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融媒体时代地方媒体弘扬区域文化策略

来源 :新闻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认为,当今文化多元化态势日益明显,地方媒体如何与时俱进做好区域文化的记录、提升和推广,承担起地方媒体弘扬本土文化的职责,保持纸媒副刊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结合《梧州日报》副刊的一些实践经验,分析地方媒体在融媒体时代挖掘和发扬区域文化中的变化和特点。
  【关键词】地方媒体;区域文化;融合创新
  宣传地方文化故事,实质是对一个地方发展资源的梳理与展示,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而地方媒体是地方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更应发挥积极作用。梧州有着2200多年历史,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作为党报,《梧州日报》一直重视副刊的文化弘扬,发掘本地独特的文化气质,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展示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近年来,《梧州日报》副刊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讲好梧州故事,增强党报文化气息,持续培育地域文化,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新需求。
  笔者尝试从策划展现、挖掘本土特色、融合创新等三个方面,探讨地方媒体如何从本土文化资源出发挖掘和弘扬本土区域文化。
  一、在策划展现上下功夫,讲好地方优秀文化故事
  作为党报,就要将优秀文化精髓展现出来,宣扬好文化自信的主题。《梧州日报》注重利用媒体平台,加强策划,以多种表现形式保证传播效果。其中常用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一)出专版
  梧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因此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梧州日报社在坚持做好“我们的节日”系列专题、专栏外,还十分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做一些策划,让传统文化在传播中更生动,也更贴合本地读者的需求。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此前,《梧州日报》部分读者反映,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十分关注,而梧州本地的不少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浓厚。因此,编辑部想到要按照节气策划一些有文艺气息的专版,编辑部提前一个月策划,约本地的书画家、作家进行原创,得到通讯员的积极响应。同时,在市文联、城区政协等部门大力支持下,邀请到本地有名的艺术家进行创作,让版面呈现更丰富。在储存了两至三期作品后,从2020年7月22日起,《梧州日报》副刊特别推出了二十四节气的系列专版,把梧州群众在各个节气里的民风、习俗和有趣的生活点滴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和报纸的版面一起感受传统文化、一起走进春夏秋冬。其中,包括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传说、古诗词等,结合梧州本地的传统而创作的书画、摄影等艺术作品,还包括本地作者撰写的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以本地为主、兼顾外地的节日文化、风俗,以及作者与亲朋好友在二十四节气中发生的温馨小故事、所感所思等。在版面设计上,既在报头做好春夏秋冬四季四个样式的古风设计,也在版式和用色上注重清新、简洁、古朴。这一版面的推出受到读者欢迎,也得到了报社内部评比的A级版面荣誉。
  对于现代的、有正能量的题材,《梧州日报》也注重结合时效性,提前策划,在副刊进行专版宣传,在报道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播。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时,梧州与全国上下一起打响了的疫情阻击战。除了动态新闻,副刊的编辑记者也加入战“疫”宣传中。在利用生活版高密度、高强度宣传防控知识外,部门负责人带头采写《一线抗疫日记:守住一座城》,记录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隔离病区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和心声。 紧接着,编辑部策划推出系列专题报道,以每天一个版面,从党员干部、一线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不同的人物入手,记录这场战“疫”中那些责无旁贷的担当、那些义无反顾的勇敢、那些无怨无悔的坚守、那些不求回报的大爱,讴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负重前行的每一位勇士。
