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票房力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n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导演的能力上来说,我不认为导演和导演之间能差多大,但是导演对观众的判断力可就差很多了。
  
  “中国内地有个特别好的现象,观众看片是追导演而不是光看明星。”这跟好莱坞和香港非常不同,“在那两个地方,再厉害的导演,没有明星就不用开戏。”这是著名导演冯小刚说的话。他正是主导中国内地观众看片是“追导演而不是光看明星”这个现象的人,喜欢直话直说的他,也毫不讳言自己就是个“有绝对票房号召力”的导演。
  事实上,16年拍了14部电影,冯小刚是常年的票房冠军、不可撼动的摇钱树:《甲方乙方》3300万元,《不见不散》3900万元,《手机》5400万元,《天下无贼》过亿……他的上一部电影《非诚勿扰》在2009年斩获3.6亿,让他成为继吴宇森之后第二位单片票房突破3亿的华语导演。同时,冯小刚的电影累计票房达到10.32亿元人民币,他超越了张艺谋、陈凯歌,成为国内目前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累计内地票房超过10亿的导演。因此,如果说冯小刚是这个黄金时代的中国商业片之王,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令人着迷的是,这个当初以剧组美工身份介入电影行业的导演,怎么就锻造出了“冯氏票房力”?
  
  金字招牌
  
  6000万元的政府注资、广电总局的强力背书、冯小刚+华谊兄弟的商业口碑、10天9个城市的宣传轰炸……一开始,《唐山大地震》就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但它到底能赚多少钱?许多人只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尾。
  2008年立项时,王中磊算了笔账:影片上映时,票房估计可以达到3亿—4亿元。按照票房是投资的2.5倍电影才能盈利的规律,1.2亿是个合理的投资数字。王中磊的估计是斗胆的——那时,3亿绝对是大片的天花板。年度票房王《变形金刚》只卖了2.97亿元。被《新闻联播》点名关注的《集结号》,也仅有2.48亿元入账,那已经是国产片的巅峰了。
  因此,2009年6月,华谊兄弟与美国IMAX公司的签约仪式上,当冯小刚首次喊出《唐山大地震》的票房目标是5亿元时,电影记者、院线经理,包括唐山方制片人都愣住了。这是壮士出征的豪言还是一次有预谋的炒作?这年头,无噱头,不电影。吊观众的胃口比什么都重要,何况说话者冯小刚本就有“大炮”之称。
  一片嘲讽和质疑之中,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站出来为冯小刚辩护:“难道说《唐山大地震》只卖到3亿元,它就是烂片,它就失败了吗?”院线经营者,是票房嗅觉最为灵敏的市场人。吴鹤沪为冯小刚的辩护,更大程度上表达了市场权威的怀疑态度。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他回忆,刚听到“5亿”时,觉得冯小刚太自信了。“他想显示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导演。因为4亿元已经被《建国大业》突破了,再叫4亿不是没意思了吗?所以一定要叫5亿”。与其说这是个具体的票房数字,“还不如说它只是冯小刚的一个概念。”
  事实证明,冯小刚被低估了。2010年7月22日,《唐山大地震》拉开了全国公映的序幕。首日票房3790万元,超越《阿凡达》,随后,3天破亿元、5天破2亿元、7天破3亿元、11天破4亿元、16天破5亿元。5亿不是小刚说梦,它发生了,并且很快将被其他数字超越。
  8月18日,冯小刚在微博中更新,《唐山大地震》自上映之日至周一(8月16日)共25天,票房已突破6亿元。
  如果将宣传海报上的一个字换掉,《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可能会少掉一个零。“试试把冯小刚改成冯小宁。”吴鹤沪笑言,“不是说冯小宁不好。市场就认冯小刚。”冯小刚+华谊的商业组合已经打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金字招牌。
  
