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地追求规范化、标准化,忽视了学生内心的个性化体验,忽视了语文在态度引领、价值观导向等方面的作用。因而,把体验式学习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由重视文章意义的再现和还原转而重视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呈现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体会和验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进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改进和完善。它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获得量,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参与度,以及这种情感体验后所生成的价值和意义,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教学媒体,创设体验情境
多种教学媒体的选用,便于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文本,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神经,又使课堂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把传统教学媒体(如模型、挂图等)与现代化教学媒体(如语言实验室、网络资源等)有机结合,或以音乐渲染,或以图片展示,或以表演再现……深入阅读文本,还原阅读情境,必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先展示兰亭的图片,再播放Flash制作的动画“流觞曲水”,让学生切身感受“茂林修竹”的清幽高雅、“流觞曲水”的灵动纯净。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体会到山水竹林相互辉映,文人雅士饮酒作乐的宴游意境。真实生动的场景再现远远胜过枯燥无趣的文言翻译,而文本内容也就更容易植入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二.预留阅读空间,尊重体验差异
传统的“认知性语文”过多地强调作品的“原意”,强调习得的统一性,忽视了理解的差异性,导致语文教学的机械化操作。体验式学习理论则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个体,因成长经历、生活经验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这种不同影响着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显的行为习惯,决定了学生对同一个阅读文本、同一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思考、质疑,获得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比如学习《鸿门宴》时,有人欣赏刘邦,有人欣赏项羽,这种差异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没有必要忌讳阅读时的理解差异,相反,要引导学生捕捉对作品的个性感悟,发表不同见解,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学生个体的内在因素如素质、修养、经历等的不同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比较明确的体现。
三.鼓励交流探究,内化体验感受
文本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文本这一浅层面,而应有更深入的体验,沉浸在作品的情感氛围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生生交流、生本交流、师生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思维的火花。有了探究,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品质,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出来,真正发挥阅读在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
例如,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能感受到自然的自由自在性,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是作者的原意并不止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观察自然时反复使用的一句话“躺在那儿”中的“躺”字所折射的深刻含义,可以发现“躺”不仅是一个观察动作、观察角度,更是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平等。文章的深意是让大家抛弃人类作为“人”的优越性,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在自然中“澄怀虑思”。这种体验又作用于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思考并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真正的善教者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勤于思索、勇于探索的读书习惯;鼓励学生摆脱“原意”的束缚,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和启迪,获得审美享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文化、涵养性灵的任务,而不仅仅是纯语言、纯技能的训练,只有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联系自身的情感经历去体验,并在交流碰撞中进行探究、质疑,才能激活思维之源,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教出学生的真情、真性,教出教师的实效、能力,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渐趋成长成熟,使语文教学得到健康而充满灵性的发展。
李如凤,教师,现居江苏海州。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呈现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体会和验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进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改进和完善。它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获得量,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参与度,以及这种情感体验后所生成的价值和意义,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教学媒体,创设体验情境
多种教学媒体的选用,便于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文本,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神经,又使课堂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把传统教学媒体(如模型、挂图等)与现代化教学媒体(如语言实验室、网络资源等)有机结合,或以音乐渲染,或以图片展示,或以表演再现……深入阅读文本,还原阅读情境,必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先展示兰亭的图片,再播放Flash制作的动画“流觞曲水”,让学生切身感受“茂林修竹”的清幽高雅、“流觞曲水”的灵动纯净。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体会到山水竹林相互辉映,文人雅士饮酒作乐的宴游意境。真实生动的场景再现远远胜过枯燥无趣的文言翻译,而文本内容也就更容易植入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二.预留阅读空间,尊重体验差异
传统的“认知性语文”过多地强调作品的“原意”,强调习得的统一性,忽视了理解的差异性,导致语文教学的机械化操作。体验式学习理论则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个体,因成长经历、生活经验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这种不同影响着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显的行为习惯,决定了学生对同一个阅读文本、同一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思考、质疑,获得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比如学习《鸿门宴》时,有人欣赏刘邦,有人欣赏项羽,这种差异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没有必要忌讳阅读时的理解差异,相反,要引导学生捕捉对作品的个性感悟,发表不同见解,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学生个体的内在因素如素质、修养、经历等的不同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比较明确的体现。
三.鼓励交流探究,内化体验感受
文本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文本这一浅层面,而应有更深入的体验,沉浸在作品的情感氛围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生生交流、生本交流、师生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思维的火花。有了探究,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品质,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出来,真正发挥阅读在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
例如,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能感受到自然的自由自在性,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是作者的原意并不止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观察自然时反复使用的一句话“躺在那儿”中的“躺”字所折射的深刻含义,可以发现“躺”不仅是一个观察动作、观察角度,更是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平等。文章的深意是让大家抛弃人类作为“人”的优越性,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在自然中“澄怀虑思”。这种体验又作用于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思考并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真正的善教者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勤于思索、勇于探索的读书习惯;鼓励学生摆脱“原意”的束缚,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和启迪,获得审美享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文化、涵养性灵的任务,而不仅仅是纯语言、纯技能的训练,只有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联系自身的情感经历去体验,并在交流碰撞中进行探究、质疑,才能激活思维之源,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教出学生的真情、真性,教出教师的实效、能力,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渐趋成长成熟,使语文教学得到健康而充满灵性的发展。
李如凤,教师,现居江苏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