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气管外科学术研讨会议”通知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已故的黄偶麟教授创始的气管外科,多年来在胸外科同行们的努力下有了飞跃发展,各种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使同道有机会共同切磋体会,研究发展,让气管外科新技术、新方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患者,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主办,美国科惠医疗器械公司协办的第七届全国气管外科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6月8—10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其他文献
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体、肺循环主要依赖心脏左、右心室作功,Fontan术后肺循环中缺少右室搏动性血流,导致了肺血流能量减少。只有使腔-肺吻合处的血流动力学更为合理,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结果。因此减少腔-肺吻合处的能量损耗对于有效循环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离体实验和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都致力于研究Fontan术后的血流动力学以设计出更好的吻合
期刊
对于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心房颤动(AF)的二尖瓣病变患者,我们尝试在行二尖瓣置换术与射频消融术同时加行左心房折叠术(LAP),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和慢性AF的患者,按是否处理巨大左心房分为二尖瓣置换术与冲洗式射频消融术同时加行左房折叠术(LAP)组23例和二尖瓣置换术与冲洗式射频消融术(对照)组25例.患者一般资料详见表1
期刊
1.首次投稿,需网上注册成功并申请成为本刊作者。2.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cma.org.cn,点击“业务中心”。3.输入“用户名”、“密码”,点击“登录”,登录成功后点击“个人业务办理”,直接进入系统。
期刊
腹主动脉夹层经常累及内脏动脉供血,诊疗不当会导致夹层破裂、肠坏死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内脏动脉累及范围不同,手术方式亦不同.外科手术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我们采用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封堵治疗2例破口位于肾动脉的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中预防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措施和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357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参照人工心脏瓣膜的有效开口面积(EOA)和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将EOAI >0.85 cm2/m2定义为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PPM,0.65≤EOAI≤0.85 cm2/m2定义为中度PPM,EOAI<0.65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明确邻近大气道肺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33例常规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影像学可疑肺癌患者,为明确肺内邻近大气道病变诊断接受EBUS-TBNA.对于经EBUS-TBNA检查后未能明确恶性诊断者,进一步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确证.结果 33例经EBUS-TBNA检查后明确肺部恶性病变29例,
目的 评价7种危险评分系统对于单中心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病死率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施行CABG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应用7种危险评分系统:SinoSCORE、Additive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OPR、Cleveland model、Parsonnet score、QMMI预测每一位患者术后病死率和全部患者的
2009年3月和2010年7月,我们为2例降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病人实施了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升-腹主动脉旁路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临床经验报道如下.例l 男,47岁.反复心悸、胸闷7年余,加重3个月.有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查体:上肢血压120/65mm Hg(1 mm Hg =0.133 kPa),下肢血压100/55 mm Hg.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2 ~3/Ⅵ级双期杂音.超声
期刊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入路射频迷宫手术治疗孤立性心房纤颤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2月至201 1年11月,采用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入路射频迷宫手术治疗孤立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32例,其中阵发性21例,持续性11例.左后胸壁3个胸腔镜套管切口入胸,完全胸腔镜下视野,肺门后、食管前、左心房后切开心包,暴露左心房,行左心房迷宫射频消融、左心耳切除手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
目的 探讨肝素/二羟基铁多层复合物( HDcms)表面纳米修饰对去细胞异种血管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二羟基铁和肝素交替固定在去细胞牛颈静脉(DC-BJV)表面,构建一种新型的抗凝表面,并检测其表面微结构和生物相容性.结果 甲苯胺蓝比色法显示,每组装一次约有(808±86) μg/cm2肝素固定在DC-BJV表面.扫描电镜(SEM)和洗脱试验显示HDcms均匀稳定的包裹在胶原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