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坡坡晒暖暖(外二篇)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说来就来,搭眼望去,村东小河两岸的柳树枝梢,似乎一夜间就上了色,淡淡的、黄黄的,河里也响起了汩汩的流水声。
  春一到,庄稼人便忙开了,蛰伏了一冬的小麦起了身,锄草、施肥、浇水、灭虫,各种农活一桩接着一桩。抽穗、扬花,南风一起便麦浪滚滚,“算黄算割”鸟儿又飞了回来,不停地在浓密的树叶间鸣叫着,庄稼人没黑没明,收割碾打,龙口夺食。这边挥镰割倒了麦子,那边又吆牛犁开麦茬地,施肥、耱平,撒下苞谷、谷子、豆子籽种。又是一番番锄草、浇水、施肥、灭虫,直到把各类秋庄稼一一收回,再种下小麦,那风就寒了,霜也降了,空中飘起了雪花,地就上了冻,这大半年里,一天也不敢休息,更不敢耍奸溜滑,舍不得出力;否则,你哄地皮,地皮就哄你的肚皮。日子,岁月,就在这一天天、一年年、一辈辈中轮回着。
  只有入了冬,才是庄稼人的休闲日,懒觉可以睡,直睡到日上三竿;那早饭自然就吃得迟,吃毕饭,红彤彤的太阳艳艳地照着,百无聊赖的人们就三三两两聚到了阳坡坡地界,晒开了暖暖。
  叫作阳坡坡,其实未必有坡,只是村巷间避风向阳的地方。靠墙矗立着一溜苞谷秆,身着黑粗布棉裤棉袄的庄稼人,一个个依偎在苞谷秆上,眯着眼睛,享受着冬日暖暖的阳光。
  晒暖暖的阵容看似杂乱无序,随意蹲坐,实则大有讲究,大体分为男女各一堆,不太混杂。这男人又按年龄来划分,年轻人一群,拄拐棍的老汉们一伙,至于娃娃们则不分性别,大人窝子里窜来窜去,相互追逐嬉闹。
  秦地天高土厚,造就了秦人生冷蹭倔的性格。同时,秦地封闭,秦人又封建,尤其是那女性,还是姑娘时,把那身体发肤看得金贵;即使酷暑三伏天,也是长衫长裤,连脚面也不轻易示人,遇到陌生男人同他说话,未言开,脸先红。但艰苦的农家日子,繁重的农活却一样不比男人少干,还要经管屋里老小的一日三餐、缝补浆洗;待到结了婚,有了娃,便粗放豪爽起来,再无昔日的羞涩腼腆,众人面前敢解衣敞怀露乳,给娃娃喂奶。这不,冬闲晒暖暖,也基本上人手一个针线笸篮,不是缝衣连袜,就是纳鞋底子,要不就是织毛衣。手不闲,嘴更不闲,从儿女到公婆,从小姑子到小叔子,夸赞着,抱怨着。当然,时不时还要说几句连男人都不敢说的荤话;所以,妇女窝里最热闹,嘻嘻哈哈,哭了笑了,就像搭起了一个戏台子。
  男人们闲下来最喜欢耍的游戏是丢方、狼吃娃,就地用树枝划几个方格,一方用土坷垃,一方用短柴秸,你布一子,我跟一子,类似于现在的五子棋。但下的人往往做不了主,周围看热闹的反而常常越俎代庖,因而丢方、狼吃娃摊子前,从一开始就吵吵嚷嚷,喊声叫声抱怨声不绝于耳。
