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可以加快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特别是浙江省面积小,人口少,但经济发展速度、GDP总量却排在全国的前列。通过学习浙江的先进经验和实地考察,结合济源实际,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以便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经验;济源;发展
去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济源市第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浙江大学学习考察活动。在浙江大学,先后聆听了“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等十多个专题报告。随后,对义乌小商品市场、浪莎袜业、绍兴的喜I临门集团、杭州的万事利集团和宁波的雅戈尔集团等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次学习考察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颇丰。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其根本原因就是浙江人具有敢想、敢闯、敢干的创新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他们以“以小搏大”、“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创造了一个叉一个奇迹。
一、浙江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模式,那就是:“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源、大制造”、“小资本、大经营”、“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块、大产业”的浙江模式。
1.小商品、大市场。义乌是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中国国际商贸城。义乌是一个县级市,人口约70万,但外来人口有100多万,有国际机场,是浙江省外国人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国际商贸城面积32km2,拥有6.6万个商位,10万多家生产企业和供应商,170多万件商品,辐射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小商品。2008年,从业人员20多万,日流量20多万人次,年成交额381亿元。小商品为什么会形成大市场?因为浙江人从小处着手,许多企业生产的都是小商品,从而形成了日用轻工业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门槛较低,符合群众的创业要求。在商品生产的同时浙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产业市场,作为小商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社会服务体系。
2.小资源,大制造。浙江省资源比较稀缺,但浙江人并没有怨天不公,更没有躺倒不干,而是凭借江南人的聪明才智,积极制造和利用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借助市场力量,敢想、敢干、敢打、敢拼,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形成了生产原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格局。海宁没有皮革原料,但它是中国皮革之都;余姚不产塑料,却享有“塑料王国”的美誉;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嘉善没有森林,却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中心。浙江依托这种“零资源经济”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形成了一个个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中心,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3.小资本、大经营。浙江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小,单个资本量不大,但浙江人长于“以小见大”,善于“以小做大”,敢于“以小搏大”,实现了“小资本、大经营”。他们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大胆地跳出“家门、省门、国门”,努力“走出去”发展。现在有100多万浙商在世界各地经商,有44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创办企业11万家,累计投资约6700亿元,年营业收入近20000亿元,与浙江全省GDP总量相近。
4.小企业、大协作。浙江的中小企业没有走小而全的发展路径,而是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基础,以协作为纽带,依托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具有小企业、专业化、大协作的规模效应。这种“大协作”既弥补了企业“小而散”的劣势,又保持了机制灵活的优势,从而具有“无形大工厂’,的发展特色,而且其经济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难度、企业管理费用和产品制造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5.小区块、大产业。在浙江,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高度聚集,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现象。具有较大影响的有:绍兴的纺织、萧山的化纤、宁波的家电和服装、台州的汽摩配件、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嘉善的木业、诸暨义乌的袜业、海宁的皮革、桐乡分水的制笔、嵊州的领带等。这种“块状经济”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的发展效应,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形成了从简单聚集到产业集群的规模跨越。
从以上浙江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可以看出: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二、浙江发展的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2008年GDP达到21487亿元,人均GDP42214元;经济总量与人均GDP--均居全国第4位。浙江陆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06%,人口占全国的3.35%,但创造的GDP却占全国的7.15%之所以浙江的经济,发展得这样快,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富民优先、富民强省的“浙江经验”。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率先改革,敢为人先。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动力。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率先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构成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率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从1982年义乌在全国率先开放小商品市场到1984年温州。“八大王”案件相继平反,全省个私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从1986年黄岩出台全国第一个推行股份合作制的“红头文件”,到1988年尖峰水泥集团在全国建材行业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在浙江蔚然成风;从1985年温州城市信用社成为全国首家私人股份制“民间银行”,到,2006年台州市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相继在台州诞生,浙江人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持续推动浙江经济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2.尊重群众,激发创造。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创造活力,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途径。,浙江人具有脱贫致富的创业热情,勇于探索的创新激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尊重、保护、支持人民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全力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因素。