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敲桌”的真相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赫鲁晓夫在艾奥瓦”研讨会召开前夕,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在艾奥瓦州首府得梅因市接受本报专访,披露50年前“皮鞋敲桌”事件的真相以及“玉米热”尘封往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玉米热
  记者:当年您陪同父亲访问了素有“美国粮仓”之称的艾奥瓦州。能为我们讲讲此行的经历吗?
  谢尔盖·赫鲁晓夫:我当时在火箭设计局工作,对农业问题一窍不通。因此,说实话,我当时觉得兴味索然,农田、玉米、牛、猪,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父亲却相反,他农业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谈话很专业。当时苏联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让人吃饱肚子。例如,当时非常缺肉。还有一个问题是缺优质饲料,当时所知的最好饲料就是玉米、豌豆和大豆的混合物。正因如此,父亲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父亲一见到美国农场主罗斯维尔·加斯特,就以行家的口吻问起产量和技术问题,他们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认识。
  参观加斯特的农场时,父亲询问农场有多少人。主人回答说,就他和他的4个儿子干活。父亲非常惊讶,因为以苏联当时的条件,同等数量的土地至少需要60个人。于是加斯特建议派苏联专家来美国学习玉米种植技术。确实,没多久两名苏联拖拉机手被派到美国,他们学会了美式耕作法。但回国后没多久他们就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因为他们很快就成了苏联的名人,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等称号,并上了最高苏维埃代表。
  父亲与加斯特谈话时身旁围有数百人,光记者就有几十人,麦克风、闪光灯,专业谈话不时被打断。加斯特甚至还向踩了玉米的记者吼叫,但最后也只好听之任之。不过,应该说,他得到了回报:他成了发行量达650万份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记者:赫鲁晓夫的访问确实让加斯特发了大财了吗?
  谢尔盖·赫鲁晓夫:加斯特是个很倔的人,他确实争取到了访问苏联的机会。众所周知,当时是完全禁运的:美国既不买苏联任何东西,也不向苏联卖任何东西。因此,当美国国务院拒绝了加斯特同苏联做生意的请求后,他千方百计地找到国务卿,还发生了争吵,但最终他弄到了向苏联出售农产品的许可证。后来他承认,这许可证是贿赂来的。1955年10月6日在克里米亚国家官邸,这位美国农场主与父亲谈了一整天关于买卖一级玉米种子的事宜。当父亲对他说苏联准备购买5000吨种子时,加斯特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因为他没有那么多。
  最终达成的协议是向苏方出售所需数量的优质玉米种、两座玉米精选厂以及相关的玉米种植技术。这确实给加斯特带来了大笔的收入,因为他实际上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唯一能同苏联做生意的人。
  
  皮鞋敲桌
  记者:关于赫鲁晓夫在1960年的联大会议上是否用皮鞋敲过桌子有许多争议。有些人说,这是亲眼所见,还有些人说,这纯属子虚乌有。父亲对您说过这件事吗?
  谢尔盖·赫鲁晓夫:美国有一个巨大的“特长”——自己希望什么,就迫使人们去想什么。它会臆造些神话,例如古巴危机,按照这种神话,粗鲁的赫鲁晓夫向软弱的肯尼迪施压,迫使他走投无路,然后肯尼迪予以反击,赫鲁晓夫害怕了,于是从古巴撤走了导弹,并为此被赶下了台。
  “皮鞋敲桌”事件也属这一范畴。事实上,当时联合国正在讨论非殖民化问题,联大会议就像一场足球比赛,大家都在喊叫,拍手,起立。父亲进到大厅时,记者从四周围拢上来,其中一个记者踩到了父亲的脚后跟,确切地说,是踩到了鞋子,鞋子脱脚了。父亲没去穿鞋,因为面对着镜头,一个体态肥胖的人弯腰穿鞋着实不便。他继续往前走,坐到自己座位上,服务人员帮他拿着皮鞋,然后用一块小布巾盖着放到他面前。
  这时正好是菲律宾代表发言,他出言不够谨慎,说东欧人民身处殖民地国家之列。当即引起一片喊叫:罗马尼亚代表站起来,冲着菲律宾人大喊。这时父亲举手要求发言,但会议主席爱尔兰大使没有看见。父亲先是一只手挥,然后两只手,再后来拿起皮鞋挥,我想他最终还是用皮鞋敲桌子了,并终于被发现了。于是这位苏联领导人扔掉鞋子,上台去发言,好像就穿着一只鞋,他说,菲律宾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受了委屈的菲律宾代表抱怨“走狗”一词有伤风化,不应写入会议记录。争吵的结果是“走狗”一词换成了“奴仆”。当时没有记者在场,记者后来才来的,很快《纽约时报》上出现一篇荒谬的文章,说赫鲁晓夫脱下皮鞋咚咚地敲打讲台,然后又穿上。美国的宣传机器又迫使人们相信这一传奇,连那些当时曾亲历现场的人也以为,这就是事实。(摘自《参考消息》2009.9.1)B②
其他文献
国际巨星章子怡最近深陷“诈捐门”,声誉严重受损。作为公众人物,除了事件本身的道德判断外,“丑闻”也是对本人和所在团队危机公关能力的大考验。处理得好,负面影响可降至最低;处理不好,则会被媒体和公众穷追猛打,落得身败名裂,葬送大好前程,这在国际上不乏先例。    章子怡“诈捐门”还没完  国际巨星章子怡最近深陷“诈捐门”,名誉严重受损。其不高明的危机处理方式,又使事态继续扩大化。  1月22日,一则名
