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具有沿线地形、地质情况复杂,村镇、电力电讯等干扰因素较多,原路技术标准较低等特点。现介绍贵州S208火石互通至三合公路概况,通过对项目功能定位及建设必要性的分析,确定项目技术标准。从项目的老路现状、地形地貌、沿线规划等方面论述路线方案。
关键词:S208;仁赤高速;三合镇;火石镇
中图分类号:U412.3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针对山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具有沿线地形、地质情况复杂,村镇、电力电讯等干扰因素较多,原路技术标准较低等特点。本次研究以省道208火石互通至三合公路设计方案进行论述,旨在针对不同的建设条件,提出不同的改建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工程规模,节省工程造价。
1 项目概况
现状省道208为双向两车道四级公路,道路等级低、线形指标差,且现状道路两侧民房和商铺密集,严重影响公路的通行能力。其全线位于仁怀市境内,起点位于仁怀市S208仁赤高速火石岗收费站出口处东北侧,与现状省道208平面交叉,路线终点位于三合镇南,与三合镇生态移民大道相接,道路整体位东西走向,主线全长11.306 km。另設置连接线一条,起点位于推荐线K7+040处,终点位于原S208火石镇富兴村转盘,连接线全长0.721 km,如下图1所示,项目对山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是仁怀市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区域公路网结构的需要。
2 建设条件
2.1 原路技术状况调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状省道208火石至三合段路线平纵指标均较低。路线平面上局部圆曲线半径过小,特别是急弯路段,未设置或设置的凸面反光镜已破损,过往车辆须减速鸣笛通过,严重影响行车速度和通行安全。且路下坡,缓坡设置不足,严重降低了行车的舒适性。路基宽度不能满足现状交通量的需要,相向车辆错车时需减速慢行,严重影响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而路线两侧居民密集,火石岗收费站出口的村庄,房屋基本临街修建,个别房屋距离公路仅2 m左右。路线行经火石镇和三合镇时两侧房屋更为密集,多为临街商铺存在一定险阻。
旧路面形式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现状路面状况良好,仅局部有因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破损。现状生态移民大道为新建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整体状况良好。路线方案中涉及的旧路现有大桥1座,为跨越仁赤高速的高架桥。桥梁上部为5×3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下部为矩形墩,限值总重量15 t,限值轴重10 t,桥梁现状良好。总体上虽然现状老路,路面及其构造物状况良好,但道路宽度窄、线形指标低、道路两侧建筑密集,旧路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交通需要,无法满足沿线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火石、三合两镇与仁怀市区的沟通及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本项目除起点约2 km能够利用老路进行拓宽改造外,其余路段均需新建。
2.2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地貌。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乌江以南,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仁怀市位于遵义市西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项目区位于大娄山脉西侧,黔北山地北缘与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南缘衔接地段,山体走向北东。全区地形复杂,主要以缓坡低山溶沟地形、溶蚀洼地地貌、构造侵蚀低山V字形沟谷地形为代表,部分段落山体浑圆,山坡较缓,一般坡度35°~45°;部分地区切割强烈,地形起伏较大,坡度一般35°~55°。路线最高点海拔1 090 m,最低点海拔764 m,相对高差326 m,全线低山连绵,山体相对高差一般在450余米。项目区内无大的河流,褶谷、冲沟、沟谷内地表溪沟发育。