  修炼
  
  电影导演张建亚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段子:中国电影好比长征路上,韩三平是抬担架的队员之一,张艺谋和陈凯歌一个要往这边走,一个要往那边去,最后两个人都犯了分裂的严重错误;田壮壮是因为抢渡大渡河,攻急了,留在当地的老乡家里养伤,每天都在给老乡家的闺女讲革命胜利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的神话;何平和孙周是躲在上海租界里,喝着咖啡吃着面包,心和队伍在一起,长征就不参加了。
  这支队伍中有一个人,原本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正好长征队伍途经此地,于是加入了韩三平的担架队。没走多远正赶上肃反,拉出去就给毙了,结果执行者枪法不准没打死,大雨一浇又醒了,痴心不改,又爬起来追上了过草地的队伍。张建亚段子里这位特殊的战士,就是指冯小刚。
  冯小刚没有受过科班电影教育,剧组美工出身。1994年,冯小刚与王朔、彭晓林合资开办“好梦公司”。那时的冯小刚是个文艺青年,“爱笑,好激动,有点狂躁,还吃素”,他唱起卡拉OK来很动情,音很准。他的画以风景为主,但是格调很忧郁。他热爱战争片和黑帮片,喜欢既暴力又感伤的《美国往事》。总之,他是一个骨子里喜欢悲情的艺术亡命徒,一心想要往艺术导演的路上走。
  但艺术电影的路子并不顺利。两年间,好梦公司投拍五部半影视作品,其中《永失我爱》等三部有幸面世,其余全部没通过电影局审查。如1996年,冯小刚的电影《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拍不久被迫停机,当时电影局的理由是:“剧本过于挑逗、追逐……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趣味……”
  1996年的夏天,异常闷热。中影集团总裁韩三平回忆,那时冯小刚就坐在窗边,对着自家的高梁地发呆。这段艰难经历没有使冯小刚放弃电影,却增加了他的抗击打力,使他能更加明智地在中国电影的现实境遇中寻找出路。
  1997年香港回归,内地电影借鉴香港电影的娱乐化精神,尝试打造贺岁片概念,将市场价值作为电影创作的关注点。冯小刚用几易其稿的《甲方乙方》迎来了他人生的重要机遇。《甲方乙方》一炮打响之后,1998年冯小刚乘胜追击推出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都成功夺取了年度票房冠军。
  冯小刚后来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写道:“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奇迹般地堆起票房金山……”1997年12月底,《甲方乙方》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票房3300万,中国第一部本土贺岁喜剧影片的诞生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冯小刚的诞生。
  《甲方乙方》成功了,冯小刚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他想把“好梦公司”继续做下去。但王朔去了美国,彭晓林退出,“好梦公司”其实就剩他一个光杆司令了。最终,自认为不适合做老板的冯小刚,在结识了王中军后,走进了华谊的版图中。
  
  把脉观众
  
  与张艺谋、陈凯歌这些被著名电影奖项肯定过的导演相比,冯小刚是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也是唯一一直在商业领域打滚的导演。
  冯小刚说,“从导演的能力上来说,我 不认为导演和导演之间能差多大,但是导演对观众的判断力可就差很多了。也有的导演确实做了一个判断,他误以为这么弄大家会喜欢,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
  这是冯小刚成就“冯氏票房力”的原因所在,他最擅长给中国观众把脉,也最擅长从观众兜里掏钱。
  电影是什么?冯小刚说:“电影就是盲肠,其实没那么重要。但生活太乏味了,观众需要放松,他要到电影院里去愉快地度过这段时间。现在人都生活得特别累,要应付的人和事,压得你喘不过气,想看一些简单的电影,但是又有点味道。”因为电影再复杂也复杂不过生活,观众来电影院,是为了放松,而不是找深刻。
  从1997年冯小刚推出第一部葛优主演的贺岁喜剧《甲方乙方》以来,他的几部贺岁片,无论是情节还是语言,都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构建了一个成人游戏的童话世界。如在情节层面上《甲方乙方》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不见不散》是一个追逐的游戏,《没完没了》和《天下无贼》是一个智力游戏,《手机》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游戏。中国的观众似乎也跟冯小刚达成了类似甲方乙方的默契:你提供欢笑,我们去看电影。
  冯小刚自己也曾经说过;“我拍的片子就喜欢一头扎到老百姓里头。这不是一味向观众倾斜,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考虑的因素,否则你拍电影就可能血本无归。”
  在日趋商业化且繁杂的电影市场里,冯小刚总能敏锐地抓住最有代表性,最符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流情感与价值观为题材,用最通俗化的叙事方式,触及主流群体的内心情感,引发集体共鸣。
  据说《非城勿扰》在开拍之前,华谊兄弟在所有员工中征集创意,发动他们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包括社会热点。于是,无论是《非诚匆扰》里面对股市、两岸关系、婚外恋等社会现象的调侃,还是《唐山大地震》中对母子亲情,成长悔悟等家庭伦理的刻画,都让观众觉得接地气儿。用冯小刚自己的话说,就是“你要想成功拍老百姓的马屁,就得有让他们感到片中事儿就在身边的本事”。
  
