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引导式、配乐式、角色式、表演式、竞赛式等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3-01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来实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反复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谈谈指导学生读书的几种方式。
一、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老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不仅仅是为了纠错正音,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抓住重点有感情的范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体会、表达情感。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对美的追求就会油然而生,读的欲望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学生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如教学《妈妈的爱》一课,教师以舒缓、富有激情的语气,将学生带到充满母爱的意境中。学生在范读中融入这美妙的意境中,同时,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而且这样即学即仿,无论语调、表情都会模仿得恰到好处。
二、引导式朗读
引导式朗读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恰当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的朗读方式,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学生从读到写的重要途径。如一位老师指导学生读《五彩池》一文中的句子“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学生初读时体会到的只是形状多,把重音放在了“有”字上,而忽略了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导读:在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形状的多。这么多的形状,多美呀!再读。当学生再读时,自然将读的重音放在了喻体“……葫芦的……镰刀的……盘子的……莲花的”上。教师再引导:面对这么多玲珑多姿,大大小小的五彩池,你的感受是什么?再读。此时学生的读,就会读得高低有致,轻重有别,仿佛是又想看这个,又想看那个,都看不过来了,自然就把“惊奇”读出来了。这种顺势引导有的放矢的朗读训练,对于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是无疑的。
三、配乐式朗读
配乐式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方式。在朗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学生兴奋,使其迅速进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情感,促使学生读好课文。如在朗读《草原》一文时,播放“高山流水”式的琵琶曲或贝多芬的钢琴曲,让学生先听配音范读一遍,领略其情感所在;然后,再配音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情感之美。此时,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美景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四、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式朗读,是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进行走进文本的一种朗读方式。分角色朗读能增添课堂的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往往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体会人物形象,感悟文本思想,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够,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绘声绘色的读,惟妙惟肖的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迎上去、追过去、游过去”的意思,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能准确地表达出:迎上去就是面对面地走过去;追过去就是后面的要赶上前面的;游过去就是一个原地不动,另一个向它靠拢过去。
五、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是在老师的精心策划、指导下,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创设一种乐学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在演中品味文本的情感所在,体会人物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的朗读方法。如教学《景阳岗》一文时,教师可抓住武松喝酒、上冈、打虎几个主要环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排演,反复琢磨人物的语言特点和每一个动作,就怎样才能贴近人物性格特征进行着力刻画、研究和模仿。如此,武松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本色,通过演课本剧而凸显出来了。
六、竞赛式朗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在班上开展谁是“朗读之星”或者谁是“朗读大王”等比赛活动,最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每次朗读比赛,都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好朗读的内容。比赛之前提出评比的要求,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等。比赛时,每个学生朗读之后,全班同学举手表决,评出“朗读之星”或“朗读大王”。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当然,比赛式朗读,并不局限于一次完整的过程,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随机地进行。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朗读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高度重视朗读训练,精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就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3-01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来实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反复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谈谈指导学生读书的几种方式。
一、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老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不仅仅是为了纠错正音,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抓住重点有感情的范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体会、表达情感。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对美的追求就会油然而生,读的欲望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学生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如教学《妈妈的爱》一课,教师以舒缓、富有激情的语气,将学生带到充满母爱的意境中。学生在范读中融入这美妙的意境中,同时,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而且这样即学即仿,无论语调、表情都会模仿得恰到好处。
二、引导式朗读
引导式朗读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恰当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的朗读方式,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学生从读到写的重要途径。如一位老师指导学生读《五彩池》一文中的句子“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学生初读时体会到的只是形状多,把重音放在了“有”字上,而忽略了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导读:在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形状的多。这么多的形状,多美呀!再读。当学生再读时,自然将读的重音放在了喻体“……葫芦的……镰刀的……盘子的……莲花的”上。教师再引导:面对这么多玲珑多姿,大大小小的五彩池,你的感受是什么?再读。此时学生的读,就会读得高低有致,轻重有别,仿佛是又想看这个,又想看那个,都看不过来了,自然就把“惊奇”读出来了。这种顺势引导有的放矢的朗读训练,对于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是无疑的。
三、配乐式朗读
配乐式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方式。在朗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学生兴奋,使其迅速进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情感,促使学生读好课文。如在朗读《草原》一文时,播放“高山流水”式的琵琶曲或贝多芬的钢琴曲,让学生先听配音范读一遍,领略其情感所在;然后,再配音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情感之美。此时,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美景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四、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式朗读,是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进行走进文本的一种朗读方式。分角色朗读能增添课堂的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往往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体会人物形象,感悟文本思想,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够,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绘声绘色的读,惟妙惟肖的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迎上去、追过去、游过去”的意思,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能准确地表达出:迎上去就是面对面地走过去;追过去就是后面的要赶上前面的;游过去就是一个原地不动,另一个向它靠拢过去。
五、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是在老师的精心策划、指导下,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创设一种乐学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在演中品味文本的情感所在,体会人物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的朗读方法。如教学《景阳岗》一文时,教师可抓住武松喝酒、上冈、打虎几个主要环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排演,反复琢磨人物的语言特点和每一个动作,就怎样才能贴近人物性格特征进行着力刻画、研究和模仿。如此,武松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本色,通过演课本剧而凸显出来了。
六、竞赛式朗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在班上开展谁是“朗读之星”或者谁是“朗读大王”等比赛活动,最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每次朗读比赛,都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好朗读的内容。比赛之前提出评比的要求,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等。比赛时,每个学生朗读之后,全班同学举手表决,评出“朗读之星”或“朗读大王”。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当然,比赛式朗读,并不局限于一次完整的过程,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随机地进行。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朗读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高度重视朗读训练,精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就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