  这一切,老汉们都看在眼里,但也只是微微一笑,更多的是抽着旱烟锅子,揣着心事,怀想着久远的过去,从年轻后生们的身上,回忆着当年的自己,相互间说的都是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因为耳聋,常常是问东答西,各说各话。也怪,人老了,夜隔黑吃得啥饭都想不起来,但童年时的某件小事却记得清清楚楚。每年的冬天,对老人而言,就是一道坎,这不前几天,还在一起晒暖暖的一位老弟兄,一夜之间,却再也没醒过来,现在已躺在了北沟的黄土下了。唏嘘过后,竟然流着长长的口水,睡了过去。忽然间,觉得身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于是迷迷糊糊地伸手抓挠痒痒处,竟捉住了一只肉乎乎的虱子。顿时,睡意全消,正好此时周身也晒得热乎乎的,于是索性脱掉棉袄,光着上身捉起了虱子。捉完了自己身上的,还会把小孙子、小孙女叫来,躺在自己腿上,再为他们捉虱子。
  庄稼人平时没啥零食可吃,时令的桃杏李枣此时早已过去。冬天里,只是偶尔将苞谷粒用铁锅炒熟了当作零食,奢侈些的,还会炒些黄豆、黑豆。起先是一个人偷偷从衣兜里往外掏,趁人不注意了往嘴里放几粒,但咯嘣咯嘣声又怎能瞒得了大伙;于是,众人一拥而上,从口袋里硬是统统掏了出来,散给大家分享,没分到的,还骂着逼其再回家拿些来,一大锅炒苞谷豆就这样给分食了。偶有那掉在地上的几粒,恰被在人窝空间处趾高气扬昂首踱步的大公鸡给叼了去,但自己却不舍得吞下,而是嘴里发出一阵“咕咕咕”的叫声,召唤在附近觅食的母鸡来食。
  几只跑出圈的猪,也跑来阳坡处凑热闹,偶有哪个碎崽娃子拿树枝为其挠痒痒,便立马躺在地上,眯缝着眼睛,尽情地享受着阳光,享受着挠痒痒的舒爽,嘴里哼哼着,流着长长的涎水。
  这暖暖一晒,就到了午后二三点,直到天上堆起了云层,地面刮起了大风,人们这才意犹未尽地四散回家。
  清泉心中流
  饮食二字,饮为先,食在后。虽说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人三天不吃饭,绝无性命之虞;若三天不喝水,结局不堪设想,足见水的份量之重了。
  自古八水绕长安,河流纵横,水源丰沛,但昔日乡村吃水,还是以掘井为主,村村也必有几口老井,村民就近按片绞水。世世代代,人吃马喂,羊饮鸡喝,都是取自井中绞上的水,那石板砌嵌的井沿,自然就被绞水用的绳索,生生勒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一道道岁月的印迹,犹如老人脸上的皱纹,硬是日子苦熬出来的沧桑。过去人们出外谋生、求学、当兵,就叫背井离乡,游子归来,端碗必言:“又喝到家乡的水了,真甜呐!”
  秦人性直,不善甜言蜜语,更不会虚情假意,言语声高,唱戏似吼,顯生冷蹭倔,但实在、厚道、本真。像那渭北旱原,水极金贵,地下水深,打井困难,动辄就得几十丈下掘,靠镢头挖,藤笼提土,稍不留意,塌方、伤人、折人的惨剧便常常发生。待费尽千辛万苦掘得一井,不是不出水,就是又苦又咸,无奈,众多庄户人家只好平地挖窖,将雨水引入,将冰雪储之,日常生活用水全赖于这窖水。窖水色如铁锈,存储久了,里面还生有红线线虫。平时惜水如油,早上起来洗脸,也是一盆水先尽老的洗,再让小的洗,最后才是汉子、媳妇洗,都洗完后,再给鸡羊猪狗饮。若是天旱久了,窖水吃完,还得翻山下沟底,来回上十里的往家挑沟里的水。尽管如此,若有路人进门,一声:“有人吗?讨碗水喝。”家中无论谁在,都二话不说,将碗拭净,一碗滚烫的开水递到眼前,“嫑着急,小心烫着,不够再倒。”