  不变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
  
  那是20年前的一个下午,两个30出头的年轻人来到北京海淀区的木樨地,他们在一幢楼里好一番折腾,终于打听到某个人住的单元。敲门,却没有人应。隔壁单元的人说,他们要找的人外出了。于是他们下了楼,坐在摩托车上等。天下起了雨。过了一两个小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一个年轻人指着那人说:来了。
  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冯小刚,一个叫王朔;他们等的人,名叫葛优。这是冯小刚和葛优第一次见面,为的是请他出演《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李冬宝。后来冯小刚感叹说,他和葛优有缘。葛优不在家,天又下着雨,如果不想等了,走了,就没后来的事了。
  后来的事,就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这8部贺岁片。最后弄得冯小刚毫不客气地下了个结论:“冯小刚加葛优,就是票房。”
  事实上,葛优一旦离开冯小刚,也有些悬,“他也演过其他导演的电影,票房好的很少。”
  为什么冯氏作品里的葛优就能在‘众演员中单单脱颖而出令男女老幼爱不释手呢?除了很多剧本都是为葛优度身定做外,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还细细剖析:“戏里的葛爷,调皮捣蛋足必须的。因为没有人真正喜欢老实人;而‘葛爷’演起。坏小子’这类角色轻车熟路,既不让人讨厌,还透着机智过人。其次是,对于人性的弱点毫不掩饰,私心杂念也是层出不穷。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将心比心,对别人也能像对自己一样的宽容。这就更让观众不拿他当外人了。再其次才足,善良。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关键时刻友情为重。必要时甚至不计后果。其实是吃了小亏占了人使宜。往往在影片结束时,人财两得。”
  于是,我们看到,10年间冯小刚的电影除了《集结号》和最近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外,男主角几乎都是葛优,但女主角是在不停更换的。从《甲方乙方》中的刘蓓、《不见不散》里的徐帆、《没完没了》的吴倩莲,到《大腕》里的关之琳、《天下无贼》里的刘若英、《夜宴》里的章子怡,到《非诚勿扰》里的舒淇——“葛优的新搭档”总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让人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这种没有固定的女主角带来的组合变换的可能,无疑是冯小刚成功的尝试,也为电影制造了一个吸引受众的热点。
  
