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立德树人”的提出对新时代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专业课程特点,重视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电子技术;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206-02
习近平同志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强调:“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1]坚持立德树人,就是将思想政治工作看成军队院校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打造铸魂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格局,建立起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对此,基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为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准确融入课程思政
军队院校高等教育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各项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电子技术课程是军队院校指挥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2],使学员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航空装备中的典型应用,培养学员电路分析能力、简单电路系统的故障排除能力、集成电路的应用能力、基于EDA的电路仿真与设计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工程意识,切实提高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电子技术课程中,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辩证能力、实践能力,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电子技术课程是芯片设计的重要基础,在国内芯片人才稀缺的背景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突破国际社会对我国高精尖技术领域封锁、推动工业强国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3]。
二、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重视开展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师,组织一堂课、讲好一门课、建设一门课、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教师都将成为课堂乃至课程建设的主体。军队院校高等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师的政治理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建设一支不但具有高超教书育人水平,而且具有强烈立德树人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强化教师政治理念,提升教师思政素质
教师的政治理念直接决定着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和质量,教师不能只做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做以身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塑造学生品行和人格的教育家。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时刻牢记担负的育人职责,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课程思政的主人。教师要经常阅读政治理论著作来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特别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经常關心形势政策,提高自身的德育实践水平,从而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另外,其他教师要不断向思想政治教师取经求教,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加正确、直观、深刻的认识。根据自己的特长做到“思行善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构建课程思政人才培育环境,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职业水平
正人先正己,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更应该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4],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书育人有强烈的认同感,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确保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持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因此,授课中一定要举正面的、积极的案例,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夯实教师业务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比如主动学习本专业的新动向,研读本专业的新理论,通过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各类竞赛等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兼具社科、人文、理工等综合厚实的文化知识功底,要巧妙地将课程思政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电子技术课程注重的是讲解原理、方法等基本知识,教师应注意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并不是在上课过程中生搬硬套地讲解思想政治知识,而是要润物细无声般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理论与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合。同时还要坚持专业课的性质和本位不变,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专业课的学理、价值和伦理因素,引导学生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引发和专业相关联的问题,经过科学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养,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推进课程思政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要想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就需要完善课程教学计划,构建思政资源平台,丰富教育教学模式,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产生内在的生命力,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完善课程实施计划
课程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各科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综合电子技术的课程特点与课程思政的内涵,修订和完善授课内容,教师应对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体现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作用[5]。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尤其在实验实做环节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关注完成实验项目过程中的细节性因素,将课程思政真正落地、落实。
(二)构建思政资源平台
电子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但目前还未形成体系。集众人之力,构建标准化的思政资源平台,是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广泛推广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地认识课程,全面地看待课程,使专业课有思想;在理论教学中挖掘科学技术发展与国家命运关系的故事,尤其是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爱国敬业,增强政治认同、信心决心,使专业课有温度;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将基础知识与装备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使专业课有内涵;分享领军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悟敬业精神,学习他们迎难而上、不畏艰辛、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拼搏精神[6],使专业课有情怀。
(三)丰富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融入的思政内容必然会占用部分知识的课时[7]。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教师应适时灵活地开展课堂创新和教学改革。可以依托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学习,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习惯利用网络平台学习,自己想办法通过网络平台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应深入学生中,真正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与难处,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有效地使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评价方面增加优秀问题选项,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有深度的问题。学生课堂问题有所增多,加强学习兴趣,提升学科竞赛参与率。通过线上学习,让学生真正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能力与信息化素养。
四、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有力保障课程思政
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在方式方法上体现多元性、激励性,有效地引入思政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快乐地、有效地学习。在评价主体上,不能单一地以教师为主,而要转换为学生、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在评价方式上,不再以一张试卷定成绩,应该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岗位素养、团队合作等內容进行考核,引导学生自己重视平时的学习,使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作用,培养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评价总体上,不仅设置理论考试,而且设置实验考试以及课程设计考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建立起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8]。课程思政下考核评价办法的改革,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进课程思政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完美呈现,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宝.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N].解放军报,2019-12-02(6).
[2]李丹妮,刘金辉,于亦凡.《电子技术》课程工程思维培养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9(12):75-77.
[3]陈浩,冯友宏,王桂丽,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0(2):65-66.
[4]成桢.新工科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A0):203-204.
[5]吴婷,吴鹏飞,柯熙政.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9(37):45.
[6]周素华,魏英,王一群,等.电类基础课课程思政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1-44.
[7]丁冲,杨文荣.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6):70-72.
