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以地为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粮食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弱化,相反,因为人口的骤增,耕地质量的下降,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素质降低,以及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市场冲击等因素,粮食安全引起了更高的关注。
2011年国际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全球粮食危机风险逐渐浮现。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世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和持续波动的局势今后可能会更加严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2011年已经实现了粮食生产“八连增”,但粮价上涨带来的压力已初步显现。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紧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迈上57121万吨的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但是居安思危,未来我国农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农业发展始终要关注的是粮食安全问题,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始终是首要目标。虽然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基础得到强化,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加、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保持合理粮价水平的压力较大,农民种粮效益难以持续提高,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难度加大,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仍然没有形成。与此同时,今后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不能动摇的底线。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不动摇。但应重视的是,继续保持95%的粮食自给率,并不意味着在总量上要求所有粮食产品都有较高的自给率。过分强调过高的粮食总量自给率,既不现实,也会使我国付出极大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代价。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实行结构性保障措施,重点保障稻谷和小麦两个主粮产品的基本自给。对水稻等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利益的主粮产品,确保其100%的自给率,始终应是我国农业必须坚守的底线。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在这过程中,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进口增加的关系我们应该正视。
农业入世十年的历程表明,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短缺的压力,对我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韩国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产品进口将快速增长、农业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上升,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客观规律。
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要实现主粮产品的基本自给,今后继续适度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将不可避免。因此,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要有战略思维、全球视野。
保证粮食安全虽离不开农产品进口,但近年来,人们对农业开放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我们应客观、理性认识农产品进口的影响。如2010年,我国进口植物油与油籽折油共2035万吨,按目前国内大豆亩产236斤的生产技术水平测算,相当于利用了国外9,6亿亩的种植面积,这与国内水稻与玉米种植面积之和相当。若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意味着要以减少68%的粮食总产为代价。程国强说:“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确实令人担忧。虽然我国农产品进口规模逐年扩大,但仍然没有建立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战略机制。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但仍然没有掌握必要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价格话语权。”
今后随着我国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对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亟待加强。
农业对外开放,要以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局为核心,要以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从全球视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认识。要抓紧制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规划,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构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框架。
“多养活4到5亿人口”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表示,他的研发团队正集中精力研究超级杂交稻,争取在2012年实现“每公顷产量13,5吨”的目标,从而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虽然年年增产,但从长远来看,人口、资源、生态等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很多挑战。袁隆平认为,在耕地有限而人口众多的中国,要解决粮食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
正是他领衔研究的杂交稻技术创新,帮助中国实现了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目前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的囊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2000年已研发成功多种超级杂交稻先锋品种,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8,4吨。2006年的二代超级杂交稻每公顷平均产量超过9吨。
目前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约4,4亿亩,平均产量每公顷6,3吨。杂交稻占了总水稻面积的57%,平均产量则达到7,2吨。袁隆平说,杂交稻比一般的高产常规稻增产20%以上,每年可以多养活几千万人口。
“金融危机总会过去的,可粮食安全问题时时刻刻摆在我们面前。”在袁隆平眼中,粮食安全问题”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他认为,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2008年春天,世界大米价格暴涨,将全球一亿人口重新推到饥饿边缘。
联合国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口多达10亿,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或相关疾病死去。有关专家预计,到2030年要比1995年多产60%的稻米才能满足需要。
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现在每1公顷所产生的稻米可以提供27人的粮食,到2050年就必须养活43个人。袁隆平说,“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2011年80岁的袁隆平希望能实现水稻亩产1000公斤,让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再没有人挨饿。
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同时,中国一直帮助其它国家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研究的杂交稻在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和美国都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种植。特别是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商务部每年都举办杂交水稻培训班,迄今培训了千余名来自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国家的技术人员。2009年杂交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300万公顷,平均增产15%以上。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但袁隆平也有忧虑。一些跨国种业公司正在利用生物技术研究杂交水稻,虽然常规技术落后于中国,但他们的转基因生物技术超过中国。如果中国不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就可能丧失杂交水稻技术领先的优势。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中国科学家正集中精力发展超级杂交稻。根据中国农业部立项的第三期超级稻计划,每公顷产量要达到13,5吨,“争取在2012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2010年已经有两个示范田,产量到了每公顷13吨。”
