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南阳大城小院住区规划设计项目为例,从绿色生态宜居的视角,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分析了该住区的规划设计特点,总结出了狭长住区设计的特色,以及人为本的、和谐的、宜居的、开放的空间的设计手法,为以后传统院落的现代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生态规划;传统院落;;南阳大城小院
1工程概况
本项目距南阳市各个交通枢纽较近,距南阳理工大学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具体位于南阳市雪枫路以南,粟河路以东(如图1),雪松公园以北,宗地呈长方形,对外路网通畅,交通便捷,周边1.5公里城市圈内有文化、医疗、办公、商业、产业园、绿地、度假村等配套资源,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建设用地面积为18122.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45.50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5149.57平方米,建筑基地面积为3596.14平方米,容积率为2.5,建筑密度为19.84%。
2规划布局特点分析
从上面的概况中知道,整个地块狭长,住区整体规划受限较大,在满足规划部门的规定下,要充分体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又兼顾各方面经济效益,又要创建一个功能完善,配套齐全,一院一景,运动方便的高品质住区。为此,结合南阳的文化环境、资源环境,设计出了以中轴线为中心按序列展开的一院一景的公园里的生活,大尺度的宫殿式的花园和多功能的会客厅。
2.1总平面规划设计
根据地块狭长特点以及周围环境的现状,本规划采用行列式和围合式布局手法,住宅层数为17F+1,整体建筑布局井然有序,规划和建筑风格采用现代中式的风格,规划采用中轴线布局,住宅造型独特,创造出了富有变化的建筑轮廓,又强调了现代中式建筑的魅力,高层住宅即强调竖向的挺拔感,也注重建筑的横向延伸感,顶部深远的挑檐和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相契合,创造出了拥有文化底蕴的社区氛围。建筑物布局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都与场地周围环境和城市空间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如图2)。而在地块核心区设计的中心景观花园,则创造出了步移景异、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整个设计过程融入了绿色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2.1.1景观分析
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本规划采用设置缓坡,凹地与树林景观等做多层次的生态形态,来维持场地的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并采用多级景观体系,形成独具风格的景观中轴礼序,通过多级景观体系,创造了丰富的景观空间。一级景观体系为入口处的景观公共空间,入口处的礼仪广场采用对称、方正大气的设计手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二级为中央景体系观,该景观设置于基地中央,形成空间景观主轴线,为营造良好环境,提升社区整体花园式人居景观提供了可能。三级景观体系为360度环绕景观体系 该?环绕景观采用功能化景观全包围式,围合式居住空间让居住360度环绕绿地,景观分散式环绕绿地,景观设计打造360度绿色景观社区,为社区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休息娱乐体验。四级景观体系为人性化夜光跑道景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业主打造不同的休闲跑道,通过串联基地内主要景观节点打造内环景观步行跑道,主要面向中老年业主群体,营造和谐生态,自然休闲跑跑步体会,基地外环配建夜光跑道,打造专供年轻群体的时尚运动空间。
2.1.2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本规划采用‘车在周边走,人在中间行’的外环道路系统,形成机动车和步行两套独立的系统,给居民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小区内部的步行主路设置宽度不小于4米,这样在紧急状态下可兼消防车道用,院落组团外侧设置6米宽的车行道,人车分流明确。
2.1.3绿地规划系统设计
本规划的环境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特点是以绿地系统为骨架,以环境为触媒,小区公共绿地与宅旁绿地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体,体现了居住区以环境生态为主导的规划思想,保证了为每户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理念的实现,在中心景观区布置儿童活动场地及老年活动场地,满足各类居民的室外活动需求。小区总体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祖父的使用要求及城市环境,只要求为重点,为用户提供亲切舒适,并具有生活气息的户外园林环境,是建筑空间与户外园林景致融为一体。
3结语
该设计利用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手法, 以中轴线为中心按序列展开,把狭长的空间分段设计成充满活力的、一院一景的公园里的生活,为住区的人们生活及南阳的城市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该景观规划在利用场地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采用设置缓坡,凹地与树林景观等多、多体系的设计手法,既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赋予现代的含义,真正创作出了传统的、现代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设计精品。
参考文献:
[1]杨洪斌.建筑住宅规划设计分析[J].居舍,2017(21):75.
[2]宋欣刚.城市规划中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09):74.
