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院体育课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ning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108
  摘 要: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和陕西省关于转型发展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我院“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我院体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標和发展目标,对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该文通过对体育部课程改革的原因、体育部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课程改革 现状分析 教学模式 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108-0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体现“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我院现有的体育师资和场地设施条件,倡导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运动基础与对体育项目兴趣爱好,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余体育锻炼的“课内外一体化进程”,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我院体育部对体育课程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1 我院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原因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相关,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应于当年9~11月完成测试并上报测试数据。我院体育部为完成该项工作,每年9~11月教学工作基本围绕体质测试这项工作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教育部规定完成的工作,测试达标率、优秀率是衡量一所高校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要求学校连续3年体制测试达标率下降,将会影响学校的办学资格,因此,体质测试的达标工作非常重要。由于新生才入校,对于我院的体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还不熟悉,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如开学初即开展体育选项课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陌生,难以适应,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各种原因,体育部对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内容如下:大一第一学期围绕体质测试安排教学工作,将教学内容设置为体测项目进行练习,在完成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基础上,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从而达到提高体制测试达标率的目的。大一第二学期,巩固体适能项目,加深学生对我院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体育俱乐部模式的认识和了解;大二第一学期学习体育俱乐部专项课、第二学期加深掌握体育俱乐部专项课。
  2 我院体育部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2.1 体适能课程的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运动体适能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人体的基本运动素质,是人们完成各项体育活动的运动基础。根据现如今大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滑的趋势,我院体育部教学改革把体适能课程作为大一新生的体育课进行教学和练习。该学年第一学期,大一新生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就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的项目进行学习和练习,该学期主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柔韧和耐力素质,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两项目标,体育部部长专门请名校专家来给体育部的专职教师进行讲座并对教师的上课方式、上课内容进行指导。其次,让经验丰富的专项老师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综合各专项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制定合理有效的热身操,使得体适能课程的准备部分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从而更容易达到该次课的教学目标。丰富多彩的准备活动,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愉悦学生的身心,使他们更加热爱这门课程,减少了学生对体适能课程的排斥感。由于我院女生人数占大多数,该学期的教学任务有耐力性训练,长跑是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该部门的教师多数采用走跑相结合、变速跑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达到耐力训练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该学期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内容是:女子1 600 m,及格成绩是10分40秒、优秀成绩8分10秒、满分是7分20秒;男子2 400 m,及格成绩是13分、优秀成绩是10分30秒、满分9分40秒。期末成绩的分析,能达到优秀的学生占5%~12%、达到良好的学生占40%~70%、能达到及格的学生占10%~15%,只有3%左右的学生不合格。通过期末考试的效果与学生开学身体素质进行对比,明显地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提高,充分说明此次大一学生体育课课程改革的近期目标能够完成和实现,此次改革是成功的,长远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完善。
  2.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2.2.1 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依据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近几年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以自发为性质,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为目的的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社团组织。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俱乐部做出如下定义:体育俱乐部是指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利用非政府财政拨款举办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体育组织。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分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三种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符合高校体育的特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俱乐部充分体现了参与者的自愿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新生在我院经过一年的健康体适能与运动体适能的教学,第二年学生已具备选择体育俱乐部的各项条件,包括:身体素质条件、体育项目的认知,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时机已成熟。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院以往选项课模式的教学就已经接近俱乐部模式课内俱乐部的模式。
  2.2.2 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课外俱乐部模式的现状。
  由于西安翻译学院学院建校历史文化的影响,我院各种社团层出不穷,其中与体育相关的社团有轮滑社团、街舞社团、跆拳道社团,这些社团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管理的,并在校内外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随着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俱乐部课程采取“一课一活动”模式,各个院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选择自己的活动项目。在该学期的俱乐部课程中,该部门制定了篮球、 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女子形体与瑜伽、男子举重与健身健美、武术、武术养生、跆拳道与散打、田径竞技与跑酷、定向越野与登山、轮滑与山地自行车15个俱乐部项目,其中篮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与散打等几个俱乐部取得了良好效果。
  (2)课内俱乐部模式的现状。
  课内俱乐部模式以教学为主,与我院以往选项课的教学模式相差不大,有相对专业的专职教师,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与以前上课不同的是,给予学生更多更大的自主空间,学生是主体,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是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俱乐部模式的现状。
  在我院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俱乐部模式,大多是体现着校内与校外比赛上,在上述的15个俱乐部中,几乎每个俱乐部都有参见比赛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俱乐部收到多重限制,如赛前,参加比赛的学生才有机会持续性参加俱乐部的活动,这也是该俱乐部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3 我院体育课课程改革的不足
  由于在改革的初期和学校个体的特殊性,体育课的课程改革是在摸索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包括体适能课理论体系结构不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场地和器材不足问题、课内外相结合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时间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完善和改进,以便于学校更好地发展,为学校的转型和改革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505-507.
  [2] 王国飞.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3(6):140-141.
其他文献
【正】南宁洁伶卫生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宁洁伶")是香港蝶菲投资有限公司与桂林洁伶工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中港合资企业,成立于2006年,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广西南宁市经济
患者男,26岁。因躯干、四肢色素脱先斑4年,于2005年6月就诊。患者自出生即发现腹部,腰部以及上胸部有黑痣,逐渐扩大,未接受任何治疗。1年前腹部黑痣出现色素脱失斑。自1岁左右头部
报告1例外阴Paget样例状细胞增生症.患者女,70岁,外阴红斑,增生,破溃,渗液2年,皮肤科检查见外阴及其周围有一11cm&#215;10cm浸润性暗红斑,边界清楚,边缘略隆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
2003年7月-2005年6月,我们应用升白安联合维生素B6预防放疗后白细胞减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摘 要:近几年,成都市的全民健身工程的迅速发展。全民健身工程的积极落实,促进了对成都市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对成都市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成都市健身设施起步虽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健身活动发展也比较迅速,通过对成都市成华区区民社区健身器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健身路对居民的强身健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丰富了广大居民的健身内容,提高了健身条件,但也存在不足,通过调查,对成都市全民健
针对1553B总线对于传输信号抗干扰方面的严格要求。首先分析了DDC公司推出的1553B协议芯片BU-61865的工作原理;然后提出了变压器耦合方式的选择原则;其次分析印制电路板布局与
患者女,16岁。因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于2005年9月至我院风湿科就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予泼尼松(40mg/d)、羟氯喹、环磷酰胺等治疗后病情好转。
寻常性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和免疫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好发于青、中年妇女。老年人患SLE由于临床上少见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探讨其临床特点,笔者对我院2001-2005年诊治的资料完整的41例老年SLE患者进行
自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教育资源紧缺是高等学校办学面临着的主要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的机制研究是解决当前教育资源紧缺的主要途径之一。该研究运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