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历史人物史话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伸张正义的刀笔孙孰
  刀笔,原指古代文人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再用刀削去,所以,古代读书人常随身带着刀和笔,用以随时修改错误。后顾名思义,专指代人书写诉状的人,深谙法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其职责近乎现代的律师。不过,旧时的刀笔,往往操纵如刀之笔,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为追求胜诉,以一字千金的效果,做出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名声都不太好。
  凡事都有个例外。清代嘉庆年间,宁海州(今牟平)出了个刀笔,叫孙孰,他在当地就很有口碑。
  孙孰,字孟邻,姜格庄镇林北村人,其天资聪颖,博学多闻,以学问、文章名闻乡里,可是自考取了廪生(秀才)后,却屡试不第,知情人透露,曾有阅卷官在其试卷上批道:孙孰一卷,笔笔皆刀,刀刀见血。孙孰闻知此事,知仕途无望,索性做起了桑田居士,也兼做刀笔生意。
  孙孰做刀笔,从不挣昧良心的钱,为穷苦百姓书写诉状,有求必应,对于泼皮无赖,常给予教训,对于欺压百姓的恶人也绝不放过。牟平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的一些故事。
  这年夏季的一个夜晚,林北村东的广河发大水,把上游村庄一去世老人刚埋葬的棺材冲了出来,冲到河下游岸边搁了浅,这棺材正好被早晨起来捞浮草的一村民发现。此村民本来就是个见钱眼开的主,见了棺材,如获至宝,手提铁锨守在旁边,就等死者家属前来索要,讹人钱财。果然,死者家属很快得到消息,前来交涉,怎奈对方咬定自己捡到的棺材,并狮子大开口。几番商讨,皆无功而返。死者家属刚送走了亲人,家又贫寒,哪里还拿得出钱来,只得去求孙孰帮忙写状子,到县衙告状。孙孰了解了情况,略一思索,便在其耳边耳语了几句,让其回家。
  再说那捡到棺材的村民,原以为张口就能来钱,谁知讨要了几次,死者家属不但不肯出钱,竟连面也见不着了。渐渐地,看热闹的人多了起来,见他一手扶着铁锨,一手掐腰,一副无赖样子,不免侧目。也有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给他加火加钢,让其坚持。火辣辣的太阳升起来了,晒得人直冒热汗,大家半天见不到死者家属,都觉无趣,慢慢地也就散了。人走光了,他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起来,这才想起,早晨没有吃饭,这都正午了,家人也不来送饭,自己也不敢离开,就怕前脚走,后脚人家把棺材抬走。天气炎热,饥饿难耐,他开始站着,后来坐着,现在索性在河滩上躺下了,早晨要钱那股子劲早就没了。太阳偏西了,死者家属还是不照面,他有点沮丧,主动央人前去商量。很快,传话回来说,人家说不要了,让你留着。他一听,又惊又怒,抡圆了铁锨就向棺材上拍,可是手到半空,想到上午人群中那些鄙夷的眼神,就落不下来了,事情竟走到如此地步,再想到晚上要在荒郊野外守着一具尸体过夜,不禁毛骨悚然,罢!罢!罢!算我倒霉,白看了一天的死人!他拍拍屁股,拖着铁锨,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死者家属正等在家里,听说那人走了,忙请人帮忙把棺材抬回来,重新下葬。一场闹剧,就这样风浪不惊地平息了。
  多年后,人们才知道,孙孰鄙视那人见钱眼开的行径,就为死者家属出了个以静制动的主意。
  一年冬天,一农民的羊吃了另一农民地里的几棵麦苗,这多大点事,谁知两人平日在村里骄横惯了,针尖遇上了麦芒,谁也不让谁,非要打一场官司,先后来找孙孰,一个要写诉状,一个要写驳状。孙孰调解不成,就想教训一下这两个人,分头给他们写好了状子。到了县衙,县令接状,先阅诉状,只见写道:“羊吃麦苗,四蹄乱刨,鼻嘴齐嗤拱,连根啃掉。”羊啃麦苗如此凶狠,这还了得!再看驳状:“三九寒天,地赛钢砖,大镢劈不动,羊嘴怎能钻。”是啊,羊嘴怎啃得动!也有道理。为难之际,仔细一看,见两状都是孙孰笔迹,便知其意,喝令将原告、被告各打四十大板。可怜两人被打得鬼哭狼嚎,皮开肉绽,从此再也不敢逞强斗狠了。