(2)不良地质情况。通过区域资料收集分析、并根据本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揭示,本项目区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灰岩区发育的溶洞,勘察区共分布4处溶洞,推测溶洞走向近于东西,对桥台及桥基影响很大,施工期间建议对溶洞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拟建项目区无特殊性岩土分布。
2.3 公路区间交通量分布状况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2030年本项目各路段平均日交通量为5 255 pcu/d。
3 技术标准
本项目设计标准采用二级公路,主线设计速度采用两种60 km/h和40 km/h,正常路段采用60 km/h,地形条件复杂困难路段采用40 km/h。主线路基宽度为10 m。桥涵设计汽车荷载为公路-I级,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50,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1/100,小桥设计洪水频率1/50。
4 方案设计研究
4.1 路线起止点及各控制点
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仁怀市S208仁赤高速火石岗收费站出口处东北侧,与现状省道S208平面交叉。
本项目路线终点位于三合镇南,与三合镇生态移民大道相接,道路整体位东西走向,主线全长11.306 km,有:S208火石岗收费站、S208火石互通、S208、现状跨仁赤高速高架桥、稻场坝、春天荡、火石镇、木林岩、盐店、三合镇等。另设置连接线一条,起点位于推荐线K7+040处,终点位于原S208火石镇富兴村转盘,连接线全长0.721 km。相关的等级公路主要有:仁赤高速、S208。仁赤高速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 km/h,路基宽度21.5 m。S208现状为双车道四级公路,路基总宽6.5 m,沥青混凝土路面。
4.2 路线方案布设
根据本项目工可研推荐的路线走廊方案,总体走向为由东自火石镇向西至三合镇方向,起点位于仁赤高速火石互通出口,利用现状跨仁赤高速大桥向西经过火石镇,止于三合镇生态移民大道。经仔细研究工可路线方案,结合火石镇和三合镇的镇区规划,沿线地形、地质及村庄分布情况,本次方案研究共布设了推荐线方案(K线)及比选方案(A线)如下图2所示。具体分述如下: (1)推荐线方案(K线)。路线起于仁赤高速火石互通出口东北侧,与现状道路呈“T”形平面交叉,整体向西经宦家沟、团山、稻场坝等村庄,绕阴地岗村,往西北方向跨越龙洞沟后穿越黄金坝(此处为火石岗隧道),继续向西经春天荡、富兴、哑口坝、盐山等村庄,到达项目终点三合镇,与三合镇生态移民大道相接。路线全长11.306公里。
(2)比选方案(A线)。K线方案在阴地岗和春天荡之间采用隧道穿越黄金坝,本次布设了A线方案进行比较。A线起于AK5+160(K线的K5+160)处,沿山坡展线,经过一个回头弯后,自阴地岗村的东侧向北,沿山坡继续展线,绕至火石镇南侧,在春天荡和富兴村之间的山坡继续展线向西南方向,止于火石坪村东南,桩号为AK9+009.376(K线的K7+150),路线全长3.849公里。
4.3 路线方案比选
(1)技术指标与工程规模比较。A线方案段落为AK5+160~AK9+009.376,对应K线方案路线方案范围:K5+160~K7+150;A线优点:1)此方案为山间自然展线,不受压覆矿产的影响;2)该方案满足火石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火石镇政府推荐该方案;3)无隧道,施工中控制节点少,工期相对较短,可使提早运营;施工难度低;4)没有连接线,能更好的服务火石镇。A线缺点:路线里程较长,运营成本较高;路基路面、排水、防护工程量大;占地拆迁面积大,道路线形指标较差。
对应K线优点:1)此方案为山间自然展线,基本沿旧路走廊布置线位,不受压覆矿产的影响;2)此方案基本从两镇一侧通过,对镇域内规划发展影响小,有利于沿线资源开发;3)线形指标高,路线里程短,新占土地少。对应K线缺点:1)该方案未能很好的沟通火石与三合两镇,需设置连接线,对两镇中心城区发展推动作用稍弱;2)隧道长度长,施工中控制节点多,工期相对较长,施工难度高。
(2)路线方案综合选定。由于A线方案路线长度比K线长1.588公里,拆迁量大于K线,造价基本,经综合分析比较后,采用K线方案较为合理。
5 结语
本项目是贵州省的干线公路,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项目对既有S208进行改扩建,受限于当时的经济能力、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原路的技术标准等级较低,落后的交通状况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的道路状况,无法与目前的公路定位和功能相匹配,改擴建的要求也呈现出越来越迫切之态势。对于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做好原路与新改移路段的合理衔接,以便于原路两侧居民的交通出行;应充分研究项目的地形、地质、气象、水文条件,针对不同的建设条件,提出不同的改建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工程规模,节省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关键词:S208;仁赤高速;三合镇;火石镇
