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国内媒体利比亚战争报道的不足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战争,与地区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旦爆发,必将引起人们的关注。报道战争的战事新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从新闻信息的搜集与传播的角度来探讨战事新闻文字报道的特色与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战事新闻;《新华每日电讯》;利比亚战争报道
  以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为基本任务的通讯社,在战事报道中,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传播两项工作。荟萃了新华社文字报道精华的《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了新华社在利比亚战争各个阶段的相关报道。本文试图依据这些报道,从信息搜集和信息传播两个角度来总结这些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搜集:信源单一
  从《新华每日电讯》的稿件中,可以总结出本次战事报道新华社主要的新闻来源:(1)官方信源;(2)其他媒体信源;(3)其他信源。
  各国政府及其相关官方机构、各种区域性组织发布的信息,各种国际会议及会议决议,各国政府官员、发言人的表态等官方信息,是《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消息的主要信源。其中既有来自利比亚卡扎菲政府的信息,也有来自反政府势力的信息;既有参战国方面的信息,也有国际上持其他态度国家的信息(如俄罗斯)和我国的政府方面的信息。
  其他媒体,特别是国外大型媒体报道的消息及评论,也是其重要信源。引自其他媒体的报道可以分担对信息准确性的责任,可以风险共担。但是,来源于国外媒体的信息量比重大,体现了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国际媒体竞争中我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由于利益原因,一些西方媒体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的真实性有待考查,这一点是我们在将之引为信源时不得不考虑的。
  此外,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新华社记者的第一手消息还显得不足。战争新闻的突发性、危险性、易逝性,使得记者很难迅速接近信息源,现场采访难度大。新华社虽然派出了战地记者,但是《新华每日电讯》刊登的稿件内容反映出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从记者自身发布的消息比重小,另一方面通过记者采访获得的利比亚的民间消息不足。
  所谓的“民间消息”,则是指对利比亚平民生活状态的描述以及对其的采访。这种民间消息,更能体现人情味,突出人文关怀,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吸引读者。这个途径获得的消息在《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中显得尤为不足。
  二、信息传播:宏观、微观失衡,表达尚待完善
  信息传播是通讯社实现信息生产职能的第二道重要工序。对于搜集到的信息,要经过信息的内容选择和加工才能表达出来,最终传播给受众。
  1、报道宏观、微观失衡
  《新华每日电讯》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基本上是站在宏观层面上,以参战方政府和利比亚反对派势力为主要报道对象,采用“战情快递 参战各方反应”的模式,并且更多的是关于战争本身的报道,对难民、战士等的报道不多。这就不免造成了宏观报道和微观报道之间的失衡问题。
  相比较新华社的这种报道特点,西方媒体的报道则体现出了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特点。例如法新社的电讯关于参战军官、当地平民、记者见闻的报道就更多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不仅关注政府方面的官方信息,同时注意通过具体可感的感性材料,从小切口反应整个战争。例如对3月20日卡扎菲官邸遭导弹袭击的报道,法新社的电讯包括一条关于记者目击现场的报道和一条对一名联军军官的采访。(根据3月22日《参考消息》译)平民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军官是战争的最直接参与者,媒体通过对战争中个体的全面关注,有助于受众更具体地了解战争真实情况。
  《新华每日电讯》选编的电讯,多从各国政府的角度进行报道。这种情况,与我们的主要信源为官方信息密切相关。官方信息使得本次报道传达的战事信息站位高、说服力强。采用中国官方信源,以确保与中国政府的口径一致;采用国外官方信息,则保证了消息的准确性。新华社在运用官方信息时,报道各国的不同态度,把各种声音都传达给国内的受众,也避免了因为利益纠葛、立场不同导致的某一方信息有悖事实。但是笔者认为,过多的官方信息拉远了和读者的距离。
  2、表达形式尚待完善
  在内容选择基本确定以后,将新闻信息表达出来以达到传播效果是媒体的必修课,需要媒体下足功夫。在内容表达上,《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反映出新华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何在成熟的报道风格之上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值得每一个关注新华社发展的人进行思考。
  (1)叙述偏多,描写不足
