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准备?”——找到新起点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cnbb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文化休克”相对应,当外派经理人回到总部时,会经历“重返本土文化休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在外生活几年后,外派经理自己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丧失了;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在国外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和中国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和谐和相抵触,这些矛盾和冲突给“海归”造成心理压力;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使“海归”在异国文化里的经验在本文化里不灵验,会在本文化里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1998年,朗讯人力资源专员Steve Miranda在被外派至香港工作时,公司并没有为其出具正式工作担保,用以规避其所面临的潜在的诸如裁员等方面的风险。对此Steve Miranda略带嘲讽地说:“在高科技领域,没有谁的工作可以成为铁饭碗。”
  所以,在海外工作期间,Miranda 先生制定了一张包括定期回访朗讯美国总部等相关计划的计划表并据此执行,用来保证他和朗讯高层人员的定期接触,以避免被遗忘。同时他还不定期安排前往亚洲其他国家并携带礼物(如日本的彩色积木及中国的微雕艺术品)拜访所在国的美国同事,Miranda认为这样做会帮助他的美国同事留下在亚洲旅行的美好记忆,同时还有利于巩固他们之间的私人关系。
  通过坚定地执行了他的计划,Miranda 先生在2001年回国后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十分出色的工作”——朗讯全球人力资源副总裁。事后他总结说:“任何回报都来自于事前的努力和付出,一份好的工作亦如此。自己的职业规划只能通过自己来完成,比如我在预计到的下一次调动六至九个月以前即开始计划筹备自己的下一步职业发展,并付诸实施。”
  但并非所有的外派员工在结束其在海外的工作任务而返回美国时都能回归得“完满”。由于只考虑到自己对美国国内专业领域及文化环境的熟悉,而轻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许多外派员工在结束其外派生涯而回国时根本不做相应准备。
  Phoenix副总裁Patricia Lillo说:“由于一些复杂的事宜,在外派员工结束外派工作而返回时,由于很多美国公司缺少严谨而规范的相应制度,其结果是返回的员工将面对较差的工作境遇。”同时Patricia Lillo强调:“事实上,2003年Cendant Mobility公司对全球范围内的146家公司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几乎半数的公司没有关于外派员工返回时公司的制度章程,而对于剩下的那些具有此方面章程的公司来说,其中80%的公司亦承认他们的章程并不完善。”
  
  尽早开始计划
  
  如果你即将被公司外派至海外工作,而你又不想在返回国内时发现你的职业生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你就必须尽早考虑如何来安排与你的这次外派相关联的所有事宜,而这种考虑及相应的准备甚至在你外派之前就应该开始。尽管这听起来有些夸张,但该方面问题的专家强调:那些在流动率较高的行业里工作的外派员工,如果不做相关规划并付诸实施,在他们结束外派返回国内时常常发现自己面临着失业。故此问题的要点是要保住自己的那份好工作,或者对于更多的人而言,是保住原来的那份工作。
  “对外派员工而言,他的职业规划和他本人在国内时所做的职业规划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当事者本人在实施这些规划时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已退休的资深外派员工返回问题顾问Rita Bennett说。“你必须对其保持高度警觉,并把这个问题放在你所面对并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的最高优先级上,因为你是在地球上离自己的祖国如此遥远的某个地方进行规划和实施的。”Bennett小姐如此评论,她本人曾多次赴海外工作,同时Bennett小姐于1990年创立了一家专业处理外派员工返回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公司。迄今她的公司已经为世界范围内超过500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只有少数的公司,如咨询业内的Pricewaterhouse Coopers,会在某些时候为其外派员工提供正式的“返回时相关权益保证”。通常,公司对外派员工只会在口头上给予其相关保证,而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公司不希望在对员工的海外工作表现做出评估前给予员工任何正式的承诺。
  
  发展导师
  
  外派员工返回时,如果能够得到一位导师的帮助,以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将会对回归过程发生关键影响,并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虽然这位导师是否具有海外工作及生活经验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如果导师确实具有相关背景,他将会对你所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同时从其他方面帮助你发挥你的海外工作背景及所长,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协助你解决问题。
  Jason Whaley,一位剑桥大学人工分析扫描领域的咨询专家,在2001年8月前往伦敦进行海外就职前,曾与一位在印度工作过而目前在美国从业的资深业务伙伴建立了紧密联系。Whaley先生在他的整个海外工作期间亦维持了这段关系。当他在英国的工作任务行将结束, Whaley先生专程赶到公司总部与他的导师即这位资深业务伙伴见面,并作了细致的咨询。 在会面过程中两个人详细讨论了“专业领域内的机会、自己工作领域内项目的形势及客户”等等问题。“大多数的议题都是基于短期的考量,”Whaley先生说。
  在导师的帮助下,27岁的Whaley先生加入了一家新的集团,而并非是返回原来的公司,虽然他的新工作对于他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由于自己在2001年前往海外工作,原先公司的同事对自己的职业印象很可能仍旧停留在自己2001年的水平,但自己所加入的新公司的同事却不会有这样的偏见。”Whaley先生解释说。
  