中图分类号:U412.3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针对山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具有沿线地形、地质情况复杂,村镇、电力电讯等干扰因素较多,原路技术标准较低等特点。本次研究以省道208火石互通至三合公路设计方案进行论述,旨在针对不同的建设条件,提出不同的改建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工程规模,节省工程造价。
1 项目概况
现状省道208为双向两车道四级公路,道路等级低、线形指标差,且现状道路两侧民房和商铺密集,严重影响公路的通行能力。其全线位于仁怀市境内,起点位于仁怀市S208仁赤高速火石岗收费站出口处东北侧,与现状省道208平面交叉,路线终点位于三合镇南,与三合镇生态移民大道相接,道路整体位东西走向,主线全长11.306 km。另設置连接线一条,起点位于推荐线K7+040处,终点位于原S208火石镇富兴村转盘,连接线全长0.721 km,如下图1所示,项目对山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是仁怀市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区域公路网结构的需要。
2 建设条件
2.1 原路技术状况调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状省道208火石至三合段路线平纵指标均较低。路线平面上局部圆曲线半径过小,特别是急弯路段,未设置或设置的凸面反光镜已破损,过往车辆须减速鸣笛通过,严重影响行车速度和通行安全。且路下坡,缓坡设置不足,严重降低了行车的舒适性。路基宽度不能满足现状交通量的需要,相向车辆错车时需减速慢行,严重影响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而路线两侧居民密集,火石岗收费站出口的村庄,房屋基本临街修建,个别房屋距离公路仅2 m左右。路线行经火石镇和三合镇时两侧房屋更为密集,多为临街商铺存在一定险阻。
旧路面形式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现状路面状况良好,仅局部有因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破损。现状生态移民大道为新建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整体状况良好。路线方案中涉及的旧路现有大桥1座,为跨越仁赤高速的高架桥。桥梁上部为5×3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下部为矩形墩,限值总重量15 t,限值轴重10 t,桥梁现状良好。总体上虽然现状老路,路面及其构造物状况良好,但道路宽度窄、线形指标低、道路两侧建筑密集,旧路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交通需要,无法满足沿线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火石、三合两镇与仁怀市区的沟通及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本项目除起点约2 km能够利用老路进行拓宽改造外,其余路段均需新建。
2.2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地貌。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乌江以南,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仁怀市位于遵义市西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项目区位于大娄山脉西侧,黔北山地北缘与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南缘衔接地段,山体走向北东。全区地形复杂,主要以缓坡低山溶沟地形、溶蚀洼地地貌、构造侵蚀低山V字形沟谷地形为代表,部分段落山体浑圆,山坡较缓,一般坡度35°~45°;部分地区切割强烈,地形起伏较大,坡度一般35°~55°。路线最高点海拔1 090 m,最低点海拔764 m,相对高差326 m,全线低山连绵,山体相对高差一般在450余米。项目区内无大的河流,褶谷、冲沟、沟谷内地表溪沟发育。
(2)不良地质情况。通过区域资料收集分析、并根据本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揭示,本项目区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灰岩区发育的溶洞,勘察区共分布4处溶洞,推测溶洞走向近于东西,对桥台及桥基影响很大,施工期间建议对溶洞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拟建项目区无特殊性岩土分布。