  孙孰的得意之作,是他为本村姑娘孙嫚儿打的一场官司。孙嫚儿父母早亡,由舅父收养,后被歹人拐卖到文登县一家妓院。这妓院依仗秀才杨氏父子的势力,竟把前来寻找外甥女的舅父一顿暴打,逐出境外。孙嫚儿的叔父到文登县衙投告,知县王某极力庇护,三年无果。孙孰闻知,激于义愤,亲赴文登,向曾为学山同道的杨秀才恳求放人,不意竟被软禁在客栈,后经友人相助,才得逃脱。孙孰回乡后,决心帮孙嫚儿打赢这场官司。他听说山东新上任的学政宋某正来文登公干,知道机会来了。因为在清朝,取得科举功名者犯律可直接投诉学政,革除其资格。于是,精心写了一份诉状,将杨氏父子连同王县令一起告上。那时,官场很看重望族,他就先将本人家族以诗书为业,叔公为孝廉,伯父为举人,分别在江苏、河北官场任职,本人为廪生等情况写在前面,亮明自己的身份,接着以大清律例中,有功名的士子与娼人、歹徒相交为恶,有辱斯文,官法必惩的条文作为立论之据,详述孙嫚儿的不幸身世,揭露知县王某、杨氏父子与妓院逼良为娼的不法勾当,“王县主形同木偶,罔闻案下魑魅;杨恶衿势恃钱神,遂为海滨豺狼。”最后又写道,“方将续尼山之讲学,人文化及三千,岂肯传管子之治齐,女闾增其三百!”给学政戴了个高帽。宋学政刚上任,正须做出点成绩,又见诉状写得立意深刻,言辞犀利,有理有据,经核实事实确凿,就按官场法理处理了此案。不久案件得到解决,知县王某经部议革职;秀才杨氏父子裭去青衿(剥去读书人的衣服),取消学籍;妓院中所有妓女,准其亲属领回,不必赎金。
  这一状,告倒了一个县令、两个秀才,解放了一批妓女,文、牟两县民众拍手称快,孙孰从此名扬乡里。
  刚直不阿两进士
  前些年,听说高陵镇高陵村,有一曲姓大户,其住宅门厅上曾悬挂一块匾额,上写“刚正不阿”四个大字,说是其祖上有人在朝廷做官,因为官清正,不畏强暴,严正执法,被皇上赞为“刚正不阿”,并赐匾额。此匾额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文化大革命中,匾额被作为大毒草销毁。
  近来浏览牟平史志资料,还真的看到了这则故事,原来这是一段历史史实。
  故事的主人翁叫曲橚,号一斋,康熙戊戌科(公元1719年)进士,历任内阁中枢、刑部河南司郎中,其故事《宁海州志》、《牟平县志》(民国版)、《高陵镇志》等史料都有记载。其中《牟平遗香集》记叙比较简练,现转录如下:一斋居官清峻,毫无假借。时有富室为巨寇所扳,河东督奏论大辟,察其爰书曰:此诬也!或沮之曰:河东督势重,未可与争。弗听,力为驳正,卒得雪。他平反多类此,世祖宪皇帝称其刚正不阿。然竟以忤上,官移膳部,旋告归。晚精星纬堪舆,尤工柳诚悬书法,人多珍之。   曲橚不惧位高权重的河东督,将其所判错案力为驳正,并平反多类此案件,博得了世祖宪(雍正)皇帝“刚正不阿”的赞许。然而,此举触犯了清廷“忤上”的官场规则,被剥夺了司法权,官移膳部,管伙食去了。于是,一怒之下,辞职还乡。
  史书上并无记载雍正帝赐匾之事,曲橚自己将书有“刚正不阿”四个大字的匾额悬挂门厅之上,也不全是因为雍正帝对自己的嘉许。彼时,清朝官场风气败坏,偏重功名利禄,做官必须有靠山,上下交结,官官相护,十分精神,七分用于交结,官员以模棱为晓事,以钻营为能力,以苟且为服官之计,一味巴结奉迎、献媚上司。对此,曲橚深恶痛绝。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整个官场制度,但却能远离恶行,洁身自好。他崇尚“刚正不阿”精神,要把“刚正不阿”当作做人的准则,作为美德和操守,让家人遵循,作为家风,代代相传。
  曲橚的后代们如何践行“刚正不阿”的家风,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几十年之后,高陵曲氏家族又出了个在官场上颇有影响的人物,此人之个人修为和官场品行,比之曲橚,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曲橚之孙、乾隆丙午科(公元1766年)进士曲永文。
