,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更要善于以“旧瓶装新酒”,将时代精神融入于传统的为老年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中,以形成“爆款”效应;要善于“以小见大”,以身边的事和众所周知的小事中挖掘教育元素,并以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以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要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在地方文化中挖掘,努力打造区域特色,形成品牌。
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大短板。为解决社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矛盾,从教学设计理论入手,从提升学习支持服务水平入手,充分发掘区域特色,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扩大社区教育的有效供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实践的重大课题,理应引起社区教育工作者乃至于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的创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金生铉.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盛群力,马兰.面对完整任务教学 设计复杂学习过程[J].远程教育,2010(4).
[4]敬鸿彬.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5(27).
[5]刁元园.市民游学:社区教育体验式学习新载体——基于成都市民游学项目的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8(1).
[6]徐银燕.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7]景圣琪,高洪波.社区教育环境设计的要素构成分析[J].终身教育研究,2017(2).
[8]张介凡.地方特色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当代继续教育,2016(8).
【关键词】老年教育;学习需求;学习资源;呈现方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11-0054-06
由于学习者的广泛性和老年“大学”资源的稀缺性,老年教育必须解决教学有效供给的问题。而从教育供给的角度审视,一方面,需要满足老年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顾及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由此,教学设计必然成为老年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同于学校教育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统一的质量标准,老年教育必然是见“仁”见“智”的。为以有限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学习的需求,本文在共享性与个性化的矛盾交织中选取一个特定的点——“区域”,并视某个“特定”区域为实施老年教育的一个基本单元,进而讨论基于其上的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一、基于教学设计的老年教育
(一)学校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也称为教学系统设计。一般认为,主要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內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分析、规划并实施的总体方案。由于学习人群、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很难去评价教学设计的水平,甚至难以精确地给出“教学设计”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从具体的教育活动出发,去勾勒出相应的设计方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学是内因,是取得学习效果的关键,而教只是外因。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在于对目标、任务、受众、环境和绩效的把握。加涅和布里格斯把教学设计分解成若干程序,其中包括: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考虑的部分;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确定教学内容的结构和顺序;分析特定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基于教学内容的行为目标;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开发、选择教材和媒体;评定学习者行为;教师方面的准备;形成性评价;现场试验及修改;总结性评价;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二)老年教育教学的设计环节
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虽然是基于学校教育的课程而设定的,但对于老年教育的教学设计仍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1.学习需求和动机
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的广泛性和学习目标的发散性决定了老年学习需求的全方位和多样化。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成人学习动机量表》,针对目前老年群体的特征,其学习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情感需求型——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希望通过学习增进人际交往,充实自己,缓解心理孤独感;二是技能获得型——获取适应老年生活的养生保健知识、烹饪技能、隔代教育技巧等;三是自我实现(求证)型——当代(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中的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错失了学习的机会,在退出工作岗位后,他们有时间、有实践积累的基础,希望通过努力,圆自己的大学梦;四是休闲娱乐型——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新时代,学会并参与诸如歌舞、摄影、书法、绘画、钓鱼、棋牌活动等也成为老年休闲的重要方式。
总之,休闲化、知识(技能)化、充实感、成就感构成了老年学习的基本目标和动机。数据表明,老年学习是一种自主而非利益驱动(或功利性较弱)的学习,也是一种缺乏显性外在压力和功利化动机的自觉学习。
2.资源呈现方式