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自发的创业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他们以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否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把 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有没有真正得到实惠作为政府工作的落脚点。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方法。浙江一直非常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强县(市)扩权;促进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4.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追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私营企业的发展,才有了浙江经济强省的今天。目前,每23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私企老板,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0%以上,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个。
浙江发展的基本经验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第一,浙江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想敢千,:敢闯敢拼,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束缚,认准的事儿就要毫不犹豫去干,而且要把它干好干成功。第二。浙江人不满足于现状,没有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许多人都是白手起家,由个体工商户发展成民营企业,最后成为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第三,浙江人站得高,看得远,思维开阔,团结协作,市场意识强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善于精诚团结,共同应对市场,实现互利共赢,这正是我们与浙江人最大的差距。
三、浙江模式和经验带给我们的思考
浙江模式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浙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1月22日我们对大型民营企业喜临门集团、雅戈尔集团、万事利集团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考察,,结合我们济源实际,引发思绪万千。目前,我市产业结构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正处于提升品位阶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民富市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更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要求。去年11月26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就意味着今后10年,我国每年平均碳的排放量至少要减少4%以上,对我们资源能源型城市来说,今后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出济源工业产业的调整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在发展第三产业、个私经济和民营企业上狠下功夫,大力倡导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为个私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发展环境。
2.因势利导抓好产品升级,实施战略组合共同应对市场。我们济源的经济发展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辉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思礼“羊毛衫大世界”,产品畅销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出口11个国家;九十年代初的红果,连续搞了几届“中国济源红果节”,有不少海内外贵宾前来参加,影响很大。但是,辉煌没有续写,后来都被市场淘汰出局。究其原因,一是占有市场之后没有及时进行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市场发育成熟后政府这个“有形的手”没有及时对市场产品进行指导和监督,造成产品价格无序竞争,相互压价;三是政府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四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营销人才。绍兴的喜临门集团,从八十年代初期用1000元起家生产家用沙发到现在发展成为主要为五星级酒店配备高档套房家私的亚洲龙头老大;宁波的雅戈尔集团创建于1979年,经过30年的发展,已形成大型跨国集团。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之所以成功就是抓住机遇,适时进行产品升级换代,走出了一条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相结合的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借鉴其经验,济源的矿用防爆、高低压产品企业应尽快实行战略组合,现在有科灵、煤炭高压开关等20多家矿用产品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这是我们济源目前唯一在全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的产品,建议市委政府对该领域的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共同应对市场,实现双赢。
3.动员各方力量,寻觅各种关系,有的放矢招商引资。过去,我们招商引资主要以指标的形式进行,追求的是量的扩张,但对以哪些项目为重点,如何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战略性研究。招商的重点:一是应在铅锌、煤炭、树脂粉、钢铁的深加工项目上;二是应在先进的机械制造和加工上:三是发扬浙江人“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子亭万苦”的精神,动员各方力量,寻觅各种关系,收集各种信息,利用济外工作人员,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四是国家已确定推进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引进高科技项目,必须瞄准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加大引资力度。
4.明确城市定位,打造生态城市、休闲之都。。城市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形象和竞争力,直接决定一个地方以城市为轴心的经济圈是否能迅速崛起。济源“工业旅游城市,,这个定位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在越来越与我们的城市发展不相适应,需要对济源的城市职能重新进行界定,明确城市定位,作为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只有明确城市职能后才能更好的发展,济源在中原城市群的定位是打造“方生态城市”,这个比较符合济源的客观实际。以济源为中心,方圆100公里范围内,中等城市有洛阳、焦作、山西的晋碱和运城市。这些地级市市区面积、城市发展框架、人口、资源、经济发展规模、总量等都比我们大,应该从比较的劣势中寻找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在于:城市环境优美,干净卫生,道路规整,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大气、秀氖、灵气”的城市景观正在逐步的凸显,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等多张“名片”。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打造北方生态城市,成为洛阳、焦作、晋城和运城市以及太周边地区的休闲之都。
为了能把济源打造成生态城市和休闲之都,应做到:一是大树“进城”,增加城市的林木覆盖率;二是在市区周边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三是将黄河之水通过北岸灌区引入市区,充分利用河口村水库、漭河口水库的水资源,引入溴河,通过治理水污染,在溟河下游修建人工大坝,拦蓄河水,制造人工沙滩,把溟河建成济源市区的天然浴场,成为周边城市居民避暑消夏的地方,吸引人们到济源游泳、度假、休闲旅游,从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溟河与北漭河河道贯通,形成一个较高水位,河湖(玉阳湖、万阳湖、曲阻湖、)相连,水道相通,构成山环水绕济源城的美丽景观,济源市将成为河南省乃至北方最富最美的城市。
