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年的各级好新闻评选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一个独特的新闻现象:在获得较高的奖项上,总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家新闻入选,如《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报告》(199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1999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02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等。这些好新闻都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事件也基本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阅读这类作品,不仅感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指导性强,读来可亲,同时又有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为什么地方性强的独家新闻能获大奖,这里面有无一些独特的新闻规律,我们又应该如何珍惜这些属于自己的宝贵新闻资源呢?
这里强调的独家新闻,是指这类新闻资源一般为当地独家所拥有,新闻主体大都在本省乃至全国的一定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新闻人物。这类人物应是各个时期在不同行业涌现出的典型,在他们身上折射着时代的光芒。如《文科"状元"拒做虚假广告》(1996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说的是浚县的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唐黎不为金钱所动,拒绝为某企业做虚假广告的事情。唐黎拒做虚假广告之所以能成为新闻,是因为她是全省文科高考"状元",其本身具有新闻人物的特征,因而她的某些举动就很容易构成新闻事件。②知名单位。这些单位因在不同时期创造了独特的经验并具有不凡的业绩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它们的一举一动自然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郑州亚细亚商场曾是闻名全国的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其兴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其衰自然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报告》正是回答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并通过大量的新闻事实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③历史遗产。这里所指的遗产是历史留给各地的独特的人文优势以及浓厚的风土人情。这类独家资源大多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一般都具有显著性或惟一性的特征。《少林寺和尚学法》之所以获得河南省好新闻奖,其新闻事实不仅仅在学法本身,而在于少林寺和尚。因少林寺历史悠久、位置独特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寺里和尚的一举一动自然容易构成新闻。
独家地方新闻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关键在于其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显著性和惟一性。而我们之所以不识这些宝贵资源的"真面目",说到底是我们离其太近,大都习以为常。况且各地类似的资源从表层看并不丰厚,能称得上独家的东西也毕竟不多,有些新闻资源过去也已被人们开采过。但是,如果我们能用战略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属于本地的独家新闻,用发展的眼光去挖掘旧闻中与当前时代相合拍的新鲜内涵,各地的独家新闻就会放射出异彩,过去的新闻"老树"也必然会开出"新花"。
那么,应该如何开掘本地的独家资源,为读者提供新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呢?
1.在深入学习、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厚积而薄发。
钧瓷是中国的国宝,是惟一的高温窑变瓷,曾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享誉海内外。这几年,钧瓷的故乡神镇在钧瓷的开掘、创新、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钧瓷不仅俏销国内,还打入了国际市场。我在深入采访中体会到,钧瓷的发展与创新,是经济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一朵璀璨的浪花,钧瓷的变化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而要写出这种变化,就必须了解和认识钧瓷,努力成为这方面的行家。为此我不仅深入产地多次进行系统的采访,还到郑州、香港等地参加了钧瓷国际和国内研讨会,并做了大量的笔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根据钧瓷这几年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写出了《钧瓷珍品首次亮相香港引起轰动》、《中国钧瓷首出国门笑展风采》、《钧瓷,我想对你说……》等多篇关于钧瓷的报道,这些作品分别在省以上各类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2.用发展的眼光时时关注本地的独家新闻,并注意把握新闻宣传的最佳时机,从中找出新的落笔点。
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的家乡,上世纪60年代 ,杨水才的"小车精神"曾是鼓舞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强大动力。由于该典型具有显著性的特征,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该村的最新情况。1996年5月,我和报社的邓雷同志在许昌县采访时得知这样一个信息:当年12月5日是杨水才逝世30周年纪念日,杨水才所在的村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已使杨水才生前对水道杨的总体规划变成了现实。得知这一情况后, 我和记者在深入采访后却没有马上动笔,而是把消息放在杨水才逝世30周年的当天来写,并以《杨水才生前夙愿今成现实》为题向读者提供了一条较有价值的新闻。由于主题本身有价值,又较好地把握了宣传的最佳时机,从而使这篇稿件成了时效性、现场感、思想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好新闻。
3.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独家新闻资源的现实意义。