  我国的新闻写作,长于叙述,疏于描写。通常用静态的语言、客观的数字、陈述的语气来介绍事件的经过、说明问题。在《新华每日电讯》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如4月6日的报道《利比亚:卡扎菲遭儿子“逼宫”?》一文中的叙述:“利比亚城市布雷加激战4日继续。反政府武装说,已控制布雷加部分区域。美国4日结束对利比亚空袭。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当天宣布,英方向利比亚军事行动增派4架‘旋风’战机……”。
  梅尔文·门彻曾提出“报道新闻应该展示而非陈述”。具体的细节描写,往往有“一叶知秋”的效力,虽然只是对整个事件中个体、个例、个别环境进行了描写,但是却可以让读者透过细节对整体有生动鲜活的感触,打动读者的内心。我国新闻界前辈穆青,就曾经提出过“视觉新闻”,即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可以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突出现场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虽然如今是多媒体时代,在视觉、听觉消息的生产上,电视有着文字新闻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不应该是文字报道放弃描写、塑造视觉感官的理由。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21日关于卡扎菲官邸遭导弹袭击的报道:“猛烈的爆炸声震撼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包括卡扎菲官邸所在的地区,缕缕浓烟冒向天空,防空炮火声大作。在场记者称,猛烈的防空炮火声在的黎波里市中心隆隆作响。持续的巨大爆炸声夹杂着曳光弹,也可以听到机枪开火声,红色的曳光弹划破夜空。”
  《新华每日电讯》选编的电讯中,对于战争本身的报道,多呈现为“时间 地点 事件”,或“**事件导致**人死亡,**人受伤”的形式。这种形式与一般性新闻区别小,所以不能强有力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如果能做到既有战争发生时的场景再现,也有利比亚环境的描述;既有亲历者的回忆,又有该报记者的现场描述,则能够描绘一幅战争图画,能够给读者更直观的信息刺激,能在读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时刻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正在发生。
  (2)引语的运用日臻成熟,但直接引用不足
  首先,与2003年《新华每日电讯》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相比,本次利比亚战争的报道,新华社电讯中引语的使用频率提高。如3月20日的报道《法国战机飞过利比亚上空》:共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萨科齐说若卡扎菲不停火将展开军事行动”、“美总统称不会派遣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利比亚政府强调严格遵守停火”,在新闻写作中也用到了“**表示”的表达。引语的使用,增加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和真实感,人物的语言使读者产生接近感。
  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此次新华社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中,直接引语运用仍然不够。在报道中,对于不同人物的语言,《新华每日电讯》仍然多用“某人表示”、“某人认为”等方法,用记者和编辑的口吻进行转述。这大大降低了引语带给人们的直观感、真实感和现场感。间接引语很容易和叙述融合在一起,成为整体陈述的一部分。如果说直接引语像生活中的方言俚语使人感到亲切的鲜活气息,那么间接引语就像法庭的判词,冷冰冰地拒人千里。
  西方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将引语的运用看做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一书中指出:“即使是初出茅庐的记者也会很快地认识到,引语是不可缺少的。它使新闻具有真实感。引语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读者同人物发生直接联系。没有引语的新闻,不论篇幅长短,都像月球的表面一样贫瘠荒芜。”特别是直接引语,更受西方媒体的青睐。直接引语会使读者感觉新闻事件中的主体在直接说话,更有人情味和亲近感。比如美联社对卡扎菲语言的直接引用“我们一定要打一场持久站”、“(联军进攻)完全是一次十字军殖民侵略,可能引发另一场大规模的十字军战争”等等,使卡扎菲的形象在报道中鲜明起来。(见《参考消息》3月22日译)
  参考文献
  ①马胜荣,《关于战事报道的理论思考》,《中国记者》,1999(5)
  ②③郝凤苓,《中西主流媒体国际灾难新闻比较—以〈文汇报〉、〈纽约时报〉对印度洋海啸的报道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④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作者单位:均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雷锋是望城人,望城是雷锋的故乡。望城人人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眼下雷锋出得最多的,就是望城的茶亭。有幸来到湖南长沙望城区茶亭镇,同行人告诉我,你脚下的土地就是出产雷锋的“雷锋窝子”。  茶亭遍地雷锋,这里出了一名全国道德模范、两名中国好人和一名湖南好人,涌现出两万多名学雷锋志愿者,占到全镇总人口的40%。难怪茶亭被叫做“雷锋窝子”,出了这样多的雷锋,这里世风、民风其纯、其善自不必说。学雷锋做好事