[关键词]学习;经验;济源;发展
去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济源市第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浙江大学学习考察活动。在浙江大学,先后聆听了“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等十多个专题报告。随后,对义乌小商品市场、浪莎袜业、绍兴的喜I临门集团、杭州的万事利集团和宁波的雅戈尔集团等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次学习考察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颇丰。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其根本原因就是浙江人具有敢想、敢闯、敢干的创新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他们以“以小搏大”、“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创造了一个叉一个奇迹。
一、浙江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模式,那就是:“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源、大制造”、“小资本、大经营”、“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块、大产业”的浙江模式。
1.小商品、大市场。义乌是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中国国际商贸城。义乌是一个县级市,人口约70万,但外来人口有100多万,有国际机场,是浙江省外国人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国际商贸城面积32km2,拥有6.6万个商位,10万多家生产企业和供应商,170多万件商品,辐射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小商品。2008年,从业人员20多万,日流量20多万人次,年成交额381亿元。小商品为什么会形成大市场?因为浙江人从小处着手,许多企业生产的都是小商品,从而形成了日用轻工业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门槛较低,符合群众的创业要求。在商品生产的同时浙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产业市场,作为小商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社会服务体系。
2.小资源,大制造。浙江省资源比较稀缺,但浙江人并没有怨天不公,更没有躺倒不干,而是凭借江南人的聪明才智,积极制造和利用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借助市场力量,敢想、敢干、敢打、敢拼,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形成了生产原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格局。海宁没有皮革原料,但它是中国皮革之都;余姚不产塑料,却享有“塑料王国”的美誉;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嘉善没有森林,却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中心。浙江依托这种“零资源经济”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形成了一个个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中心,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3.小资本、大经营。浙江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小,单个资本量不大,但浙江人长于“以小见大”,善于“以小做大”,敢于“以小搏大”,实现了“小资本、大经营”。他们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大胆地跳出“家门、省门、国门”,努力“走出去”发展。现在有100多万浙商在世界各地经商,有44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创办企业11万家,累计投资约6700亿元,年营业收入近20000亿元,与浙江全省GDP总量相近。
4.小企业、大协作。浙江的中小企业没有走小而全的发展路径,而是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基础,以协作为纽带,依托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具有小企业、专业化、大协作的规模效应。这种“大协作”既弥补了企业“小而散”的劣势,又保持了机制灵活的优势,从而具有“无形大工厂’,的发展特色,而且其经济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难度、企业管理费用和产品制造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5.小区块、大产业。在浙江,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高度聚集,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现象。具有较大影响的有:绍兴的纺织、萧山的化纤、宁波的家电和服装、台州的汽摩配件、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嘉善的木业、诸暨义乌的袜业、海宁的皮革、桐乡分水的制笔、嵊州的领带等。这种“块状经济”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的发展效应,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形成了从简单聚集到产业集群的规模跨越。
从以上浙江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可以看出: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二、浙江发展的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2008年GDP达到21487亿元,人均GDP42214元;经济总量与人均GDP--均居全国第4位。浙江陆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06%,人口占全国的3.35%,但创造的GDP却占全国的7.15%之所以浙江的经济,发展得这样快,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富民优先、富民强省的“浙江经验”。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率先改革,敢为人先。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动力。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率先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构成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率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从1982年义乌在全国率先开放小商品市场到1984年温州。“八大王”案件相继平反,全省个私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从1986年黄岩出台全国第一个推行股份合作制的“红头文件”,到1988年尖峰水泥集团在全国建材行业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在浙江蔚然成风;从1985年温州城市信用社成为全国首家私人股份制“民间银行”,到,2006年台州市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相继在台州诞生,浙江人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持续推动浙江经济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2.尊重群众,激发创造。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创造活力,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途径。,浙江人具有脱贫致富的创业热情,勇于探索的创新激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尊重、保护、支持人民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全力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因素。