[8]翁芸.《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课程思政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1):198-200.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电子技术;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206-02
习近平同志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强调:“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1]坚持立德树人,就是将思想政治工作看成军队院校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打造铸魂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格局,建立起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对此,基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为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准确融入课程思政
军队院校高等教育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各项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电子技术课程是军队院校指挥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2],使学员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航空装备中的典型应用,培养学员电路分析能力、简单电路系统的故障排除能力、集成电路的应用能力、基于EDA的电路仿真与设计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工程意识,切实提高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电子技术课程中,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辩证能力、实践能力,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电子技术课程是芯片设计的重要基础,在国内芯片人才稀缺的背景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突破国际社会对我国高精尖技术领域封锁、推动工业强国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3]。
二、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重视开展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师,组织一堂课、讲好一门课、建设一门课、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教师都将成为课堂乃至课程建设的主体。军队院校高等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师的政治理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建设一支不但具有高超教书育人水平,而且具有强烈立德树人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强化教师政治理念,提升教师思政素质
教师的政治理念直接决定着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和质量,教师不能只做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做以身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塑造学生品行和人格的教育家。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时刻牢记担负的育人职责,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课程思政的主人。教师要经常阅读政治理论著作来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特别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经常關心形势政策,提高自身的德育实践水平,从而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另外,其他教师要不断向思想政治教师取经求教,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加正确、直观、深刻的认识。根据自己的特长做到“思行善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构建课程思政人才培育环境,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职业水平
正人先正己,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更应该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4],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书育人有强烈的认同感,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确保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持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因此,授课中一定要举正面的、积极的案例,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夯实教师业务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比如主动学习本专业的新动向,研读本专业的新理论,通过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各类竞赛等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兼具社科、人文、理工等综合厚实的文化知识功底,要巧妙地将课程思政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电子技术课程注重的是讲解原理、方法等基本知识,教师应注意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并不是在上课过程中生搬硬套地讲解思想政治知识,而是要润物细无声般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理论与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合。同时还要坚持专业课的性质和本位不变,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专业课的学理、价值和伦理因素,引导学生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引发和专业相关联的问题,经过科学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养,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推进课程思政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要想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就需要完善课程教学计划,构建思政资源平台,丰富教育教学模式,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产生内在的生命力,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完善课程实施计划
课程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各科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综合电子技术的课程特点与课程思政的内涵,修订和完善授课内容,教师应对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体现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作用[5]。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尤其在实验实做环节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关注完成实验项目过程中的细节性因素,将课程思政真正落地、落实。
(二)构建思政资源平台
电子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但目前还未形成体系。集众人之力,构建标准化的思政资源平台,是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广泛推广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地认识课程,全面地看待课程,使专业课有思想;在理论教学中挖掘科学技术发展与国家命运关系的故事,尤其是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爱国敬业,增强政治认同、信心决心,使专业课有温度;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将基础知识与装备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使专业课有内涵;分享领军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悟敬业精神,学习他们迎难而上、不畏艰辛、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拼搏精神[6],使专业课有情怀。
(三)丰富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融入的思政内容必然会占用部分知识的课时[7]。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教师应适时灵活地开展课堂创新和教学改革。可以依托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学习,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习惯利用网络平台学习,自己想办法通过网络平台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应深入学生中,真正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与难处,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有效地使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评价方面增加优秀问题选项,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有深度的问题。学生课堂问题有所增多,加强学习兴趣,提升学科竞赛参与率。通过线上学习,让学生真正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能力与信息化素养。
四、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有力保障课程思政
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在方式方法上体现多元性、激励性,有效地引入思政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快乐地、有效地学习。在评价主体上,不能单一地以教师为主,而要转换为学生、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在评价方式上,不再以一张试卷定成绩,应该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岗位素养、团队合作等內容进行考核,引导学生自己重视平时的学习,使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作用,培养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评价总体上,不仅设置理论考试,而且设置实验考试以及课程设计考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建立起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8]。课程思政下考核评价办法的改革,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进课程思政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完美呈现,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宝.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N].解放军报,2019-12-02(6).
[2]李丹妮,刘金辉,于亦凡.《电子技术》课程工程思维培养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9(12):75-77.
[3]陈浩,冯友宏,王桂丽,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0(2):65-66.
[4]成桢.新工科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A0):203-204.
[5]吴婷,吴鹏飞,柯熙政.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9(37):45.
[6]周素华,魏英,王一群,等.电类基础课课程思政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1-44.
[7]丁冲,杨文荣.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6):70-72.
[8]翁芸.《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课程思政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1):198-200.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