[3]李寧,孙书江.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J].建筑规划与设计, 2015.4:123.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1 郑州恒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2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
关键词:生态规划;传统院落;;南阳大城小院
1工程概况
本项目距南阳市各个交通枢纽较近,距南阳理工大学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具体位于南阳市雪枫路以南,粟河路以东(如图1),雪松公园以北,宗地呈长方形,对外路网通畅,交通便捷,周边1.5公里城市圈内有文化、医疗、办公、商业、产业园、绿地、度假村等配套资源,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建设用地面积为18122.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45.50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5149.57平方米,建筑基地面积为3596.14平方米,容积率为2.5,建筑密度为19.84%。
2规划布局特点分析
从上面的概况中知道,整个地块狭长,住区整体规划受限较大,在满足规划部门的规定下,要充分体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又兼顾各方面经济效益,又要创建一个功能完善,配套齐全,一院一景,运动方便的高品质住区。为此,结合南阳的文化环境、资源环境,设计出了以中轴线为中心按序列展开的一院一景的公园里的生活,大尺度的宫殿式的花园和多功能的会客厅。
2.1总平面规划设计
根据地块狭长特点以及周围环境的现状,本规划采用行列式和围合式布局手法,住宅层数为17F+1,整体建筑布局井然有序,规划和建筑风格采用现代中式的风格,规划采用中轴线布局,住宅造型独特,创造出了富有变化的建筑轮廓,又强调了现代中式建筑的魅力,高层住宅即强调竖向的挺拔感,也注重建筑的横向延伸感,顶部深远的挑檐和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相契合,创造出了拥有文化底蕴的社区氛围。建筑物布局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都与场地周围环境和城市空间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如图2)。而在地块核心区设计的中心景观花园,则创造出了步移景异、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整个设计过程融入了绿色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2.1.1景观分析
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本规划采用设置缓坡,凹地与树林景观等做多层次的生态形态,来维持场地的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并采用多级景观体系,形成独具风格的景观中轴礼序,通过多级景观体系,创造了丰富的景观空间。一级景观体系为入口处的景观公共空间,入口处的礼仪广场采用对称、方正大气的设计手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二级为中央景体系观,该景观设置于基地中央,形成空间景观主轴线,为营造良好环境,提升社区整体花园式人居景观提供了可能。三级景观体系为360度环绕景观体系 该?环绕景观采用功能化景观全包围式,围合式居住空间让居住360度环绕绿地,景观分散式环绕绿地,景观设计打造360度绿色景观社区,为社区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休息娱乐体验。四级景观体系为人性化夜光跑道景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业主打造不同的休闲跑道,通过串联基地内主要景观节点打造内环景观步行跑道,主要面向中老年业主群体,营造和谐生态,自然休闲跑跑步体会,基地外环配建夜光跑道,打造专供年轻群体的时尚运动空间。
2.1.2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本规划采用‘车在周边走,人在中间行’的外环道路系统,形成机动车和步行两套独立的系统,给居民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小区内部的步行主路设置宽度不小于4米,这样在紧急状态下可兼消防车道用,院落组团外侧设置6米宽的车行道,人车分流明确。
2.1.3绿地规划系统设计
本规划的环境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特点是以绿地系统为骨架,以环境为触媒,小区公共绿地与宅旁绿地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体,体现了居住区以环境生态为主导的规划思想,保证了为每户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理念的实现,在中心景观区布置儿童活动场地及老年活动场地,满足各类居民的室外活动需求。小区总体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祖父的使用要求及城市环境,只要求为重点,为用户提供亲切舒适,并具有生活气息的户外园林环境,是建筑空间与户外园林景致融为一体。
3结语
该设计利用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手法, 以中轴线为中心按序列展开,把狭长的空间分段设计成充满活力的、一院一景的公园里的生活,为住区的人们生活及南阳的城市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该景观规划在利用场地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采用设置缓坡,凹地与树林景观等多、多体系的设计手法,既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赋予现代的含义,真正创作出了传统的、现代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设计精品。
参考文献:
[1]杨洪斌.建筑住宅规划设计分析[J].居舍,2017(21):75.
[2]宋欣刚.城市规划中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09):74.
[3]李寧,孙书江.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J].建筑规划与设计, 2015.4:123.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1 郑州恒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2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