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行侧脑室穿刺,将ICP监测装置放入其中,对照组仅给予手术治疗未进行ICP监测。比较两组GOS评分情况。结果:根据GOS评分标准,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死亡10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2例,轻残6例,良好28例,本组预后良好率68.00%(34/50);对照组死亡17例,植物生存9例,重残5例,轻残5例,良好14例,本组预后良好率38.00%(19/50)。两组预后情况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行有创ICP监测,能动态监测ICP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处理颅脑损伤提供一定的依据,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预后情况。
关键词:有创监测;颅内压;颅脑损伤;GOS评分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89-02
颅脑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常会引起颅内压(ICP)水平的升高以及脑灌注压(CPP)水平的降低,其致死率非常高,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1]。因此,应该加强对ICP的动态监测,从而为临床救治颅脑损伤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颅内压的监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有创与无创两类,无创颅内压监测还处于研究以及临床试用阶段,其准确性以及稳定性仍不能确切地判断[2],因此不推荐在临床上进行应用,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均为有创ICP监测范畴。本研究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急诊科的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急诊科的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7-79岁,平均(57.39±12.11)岁;脑挫裂伤伴随颅内血肿4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5例,原发性脑干伤35例。纳入标准[3]:(1)从伤至入院时间在3h以内;(2)入院时GCS评分小于8分,且持续时间在48h以上;(3)未出现休克表现;(4)入院时双侧瞳孔已经散大,出现去脑强直的濒死患者除外;(5)恶性肿瘤患者除外。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入院后或者术中侧脑室穿刺外接压力传感器,连续对ICP进行记录,并对其精神状态、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等进行密切观察,持续时间为2周,按照颅内压变化情况,随着调整的方案,具体包括:(1)当15mmHg40mmHg,且持续时间在15min以上时,应立即采取如下措施:侧脑室钻孔引流、开颅血肿清除等手术方法以降低颅内压,且持续监测2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即入院之后按照头颅CT的相关情况,非手术患者应采取镇静、低温以及脱水等方面的保守治疗方式,手术患者应及时行开颅手术,并对头颅进行常规的CT检查,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对两组患者加以评价,主要评价标准为[4]: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以及死亡,预后良好=良好+轻残,预后不良=重残+植物生存+死亡,伤后3个月为评价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分别采用卡方(x2)检验及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良好28例,轻残6例,预后良好率(6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一般而言,颅脑损伤预后较差,同时也是临床上处理困难较大的一种疾病。患者伤后由于出现大面积的颅骨凹陷骨折、颅内出血、广泛脑挫伤、脑水肿、脑梗死、脑肿胀以及创伤小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使得颅腔内增加的体积超过颅脑本身的代偿性容积,从而引起颅内高压的发生。临床上,一般可以讲颅内高压分为三种类型[5]:(1)轻度颅内高压:ICP值在15-20mmHg范围之内;(2)中度颅内高压:ICP值在21-40mmHg范围之内;(3)重度颅内高压:ICP值在40mmHg以上。若不尽早发现以及及时进行处理,则会导致脑灌注压水平下降,脑血流量显著减少,脑缺血缺氧造成昏迷以及脑功能障碍,甚至出现脑疝,严重地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动态监测ICP则可及早地发现颅内上述颅内病理性改变,从而为临床上及时处理颅内高压提供客观准确地依据,赢得抢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颅内压监测对判断手术时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ICP能够持续性地监测,是当前所有影像学检查所不及的,能够早期及时地发现病情,提示行相关影像学诊断,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本研究50例监测组患者中,有20例患者出现颅内压持续性升高,而瞳孔以及生命体征改变不够显著,且用非手术方法无法对ICP地持续升高加以控制,及时复查头颅CT之后见颅内血肿增加,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均获得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该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行有创ICP监测,能动态监测ICP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处理颅脑损伤提供一定的依据,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李侠,李兵,杨黎,等.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2):1323-1325.
