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导向,论初中数学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数学学习。学习是偏理性的科目,没有兴趣作为动力和牵引学习起来就会很困难。当然,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加上日后的努力,学习起来就不成问题。而作为数学老师,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以兴趣的重要性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数学教学为例)为中心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兴趣 初中数学 意义 策略
  所谓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偏向性的情绪,是乐观的积极的,它可以调动一个人对一项事物或者一些事物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进行了解。兴趣产生的前提是需要,需要会使人产生对它的探索欲。兴趣可以分为两类,对于事物的过程感兴趣的称为直接兴趣,对最后结果感兴趣的称为间接兴趣。
  一、兴趣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教育虽然提倡课堂属于学生,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教师、学生合作教学的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教学还是摆脱不了旧的模式,大部分课堂,老师教授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扼杀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兴趣的培养。
  1.初次授课,没有建立良好的兴趣
  有的教师在初次授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经常会在黑板上绘制所学知识的框架,然后叙述哪些是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而且难以学好。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初次印象就很难得到改变。
  2.教师没有重视到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在很多的课堂中,包括数学课堂,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实践之后自己得到结论的,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使学生将知识点记得更牢固。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为了节省授课时间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且要求记牢。这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理解起来困难,而且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第一印象对于人来说很重要,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会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因此,老师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在开始的学习中就对数学产生好的第一印象。在日后的教学中,要用实践、小实验、小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结论公式的产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和钻研思考的能力。不要只顾着传授硬性的知识,要注意学生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在教课时添加在其中,使学生在听课时觉得数学并不是很难很枯燥的科目,产生把它学好的想法和信心。
  2.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合作学习
  对于数学这一科目来说,进行大量的探讨、思考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小组式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解疑,共同探讨,有共同弄不懂的问题再向老师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大家所思考的点不同,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对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理解。并且统一的问题也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节约授课时间,找出学生的共同难点进行详细解答。因此,教师要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每节课留出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老师可以起到监督、解疑的作用,去指导每一组的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产生兴趣。
  3.对学生进行赞赏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夸奖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学习的动力。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夸奖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对于一个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来说,好的成绩,一次次的进步,哪怕是到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图或是回答对了一道老师提出的问题,表扬对他们来说都是对他们能力的认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当然,对还没有取得成绩的学生或是对数学不开窍的学生更不要不予以表扬,一句小小的夸奖可以使他们知道老师认为自己还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赞赏对于培养兴趣的重要性。
  4.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统一
  现代教学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它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及变化。因此教师不要还停留在老式的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立体图形已经可以直观地展示在大家面前,这是非常有利于学习的。学生可以从多媒体当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富有立体感而不是凭空想象它们的变化。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模型、建筑等一系列的方式进行配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能够一直持续。有了兴趣,数学就能很好地被吸收、消化了。
  参考文献
  [1]李凤霞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7)。
  [2]杨丽珏 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析[J].学周刊,2011(34)。
  [3]谭启鹏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1(35)。
  
其他文献
摘 要: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的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 重视朗读 提高质量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是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一堂数学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留有不同程度的遗憾。而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因此我以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探索不同的方法,多找几条途径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只要有不懈的努力,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一、注重数学的生活应用。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课堂上教师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
期刊
摘 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激发兴趣,教学艺术,勤指导,多启发。这些理念对于改造传统的课堂起到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提高 效率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的任务大。如何在40分钟内使历史课堂达到新课改提出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历史课堂
期刊
摘 要:化学课的导课非常重要,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种行之有效的导课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课 导课方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上课伊始,同学们的注意还停留在课间欢乐的氛围中,如何让他们的注意力尽快完全转移到本节课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并且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
期刊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并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教师好的教学方法是借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而设计产生的,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获得并得以掌握的。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实验告诉我: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情感,努力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措施。  我的数学课堂
期刊
摘 要:小学课堂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就是通过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入手,根据课堂实践和反思,提出了几点建立高效课堂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课堂教学 高效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儿童读物作家锡德弗莱施曼指出:“教师要想在讲台上大讲特讲五十分钟而不引起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和厌烦心理,这实在是太困难了。因此有必要来用一些幽默性、戏剧性的调
期刊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
期刊
摘 要: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改革 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
期刊
摘 要:文章在简要介绍创新教育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将创新教育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创新的思维;要不断地强化内功,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中学地理 创新教育 新课程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激发潜能、开发创新能力。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