【摘要】新技术层出不穷,或催生出新媒介,或推动已有媒介的新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结果都会深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电视媒介走到了数字互动电视这一站,那么数字互动电视,到底改变了我们的什么?是对以往推出式播放方式的改变,还是内容的更加变换多彩……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电视媒介究竟能否继续整装前行,这就是本文将试图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互动电视;迷思;售卖  一、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1、纸媒演化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陈先达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教学,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教育引领作用。近日,围绕马克思主义与青年教育的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萌与陈先达先生进行了对谈,后辈学者切中当下青年关心的提问,前辈学人耐心细致、生动鲜活、意蕴深邃的解答,不仅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保驾护
【摘要】新闻调查报道具有新闻时效性和评论价值性,在选题立意、表达形式、处理手法上都与普通新闻类节目有所不同。本文以天津电视台《视实》节目为例,探讨了如何做好新闻调查性报道。  【关键词】新闻调查性报道;实例分析  2010年8月1日,天津电视台推出《视实》栏目,节目秉承“眼见为实、以正视听”的宗旨,提出新闻性、调查性、贴近性和故事性的定位目标。目前,《视实》共分三个板块,其中第一部分为“热点”,每
【摘要】要想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就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制作新闻节目。接受美学的“读者(受众)中心论和受众的积极能动作用”的观点,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和制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央视《新闻1 1》节目的成功正是接受美学观点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的成功典型,因此,分析其成功的具体原因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电视新闻评论;《新闻1 1》;期待视野
【摘要】在网络媒介日渐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的当下,曾经处于霸主地位的电视媒介的地位受到严重的消解。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媒介要寻求发展,重塑昔日光辉形象,需要进行定位的重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传播姿态的转变,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加强社会担当,做好分众化传播。电视的未来仍然在观众身上,然而电视却不再是作为大众媒介的姿态出现,而是更多的作为伴随媒介、社交媒介而存在。  【关键词】电视;网络;消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扩大化现象日益凸显,“天职观”的存在使教师理所当然地承受着一切,背负着沉重的生存负担和社会责任,这只会阻滞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并最终将负面效应转嫁到学生身上。而完善责权分明的教育立法,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有效解决农村教师社会责任扩大化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教师最初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社会角色随着社
2015年7月19日,我们思想品德组三人冒着酷暑,前往南昌,满怀欣喜地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  7月20日上午,决赛现场发布赛题,小学思想品德的赛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出行的学问》。我们三人白天进行头脑风暴,晚上连夜奋战对教学设计进行推敲研讨和智慧碰撞,最终,呈现出的比赛作品以鲜明的教育主张、完善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孙挺父亲跑到长沙,考察三一重工,看是否买更多股。让他震惊的是,不仅公司的员工众多、业务广泛,而且有43万股东。这么多股东,每个人的利益都很小,即使一个小股东花时间、精力去参与监督公司,改善公司的经营,他能得到的好处也差不多是43万分之一,谁还有兴趣去努力参与公司的事情、监督管理层的工作呢?每个人缺乏努力的动力,不就变成了“大锅饭”,只想搭便车吗?  过去多年里,孙挺父亲真的是按照传统精耕细作精神,
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向科幻电影靠近,前不久还在全民讨论随身医疗机器人实现的可能性,或者智能家居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而今年人们就将有幸目睹无人驾驶汽车在英国四个城市的道路上畅游穿梭,并可以有把握的期望10年以内安全完善的无人车将随叫随到的出现在自己家门口。  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公测  这一“海口”是2015年2月11日英国运输大臣克莱尔·佩里夸下的,不仅如此,在该部门的工作计划书中还详细公布了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