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民主化是把民主的根本精神特别是“平等”“自由”的精神深入教育过程中,使整个教育充满民主氛围。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民主化精神可以从两个层面探讨:一是宏观层面,教育机会均等;二是微观层面,教育教学民主。
一、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指每个人都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入学、学习、成功等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基本接近。本文把它限定在入学机会均等。
(一)应该普及幼稚教育
陈鹤琴先生指出,民主国家的教育原则就是人人要受教育,人人要发展其天赋。他认为无论一个人天资优良或愚拙,无论年幼或年老,无论贫贱或富贵,无论才能、兴趣怎样各别,都应当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以发展个人之所长。这才是得谟克拉西教育的真义。他还进一步解释教育机会均等并不意味着就是接受完全相同质量的教育。他说:“民主的教育理想,虽说力主教育机会均等,而这里之均等,绝非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以为机会均等便是教育内容同一。而真正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只不过是说使人人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各就其便来发展能力。”既然民主教育是人人都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幼儿也就是应该享受教育的机会。幼儿接受的教育是要适合他的需要和能力发展。幼稚教育正是适应幼儿的教育。因此,陈鹤琴先生说:“全国人民既有享受国民教育的权利,为什么反而不能享受幼稚教育呢?无论在理论上或从事实上讲,幼稚教育都有积极推行、普遍设施的必要。”
陈鹤琴先生认为普及幼稚教育不仅是民主国家的教育原则,也是民主国家需要幼稚教育来为良好的国民打下基础。他指出幼稚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幼稚时期所受教育的好坏,会影响到一个人终身性格、行为、事业的优劣成败。幼稚教育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欧美的先进国家都积极推行。他特别指出苏联配合着自己的计划经济推行计划教育,即为自己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同时也缓解了工人们的后顾之忧,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民族的进步解放,要促进幼稚教育普及。
(二)如何普及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是人民所应享受的权利,应该普及幼稚教育,那如何普及幼稚教育呢。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普及幼稚教育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要把幼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事业来办理。这是陈鹤琴先生认为在中国的国情下想要普及幼稚教育最为重要的手段。“过去中国的幼稚教育是由学校或慈善团体及私人来设施与提倡的,这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他还指出西方国家私人和团体举办幼儿园多的原因是这些国家较为发达,我国的国情是人民较为贫困,无力举办幼稚园。所以我们国家要普及幼稚园需要政府的参与。他指出政府要普及幼稚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幼稚教育在学制上的附庸地位撤销,而进一步去正式承认它应有的地位。只有取消这样的地位,我们的幼稚教育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了解中国学前教育史的人知道,虽然我国早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就已经有了蒙养院,但是蒙养院只是家庭教养的辅助,地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章程上。到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中蒙养院更名为蒙养园,但是名称上的变换没有带来地位上的变化,蒙养园仍然是家庭教育的辅助。直到1922年壬戌学制中,幼稚园列入学制之中,并规定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但是这个时候的幼稚园大多是附设于小学的。所以,陈鹤琴先生要求给予幼稚园正式的学制地位。在确立了幼稚园在学制上的地位之后政府要能够统筹全国幼稚教育的经费,为全国的幼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要在统筹教育经费的基础上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在各乡、镇设立独立的幼稚园,最低限度亦应在国民学校附设学前班,以适应需要。”
其次,应该大量地培养幼稚师资。要普及幼稚教育,是需要大量的幼稚教育师资的。“要造就幼稚师资,就先要大量设立幼稚师范。”当时中国的幼稚师范的数目可怜,仅有张雪门先生和陈鹤琴先生开办的幼稚师范,每年的毕业生不超过1000人。这样的师资在广阔的中国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所以陈鹤琴先生提出以当前的经济情形需要而论,各省宜先设立幼稚师范至少一所,来负责训练全省的幼稚师资。但是有了这么多的幼稚师范之后,幼稚师范的师资问题又产生了。所以他又提出我们应当有一所专门造就幼稚师范师资的学校。如果经费允许的话,最好是由政府设立一个幼稚教育学院来做训练、研究和实验的工作,或者在各大学添设幼稚教育系或幼稚师范专修科。假如经费不足的话,可以先设法办一个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来造就大批的幼稚师范师资,以适应当前迫切的需要。
最后,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幼稚教育的普遍设立和发展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的。首先“教育界要共同努力提倡”,使得父母们能够认识到幼稚教育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就会把孩子送去接受幼稚教育。其次“各工厂、公司、农场及社会团体,应视职工的多寡,而分别筹设规模或大或小的幼稚园,以辅佐政府筹顾不及。私人与家庭亦应积极赞助,共谋儿童的幸福,民族的利益”。