资源呈现方式受技术因素、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内容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老年学习者在媒体的选择、视听方式的配置、学习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需求。事实上,老年人在学习媒体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上面临着诸多两难的选择:由于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他们往往重于阅读,但受视力退化的影响,可能会转向偏重于听说;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对于体验学习的方式更乐于接受,但教育的供给方顾虑到老年人年事已高,担心在学习活动中出现闪失;他们偏于安静,但为消除老年生活的孤独感,又希望有一定的便于相互之间交流沟通的物理空间;他们希望自由地学习,却又具有技能、视力等方面的弱势。这就必然要求具备多种媒体呈现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因人而宜的学习方式,随机的学习安排,最终形成“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学习模式。
3.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时序
由于老年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性,其学习内容也必然呈现出基于学科的“课程”内容的分散性,表现为学习者个体选择性差异和其所选“课程”的发散性。“学科可以细分,学习却是浑然一体的”,由于老年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无法从学科分类的角度去考量老年群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时序性。这就要求教育的供给方必须有充分的资源准备,并科学设置灵活的学习机制。
4.教学目标及其评价
老年学习似乎是一场没有明确线路、没有目的地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如何去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就成为一个极为困难的研究课题。基于消减孤独、获得知识或技能、充实自己、完美人生的目标,教学供给方和学习者虽然有一个总体、模糊的目标设定,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找到恰当的评价方式,但这种评价所带来的激励效果却未必有效。虽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考试方式去评估“课程”学习的成效,不能出台任何的负面激励的措施,但从老年教育的供给侧立场出发,对于教学目标依然可以给出相对刚性的评价指标,其核心点可以归结为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以及与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参与度的评价应该是基于定量的指标体系;获得感的评价则侧重于定性的描述性考核;契合度的评价则重在学习内容的考量。 二、老年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基于老年学习的特殊性,其教学设计的核心必然聚焦于对学习者的深度分析、学习资源的整合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上。
(一)老年学习者的特征
对老年学习进行需求分析,是推动老年教育的必要前提,而把握老年群体的特点,是明确的限制性条件。老年教育的对象是60岁以上的长者,他们不仅有特定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身心状况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更有基于不同区域(包括城乡差异)、不同亚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性的地域性和个性化特征。本文以苏中地区农村老年教育作为特定的對象进行研究。
从地理位置看,江苏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由南到北,呈现出明显的由高到低的梯次状况。选取苏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对于研究和推动江苏的老年教育更具普遍意义。对于当下该区域内农村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粗略的描述:
1.在农村留守人口中占比较大
苏中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人员中,老年人占比为27.3%,青少年占比为50.9%,青壮年(主要为女性)占比为21.8%。
2.受教育水平较低
60岁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其文化层次以初中和小学毕业生为主,也有少量高中毕业生。苏中地区的局部统计数据表明:农村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6.7年,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1.2%、初中教育的比例约占75.3%、小学教育的比例约占18.5%,半文盲为5%。多数没有接受过文化知识方面的继续教育,部分人员接受过农村实用技术(如养殖、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培训。由于他们青少年时代处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对于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参与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
3.生活水平较富余
局部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苏中地区经济、教育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村人口中的多数处于基本小康层面,约15%的农户达到中等富裕水平,74%的农户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11%的农户在温饱线之上。如果身体状况许可,老年群体大都处于劳作状态。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他们亦有富余而集中的农闲时间。
4.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
从生活习俗看,苏中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文化娱乐)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环境所限,他们的活动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大多安土重迁,不愿离乡离土。现代信息技术虽然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令他们更多地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但尚未真正影响到其生活方式。
5.精神需求带有“下里巴”特质
该年龄段的老年人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定的时代背景确立了他们特定的文艺欣赏风格、艺术审美倾向和学习生活方式。地方戏曲、地方文化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农村家庭伦理和战争题材的故事片是其电视消费的主要产品。在农闲时间消遣上,地方特色棋牌是其主要休闲娱乐方式。打麻将更是一种日常的休闲活动。
6.“读书无用”的观念尚有一席之地
一方面,“读书无用”论的历史余毒未尽,使得中老年的读书学习难以成为一种风尚;另一方面,受限于生存状态和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重教(青少年学历教育)不重养(养老及老年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育的供给方如何精准发力、吸引老年人普遍参与成为农村老年教育的难点所在。