  《高陵镇志》这样记载:曲永文,字文兹,号莲浦,其性质聪颖,器宇魁岸,从父受书自会五经外,秦汉唐宋之文,明清诸名家,无不研究。后登第,初仕青州府学教授,次铨井研县知县,多善政。生平惟尚质实,不喜世故习气,读书外无它嗜好,服官奉法,人不可以干以私,亦不可以私干人。不貌为有才,妄希上官知遇。无幕友,案牍惟自治,词讼速结,左右不得进其说,吏胥不得舞其奸。困守一官逾十年,以任满升都察院经历。甫越岁,彼累镌一级。同事有劝,以祈请者,答云,“吾老矣,此膝不宜妄屈。”拂袖归,居林下,惟以读书课孙为务。
  曲永文洁身自好,服官奉法,多善政,却在井研县令位置困守十余年,任满升任都察院经历刚过一年,又被累“错”降职一级,当同事劝其向上司求情时,终于动怒:“吾老矣,此膝不宜妄屈。”拂袖归!“此膝不宜妄屈”“拂袖归”,彰显了曲永文铮铮铁骨、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其接力和弘扬了“刚正不阿”的家风。
  说到家风,就不能不提到曲氏家族中的另一个人物,那就是曲橚的父亲、曲永文的曾祖父曲帅正。曲帅正,字正子,号清海,清顺治戊子科(公元1648年)副榜考授推官进士,授湖广安陆府京山县知县。《高陵镇志》这样描述他:为官务实,正直廉洁,归乡居古朴,布衣布履,骑驴出入,尤乐施与,懿行硕德,乡人颂之,历久不衰。看来,曲氏家族良好的家风,与曲帅正的言教身传有关。家风是成长的摇篮,家风是信仰的播种,家风是习惯的养成,此言不谬。
  富不忘亲的草根富商张颜山
  1929年秋,青岛市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德国马戏团事件。彼时,一德国马戏团在青岛市商业演出,一市民因买不起票,在外面偷看,竟被德国看守用佩刀刺死。此事惹恼了一个人,他一怒之下,包下了青岛所有的剧园,免费请市民看戏。德国马戏团因租不到演出场所,几十个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乱转。没扛上几天,就被迫向市民低头道歉,向被害人赔偿了一笔抚恤金。
  这个人,就是牟平富商张颜山。
  张颜山,原名张宗贵,号燕山,后改名张颜山,祖籍牟平养马岛张家庄村。
  旧时,养马岛地少土贫,张颜山出生没几年,又添两个弟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无奈,其父张吉广带着全家渡海逃难,来到牟平城东北部邵家塂村,安家落户,一家人靠开荒种地维持生计。
  1876年,15岁的张颜山被送到烟台“泰生东”杂货铺(现北大街派出所处)学徒。苦难的童年,农活的磨练,使其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品质,加之天资聪慧,仅五年的时间,就由打杂升到下街(看行情),再到二掌柜的位置。
  19世纪末,烟台开埠,德国人维里哈姆在烟开办了德孚洋行,推销“狮马牌”染料,“泰生东”亦其代销商之一。1903年,洋行管理员克劳克要回国服兵役,临行前,建议张颜山办一染料专卖店,专营“狮马牌”染料,并许以先提货,销后付款。“泰生东”掌柜赖芳圃惧担风险,又因积蓄不多,无意再做生意,索性处理了存货,把店铺酌价转给了张颜山。于是,张颜山筹集资金,雇用店员,添置设备,正式开设了“泰生东”染料店。
  其时,自县城开始,东走文、荣、牟,西奔蓬、黄、掖,一身布衣,一口方言,边讲解,边试验,染不好,不要钱,一路走来,顺利地打开了销路。不久,取得了“狮马牌”染料在山东的专卖权。接着,向城市进发,在烟台设立“泰生东”总号,在济南、青岛、上海、哈尔滨设立了分号,在许多市镇设立了代销处,买卖越做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人急于回国,便将烟台、济南、青岛等地德孚洋行所存染料全部移交“泰生东”销售,议定战后按现价还本付息。大战期间,染料来源断绝,价格暴涨,“泰生东”由此发财。至民国九年(1920)前后,又先后办起了棉花庄、绸缎庄、缫丝坊、面粉公司、银号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富商。战后,德人返华,张颜山将转让的染料货款如数奉还,以诚信感动了德国人,其60岁生日,德国人送了一辆本茨轿车为生日礼物。