[2]章翔,黄舟,屈延,等. 神经外科新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5):485-487.
[3]周育瑾,吴江,甄云,等.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2):341-345.
[4]江基尧,张赛,冯华,等.中国颅脑创伤颅内监测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0):1073-1074.
[5]苏国军,韩瑞璋,于烽,等.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27-29.
关键词:有创监测;颅内压;颅脑损伤;GOS评分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89-02
颅脑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常会引起颅内压(ICP)水平的升高以及脑灌注压(CPP)水平的降低,其致死率非常高,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1]。因此,应该加强对ICP的动态监测,从而为临床救治颅脑损伤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颅内压的监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有创与无创两类,无创颅内压监测还处于研究以及临床试用阶段,其准确性以及稳定性仍不能确切地判断[2],因此不推荐在临床上进行应用,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均为有创ICP监测范畴。本研究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急诊科的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急诊科的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7-79岁,平均(57.39±12.11)岁;脑挫裂伤伴随颅内血肿4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5例,原发性脑干伤35例。纳入标准[3]:(1)从伤至入院时间在3h以内;(2)入院时GCS评分小于8分,且持续时间在48h以上;(3)未出现休克表现;(4)入院时双侧瞳孔已经散大,出现去脑强直的濒死患者除外;(5)恶性肿瘤患者除外。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入院后或者术中侧脑室穿刺外接压力传感器,连续对ICP进行记录,并对其精神状态、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等进行密切观察,持续时间为2周,按照颅内压变化情况,随着调整的方案,具体包括:(1)当15mmHg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即入院之后按照头颅CT的相关情况,非手术患者应采取镇静、低温以及脱水等方面的保守治疗方式,手术患者应及时行开颅手术,并对头颅进行常规的CT检查,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对两组患者加以评价,主要评价标准为[4]: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以及死亡,预后良好=良好+轻残,预后不良=重残+植物生存+死亡,伤后3个月为评价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分别采用卡方(x2)检验及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良好28例,轻残6例,预后良好率(6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一般而言,颅脑损伤预后较差,同时也是临床上处理困难较大的一种疾病。患者伤后由于出现大面积的颅骨凹陷骨折、颅内出血、广泛脑挫伤、脑水肿、脑梗死、脑肿胀以及创伤小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使得颅腔内增加的体积超过颅脑本身的代偿性容积,从而引起颅内高压的发生。临床上,一般可以讲颅内高压分为三种类型[5]:(1)轻度颅内高压:ICP值在15-20mmHg范围之内;(2)中度颅内高压:ICP值在21-40mmHg范围之内;(3)重度颅内高压:ICP值在40mmHg以上。若不尽早发现以及及时进行处理,则会导致脑灌注压水平下降,脑血流量显著减少,脑缺血缺氧造成昏迷以及脑功能障碍,甚至出现脑疝,严重地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动态监测ICP则可及早地发现颅内上述颅内病理性改变,从而为临床上及时处理颅内高压提供客观准确地依据,赢得抢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颅内压监测对判断手术时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ICP能够持续性地监测,是当前所有影像学检查所不及的,能够早期及时地发现病情,提示行相关影像学诊断,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本研究50例监测组患者中,有20例患者出现颅内压持续性升高,而瞳孔以及生命体征改变不够显著,且用非手术方法无法对ICP地持续升高加以控制,及时复查头颅CT之后见颅内血肿增加,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均获得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该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行有创ICP监测,能动态监测ICP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处理颅脑损伤提供一定的依据,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李侠,李兵,杨黎,等.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2):1323-1325.
[2]章翔,黄舟,屈延,等. 神经外科新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5):485-487.
[3]周育瑾,吴江,甄云,等.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2):341-345.
[4]江基尧,张赛,冯华,等.中国颅脑创伤颅内监测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0):1073-1074.
[5]苏国军,韩瑞璋,于烽,等.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