喝多少眉头都不皱一下,但讨水者若将喝不完的水顺手倒掉,对不起,立马会翻脸,撵你出门。   农家生活清苦,来了亲戚朋友,甚至乡党串门,没有糖果、瓜子招待,进门首先问:“喝水不?”不管怎么回答,一碗白开水必端过来。不是舍不得放茶叶,而是家中实无茶叶可放,平日间自己也是喝的白开水,顶多就是到竹园采些竹叶,或是摘些沙果树叶子晾干,充当茶水,说这东西清火、开胃。只有遇到红白大事了,这才称上二斤砖茶,招待客人和帮忙的乡党。谁家若有在外干事的人买回几两香片,那就宝贝的不得了。说白了,那不过就是茉莉花茶,若有幸喝上,至少会在乡党们面前炫耀半年。从不请你“在这把饭吃了吧”,那都是客套话,所谓“让人是个礼,锅里没下米。”但只要饭时一到,必先给来客盛满吃饱,哪怕饭不够了,自家人空着肚子哩。
  庄稼人苦,每天起鸡啼,睡半夜,精心侍弄那土地。天还麻麻亮,就起身下地了,干粮可以不带,必用黑陶罐盛满开水,拎着到地头。不论耕、耱、刨、扒、种、收,都是出大力的下苦活,一会儿工夫,那汗水就顺着尻渠子往下淌。这时,就得到地头歇一歇,先喝水,再抽袋烟,然后接着再干,也许还未等到收工呢,那罐水就先喝完了。回到屋里,农具一放先绞上一桶水,舀一瓢,美美地咕嘟灌上一气,尔后再给同样出了大力的牛马端半盆,还不忘撒上两粒青盐,那牛马同样干渴极,头低到盆里,眨眼间,一盆水就喝干了,这才打着响鼻,舒适至极。
  庄稼地附近若有河溪,就省却了带水的麻烦,下地前,先到河边沙滩挖一小坑,让那河水慢慢渗入,待到人困马乏时过来,那坑里就渗满了水,经过沙子的过滤,清清亮亮,澄澈至极。用手掬着喝,或是低头饮用。流动的河水一般不喝,因水面漂浮着枯枝败叶,鸡毛蒜皮,还有其他脏发。
  喝水最不愁的还是进终南山里砍柴、采药,满山青翠的林木,涵养了条条溪河,累了,渴了,饿了,啃几口干馍,捧几口山泉水,再擦洗一下头脸,困乏、饥渴顿解,那山泉水还性硬,就着干馍喝下去尤其顶饱,半晌也不会肚饥。
  到了生产队时,土地收归集体,干活也都是以钟声为令,社员统一下地,这时便有专人负责绞水,担着送到地头,因为人多,需求量就大,一晌要送好几趟水呢。送水时,桶面最好放片荷叶,没有荷叶的,南瓜叶、蓖麻叶也可代替,目的就是防止水漾洒出来。有些条件好些的生产队,还会从供销社买些糖精,苦焦的庄稼人见了糖精水,忍不住就要多喝几口。
  只有家中的老人娃娃身体不美气了,或是媳妇来那个了,肚子疼痛,这才舍得往开水里冲些白糖、红糖,喝着甜滋滋的糖水,是那年月最奢侈的享受。而庄稼汉自个儿若不美气了,却从不舍得喝糖水,把那野菜涹的浆水,舀上半碗,咕嘟嘟下肚,说那东西清火祛毒,口舌生疮、耳鸣目赤、头痛发热,你还别说,真见奇效;浆水喝完,炕上蒙头睡上一觉,第二天起来,症状全消,身子立时轻快了许多。
  盼  归
  一棵粗大的老槐,荫庇着这座小院,小院门口,蹲一块碌碡般的石头,椭圆、面平光滑,正好坐人。石自村东河中捞回,不知何年蹲于门口。院里的房子,由胡基盖起的厦房,变成了鞍间房,又由鞍间房变成砖砌的二层楼,但那石头始终没动、没变。