  张颜山出身农民,不忘土地之本,有了资本后,在老家牟平邵家塂购置了土地、山岚各1000余亩,盖房210间,在牟平城东门盖房100余间,雇用长工20余人,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
  张颜山贫寒出身,发迹之后不忘草根。他在本村办起一所小学,包下学生和老师的所有费用;捐款14000元兴办县立中学;在村西建旅馆一处,贫困行人免费食宿;自筹资金修筑了从烟台到金沟寨的一条石条公路;还为当地慈善事业捐资十几万元。
  他鄙视那些势利小人。1932年冬,济南商会宴请济南各大银行行长,席间,张颜山像往常一样,粗衣布履,农民打扮,不意受到荣大银行新任行长的藐视。过后,张颜山突然向荣大银行要求提出全部存款,该行无力支付,束手无策。该行长了解了张颜山的身份后,后悔不已,忙托人说情,并登门道歉。张颜山一时名噪泉城。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爆发,张颜山创办的“义生”钱庄焚于战火,同时,由于用人不当,钱庄资产被席卷而去,张颜山赔了70多万元,加之几处商号均受到日寇侵扰,张氏企业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1941年3月,79岁的张颜山在上海去世。
  曲延科,1947年5月出生,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管委主任、党委书记,1992年任牟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98年任区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2006年退休。热衷地方民俗历史文化的研究,已在《烟台日报》《老干部之友》等报刊发表牟平历史典故文章十多篇。
其他文献
应该说当我们从车内远远看到昆嵛山那绵绵的山脉时,就被它掩映不住的灵秀清骨的气质打动了。难怪古人称其“秀拔为群山之冠”。  车在行走,但我感觉行走的不是我们,是昆嵛山在我们面前不断地变幻着它清丽脱俗的身姿。“横看成岭侧成峰”用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整个昆嵛山脉似乎由高低错落的润玉组成,上面镶嵌着条条块块的耀眼翡翠。  我们是一个由牟平区政府组织的第七届“养马岛读书节”作家采风团,借助这个活动机会,
期刊
牟平有两条河:一曰沁水,一曰鱼鸟。如果说鱼鸟是一个青春期亮丽少女的话,那么沁水就像一个粗衣布裙打扮的少妇,朴实无华,兰质素心,天然中更透出亲和逼人的神韵。将沁水与鱼鸟二河相比,我更喜欢沁水。  沁水河源自中国道教神山——全真教发祥地昆嵛山麓。以前是一条无人理会的土河,位于城外通往乡村的要道,静静地躺在城外,孤独地也有几百年了。它弯弯曲曲,如一条长满了疮疤的懒龙,毫无生气地趴在那里。在河的两岸,野槐
期刊
从蒙山到昆嵛山的距离  羊年的夏天,我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蒙山脚下写完了万字散文《羊本纪》,脱身春秋战国纷乱的孙膑、庞涓和他们的师傅王禅老祖的师徒纠葛,带着夫子耳提面命的一身儒气,拨开纷纷扰扰的溽热,坐上大巴,一路摇摇晃晃、颠颠簸簸,经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五岳之尊,趟过滚热的岱崮地貌,出鲁国,进齐国,横穿过大半个山东,一直到了胶东半岛。  一脚踩上昆嵛山的热土,惊得我一个趔趄。两山相距不足千
期刊
吴亮汝,中国当代诗人,原名吴云进。系中国诗歌家学会会员。1971年入伍,1979年转业,先后从事过落实政策、文物、粮管、企业人事政工等工作。现就职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1971年开始诗歌等文体创作,先后在《诗刊》《诗选刊》《解放军歌曲》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歌曲、故事、散文、诗评三百余篇(首),作品多次入选各种选集并获奖。《海姑娘》一诗由中央台配乐朗诵多次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故乡人