2.3 公路区间交通量分布状况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2030年本项目各路段平均日交通量为5 255 pcu/d。
3 技术标准
本项目设计标准采用二级公路,主线设计速度采用两种60 km/h和40 km/h,正常路段采用60 km/h,地形条件复杂困难路段采用40 km/h。主线路基宽度为10 m。桥涵设计汽车荷载为公路-I级,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50,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1/100,小桥设计洪水频率1/50。
4 方案设计研究
4.1 路线起止点及各控制点
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仁怀市S208仁赤高速火石岗收费站出口处东北侧,与现状省道S208平面交叉。
本项目路线终点位于三合镇南,与三合镇生态移民大道相接,道路整体位东西走向,主线全长11.306 km,有:S208火石岗收费站、S208火石互通、S208、现状跨仁赤高速高架桥、稻场坝、春天荡、火石镇、木林岩、盐店、三合镇等。另设置连接线一条,起点位于推荐线K7+040处,终点位于原S208火石镇富兴村转盘,连接线全长0.721 km。相关的等级公路主要有:仁赤高速、S208。仁赤高速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 km/h,路基宽度21.5 m。S208现状为双车道四级公路,路基总宽6.5 m,沥青混凝土路面。
4.2 路线方案布设
根据本项目工可研推荐的路线走廊方案,总体走向为由东自火石镇向西至三合镇方向,起点位于仁赤高速火石互通出口,利用现状跨仁赤高速大桥向西经过火石镇,止于三合镇生态移民大道。经仔细研究工可路线方案,结合火石镇和三合镇的镇区规划,沿线地形、地质及村庄分布情况,本次方案研究共布设了推荐线方案(K线)及比选方案(A线)如下图2所示。具体分述如下: (1)推荐线方案(K线)。路线起于仁赤高速火石互通出口东北侧,与现状道路呈“T”形平面交叉,整体向西经宦家沟、团山、稻场坝等村庄,绕阴地岗村,往西北方向跨越龙洞沟后穿越黄金坝(此处为火石岗隧道),继续向西经春天荡、富兴、哑口坝、盐山等村庄,到达项目终点三合镇,与三合镇生态移民大道相接。路线全长11.306公里。
(2)比选方案(A线)。K线方案在阴地岗和春天荡之间采用隧道穿越黄金坝,本次布设了A线方案进行比较。A线起于AK5+160(K线的K5+160)处,沿山坡展线,经过一个回头弯后,自阴地岗村的东侧向北,沿山坡继续展线,绕至火石镇南侧,在春天荡和富兴村之间的山坡继续展线向西南方向,止于火石坪村东南,桩号为AK9+009.376(K线的K7+150),路线全长3.849公里。
4.3 路线方案比选
(1)技术指标与工程规模比较。A线方案段落为AK5+160~AK9+009.376,对应K线方案路线方案范围:K5+160~K7+150;A线优点:1)此方案为山间自然展线,不受压覆矿产的影响;2)该方案满足火石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火石镇政府推荐该方案;3)无隧道,施工中控制节点少,工期相对较短,可使提早运营;施工难度低;4)没有连接线,能更好的服务火石镇。A线缺点:路线里程较长,运营成本较高;路基路面、排水、防护工程量大;占地拆迁面积大,道路线形指标较差。
对应K线优点:1)此方案为山间自然展线,基本沿旧路走廊布置线位,不受压覆矿产的影响;2)此方案基本从两镇一侧通过,对镇域内规划发展影响小,有利于沿线资源开发;3)线形指标高,路线里程短,新占土地少。对应K线缺点:1)该方案未能很好的沟通火石与三合两镇,需设置连接线,对两镇中心城区发展推动作用稍弱;2)隧道长度长,施工中控制节点多,工期相对较长,施工难度高。
(2)路线方案综合选定。由于A线方案路线长度比K线长1.588公里,拆迁量大于K线,造价基本,经综合分析比较后,采用K线方案较为合理。
5 结语
本项目是贵州省的干线公路,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项目对既有S208进行改扩建,受限于当时的经济能力、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原路的技术标准等级较低,落后的交通状况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的道路状况,无法与目前的公路定位和功能相匹配,改擴建的要求也呈现出越来越迫切之态势。对于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做好原路与新改移路段的合理衔接,以便于原路两侧居民的交通出行;应充分研究项目的地形、地质、气象、水文条件,针对不同的建设条件,提出不同的改建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工程规模,节省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