二、教育教学民主化
教育教学民主化是教育民主化真正得以实现的最终也是决定性的环节。陈鹤琴先生从理念到行为都为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民主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是教育教学民主化实施的前提。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能据此去实施适合的教育。首先,陈鹤琴先生批判了儿童是“小大人”的错误观念。他指出,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是错误的,他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他痛斥了各种错误的儿童观念,如叫儿童穿起长衫端坐在家,称儿童叫“小人”,不准他外出游戏,强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成人一样。他认为这些儿童观念都是违背儿童的天性的。陈鹤琴先生还指出,儿童具有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的天性。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即使在这些天性上,儿童与成人也是不同的。如游戏,成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消遣,一种娱乐,但是儿童确是把它当作自己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不要按照成人的观念去教育儿童。 其次,陈鹤琴认为儿童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他指出在传统的专制教育中,儿童常常被视为父母的附属物,没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他说:“我们有的旧家庭的父母,以为做父母的必定要使得子女畏敬自己;要子女畏我敬我,就必定严厉的对待子女;要很严厉的对待子女,就不应当以礼貌来待他们了。所以‘父严子孝,法乎天地’这两句话,在旧家庭里差不多成为天经地义万古不能改变的信条。其实他们的观念是不对的。”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之下,儿童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儿童缺乏自己的独立人格。父母对于儿童也不够尊敬,“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这样的观念的最好体现。不仅是父母,甚至是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儿童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对此,陈鹤琴先生指出,在今天的时代,儿童是被保护的,他有独立的人格,父母应该尊重他的人格,不能任意恐吓打骂,以致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最后,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期是有着独特的价值的。儿童时期不仅是成人的预备,亦具有它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首先,陈鹤琴先生把人类和动物的儿童期进行了比较。他指出,人类的儿童期相对于动物来说是比较长的。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儿童期是较为重要的时期。其次,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期对于个人和社会家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对于个人来说,儿童期既是发展期,也是可塑期。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期内发展,而且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儿童期是社会文化传递的重要阶段。人类社会想要进行文化传播,依靠生物遗传是不可行的,所以需要社会遗传。儿童期是接受社会遗传也就是接受文化的最佳时期,几千年的文化都是通过儿童期传递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儿童期的价值,不要把它只是当作成人的预备期,让儿童能在儿童期更好地生活。
(二)教学要适应儿童的个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具有和成人不同的心理特点,所以我们的教育教法也要适应儿童的特点。儿童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幼稚园教育不能采用消极的教学法,来剥夺他的本性,限制他的发展。儿童具有好奇心的特点,我们就要利用这个好奇心,促进他们的知识的增长。但是很多的父母和教师却常常摧残儿童的好奇心,禁止儿童“多嘴”“饶舌”,这是不利于儿童的发展的。儿童的发育需要自然发展。做教师的、做父母的,不要束缚他的思想,不要压迫他的生长。
教学不能打压儿童的个性,要适应个别儿童的个性。陈鹤琴先生针对当时幼稚园中团体教学法使用过多的情况指出,幼稚园的每个孩子的年龄是不齐的,智力也各人不同,兴趣又不能一致,所以幼稚园不能够把他们归在一起,叫他们做一种同样的工作。团体教学法是不能多用的,所以陈鹤琴先生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就可以关注到个别孩子的需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总之,“幼稚园的教法应当完全适应个别儿童的兴趣与能力的”。
(三)让儿童自由活动
幼儿园应该是让儿童能够自由活动的地方。陈鹤琴先生指出,福禄培尔创办幼儿园就是反对注重形式的小学教法,介绍游戏、唱歌、舞蹈等等工作,都是要使孩子有生气,能自由活动。但许多学习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师忘记了福禄培尔创办幼儿园的用意,他们只会僵硬地使用福禄培尔的教学法和教具,使得幼儿园中毫无生气,孩子们一举一动都是受到控制的。蒙台梭利也极力提倡工作自由,她制作了几十种教具让儿童去选择,自由去玩弄。但是陈鹤琴先生认为蒙台梭利的工作自由还不是真正的让儿童自由活动。首先,教具比较呆板;其次,缺乏教师指导,儿童随意乱弄。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自由活动要解开儿童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地工作,但自由活动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从旁积极地指导。通过这样的自由活动,既可以增强儿童主体性,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能力水平。