期刊
李达飞,浙江临海人,现居北京。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诗潮》《星星》《诗探索》《绿风》《草原》《文学港》《浙江作家》《天津文学》《星河》《椰城》《佛山文艺》《少年文艺》等。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乌有之诗》。2015年度《昆嵛》文学签约作者。  时光是一个杀手(组诗)  悬空寺  僻静,冷清,荒凉  小小的悬空寺  偏安于京郊一隅  香客罕至,鲜有供奉  佛的寂寞如同我的寂寞  巉岩
期刊
梁东,男,1966年11月生人。1985年毕业于牟平第12中学,1993年毕业于烟台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就职于牟平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宣传科,二级警督警衔。自1987年开始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200多篇(首),共计50余万字,并多次获奖。曾经担任《东方文化艺术报》《交警时报》《山东法制报》特约记者、《未来诗丛》特约编辑、《皇冠诗丛》执行编委。  1、致九龙池  谁说山石没有
期刊
母亲今年74岁,一年之前她病倒了,半边身子瘫痪,整日卧床。虽有儿女的精心照料,无情的岁月和病魔却在一年的时间里将一个无比坚强的老人尽情折磨,一头青丝早已变成了缕缕白发,曾经饱满健康的脸庞变得松弛无光,眼里再也寻不见往日的睿智和坚毅,就连那双牵着我走过大半辈子的大手现在却是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当她熟睡的时候我鼓起勇气细细端详,我的母亲,她真的老了。母亲苦了一辈子,年经的时候一个人扛下了家里所有的粗
期刊
我在参观很多古今名人的旧居时,常常在旧居的一张雕花的或一张简陋的床边,看挂着“XXX诞生地(处)”的字样。那时,我总是肃然起敬驻足良久,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膜拜油然而生。我在想着:许多年前,在这里曾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在这里,一个母亲曾为新生命的诞生流着汗流着血流着泪,痛苦地挣扎着熬煎着,和腹中的胎儿共同闯过生命的难关。还或许没等到看一眼刚出世的骨肉,就付出了精疲力尽的生命!  在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国
期刊
走进陈雨露老师的工作室,我们立刻被满屋子琳琅满目的彩塑作品所震撼!  古朴的胶东民居,奔放的海阳大秧歌,幽默的醉八仙,洋溢着丰收喜悦之情的摘苹果,可歌可泣的胶东抗战群像等等,这些源自古老的胶东彩塑艺术的精美作品,充满浓郁的胶东民俗特点,造型上更是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也正是凭着这些作品,陈雨露老师曾分别在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第五、六、七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三次获得
期刊
人的生活有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物质生活是滞重的,下坠的,现实的;精神生活是轻灵的,飘逸的,理想的。  人的物质生活无非是吃喝拉撒睡,生存需求,各种生理的欲望。人的身体最终要经历一个从高向低的衰落过程,一个从美到丑的变化过程,一个从生到死的演变过程。虽然像美容整形之类的人为干预能够暂缓甚至一时逆转这个过程,但是最终的衰败不可避免。当年华老去,红颜不再,人不得不变得沮丧,不愿意照镜子,不愿意再看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