综上所述,从学习者分析的视角,以有用、有益的资源,采取为这一特定人群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区域内更多的老年人身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的切入点。
(二)老年教育资源的特性
1.老年教育资源的一般特性
老年教育资源包罗万象,包括文字资源、数字化资源、体验性学习资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一是包容性。从学习内容上看,老年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涉及古今中外各门学科,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二是导向性。在中西方文化交融、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真伪科学博弈、精华与糟粕的扬弃过程中,新时期老年教育的内容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的理念、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由此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取舍。三是开放性。老年教育的资源不囿于学科专业的系统性,也不局限于行业职业的特殊技能,它冲破了一切可能存在的壁垒,使得老年学习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展开。由于老年教育的公益性这一基本属性,要求区域内的一切教育资源(特别是公共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方面的资源)都应尽可能对老年人开放。四是休闲性。从学习需求分析,不难看出,老年教育的内容应偏重于实用性、趣味性、欣赏性。无论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或者烹饪茶艺、保健养生,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休闲性。事实上,专业性强、前沿学科、尖端科技、小众偏门等,很难成为老年教育资源。五是发散性。不同于一般学科专业教育资源的分层分类,老年教育资源既有断面的信息,也有对历史的追根溯源,甚至对相关教育内容的拓展。不止于知识点的碎片化,还包括基于学科体系的分散性,其内容往往呈现出“形”散于学科分类而“神”聚于个体学习者兴趣的矛盾性特质。
2.老年教育资源的区域特性
区域性学习资源是老年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老年教育资源应该努力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其中既要解决普适性的问题,也要面对特色化的矛盾。而区域特色化教育资源中所包含的一定的地缘文化及其一系列文化特征和文化符号,是老年教育的特质和生命所在。解决区域特色化资源的供给是各区域的责任,如何打造区域特色化资源成为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
鉴于特定区域的学习对象、学习目标、评价机制并不相同,社区教育资源需求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一致性是相对的。老年教育资源需求的个性化主要根源在于城乡差异、年龄差异、文化层次差异、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差异化的学习研究无疑是个浩大的工程,由于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的不同,相对而言,城乡、年龄、文化层次不同带来的需求差异,可以通过供给侧改革更好地加以解决,而个体差异则需通过个人自我调适的方式加以解决。所以,针对老年教育特色化资源的需求,从区域化入手讨论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教学设计,成为老年教育供给侧的必然选择。 首先,区域性资源广泛存在于地方文化的宝藏之中。农村老年人关注身边的生活小事,关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而通过挖掘形成的饱含浓郁地方色彩、具有明显区域特征且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资源,必将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发挥出难以替代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资源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有些可以延展为一般性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而有些由于地缘因素,则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其次,区域性资源重在更多地融入“学习”元素。教育资源不应是对文化、自然资源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应是资源的收集和堆积,而应是对教育资源有选择的、带有指向性的集成创新,是对于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基于区域特点的创造,也是对原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学习化改造。广义的文化资源都具有教育意义,从推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角度审视,教学设计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时代精神,更多地融入学习元素、文化元素、教育元素,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为老年群体所喜闻乐见。老年教育的教学设计,必须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下,力求寻找最佳角度去呈现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教育效益。
最后,区域性教育资源应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社区教育的草根教育特性决定着其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应该“源于生活”——有效地面对适应性问题,而又“高于生活”,即有效地解决教育性问题。例如,对于地处苏中腹地的泰兴市而言,不妨从“打麻将”这一传统休闲娱乐项目入手,介绍麻将文化,介绍国际赛事规则,进而引导到其他有趣的项目,形成从麻将起而又走出“麻将”围城的效果,从通俗的入口进入到高雅的天地,让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积极健康性。同样以苏中地区流行的“锡剧”“扬剧”为切入点,进而介绍京剧、昆曲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老年群体的文艺和欣赏水平。可以从地方病、老年病防治入手,开展健康教育;也可以从推介地方特色菜肴入手,在开展烹饪教学的同时,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
三、基于实践的老年教育教学设计
“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是个体情感体验参与并与之互动的过程”,老年学习者的人生阅历决定了其“参与”“互动”的丰富性,其学习的愉悦和有效性也会大大增强。基于苏中地区老年教育的实践中一些具象的构想,可以梳理出以下要点:
(一)科学分析内容、形式及效果之间的关系