(四)注重启发的教学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孩子的主体性,教学法就不能是灌输的方式了。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思想中针对“死教育”的“注入式、被动的”教法,他提出了“启发式、自动的”教法。他认为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儿童自己探索,这样儿童的主体性就可以得到保障。他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的前三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都是要求要让儿童自动地去学习、活动。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的,儿童只有自己去主动地探索,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五)要建立民主的师幼关系
陈鹤琴先生一直强调师幼之间要建构良好民主的关系。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好朋友的关系。在1927年提出《我们的主张》中他就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后来在《鼓楼十周年纪念刊》中他提出了幼稚教育的原则,还是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好朋友”。他认为传统私塾中教师是很严格的,所以教师和儿童之间是有隔阂的,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会差。如果教师与儿童是朋友关系,那就不同了。师生之间易于了解,也有利于教学引导。所以幼稚园的教师应当做儿童的朋友,同游同乐地去玩去教。
看着陈鹤琴先生在几十年前写下的话语,再看看当今的学前教育现实,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他的话语仍然闪烁着光芒。他所提出的普及学前教育尚未完全实现,让整个社会都深刻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尚未达成共识。幼儿园中错误的儿童观仍未消失,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还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教师还未能担当幼儿的朋友角色。当前我省正在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相信我们从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吸取营养,从理念上改造自己,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民主化,满足幼儿的个性需要。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1-6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黄书光著.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田景正.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及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04).
一、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指每个人都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入学、学习、成功等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基本接近。本文把它限定在入学机会均等。
(一)应该普及幼稚教育
陈鹤琴先生指出,民主国家的教育原则就是人人要受教育,人人要发展其天赋。他认为无论一个人天资优良或愚拙,无论年幼或年老,无论贫贱或富贵,无论才能、兴趣怎样各别,都应当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以发展个人之所长。这才是得谟克拉西教育的真义。他还进一步解释教育机会均等并不意味着就是接受完全相同质量的教育。他说:“民主的教育理想,虽说力主教育机会均等,而这里之均等,绝非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以为机会均等便是教育内容同一。而真正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只不过是说使人人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各就其便来发展能力。”既然民主教育是人人都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幼儿也就是应该享受教育的机会。幼儿接受的教育是要适合他的需要和能力发展。幼稚教育正是适应幼儿的教育。因此,陈鹤琴先生说:“全国人民既有享受国民教育的权利,为什么反而不能享受幼稚教育呢?无论在理论上或从事实上讲,幼稚教育都有积极推行、普遍设施的必要。”
陈鹤琴先生认为普及幼稚教育不仅是民主国家的教育原则,也是民主国家需要幼稚教育来为良好的国民打下基础。他指出幼稚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幼稚时期所受教育的好坏,会影响到一个人终身性格、行为、事业的优劣成败。幼稚教育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欧美的先进国家都积极推行。他特别指出苏联配合着自己的计划经济推行计划教育,即为自己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同时也缓解了工人们的后顾之忧,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民族的进步解放,要促进幼稚教育普及。
