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志镗考入同济大学的这一年,正值学校回迁上海,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多,所以黄志镗这一届新生推迟到1947年春才开学。由于原有校舍已不复存在,被迫临时分散到市内多处。在同济,入学第一年要进入新生院学习一年的德语。德国化学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学习德语无疑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效工具。
1947年下半年开始,黄志镗进入正式的大学学习。“在此四年中,虽然我对各种课程皆有兴趣,但最有兴趣的还是有机化学,我除应做的实验外,还在课外做了许多有关有机化学的实验,举其较大者,除做对氨基酚甲酸的综合法为论文外,尚做了醋酸乙烯的气相综合法,2,4-二硝基甲苯的电解还原法,这些实验花费了我一年多的时间。”
1951年,黄志镗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8月底即经申请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同月,同济大学教授、黄志镗的恩师王葆仁也从浙江大学调入该所,担任副所长。黄志镗就跟随王葆仁开展甾体化合物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因为研究方向仍是老传统,与要求“科研联系实际”的时代精神不合,只好被迫中止。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兴起有机硅高分子,广泛应用于密封剂、涂料、润滑剂、绝缘材料等各方面。王葆仁敏锐地认识到发展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于1954年成立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课题,由孙树门先生具体负责。黄志镗再被调至有机硅高分子组,开展有机硅的单体合成、水解缩聚及硅氧型高分子的几个主要品种如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的研制,此外也从事硅氧硅碳型高分子的探索。黄志镗是我国早期从事有机硅高分子及有机硅化学的研究者之一,起了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一记的是,黄志镗1954年在《化学学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关于原硅酸乙酯的制备》。这篇论文的手稿黄志镗一直珍藏着,汪猷、黄耀曾分别撰写了详细的修改意见,王葆仁在原稿上用红笔作了大量的修改。这篇论文也是有机所高分子方面首篇公开发表的论文,黄志镗对此铭感不忘,不止一次提到王葆仁先生亲自指导他写文章,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1947年下半年开始,黄志镗进入正式的大学学习。“在此四年中,虽然我对各种课程皆有兴趣,但最有兴趣的还是有机化学,我除应做的实验外,还在课外做了许多有关有机化学的实验,举其较大者,除做对氨基酚甲酸的综合法为论文外,尚做了醋酸乙烯的气相综合法,2,4-二硝基甲苯的电解还原法,这些实验花费了我一年多的时间。”
1951年,黄志镗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8月底即经申请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同月,同济大学教授、黄志镗的恩师王葆仁也从浙江大学调入该所,担任副所长。黄志镗就跟随王葆仁开展甾体化合物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因为研究方向仍是老传统,与要求“科研联系实际”的时代精神不合,只好被迫中止。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兴起有机硅高分子,广泛应用于密封剂、涂料、润滑剂、绝缘材料等各方面。王葆仁敏锐地认识到发展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于1954年成立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课题,由孙树门先生具体负责。黄志镗再被调至有机硅高分子组,开展有机硅的单体合成、水解缩聚及硅氧型高分子的几个主要品种如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的研制,此外也从事硅氧硅碳型高分子的探索。黄志镗是我国早期从事有机硅高分子及有机硅化学的研究者之一,起了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一记的是,黄志镗1954年在《化学学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关于原硅酸乙酯的制备》。这篇论文的手稿黄志镗一直珍藏着,汪猷、黄耀曾分别撰写了详细的修改意见,王葆仁在原稿上用红笔作了大量的修改。这篇论文也是有机所高分子方面首篇公开发表的论文,黄志镗对此铭感不忘,不止一次提到王葆仁先生亲自指导他写文章,是对他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