1.生存状态决定着教育的具体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自以为准备好了精彩纷呈的课程和活动,可参与者寥寥。农村老年人的教育内容听起来都不错,可往往难以发动,实施起来也少有人参加。这是源于教育的内容未能服从于生活大环境、服从于现实的需求。基于学习者需求导向的社区教育供给,首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的适切性,而这种适切带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
2.生活方式制约着内容的呈现形式
各地有各地活跃而特殊的艺术形式,将社区教育的內容和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才能为学习者所喜闻乐见。“乐学”是情感激发下的有效学习,促成情与境融合的途径是包括场景、形式、文化背景内的教学方式。苏中地区有特殊剧种、曲艺,有老百姓感兴趣的影视题材,有粉丝众多的文娱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开展老年教育的丰富宝藏。教育的形式需要创新,例如,面对老年群体而言,针对其怀旧情结,可利用在苏中地区流行的锡剧、扬剧等形式,通过文艺“轻骑兵”送节目下乡,“旧瓶装新酒”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选择。
3.审美取向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
对于农村老年群体而言,他们看不懂网络语言,听不懂外语甚至是普通话。他们看不惯高富帅,也不喜欢偶像剧,他们喜欢的是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或是身边人演绎身边事的农村体裁的地方戏曲,喜欢的是战争片,哼唱的是扬剧、锡剧、现代京剧。“亲其师,信其道”,遴选有影响力的地方“名人”参与社区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进入农村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师是各种“潮人”,操着一口“洋腔”,那么被围观之余只有黯然收场。
就农村而言,面对社区教育共性的需求,应极力倡导充分整合学习资源、推进数字化的老年学习,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为他们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而针对区域性的特殊需求,则不得不从“区域”出发,另辟蹊径。
(二)准确选取教学内容
从老年学习者的特点出发,考虑到区域性差异,止于微观层面,在资源建设方向上应把握以下几点:
1.尊重历史,在反思中重塑价值观
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文化荒芜、道德缺失、社会阶层固化、环境恶化、利益至上,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重社会问题。社会的变革对老年人的思想、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不少人而言,修复其价值观,使之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单凭社区教育可以解决的,但社区教育却可以做以下一些引导、教育工作,这也应是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责任所系和价值所在:
首先,以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巨大成就振奋人心。农村老年人不一定关心国家大事,但一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根植社区”就应围绕着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通过手机推送、地方广播、电视播出等方式,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设的新面貌,让老年人真切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
其次,以“家族、家庭、家风”的传承和建设成就感化人心。农村一方面相对封闭,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农户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中,家风如何,人品好坏,通过口口相传会人尽皆知。通过家风建设、家谱修编、传播姓氏文化等形式,实施社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一方面可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由此延伸开来,进一步强化老年学习者的家、国、天下的理念,挖掘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再次,以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制度规范温暖人心。社会公正与否关乎民心所向,所以,要通过先进典型和反腐倡廉的成果的宣传,积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确立老年群体“讲规矩、讲政治、讲大局”的意识,大力弘扬正能量,让老年人看到党和政府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决心,看到社会的进步,看到光明,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不只是政治理念、更是科学实践,从而确立四个“自信”。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时代主题是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建设和课程开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最后,以关爱留守儿童、加强隔代教育引领人心。面对社会固化的矛盾,纵然有着“读书无用”的感慨,老年人却又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命运,所以,他们对于青少年教育十分重视。对此,为老年群体在指导孙辈成长、给予学习支持方面提供教育培训,通过老年教育延伸到青少年教育,将是一条可靠的渠道。而这方面的资源建设从弘扬传统文化入手,从加强老少互动的视角出发,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抓住热点,寻求教与学的情感共鸣
虽然不同区域农村老年人群关注的热点会有所差异,但在新时代,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毫无疑问是最为关注的热点。从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目标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具体要求,在农村地区推进社区教育的进程中,都可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得到特色化体现。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亚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有着阶段特征,从脱贫到小康,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生态农业到观光农业,从产业发展到文化建设,从富裕到美好生活,农村社区教育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和发力点。社区教育既有阶段性重点,也有全方位的推进。