(二)如何普及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是人民所应享受的权利,应该普及幼稚教育,那如何普及幼稚教育呢。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普及幼稚教育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要把幼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事业来办理。这是陈鹤琴先生认为在中国的国情下想要普及幼稚教育最为重要的手段。“过去中国的幼稚教育是由学校或慈善团体及私人来设施与提倡的,这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他还指出西方国家私人和团体举办幼儿园多的原因是这些国家较为发达,我国的国情是人民较为贫困,无力举办幼稚园。所以我们国家要普及幼稚园需要政府的参与。他指出政府要普及幼稚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幼稚教育在学制上的附庸地位撤销,而进一步去正式承认它应有的地位。只有取消这样的地位,我们的幼稚教育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了解中国学前教育史的人知道,虽然我国早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就已经有了蒙养院,但是蒙养院只是家庭教养的辅助,地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章程上。到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中蒙养院更名为蒙养园,但是名称上的变换没有带来地位上的变化,蒙养园仍然是家庭教育的辅助。直到1922年壬戌学制中,幼稚园列入学制之中,并规定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但是这个时候的幼稚园大多是附设于小学的。所以,陈鹤琴先生要求给予幼稚园正式的学制地位。在确立了幼稚园在学制上的地位之后政府要能够统筹全国幼稚教育的经费,为全国的幼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要在统筹教育经费的基础上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在各乡、镇设立独立的幼稚园,最低限度亦应在国民学校附设学前班,以适应需要。”
其次,应该大量地培养幼稚师资。要普及幼稚教育,是需要大量的幼稚教育师资的。“要造就幼稚师资,就先要大量设立幼稚师范。”当时中国的幼稚师范的数目可怜,仅有张雪门先生和陈鹤琴先生开办的幼稚师范,每年的毕业生不超过1000人。这样的师资在广阔的中国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所以陈鹤琴先生提出以当前的经济情形需要而论,各省宜先设立幼稚师范至少一所,来负责训练全省的幼稚师资。但是有了这么多的幼稚师范之后,幼稚师范的师资问题又产生了。所以他又提出我们应当有一所专门造就幼稚师范师资的学校。如果经费允许的话,最好是由政府设立一个幼稚教育学院来做训练、研究和实验的工作,或者在各大学添设幼稚教育系或幼稚师范专修科。假如经费不足的话,可以先设法办一个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来造就大批的幼稚师范师资,以适应当前迫切的需要。
最后,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幼稚教育的普遍设立和发展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的。首先“教育界要共同努力提倡”,使得父母们能够认识到幼稚教育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就会把孩子送去接受幼稚教育。其次“各工厂、公司、农场及社会团体,应视职工的多寡,而分别筹设规模或大或小的幼稚园,以辅佐政府筹顾不及。私人与家庭亦应积极赞助,共谋儿童的幸福,民族的利益”。
二、教育教学民主化
教育教学民主化是教育民主化真正得以实现的最终也是决定性的环节。陈鹤琴先生从理念到行为都为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民主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是教育教学民主化实施的前提。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能据此去实施适合的教育。首先,陈鹤琴先生批判了儿童是“小大人”的错误观念。他指出,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是错误的,他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他痛斥了各种错误的儿童观念,如叫儿童穿起长衫端坐在家,称儿童叫“小人”,不准他外出游戏,强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成人一样。他认为这些儿童观念都是违背儿童的天性的。陈鹤琴先生还指出,儿童具有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的天性。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即使在这些天性上,儿童与成人也是不同的。如游戏,成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消遣,一种娱乐,但是儿童确是把它当作自己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不要按照成人的观念去教育儿童。 其次,陈鹤琴认为儿童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他指出在传统的专制教育中,儿童常常被视为父母的附属物,没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他说:“我们有的旧家庭的父母,以为做父母的必定要使得子女畏敬自己;要子女畏我敬我,就必定严厉的对待子女;要很严厉的对待子女,就不应当以礼貌来待他们了。所以‘父严子孝,法乎天地’这两句话,在旧家庭里差不多成为天经地义万古不能改变的信条。其实他们的观念是不对的。”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之下,儿童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儿童缺乏自己的独立人格。父母对于儿童也不够尊敬,“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这样的观念的最好体现。不仅是父母,甚至是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儿童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对此,陈鹤琴先生指出,在今天的时代,儿童是被保护的,他有独立的人格,父母应该尊重他的人格,不能任意恐吓打骂,以致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最后,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期是有着独特的价值的。儿童时期不仅是成人的预备,亦具有它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首先,陈鹤琴先生把人类和动物的儿童期进行了比较。他指出,人类的儿童期相对于动物来说是比较长的。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儿童期是较为重要的时期。其次,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期对于个人和社会家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对于个人来说,儿童期既是发展期,也是可塑期。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期内发展,而且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儿童期是社会文化传递的重要阶段。人类社会想要进行文化传播,依靠生物遗传是不可行的,所以需要社会遗传。儿童期是接受社会遗传也就是接受文化的最佳时期,几千年的文化都是通过儿童期传递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儿童期的价值,不要把它只是当作成人的预备期,让儿童能在儿童期更好地生活。