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自发的创业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他们以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否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把 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有没有真正得到实惠作为政府工作的落脚点。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方法。浙江一直非常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强县(市)扩权;促进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4.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追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私营企业的发展,才有了浙江经济强省的今天。目前,每23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私企老板,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0%以上,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个。
浙江发展的基本经验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第一,浙江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想敢千,:敢闯敢拼,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束缚,认准的事儿就要毫不犹豫去干,而且要把它干好干成功。第二。浙江人不满足于现状,没有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许多人都是白手起家,由个体工商户发展成民营企业,最后成为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第三,浙江人站得高,看得远,思维开阔,团结协作,市场意识强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善于精诚团结,共同应对市场,实现互利共赢,这正是我们与浙江人最大的差距。
三、浙江模式和经验带给我们的思考
浙江模式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浙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1月22日我们对大型民营企业喜临门集团、雅戈尔集团、万事利集团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考察,,结合我们济源实际,引发思绪万千。目前,我市产业结构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正处于提升品位阶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民富市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更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要求。去年11月26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就意味着今后10年,我国每年平均碳的排放量至少要减少4%以上,对我们资源能源型城市来说,今后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出济源工业产业的调整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在发展第三产业、个私经济和民营企业上狠下功夫,大力倡导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为个私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发展环境。
2.因势利导抓好产品升级,实施战略组合共同应对市场。我们济源的经济发展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辉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思礼“羊毛衫大世界”,产品畅销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出口11个国家;九十年代初的红果,连续搞了几届“中国济源红果节”,有不少海内外贵宾前来参加,影响很大。但是,辉煌没有续写,后来都被市场淘汰出局。究其原因,一是占有市场之后没有及时进行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市场发育成熟后政府这个“有形的手”没有及时对市场产品进行指导和监督,造成产品价格无序竞争,相互压价;三是政府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四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营销人才。绍兴的喜临门集团,从八十年代初期用1000元起家生产家用沙发到现在发展成为主要为五星级酒店配备高档套房家私的亚洲龙头老大;宁波的雅戈尔集团创建于1979年,经过30年的发展,已形成大型跨国集团。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之所以成功就是抓住机遇,适时进行产品升级换代,走出了一条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相结合的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借鉴其经验,济源的矿用防爆、高低压产品企业应尽快实行战略组合,现在有科灵、煤炭高压开关等20多家矿用产品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这是我们济源目前唯一在全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的产品,建议市委政府对该领域的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共同应对市场,实现双赢。
3.动员各方力量,寻觅各种关系,有的放矢招商引资。过去,我们招商引资主要以指标的形式进行,追求的是量的扩张,但对以哪些项目为重点,如何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战略性研究。招商的重点:一是应在铅锌、煤炭、树脂粉、钢铁的深加工项目上;二是应在先进的机械制造和加工上:三是发扬浙江人“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子亭万苦”的精神,动员各方力量,寻觅各种关系,收集各种信息,利用济外工作人员,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四是国家已确定推进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引进高科技项目,必须瞄准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加大引资力度。
4.明确城市定位,打造生态城市、休闲之都。。城市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形象和竞争力,直接决定一个地方以城市为轴心的经济圈是否能迅速崛起。济源“工业旅游城市,,这个定位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在越来越与我们的城市发展不相适应,需要对济源的城市职能重新进行界定,明确城市定位,作为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只有明确城市职能后才能更好的发展,济源在中原城市群的定位是打造“方生态城市”,这个比较符合济源的客观实际。以济源为中心,方圆100公里范围内,中等城市有洛阳、焦作、山西的晋碱和运城市。这些地级市市区面积、城市发展框架、人口、资源、经济发展规模、总量等都比我们大,应该从比较的劣势中寻找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在于:城市环境优美,干净卫生,道路规整,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大气、秀氖、灵气”的城市景观正在逐步的凸显,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等多张“名片”。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打造北方生态城市,成为洛阳、焦作、晋城和运城市以及太周边地区的休闲之都。
为了能把济源打造成生态城市和休闲之都,应做到:一是大树“进城”,增加城市的林木覆盖率;二是在市区周边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三是将黄河之水通过北岸灌区引入市区,充分利用河口村水库、漭河口水库的水资源,引入溴河,通过治理水污染,在溟河下游修建人工大坝,拦蓄河水,制造人工沙滩,把溟河建成济源市区的天然浴场,成为周边城市居民避暑消夏的地方,吸引人们到济源游泳、度假、休闲旅游,从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溟河与北漭河河道贯通,形成一个较高水位,河湖(玉阳湖、万阳湖、曲阻湖、)相连,水道相通,构成山环水绕济源城的美丽景观,济源市将成为河南省乃至北方最富最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