期刊
一个人写不写日记并不重要。记日记,毕竟是一种习惯,属于个人的爱好。在某些单位工作的人,可能会有人强迫你记笔记,但是不会有人强迫你记日记并且交给谁检查。因为,个人的隐私应该处于保护的范围之内。就像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别人可以说你套装不整洁,但很少有人关心你的内衣如何。除非,他心理有问题。  许多人都喜欢写日记。读前人的书,往往可以看到一些文人身后留下的几麻袋的日记本。这些东西的去向,外人往往很难得知。
期刊
据说当前统治者金正日一年前患中风,或许还有癌症。68岁的他极少公开露面,即使露面看来也的确身体虚弱。关于朝鲜,任何情况都不确定,因此情报界对于他真正的健康状况还在争论。有些官员(在讨论敏感内部消息时要求匿名)认为,金正日的病情不像宣传的那么严重。尽管如此,他似乎确实在为把权力传给哪个儿子发愁。  他们似乎没一个适于担此重任,而且差得太远。他们显然继承了父亲对西方事物比较无害的——如果说怪异的——爱
期刊
中国传统讲孝亲、尊师、重友,季羡林加上一个爱国。   季羡林说,中国旧时把学问分为三种,义理、词章、考据,我最没有兴趣的是义理,最有兴趣的是考据。叔父给我编的《课侄文选》还没有义理(哲学)那么深,只是讲平常怎么做人、孝敬父母的道理。那时候爱国都没有提到第一位,爱国是我加上的。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八个字,四个行动,我叫它“人生四要”。  季羡林觉得,处理人际关系,有这四项,就够了。为什么呢?爱国
期刊
谁最终将会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这在上世纪60年代,是西方情报机构和政治家们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近期解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苏两国的绝密文件。该局公布的“波罗系列”,记录了情报专家对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分析和对毛泽东接班人的种种推测。    妄猜毛泽东1962年“退休”  在“波罗系列”中,出现一份题为《毛泽东的陨落》的机密文件,这是美国中情局“动向情
期刊
戴望舒死时45岁。这个现代派诗人,一生的恋情没有一桩完满。后来虽有过两次婚姻,但他心里一直无法忘却的女子是他的初恋。那个名叫施绛年的女子。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  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缘于她的哥哥施蛰存。那时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主编,和戴望舒是好友。起初戴望舒写的诗并不被人看好,后来是施蛰存在《现代》杂志上主推戴望舒的诗,并高度评价他的诗是现代诗,一度让
期刊
林徽因和张爱玲,都是懂得爱情的女人,然而,张爱玲在婚姻的选择上远不及林徽因,她嫁的胡兰成风流成性只能算是“二等好男人”,而梁思成式的好男人才能给女人真正的安全与幸福,当得起让人“生死相许”!  一百个演员,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况一千个观众呢?  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或风流倜傥,或才华横溢,或有趣多情,如徐志摩,胡兰成辈,便可称是二等好男人了。其实,很多女孩子心中的偶像,大体如此。至于胡兰成做了汉奸
期刊
“你想了解他每天在和谁通话吗?提供他的手机号就可以做同样的卡给你,随时掌握他的通话和信息!”2010年2月1日,记者手机接到了这样一条短信。  带着怀疑,记者拨通了短信中留下的咨询电话。自称李经理的男士推销起了他们的克隆卡:“这是一种新的高科技技术,克隆卡带有录音功能,可以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听通话内容,查看短信。一张卡只要2000元!半小时,我们就能复制好。”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报了自己另
期刊
3月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发言人李肇星宣布,2010年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查的中国国防预算为5321.1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371.16亿元,增长7.5%。这是近十年来中国军费增幅首次低于两位数。多年来中国的军费为何持续高增长?今年的军费增幅为何又减小了?    为还历史欠债追加军费  对于20多年来中国军费保持的高增长,西方社会有一个普遍的解读: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对中国军事现
期刊
这是一个凌乱的小区:一幢幢破烂的小房屋歪歪斜斜地挤在一起,阳台上晾晒着各种杂乱的衣物,泥泞的小街道两旁堆满了垃圾,这一切笼罩在冬日低沉阴郁的天空下。集市上的一个个摊位倒是应有尽有,有卖鸡鸭的,也有卖鱼的,街边廉价的餐馆里不时传出阵阵恶臭。在街角,一位厨师正在锅里翻炒着一堆杂七杂八的饭菜。一群穿着人造革衣服、戴着老式军帽的男人在一边抽烟,一边聊天。女人们的手里抱着被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  这是距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