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上如何面对学生的“插嘴”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课上随便插嘴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会影响课堂纪律,是对老师所谓威严的挑战,这些学生甚至会被老师看成是另类。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课上的插嘴,多数时候是学生智慧的反映,是他们个性张扬的表现,思想灵感的火花在闪烁,符合新课标中提到的“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的精神。适当适时地让学生大胆、有序地“插嘴”,比机械地学点书本知识更重要,能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下面冒出一句话“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谁这么大胆?”我心里嘀咕着。环视一周,原来是个姓侯的同学。他上课老插嘴,也没少被其他老师批评过,但效果不明显。我心里不禁火冒三丈,于是叫他起来,想狠狠批评他一句。可看到他低着头,怯生生站在那里,眼睛偷偷看着我,我打消了念头。与其批评不见效果,还不如引导他讲下去。我用平和舒缓的语气说:“那你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在我的面带微笑的鼓励下,他低声说了一番话,让包括我在内的全班同学大吃一惊。他说:“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把英军阻挡在国门外。”
   我问:那当时为什么没把英军阻挡在国门外呢?答:还不是我们的武器不如别人。
   问:当时可能有强于洋人的武器吗?答:应该有的,洋务运动中不就是向西方学习,学习制造西方先进的器物吗?
   问:那洋务运动成功了吗?这学生摇了摇头,煞有介事地说:洋务运动只是中国一批进步人士的一相情愿罢了。他的回答中好像看透时空。回答到这里,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过来了,纷纷加入这场讨论。
   我接着问:为什么这么看?答:像慈禧太后这样的老顽固派压着呗,假如能从根本上消除……他的回答,涉及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他理解的深度广度令我刮目相看。接着,其他同学也参与讨论。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这件事对我震动非常大,学生为什么要“插嘴”?“插嘴”意味着什么?反映了学生怎样的心理?学生的插嘴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与教学有关,另一种与课堂不太关联,有一定的距离,听上去还可能是错误的观点。我们先分析第一种,学生为什么要插嘴?其实他是想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基础知识缺乏,讲不出什么东西,胡乱插嘴而已。第二种情况更值得我们深思,这些学生是很有潜质的,他的插嘴是在对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和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情况下插嘴的,只是由于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思维跳跃性太大,才把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插嘴的两种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表现。
   我们一直在强调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其实积极性就在我们身边,有时我们视而不见罢了。学生的“插嘴”就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是积极参与课堂的体现。我们当然要予其婴儿般的保护,倍加珍惜。又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南宋与金的对峙》一课时,碰到学生插嘴式的质疑,“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于是我适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该不该”三个字上下工夫,举办了一个班级小小答辩赛,设立答辩正、反方。通过文字修饰,使辩题趋于中性。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正方学生阐述岳飞在大敌当前时顾全大局,避免了内战引起的外患,牺牲个人,保全国家,是他精忠报国的一贯体现;反方则指出岳飞是报国不是报君,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阻碍国家进步、历史的发展,如取而代之,将得到人民的拥护,顺应历史潮流。激辩中学生表现机智,反应敏捷,学生俨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参与意识浓厚,气氛活跃,课堂效果非常明显。这就是由学生“插嘴”带来的意外之喜。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中提出,“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理解能力的表现”。就是说学生的智能是否发展,主要不是通过纸笔测验和考试分数判断,而是看学生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的表现,看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能否掌握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开端,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考虑,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艺术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而每个学生都具备独特的兴趣、爱好、特长,这正是一种课程资源,需要老师及时去发现、引导和发掘,将形式上看似无关联的东西化为对教学有益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仅是写教案,更重要的是研究多样化的学生、研究教材和知识,以及具体的设计活动,尤其要备好那些可能要“插嘴”的学生。
   如果我们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多关注一下学生,多研究一下学生,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宽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就愿意和我们交流,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在这样学生能“插嘴”的课堂氛围之下,我想我们应该会有较好的收获。
   (泰兴市滨江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科学是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发现、探求科学真理。新课程改革已经为小学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科学理论
《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它讲了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由于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只要老师适当引导就能唤起他们想象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文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百鸟朝凤》的音乐,学生听到了许许多多的鸟叫声,很兴奋。我顺势问他们鸟
某年3月23日,某技术员比对一起特大人室盗窃案时,对现场提取的指印标注了38个细节特征点录入到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中(见图1),系统比中一犯罪嫌疑人甲某,无论是从指印的纹型、形态
氯硝柳胺名为4′-硝基-2,5-二氯水杨酰苯胺,英文名Niclosamide,文别名灭绦灵,防-67,分子结构见图1。相对分子量327.12,熔点228-232℃,CAS:50-65-7,本品为淡黄色粉末,无味,微溶
氯美扎酮(Chlormezanone,CHZ)又名芬那露、氯甲唑酮、氯苯甲酮等。分子式C11H12CLNO3S,分子量285.45,化学结构式见图1。纯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116℃~118℃。有杏仁气味,味微
当前,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面对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怎样提高?通过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呢?是素质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生理”素质和后天形成的“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其中,先天的素质是内部基础,是条件,真正决定人的发展和成就的是后
扑草净CAS:7287-19-6,化学名4,6-双异丙胺基-2-甲硫基-1,3,5-三嗪,别名有扑蔓尽、割草佳、扑灭通、扑草津,英文名prometryn,是水旱地两用的选择性均三嗪类除草剂.作用机理主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已经有意识地从传统教学模式走向新课程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模式因时因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