连云港市黑林镇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思路和实践给我们以启示:当地引入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栽种果木,当地农民经过技术培训后到企业就业,企业和农户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对履约主体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带动农户个体在种植过程中接受食品安全和绿色发展教育以及销售前的营销策略培训,等等。在不同业态下,农村社区教育都有存在的价值和舞台,在“传统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社区教育服务需求因势而导,全方位、全流程发挥“基础工程”的作用,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阔步迈进。
以提高村民的自治与守法维权意识为目标,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以防治地方病、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为切入点,开展健康保健、食品安全、个人卫生教育;以传统娱乐项目为基点,延伸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地方旅游资源的推介,引出游学项目的建设,把学习元素有机地嵌入旅游之中,等等。从区域出发,可以梳理出若干脉络,强化成若干条教育主线,去有效推进传统文化、生活常识、伦理道德、心理健康、实用技能、时代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掘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基于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者的设计”理论,我们把老年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也归为学习方式,这样的理解将强化教与学的互动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1.编印大字版的文字读本
阅读依然是老年人重要的学习方式。满足老年人需求,编印大字版的学习资料,让农村老年人可以随身携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育内容,满足其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有助于扩大老年教育的参与度,提高老年教育的覆盖率。
2.制作地方方言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老年人能够用手机、电脑学习是一种时尚,可以激发其学习动力。而地方方言的资源,可以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令其有親切感,教育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提高。数字化的资源制作,应朴实、有趣,源于日常生活,不苛求过高的艺术水平。
3.举办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和休闲活动
寓教于乐,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地方传统集会、庙会、故事会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吸引老年人群参加到学习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笑声中领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幸福感。
4.组织老年文艺轻骑兵开展巡回演出
如果说“视频、读本”是开展农村老年教育的“根基”,那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则是办活办火的“活水”。老年人中有许多是曾经的“文艺青年”,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通过组织“文艺轻骑兵”的方式,排练一些地方色彩浓郁的文艺节目,把当下的教育教学主题呈现出来,会有效地吸引公众参与,从而扩大老年教育的参与度与获得感,更好地发挥老年群体在老年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开展各种形式的游学活动
学记中提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中国古代先贤的游学实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成为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游学”也被正式载入了官学的教学方法之中。
游学是向实践学习和社会学习,是体验式、交互式学习。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工业资源等都可以成为游学的内容。游学,考量的是学习者看、学、悟、做、带(了什么)。从教育供给的角度,探索新时期“游”于形、“学”于实的教育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继承发扬,更是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成都、江苏等地启动游学线路(基地)建设,并进入运营状态,受到了公众的普遍欢迎。
教育的呈现方式直接制约着学习的形式,面对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年人,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更要善于以“旧瓶装新酒”,将时代精神融入于传统的为老年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中,以形成“爆款”效应;要善于“以小见大”,以身边的事和众所周知的小事中挖掘教育元素,并以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以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要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在地方文化中挖掘,努力打造区域特色,形成品牌。
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大短板。为解决社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矛盾,从教学设计理论入手,从提升学习支持服务水平入手,充分发掘区域特色,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扩大社区教育的有效供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实践的重大课题,理应引起社区教育工作者乃至于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的创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金生铉.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盛群力,马兰.面对完整任务教学 设计复杂学习过程[J].远程教育,2010(4).
[4]敬鸿彬.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5(27).
[5]刁元园.市民游学:社区教育体验式学习新载体——基于成都市民游学项目的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8(1).
[6]徐银燕.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7]景圣琪,高洪波.社区教育环境设计的要素构成分析[J].终身教育研究,2017(2).
[8]张介凡.地方特色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当代继续教育,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