袁隆平展望说,如果世界上杂交稻种植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增产的粮食共计1,5亿吨,能多养活4到5亿人口,可以有效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为了帮助其它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愿意、乐意帮助其它国家发展杂交稻。”
2011年国际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全球粮食危机风险逐渐浮现。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世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和持续波动的局势今后可能会更加严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2011年已经实现了粮食生产“八连增”,但粮价上涨带来的压力已初步显现。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紧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迈上57121万吨的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但是居安思危,未来我国农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农业发展始终要关注的是粮食安全问题,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始终是首要目标。虽然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基础得到强化,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加、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保持合理粮价水平的压力较大,农民种粮效益难以持续提高,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难度加大,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仍然没有形成。与此同时,今后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不能动摇的底线。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不动摇。但应重视的是,继续保持95%的粮食自给率,并不意味着在总量上要求所有粮食产品都有较高的自给率。过分强调过高的粮食总量自给率,既不现实,也会使我国付出极大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代价。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实行结构性保障措施,重点保障稻谷和小麦两个主粮产品的基本自给。对水稻等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利益的主粮产品,确保其100%的自给率,始终应是我国农业必须坚守的底线。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在这过程中,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进口增加的关系我们应该正视。
农业入世十年的历程表明,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短缺的压力,对我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韩国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产品进口将快速增长、农业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上升,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客观规律。
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要实现主粮产品的基本自给,今后继续适度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将不可避免。因此,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要有战略思维、全球视野。
保证粮食安全虽离不开农产品进口,但近年来,人们对农业开放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我们应客观、理性认识农产品进口的影响。如2010年,我国进口植物油与油籽折油共2035万吨,按目前国内大豆亩产236斤的生产技术水平测算,相当于利用了国外9,6亿亩的种植面积,这与国内水稻与玉米种植面积之和相当。若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意味着要以减少68%的粮食总产为代价。程国强说:“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确实令人担忧。虽然我国农产品进口规模逐年扩大,但仍然没有建立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战略机制。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但仍然没有掌握必要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价格话语权。”
今后随着我国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对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亟待加强。
农业对外开放,要以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局为核心,要以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从全球视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认识。要抓紧制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规划,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构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框架。
“多养活4到5亿人口”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表示,他的研发团队正集中精力研究超级杂交稻,争取在2012年实现“每公顷产量13,5吨”的目标,从而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虽然年年增产,但从长远来看,人口、资源、生态等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很多挑战。袁隆平认为,在耕地有限而人口众多的中国,要解决粮食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
正是他领衔研究的杂交稻技术创新,帮助中国实现了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目前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的囊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2000年已研发成功多种超级杂交稻先锋品种,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8,4吨。2006年的二代超级杂交稻每公顷平均产量超过9吨。
目前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约4,4亿亩,平均产量每公顷6,3吨。杂交稻占了总水稻面积的57%,平均产量则达到7,2吨。袁隆平说,杂交稻比一般的高产常规稻增产20%以上,每年可以多养活几千万人口。
“金融危机总会过去的,可粮食安全问题时时刻刻摆在我们面前。”在袁隆平眼中,粮食安全问题”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他认为,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2008年春天,世界大米价格暴涨,将全球一亿人口重新推到饥饿边缘。
联合国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口多达10亿,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或相关疾病死去。有关专家预计,到2030年要比1995年多产60%的稻米才能满足需要。
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现在每1公顷所产生的稻米可以提供27人的粮食,到2050年就必须养活43个人。袁隆平说,“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2011年80岁的袁隆平希望能实现水稻亩产1000公斤,让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再没有人挨饿。
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同时,中国一直帮助其它国家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研究的杂交稻在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和美国都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种植。特别是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商务部每年都举办杂交水稻培训班,迄今培训了千余名来自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国家的技术人员。2009年杂交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300万公顷,平均增产15%以上。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但袁隆平也有忧虑。一些跨国种业公司正在利用生物技术研究杂交水稻,虽然常规技术落后于中国,但他们的转基因生物技术超过中国。如果中国不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就可能丧失杂交水稻技术领先的优势。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中国科学家正集中精力发展超级杂交稻。根据中国农业部立项的第三期超级稻计划,每公顷产量要达到13,5吨,“争取在2012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2010年已经有两个示范田,产量到了每公顷13吨。”
袁隆平展望说,如果世界上杂交稻种植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增产的粮食共计1,5亿吨,能多养活4到5亿人口,可以有效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为了帮助其它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愿意、乐意帮助其它国家发展杂交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