有些独家新闻资源随着时代的变迁,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也有的经过反复开采,似乎也缺乏了新意。但只要用现实的目光去审视这些仍在变动的新闻素材,就必然能挖掘出与时代合拍的新的思想内涵。鄢陵县豫剧团是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文艺战线曾掀起过学习"板车精神"的热潮。作为当时的典型,不少新闻媒体都曾进行过大量的报道。时过境迁,该县剧团还有没有报道的价值,还能否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我对此仍充满信心。因为只要这个剧团在新形势下有新的作为,这棵新闻"老树"就一定能开出"新花"。正是有这种思想准备,1995年12月,我与记者一起写出了《鄢陵县豫剧团唱红中原大地》的消息,该消息当年即在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
这里强调的独家新闻,是指这类新闻资源一般为当地独家所拥有,新闻主体大都在本省乃至全国的一定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新闻人物。这类人物应是各个时期在不同行业涌现出的典型,在他们身上折射着时代的光芒。如《文科"状元"拒做虚假广告》(1996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说的是浚县的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唐黎不为金钱所动,拒绝为某企业做虚假广告的事情。唐黎拒做虚假广告之所以能成为新闻,是因为她是全省文科高考"状元",其本身具有新闻人物的特征,因而她的某些举动就很容易构成新闻事件。②知名单位。这些单位因在不同时期创造了独特的经验并具有不凡的业绩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它们的一举一动自然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郑州亚细亚商场曾是闻名全国的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其兴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其衰自然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报告》正是回答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并通过大量的新闻事实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③历史遗产。这里所指的遗产是历史留给各地的独特的人文优势以及浓厚的风土人情。这类独家资源大多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一般都具有显著性或惟一性的特征。《少林寺和尚学法》之所以获得河南省好新闻奖,其新闻事实不仅仅在学法本身,而在于少林寺和尚。因少林寺历史悠久、位置独特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寺里和尚的一举一动自然容易构成新闻。
独家地方新闻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关键在于其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显著性和惟一性。而我们之所以不识这些宝贵资源的"真面目",说到底是我们离其太近,大都习以为常。况且各地类似的资源从表层看并不丰厚,能称得上独家的东西也毕竟不多,有些新闻资源过去也已被人们开采过。但是,如果我们能用战略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属于本地的独家新闻,用发展的眼光去挖掘旧闻中与当前时代相合拍的新鲜内涵,各地的独家新闻就会放射出异彩,过去的新闻"老树"也必然会开出"新花"。
那么,应该如何开掘本地的独家资源,为读者提供新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呢?
1.在深入学习、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厚积而薄发。
钧瓷是中国的国宝,是惟一的高温窑变瓷,曾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享誉海内外。这几年,钧瓷的故乡神镇在钧瓷的开掘、创新、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钧瓷不仅俏销国内,还打入了国际市场。我在深入采访中体会到,钧瓷的发展与创新,是经济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一朵璀璨的浪花,钧瓷的变化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而要写出这种变化,就必须了解和认识钧瓷,努力成为这方面的行家。为此我不仅深入产地多次进行系统的采访,还到郑州、香港等地参加了钧瓷国际和国内研讨会,并做了大量的笔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根据钧瓷这几年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写出了《钧瓷珍品首次亮相香港引起轰动》、《中国钧瓷首出国门笑展风采》、《钧瓷,我想对你说……》等多篇关于钧瓷的报道,这些作品分别在省以上各类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2.用发展的眼光时时关注本地的独家新闻,并注意把握新闻宣传的最佳时机,从中找出新的落笔点。
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的家乡,上世纪60年代 ,杨水才的"小车精神"曾是鼓舞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强大动力。由于该典型具有显著性的特征,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该村的最新情况。1996年5月,我和报社的邓雷同志在许昌县采访时得知这样一个信息:当年12月5日是杨水才逝世30周年纪念日,杨水才所在的村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已使杨水才生前对水道杨的总体规划变成了现实。得知这一情况后, 我和记者在深入采访后却没有马上动笔,而是把消息放在杨水才逝世30周年的当天来写,并以《杨水才生前夙愿今成现实》为题向读者提供了一条较有价值的新闻。由于主题本身有价值,又较好地把握了宣传的最佳时机,从而使这篇稿件成了时效性、现场感、思想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好新闻。
3.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独家新闻资源的现实意义。
有些独家新闻资源随着时代的变迁,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也有的经过反复开采,似乎也缺乏了新意。但只要用现实的目光去审视这些仍在变动的新闻素材,就必然能挖掘出与时代合拍的新的思想内涵。鄢陵县豫剧团是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文艺战线曾掀起过学习"板车精神"的热潮。作为当时的典型,不少新闻媒体都曾进行过大量的报道。时过境迁,该县剧团还有没有报道的价值,还能否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我对此仍充满信心。因为只要这个剧团在新形势下有新的作为,这棵新闻"老树"就一定能开出"新花"。正是有这种思想准备,1995年12月,我与记者一起写出了《鄢陵县豫剧团唱红中原大地》的消息,该消息当年即在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