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筛选、认识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以及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能力 独立思考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在学科教学中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被动地接受标准答案,教学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认知感受,文本解读支离破碎,忽视学生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学生缺乏语文素养的积淀。所谓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收集、筛选、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识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做好阅读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成功的起点。学生只要具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实际上便创造了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会取得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要创设多种情境,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閱读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探索的愿望。凡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自己的经历和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二、教给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道出了学习方法正确的重要性。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要从三个方面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初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快速浏览,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和主要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首先,要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制订计划,包括整个初中阶段、一个学期、一周乃至每一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其次,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也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阅读感受、不明白的问题等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不但能把握重点内容,加强理解,而且还能有许多新发现
三、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教师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不是简单地质疑问难,而是深入思考,理清思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我以设问、推敲、疑难三种方式引导学生。设问性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提出假设的、求知的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明确思考的方向。疑难性问题主要是学生经过自学还没有真正弄懂的问题,如一些难句,不易理解的科学知识,或距离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内容等。前两类问题是设疑、存疑,问题不一定都不懂,而是让学生学会在似乎无疑之外产生疑问,后一类问题则是质疑、释疑,必须通过认真读书思考以及教师的点拨方可解决。可见,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
四、进行阅读针对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高三阶段,文本阅读直接为高考答题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技能迁移实践,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合作式讨论。此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由发展的空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多方位展现问题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五、做好阅读向课外拓展的指导工作
实践证明,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大纲指定的名著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还应积极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读物,使他们能在课外博采众长、陶冶情操、增长才智。结合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将研究性阅读带向课外,带入生活。在课外,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成语故事活动、诗文朗诵比赛、自出练习题活动、课本剧、语文大观园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而读书节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骉.研读发现探究解读留疑—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模式
[2]邓艳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3]危兰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J]
[4]摆玉英.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能力 独立思考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在学科教学中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被动地接受标准答案,教学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认知感受,文本解读支离破碎,忽视学生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学生缺乏语文素养的积淀。所谓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收集、筛选、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识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做好阅读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成功的起点。学生只要具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实际上便创造了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会取得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要创设多种情境,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閱读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探索的愿望。凡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自己的经历和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二、教给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道出了学习方法正确的重要性。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要从三个方面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初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快速浏览,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和主要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首先,要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制订计划,包括整个初中阶段、一个学期、一周乃至每一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其次,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也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阅读感受、不明白的问题等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不但能把握重点内容,加强理解,而且还能有许多新发现
三、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教师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不是简单地质疑问难,而是深入思考,理清思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我以设问、推敲、疑难三种方式引导学生。设问性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提出假设的、求知的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明确思考的方向。疑难性问题主要是学生经过自学还没有真正弄懂的问题,如一些难句,不易理解的科学知识,或距离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内容等。前两类问题是设疑、存疑,问题不一定都不懂,而是让学生学会在似乎无疑之外产生疑问,后一类问题则是质疑、释疑,必须通过认真读书思考以及教师的点拨方可解决。可见,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
四、进行阅读针对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高三阶段,文本阅读直接为高考答题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技能迁移实践,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合作式讨论。此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由发展的空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多方位展现问题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五、做好阅读向课外拓展的指导工作
实践证明,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大纲指定的名著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还应积极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读物,使他们能在课外博采众长、陶冶情操、增长才智。结合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将研究性阅读带向课外,带入生活。在课外,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成语故事活动、诗文朗诵比赛、自出练习题活动、课本剧、语文大观园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而读书节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骉.研读发现探究解读留疑—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模式
[2]邓艳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3]危兰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J]
[4]摆玉英.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