(二)教学要适应儿童的个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具有和成人不同的心理特点,所以我们的教育教法也要适应儿童的特点。儿童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幼稚园教育不能采用消极的教学法,来剥夺他的本性,限制他的发展。儿童具有好奇心的特点,我们就要利用这个好奇心,促进他们的知识的增长。但是很多的父母和教师却常常摧残儿童的好奇心,禁止儿童“多嘴”“饶舌”,这是不利于儿童的发展的。儿童的发育需要自然发展。做教师的、做父母的,不要束缚他的思想,不要压迫他的生长。
教学不能打压儿童的个性,要适应个别儿童的个性。陈鹤琴先生针对当时幼稚园中团体教学法使用过多的情况指出,幼稚园的每个孩子的年龄是不齐的,智力也各人不同,兴趣又不能一致,所以幼稚园不能够把他们归在一起,叫他们做一种同样的工作。团体教学法是不能多用的,所以陈鹤琴先生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就可以关注到个别孩子的需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总之,“幼稚园的教法应当完全适应个别儿童的兴趣与能力的”。
(三)让儿童自由活动
幼儿园应该是让儿童能够自由活动的地方。陈鹤琴先生指出,福禄培尔创办幼儿园就是反对注重形式的小学教法,介绍游戏、唱歌、舞蹈等等工作,都是要使孩子有生气,能自由活动。但许多学习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师忘记了福禄培尔创办幼儿园的用意,他们只会僵硬地使用福禄培尔的教学法和教具,使得幼儿园中毫无生气,孩子们一举一动都是受到控制的。蒙台梭利也极力提倡工作自由,她制作了几十种教具让儿童去选择,自由去玩弄。但是陈鹤琴先生认为蒙台梭利的工作自由还不是真正的让儿童自由活动。首先,教具比较呆板;其次,缺乏教师指导,儿童随意乱弄。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自由活动要解开儿童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地工作,但自由活动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从旁积极地指导。通过这样的自由活动,既可以增强儿童主体性,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能力水平。
(四)注重启发的教学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孩子的主体性,教学法就不能是灌输的方式了。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思想中针对“死教育”的“注入式、被动的”教法,他提出了“启发式、自动的”教法。他认为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儿童自己探索,这样儿童的主体性就可以得到保障。他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的前三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都是要求要让儿童自动地去学习、活动。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的,儿童只有自己去主动地探索,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五)要建立民主的师幼关系
陈鹤琴先生一直强调师幼之间要建构良好民主的关系。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好朋友的关系。在1927年提出《我们的主张》中他就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后来在《鼓楼十周年纪念刊》中他提出了幼稚教育的原则,还是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好朋友”。他认为传统私塾中教师是很严格的,所以教师和儿童之间是有隔阂的,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会差。如果教师与儿童是朋友关系,那就不同了。师生之间易于了解,也有利于教学引导。所以幼稚园的教师应当做儿童的朋友,同游同乐地去玩去教。
看着陈鹤琴先生在几十年前写下的话语,再看看当今的学前教育现实,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他的话语仍然闪烁着光芒。他所提出的普及学前教育尚未完全实现,让整个社会都深刻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尚未达成共识。幼儿园中错误的儿童观仍未消失,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还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教师还未能担当幼儿的朋友角色。当前我省正在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相信我们从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吸取营养,从理念上改造自己,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民主化,满足幼儿的个性需要。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1-6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黄书光著.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田景正.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及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