  从屋内到门口,也就十余步,若放几十年前,一抬腿的事儿。那时,一走便是数十里,不喘不歇,每周从单位到小家,都要走几趟。每年从小家到老家,也要走几趟。或许正是年轻时走得太多了,如今,双膝受损,一移步,膝关节便“咯嘣”作响,针刺般疼痛,只能一手拄拐,一手扶墙,艰难地挪至门口,坐于石上,静静地、呆呆地瞅着门前的小路,天阴、天晴,花开、花落,叶绿、叶黄,只要无雨无雪,老汉必定坐在石头上,雕像般,半晌或一天。
  往来的人脚步匆匆,几乎无人与老汉说话,偶有招呼的,老汉也聋得听不见,问东答西,各說各话。只有村里的一条小白狗,时常跑到老汉面前,摇摇尾巴,蹭蹭裤腿,卧于老汉身旁,与之为伴。
  老汉坐在门口,无人知其用心,只有老汉清楚,是在等城里工作的儿女回来。其实儿女只有在周末才能回来,但老汉只有坐到石头上,眼瞅着这条小路,心里才有了期冀,心中也才踏实。人,远远地走来,近了,才看清不是,又一人走来,依然不是。坐着坐着,老汉就睡着了,涎水长长地顺着嘴角,顺着雪白的胡须淌下。依稀间,那小路的尽头,一位年轻人阔步如飞,朝这边走来,直到近了,老汉才看清,那年轻人,竟是当年的自己。
  老汉离开村子,离开这座小院时,还是一个半大小子,要到省城学徒去了。临行时,满头秀发的母亲,给儿子塞满了连夜烙出的锅盔,又装了一罐浆水菜。母亲知道儿子爱吃浆水菜,扭着小脚,一直将儿子送上大路。儿子几次让她回去,她口里答应着,依旧远远地跟在后边,直到看不见了,这才返回,瘫了般一屁股跌坐在石头上,放声大哭。这之后,母亲就常常坐于石上,眼睛瞅着小路,盼着儿子的身影。
  当雏鸟刚刚长出羽毛之时,最常做的动作就是挥动、忽闪着翅膀,急欲离开巢窠。年轻时的老汉也是如此,打走出家门,来到省城后,这座小院,便在他的心里。变成老家了,也只是在与外人交谈时才偶尔提及。那时,一年也回不来几趟,愈是如此,母亲坐在石头上的次数便愈多,时间也愈长。
  老汉在城里成了家,也有了自己的儿女,忙于工作,儿女无人带,这才想起了老家,便领回来让母亲帮着带,此时也才感到母亲住的老家,才是天底下最温暖、最安全、最可依赖的家。待儿女到了上学的年龄,又一个个带离老家,回城上学。这时的母亲头发已花白,走路也拄上了拐,一拧一拧,送儿子、送孙子到大路上,直到远去,瞅不见了,这才又拧回屋前,坐在石头上,悄悄抹泪。一年又一年,不论何时回来,都远远地看到母亲坐在石头上,静静地等,默默地盼,待走近,才发觉母亲已靠在墙上睡着了。一声“妈!”惊醒了母亲,用袖口擦拭着浑浊的双眼,半天才颤着声回应:“终于把俺娃等回来了!”双手紧紧地攥住儿孙的手,生怕他们离开。
  掏出带回的各种吃货,母亲总是抱怨着:“屋里啥都有,花那钱干啥?”儿子一一摊开,而母亲一口也舍不得吃,又一一收好,抬到板柜里,留着给孙子孙女慢慢吃。聚少离多,聚短离长,临别时,又把小米、苞谷糁、红豆各装上一小袋,还要再装上一罐浆水,硬让儿子带回城里慢慢吃。
  那年冬天,早起,母亲又往门口石头上走时,一个爬扑跌倒,再也未能站起来。待儿子闻讯匆匆赶回时,门口的大石头上空空荡荡,母亲静静地停放在屋内的床板上,最终都未能听见那一声声“妈,妈”的哭喊。而儿子的耳旁自此总响着“俺娃回来了”的声音,永远也挥之不去了,以至常常于梦中答应着醒来。