  冯的天使
  
  冯小刚能有今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上帝他老人家给我派来了一位又一位使者”。在成为票房之王之前,至少有五位是冯小刚名副其实的“贵人”。
  郑晓龙。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是冯小刚进入影视圈的第一站,郑晓龙是中心主管创作的主任。出自一个军人家庭的他,开风气之先执导了中国第一部室内生活剧《渴望》。冯小刚在艺术中心以美工起步,随后担任《编辑部的故事》编剧,直至1993年和郑晓龙一起执导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人才济济的郑晓龙团队里,冯小刚完成了导演技能的全面启蒙,随后开始了导演之路。
  王朔。冯小刚曾经用“抬头望见北斗星”形容与王朔相识。1985年,冯小刚第一次知道了与自己同龄的王朔。不久,彼此熟识。四年后,王朔向郑晓龙推荐从来没有写过剧本的冯小刚担任《编辑部的故事》编剧。随后,二人成立好梦公司。
  刘震云。冯小刚与王朔创办好梦公司拍摄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刘震云编剧的10集电视剧《一地鸡毛》。拍完《一地鸡毛》之后,冯小刚明白了什么是刘震云所说的“新现实主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成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不露声色,于无形中势不可挡。在后来刘震云编剧的另一部冯小刚电影《手机》里,这样的锋芒依然存在。
  韩三平。好梦公司最初夭折的两部电影,也是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项目。时任厂长的韩三平在1997年春节过后,把冯小刚叫到自己办公室,对他说:你栽了两个大跟头,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捞上岸。冯小刚于是向韩三平介绍了王朔的一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得到了对方认可。后来冯小刚回忆说:韩厂长的一番话,使我鼓起勇气,回到革命队伍中来。《你不是一个俗人》后来成功上映,改名为《甲方乙方》,此后冯小刚的导演之路一马平川。
  张和平。成功推出两部王朔电视剧《爱你没商量》和《过把瘾》后,时任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的张和平认识了冯小刚。这是一位抓主旋律和市场都很过硬的制片人,也是冯小刚的又一位伯乐。紫禁城影业是《甲方乙方》的投资方之一,片名和主题歌歌词都出自张和平之手。立项之前,主管部门有些担心剧本,张和平连夜给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龙新民打电话,最终促成剧本立项。
  历经磨炼和诸位贵人的相助,冯小刚已从当年那个怀有文艺理想的剧组美工,修炼成了今天中国的票房之王。他的电影,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冯氏”印记:深入草根的生活,京城胡同串子的调侃中,小人物的悲与乐——多年下来渐渐被观众接受,熟知、津津乐道,直至每年不可或缺。他本人也随着他的电影,渐渐积淀成一个以冯小刚为核心标识的品牌。
  对于观众来说,冯小刚电影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是无形的品质保证,给了他们强烈的心理暗示及心理期待。这是冯小刚系列电影之所以成功最为重要的商业因素。
其他文献
在这个阶段,团队生产力较高,而士气处于波动的状态,正需要支持。    顺利渡过动荡期,销售团队也迈入了稳定期。在这个阶段,团队内的氛围进一步开放,目标从由销售经理制定变成团队成员共同协定;人际关系开始解冻,由敌对走向合作,憎恶开始解除,成员之间坦诚相见,信任感加强,会公开发表不同意见,团队之间发展出了一些合作方式的规则,合作加强;销售技能显著提升,新的技能慢慢被掌握,意向客户资源也有了更多的积累,
期刊
格雷欣法则:廉价的陷阱    在这个廉价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游客,盲目地依赖商人,指望他们能从供应商那里压榨出最低廉的价格,然后再诚实地将省下来的钱让利给我们消费者。零售商,特别是那些折扣零售商,彻彻底底地背弃了我们给予他们的信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用一个想象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假设一夸脱高质牛奶批发价为1美元,一夸脱稀释牛奶批发价为60美分。
期刊
如果企业有完善的流程体系,那么就会很容易的从流程关键环节中提取这些关键控制点,作为对员工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笔者以为,企业绩效管理的客户导向实现必须要基于三个“准备”:首先是思想准备,其次是组织准备,最后是技术准备。  所谓“思想准备”,就是引入“广义客户”的概念,引入“战略绩效管理”的思想。  不止外部客户,内部客户也是我们的客户,一线是二线的客户,业务部门是管理部门的客户,只有当这种“
期刊
超8成中国企业家压力较大    8月7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了当前中国企业家压力与幸福状况分析报告。调查系统自1993年起,每年向中国不同地区各行业的3000家至5000家法人代表发放关于企业家心理调查的问卷。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说,2009年的调查显示,89.5%的企业家认为自己“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只有9.6%认为“压力较小”
期刊
错失一个个关键时刻,A公司就这样把一个普通消费者逼到了对立面。    在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与顾客相接触的点。你的企业规模如何之大,你的内部管理如何之好,顾客并不能真正感知,顾客能获得的、也是他最相信的对你企业的印象,来源于这些接触点。而其中的关键接触点,就是使得顾客决定采取和放弃购买决策的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是怎样影响顾客的呢?来看一个案例:  某年6月1日,我通过A公司的
期刊
庆祝给生活注入激情和目标,它把人们结合在一起,把我们与共享的价值观和神话联系起来。    作家班尼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父母小家具厂里的故事,这个故事展示了当众认可和庆祝的力量是如何令人情绪高涨的。  在圣诞抢购期间,班尼特的父亲通常会雇佣额外的工人。由于这些工人都是被临时雇佣的,因此,如何激励他们更好的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于是,班尼特的父亲就采取了这样一个方式:他在员工们挂外套的入口处安装了“夸耀
期刊
要通过有限的资源交付有效体验,企业必须协同多渠道接触点,优化单个接触点,并且制定体验差距。    对于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来说,如何确定顾客的关键接触点?又要如何来管理这些接触点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展示企业应如何通过把握关键时刻来向顾客提供最佳的有效体验。    理解顾客    要确定顾客的关键接触点,理解顾客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用时下较为流行的语言来描述就是——“
期刊
如果你每将一位朋友带到你的发型师那里,她就给你10美元,那么你可能会更有兴趣向朋友表示,她是个多么不得了的发型师。这种吸引客户的方法,被称为“推荐计划”(referral program)的“口碑营销”(word-of-mouth,简称WOM)形式。这种计划从金融服务到汽车销售,从报纸订阅到酒店行业,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了。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凡·登·布尔特(Chnstophe Van den
期刊
“集团管控”所指的“集团”不一定是指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事实上,只要存在分子公司,就会出现总部与分子公司之间的权责分配问题,也就是“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涉及到集分权问题,就存在管控。  集团管控的核心是责权体系,就是集团总部与分子公司的集分权管理。集分权主要是指集权与分权程度和对所属机构的授权程度与内容。集团企业是采取集权形式,还是分权形式,其影响差异很大。集团总部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对分子公司
期刊
“穷二代”要不要生“穷三代”的背后  王 蕾    一个备受争议的观点是,年轻人已是“房奴”加“车奴”,如果生了孩子,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就成了“孩奴”,“一辈子活在奴隶社会”。更有人在网上发帖高调宣称,自己是“穷二代”,不想再生出一个“穷三代”,引来三十多万次阅读,四千多人回复,其中不乏赞成之声(《中国青年报》8月5日)。  在30年前的“年轻人”眼中,现如今年轻人的这套论调很可笑:月薪数千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