  管理自己的预期
  
  外派员工通常认为自己在返回时面临的问题应该比当初自己前往海外工作时所面临的问题简单,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Watson Wyatt的Debora Robere是在英国苏尔工作的美国籍员工。她对自己将在11月份返回纽约工作表示担忧。“我知道自己以前工作过的纽约办公室发生了变化,同时我自己也发生了变化,”Robere小姐说,“英国的客户和美国的客户有很大的不同,而自己现在真的不知道是否能在返回后的短时间内处理好工作及生活上遇到的新的挑战。”
  Susan Kibler,一位精力充沛且富有思想的企业家,于十年前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掘得第一桶金,然后在瑞士一所商业学校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时,34岁的她选择返回美国,并在新泽西州找到一份工作,开始一个新的职业起点。
  但Kibler小姐在回到美国后却发现自己始终难以摆脱突然而至的困扰:表面和谐的办公室政治、社交时意料之外的尴尬等等让她意识到自己在国外的时期“错过了整个国内文化环境的发展”。很快,她发现自己必须有计划地去欧洲旅行,用Kibler小姐自己的话说,“去欧洲的旅行是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健全。”
  “国内(美国)的每一个人都认为你应该知道事情是应当如何如何,” Kibler小姐说,“坦白地讲,最初的6个月是痛苦的。整天忙着找那些曾经也在海外生活过的朋友寻求帮助。”但最终,Kibler小姐在心里对自己说:“Susan,你必须改变思路,虽然这是在你自己的国家,但你必须要改变思路,要把自己当成在另外一个异国他乡来适应。”
  在专业及职业发展领域,被外派至国外的本国海外员工必须要学会适应有别于本国的他国的文化和工作环境及氛围,同时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此外,外派员工及其家庭不可避免地要迁居,随之而来的是结交新的朋友,让子女进入新的学校学习,并最终将生活纳入一条全新的轨道。而上述这一切,通常外派员工所在的公司即雇主并不会提供多大的帮助。
  “公司在把员工派往海外工作时会提供很多帮助,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公司会在员工出行之前提供细致周到的安排,而这种严谨的支持通常会在员工在海外工作过程中继续获得。但在员工完成任务、即将回国之际,公司方面提供的支持通常会突然减少甚至停止。”Bennett小姐评价说。因此,要对回国后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他文献
外派经理到了国外,会体验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了解“文化休克”的原因、症状、过程和减轻方法,将对外派经理在国外工作和生活有巨大裨益。“文化休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他把这一概念界定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文化休克”引发原因    一般来说引发“文
期刊
在工作、生活的两台剧目中,外派经理人都要一人饰演多个不同的角色,为人夫、为人妻,还要为人父母。我们从外派专题网站www.expatica.com上选取了两篇文字,希望可以为经理人和他们的家庭成员提供承担他们新角色的参考剧本。    1980年,珊迪·约翰森和丈夫新搬到新加坡时,除了偶然的一次墨西哥之旅以及年轻时旋风般游览欧洲的经历之外,她几乎没有任何海外生活经历。更糟糕的是她丈夫的油田服务公司和许
期刊
出场人物:王亥 爱立信中国研究总院,中国无线研究实验室总监  外派经历:1998年6月~1998年12月 爱立信瑞典总部    王亥的外派显得有些希望和迷茫交错的意味,那是1998年的6月,爱立信(中国)仍处在创立的初期阶段,研发能力几乎为零,当时的技术部主管张肯希望改善这种状况,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刚刚博士毕业的王亥。  瑞典公司和中国公司不同,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为的是让大家都能有一个相
期刊
写了这么多商业领袖的故事,我也有机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这会是什么样子的情形呢?    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做一个管理者,尽管我从事与管理和领导相关的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管理所涉及的领域覆盖多个方面,从对管理者的批评和赞扬,到否决他们做好的计划,以及从众多优秀的人士中寻找接班人。但实际上,我在管理方面的经验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是不是听上去很荒谬呢?但是我很喜欢这样。   这是我参加 DDI公司管理
期刊
有年轻人告诉我,他曾经做过学生管理工作,因而觉得浪费了不少阅读书籍的时间。而当他真的准备静心学习的时候,他又觉得自己非常孤独。他询问我该怎么办?我给他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认识的一个男孩子。他在中学的时候,由于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所以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班长和学生会主席,成为同学中的领导者。老师特别信任、宠爱他,让他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并且给予他别人所没有的“特权”。他能够用成年人的方式跟
期刊
这些年来,企业合并、收购的例子层出不穷,新旧老板上台、下台更换的速度犹如家常便饭。  面对这样的组织变局,传统上,要求员工效忠老板的工作伦理几乎彻底被打破,你好不容易效忠了甲,过不久又换上乙,等你适应了乙,马上又换了丙……老板换来换去,令人无所适从。  好了,最近的人事命令发布,你又换了一个新老板。你该如何面对?  每位老板都有不同的领导风格,新老板为了建立新的工作法则,很可能一手推翻旧的制度,引
期刊
12个职业生涯的“致命弱点”:恐高症(高处不胜寒)、恃强凌弱 、本应如何如何、英雄主义、本垒打选手、口无遮拦、迷途羔羊、精英心态、和事老、悲观主义者、叛逆者—斯波克先生(为电影《星际旅行》中的人物,他拥有明察秋毫并记住一切的神奇能力)    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型”的人总能完成工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不过,他们为此通常要牺牲自己和他人。为了完成某一目标,他们会“撞破南墙”。通常情况下,他们
期刊
人在儿童时期由于生存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原因,并与自己的神经生理特点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我保护方式,以便使自己能感觉良好地安然面对世界。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这些自我保护方式不断得到强化,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进而逐渐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格。  我们根据人群中某些人具有的共同特点,把人格分成九种。九型人格理论所描述的九种人格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类型的人对现实世界反应的方式有可被识别的差
期刊
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主要交往对象中有65%以上是你自己结识的,那么你在建设自己的社交网络时很可能用的是类我原则 (self-similarity principle),这样形成的社会圈子可能就会过于狭隘。所谓类我原则,指的是你在结交关系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经历、教育背景、世界观等等方面都跟自己比较相似的人。显然,你更加容易信任那些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的人,你感觉到他们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会采取和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