  梧州是一座具有光荣的双拥传统的城市,在历年的军民携手抢险救灾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事迹,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自治区双拥模范城”。近年来,梧州市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大力傳承红色基因,弘扬双拥优良传统。《梧州日报》专刊中心每年在八一建军节前后、抗洪期间,利用副刊的写实版、视点版等,营造拥军爱民的文化氛围。每年八一建军节前,编辑提前做好策划和约稿工作,在写实版以整版的篇幅,对勇挑重担的现役军人、退伍不褪担当的退役军人、从小向往军营生活的群众等人物集中采写刊发。如果有突发情况,编辑也注意利用副刊的优势,对通讯员进行约稿。在2019年的抗洪期间,得知武警梧州支队为苍梧县六堡镇洪灾迅速出动,抗洪抢险,编辑部立即约部队通讯员拍照,用手机传送出来。第二天《辛苦了,我的武警官兵》 以图片专版的形式出现,对展现军人精神、讲述军民鱼水情深好故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版面的内容还因此上了“学习强国”平台。
  (二)设专栏
  地方媒体在传播区域文化时,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讲好文化故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讲文化故事要尽可能把前期工作做足做实,结合本地实际和特点,设置专栏、策划一些连续报道。这就需要提前做准备,编辑部先进行头脑风暴,确定报道方向、主题等,而且要提前与通讯员联系,商定报道的基调、主线、选题等,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资料,采用说故事的方式或者情节展示的方式来传播。
  《梧州日报》各个副刊根据各自版面的特点,均设置一些栏目,这既让版面有层次,又让依靠通讯员来稿的副刊版面有更多针对性的投稿。单单是写实版,就设置了《身边的感动》《创业人》《老有所乐》等栏目。即使是运作多年的《鸳鸯江》版,也是通过细化专栏,设置了《创建“中华诗词之市”》《风土民俗》《梧州风貌》等栏目,既增强可读性,让读者养成固定阅读习惯,又培养更多作者。2021年1月21日《鸳鸯江》版还开设了连载栏目,连载的是传记文学《岭南韦氏 中医世家》,作者是梧州本地中医世家后代韦镇寰。连载记述了作者家族八代传承中医文化与技艺的史实,是一部两广地区的历史记忆,书中描写的岭南中医、岭南风情、岭南名人,展现了近现代的岭南文化。此前,由本地作者撰写的、充满岭南风情和本地风土人情的长篇小说《血色狐狸》在《梧州日报》副刊连载,也同样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三)做品牌
  20世纪80年代,《梧州日报》复刊。与其他地市报一样,为了给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梧州日报》改版把包含有文学性、知识性、史料性的副刊《晨钟》改为纯粹的文学版《鸳鸯江》。当时还得到了著名作家秦牧为刊名题字,让众多《梧州日报》读者和文学界备受鼓舞。《鸳鸯江》版自创立以来,在一批批报人手上传承下来,成为梧州本地文艺创作者的一个小园地,也成为《梧州日报》副刊的一个品牌。2020年起,为了让更多的作者有机会发表作品,《梧州日报》把《鸳鸯江》版由原来一周一个或两个版面,变为固定周日刊登两个内版,全力支持本地作者创作。2021年,《鸳鸯江》版改在每周四刊登,而且采用了内版彩版刊登,让更多美术、摄影爱好者有了更好的发表作品空间。
  《梧州日报》还充分利用和文艺界的密切联系,自2010年起连续多年在春节前主办“叠彩飞花落谁家——梧州市美术书法名家走向艺术市场作品展”。《梧州日报》与梧州市一批美术书法名家探索书画艺术和艺术市场的发展,携手推动活动的开展。活动利用《梧州日报》副刊对部分兼具观赏性与收藏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与报社其他采编部门联动进行持续报道、关注。在这样的作品展销活动中,一大批作品得到了书画收藏家和市民的喜爱,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同,成为本地文化的一个品牌。参展书画家们的作品更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明显提升了群众的欣赏水平,报社在营造本地良好的书画艺术市场氛围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本土味道上下功夫,打造城市文化自信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沉淀。地方党报要讲好文化故事,就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立足关注本地的文化现象,突出本土味道,生产出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品,生动展现地方文化故事,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新时代的精神,让文化故事更具有创造力、感染力、影响力,让地方党报更有竞争力。
  2017年,在梧州建城2200周年之际,《梧州日报》抓住这个重大新闻节点,提前两个月策划,从2017年4月起,推出了大型主题报道《梧州城演义》。报道按照一个版面一个主题,截取2200年来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从公元前183年苍梧王城始建至21世纪的新时代、新产业、新发展,以47个版面呈现梧州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笔者作为参与采写的记者之一,和其他同事一起苦读大量史料,借助地方史志专家的智力支持,还原历史真相,使梧州城的“前世今生”为更多人熟知。由于这个系列报道在报纸上连载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转载,被评为2017年度梧州市“十大文化事件”,并于2018年结集成书。该主题策划报道对提升梧州历史文化价值起了很好的推广作用,进一步推动梧州人文化自信的树立。
  在2019年下半年,《梧州日报》推出了《古树名木寻踪》,追寻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从中穿插民风民俗。这些本土元素的充分利用,也体现了报纸副刊在弘扬传统文化上的担当。
  为了更好地在小读者当中树立文化品牌,2020年《梧州日报》增设了校园版,逢周三刊登,以内版两个版面呈现。一个版面是“校园·风采”,图文宣传报道报社小记者联盟活动、中小学校的活动,一个版面是“校园·小记者”,刊登小记者的习作。从编辑到编审,从一开始就树立做精品的意识,加强与小记者的互动,提升小读者黏性。对小记者联盟开展的活动以及稿件的选择上,侧重人文文化的培养,如小记者联盟组织小记者到六堡茶园采茶和炒茶等,让小记者对本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报纸择优选择小记者所写的文章刊登后,也让家长看到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所思所感,对小记者活动更加支持。 2020年2月至4月,编辑部提前策划约稿,刊登了一批稿件,由抗疫一线人员子女以文章或书画形式为奋战在一线的爸妈们加油打气,广大读者纷纷点赞这一活动,报纸与小读者的黏度得到了增强。
  三、在融合创新上下功夫,展示本土文化特色作品
  随着受众获取资讯方式的变化,信息获取更快捷,党报想把“慢节奏”的文化故事讲好,难度越来越大。《梧州日报》顺应时代变化,从纯文学副刊发展到以服务为主的生活休闲类文化副刊,再发展到全媒体时代立体式的副刊,坚持移动优先,实现全媒体发力,让地方文化故事不再沉睡在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里,编辑记者强化互联网思维,抢占先机,依托客户端、公众号、抖音、微博等传播路径,开辟多种传播形式,多元化呈现,全方位地把文化故事讲深、讲透、讲活。
  (一)推出“专栏+新媒体”组合式报道
  梧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这块土地上流传着丰富的文化遗存。2020年,《梧州日报》专刊中心利用“岁月”版版面,设置了新栏目《看文物讲故事》,向梧州市博物馆通讯员约稿,可追溯千年历史;邀请市博物馆专家讲述馆藏珍贵文物的故事,带读者零距离走近梧州文物、感受古郡文明。通过让沉睡的历史文化“复活”,读者从中更好地了解了梧州的历史文化,唤起广大市民对本土文化的共同情感和文化认同,传播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稿件力求史料翔实、故事鲜活、文字优美、图文并茂。版面编排上,力求灵活多样、富含文化味,突出庄重、厚实、古朴和穿越时空的历史感,做到沧桑中不失韵味,让读者打开报纸如同打开一本厚厚的古籍。稿件除了在《梧州日报》的版面刊登,还在《梧州日报》微信公众号、“梧州零距离”网站、“梧州零距离”APP等刊发。相关内容在微信公众号专栏推送时,“梧州零距离”编辑进行了二次编辑,充分运用新媒体语音,以点亮图片等形式与读者互动,受到了好评。稿件实现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扩大新闻影响力和传播力。众多读者反映,这类文章寻根溯源,凸显梧州精神和梧州传统文化,既讲好文化故事,又运用新媒体技术突出文化精神。报道在报纸刊登后,迅速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还有读者通过新媒体平台点赞、留言,好评如潮。
  (二)進行“专版+新媒体”组合式报道
  梧州市民对日常饮食十分注重,从中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此,《梧州日报》副刊在饮食文化中找突破点,2021年在原有的“消费·美食江湖”版面基础上,设置了“生活·美食”版面。每期介绍梧州的一些最新美食,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意在突出饮食文化带来除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享受。如在2021年春节前,通过报网互动推出了梧州特色的年味小吃、除夕夜在家做“意头好”的吉祥菜等文章,通过在《梧州日报》精编版面和在梧州日报社旗下的微信公众号“梧州美食江湖”精编新媒体,两者互动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在融合创新中发力,《梧州日报》副刊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采编人员的综合能力,如“消费·美食江湖”“生活·美食”版面记者参与到前期思创意、做方案、组织采访,以及后期统筹稿件、版面安排等,让记者的参与度更大,极大地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记者的综合能力。由于年轻的记者较多,“梧州美食江湖”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工作也交由记者负责,记者们会写稿、会策划、会组稿、会编辑,进一步成长为复合型新闻人才。同时,编辑也提前参与其中,与一线记者互动,让记者的采写更有针对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康温)
其他文献
7月7日晚12点多,朱夏炎总编辑像往常一样来到夜班,看到当晚政教科文版的版样,立即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我原先的版样上,《“大喜”之下尚有忧患——今年上半年我省交通安全形势分析》摆放在右上,而《酷暑天气当心儿童“空调病”》和《提防心脑血管疾病》两篇小稿则按照惯例成组放在左下。  朱总提出,版面下部关注百姓身体健康的稿件应该突出处理,提到右上来发。我随口说,这样的稿子从来没发过这么高的位置。朱总笑着
期刊
【摘 要】导播是电视节目制作中,特别是电视直播节目中一个很重要的工种。完整、高质的导播工作会让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提高节目的整体制作水平。导播工作影响着新闻节目的整体收视和节目创新,对电视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导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基于此,文章分析演播室电视新闻节目导播的重要性及相关流程,提出优秀导播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  【关键词】导播;电视新闻节目;演播室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趋势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认为,在转型探索中只有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理念向国家政策导向和人才培养方向融合,打造专业集群形成高校教学特色,才能与企业优势互补,形成紧密合作;在智媒时代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从而形成合力,面向市场,实现共赢。  【关键词】校企融合;理念转变;专业融合;平台搭建  一、理念之“融”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信息流通越来越快,新闻同质化现象也在加剧,建设性、理性解读新闻事件和大众关注焦点的评论文章已经成为各媒体新的竞争领域。如何做好新闻评论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基于此背景,文章以荆州日报社《荆州观察》专栏为例,分析新闻评论专栏通过集思广益、改革创新,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成功生产模式,以期为信息时代新闻评论专栏的创建和品牌打造提供现实蓝本。  【关键词】
期刊
9月15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对全体河南电视人而言,却是一个群情欢愉、同喜共贺、永难忘怀的时刻。1969年9月15日,在时代的感召下,在河南人民的企盼中,河南电视台面向中原空域,发出了第一声呼号,从此结束了河南没有电视的历史,也掀开了河南电视台崭新的一页。  一间简陋的机房,一套经过改造的旧设备,3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外行人”构成了建台初期的全部。由此起步,在35年艰难的创业历程中,河南电视台立足
期刊
【摘 要】不少新媒体普遍存在“标题平淡、内容无奇”的尴尬,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点赞量、转发量都不高。新媒体新闻稿件如何提高阅读量和有效传播?值得业界探讨。文章分析新媒体新闻稿件点击率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制作“吸睛”标题和“走心”内容的方法,以期为业界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标题;标题“吸睛”  一、新媒体新闻稿件点击率现状及问题  据观察,一些官方新闻网站、手机客户端以及抖音等新媒体平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来的实践为例,阐述了在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宣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过程中,如何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要求,构建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的“四四”模式,即以“四真”标准要求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四用”原则培养学生树立心系人民思想情怀、以“四落”方式推动学院德育工作提质增效和以“四同”理念
期刊
一个媒体的新闻写作,能够形成独具个性且具有标志性的新闻文体,并不多见。新华体以其及时、准备、鲜明、简短、生动活泼而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名篇,至今仍广为传颂,奉为经典。近年来,随着特稿写作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媒体又引入了一种新的写作文体——《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于1889年由查
期刊
创刊于1984年10月1日的《濮阳日报》,今年10月1日,将迎来她20周岁“生日”。《濮阳日报》伴随着濮阳市的建立而创刊、伴随着濮阳市的发展而壮大。特别是近两年来,濮阳日报社实施“二次创业”,办公条件大为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报纸从内容到版面都焕然一新。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去年在濮阳日报社考察时,对报社一流的办公条件、一流的办报质量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河南省内外的不少地市党报的社长、老总纷纷带队前
期刊
【摘 要】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去中心化”的自媒体传播时代,网红IP的运作经营在更新迭代中逐渐走向成熟。文章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家对乡村发展的要求迫切,乡土短视频作为新时代乡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声工具,其内含的传统底蕴和未来发展态势给时代和历史带来的文化变革是极为深刻的。文章提出乡土短视频代表着乡村文化交流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在成为流行的同时也隐含了一些负面因子,但终将在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