  儿子终于也成了老汉。两年前,老伴也先他而去,老汉便坚持从城里回到了当年急欲离开的老家,似要陪伴母亲,更似弥补自小离开母亲的缺憾,因为母亲就埋在老屋门前的那道沟坡下。已成家立业的子女,也是带着自己的子女,定期回来看看。有时因各种原因未按时回来,老汉便涹上些浆水菜,拄着拐,搭上长途车,磕磕绊绊地送给城里的儿女后,返身又回到老屋,每天就这样坐在石头上,默默地独自等着、盼着儿孙的归来。“爸”,“爷爷”,几声呼喊,将老人从睡梦中惊醒,老汉睁开昏花的老眼,一个似乎年轻时的自己立于面前,这才意识到:“哦,俺娃回来了。”这声已哽咽,眼已潮湿。
  一夜之后,儿孙们又要走了,老汉拒绝了儿孙的劝阻,拄着拐杖,艰难地扶着墙,挪到了门口,目送着他们渐渐远去,这才坐到石头上,又开始了等待……
  尤凌波,陕西商洛人,现供职于西安日报社。出版散文集《风从场上过》《随风不远去》《沟底有人家》等,曾获第五届柳青文学奖。
其他文献
燕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是众所周知的益鸟。在树洞或缝中营巢,或在沙岸上钻穴。燕子的故乡在北方,北方色玄,又名玄鸟。无论是身在南方青砖黛瓦的你,还是地处黄土塬一侧的我,可能都曾见过同一阵燕群。它们南来北往,秋冬寒冷时便南飞筑巢,待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北归。和背离故土的游人早已成为莫逆之知音。  黄昏时分,太阳无力地斜挂于树杪,就要掉下去了。天已灰黑,乡下的夜晚来得快,黑得重。远远近近的村庄,灯光微亮,
期刊
1  一脱下防护服,那种闷热、潮湿的感觉瞬间散去。微微闭着眼,她享受着迎面吹来的阵阵微风。小张是交大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的医生,今天来看病的人少了一些,大部分住院病人也都渐渐有所好转。她心情很好,哼着小调,踏着余晖,跨出医院的大门。  医院门口蹲着一个老太太。身穿灰扑扑的棉衣,蜷着腰坐在街边的台阶上,她的脚旁摆着小半筐草莓。颜色鲜艳的草莓浑圆浑圆的,虽然个头不大,但是一个个色泽饱满,看得人口齿生津。
期刊
在旧书市场见闻录  旧书摊上,满脸邪恶的老板极力推荐  一本连名字都没有的古籍,字迹很难分辨:  踏青、读书、会友、饮酒、降职、停薪  流放、失宠、写诗……这泛黄的纸张背后  藏着一个官场人的狂欢与沉沦;这辈子  活着就是无辜的罪证,连申诉都被剥夺  ——渴望劝谏皇帝恩泽天下苍生  奏折在弄权者手里换来必须流放的理由  就此辞官,隐于偏僻的山中著书立说  怎奈提笔就犯下了羞辱盛世的滔天大罪  禁书
期刊
一  郑来赢接到老婆电话的时候是充满歉意的。他先对领工的万三龇了龇牙,算是笑。我接个电话,他放下沾满腻子的刮板,从裤兜里摸出手机。  接完老婆电话的郑来赢是充满歉意的。他怯着身子,满脸堆笑,对包工头孟二说,家里……又查岗,听说这次是省里查……  孟二不等他说完就挥手叫停,鼻子里喷出两股青烟,回吧,好歹算个铁饭碗。  谢谢,谢谢孟总!郑来赢的心里涨满感恩,眼里差点迸出泪滴,他来这个建筑队才一个多月,
期刊
惊蛰  禾节里金黄的通道  阳气开始蠕动  一片光阴的复活  始于淡淡的忧伤  现在是爬,所以多足  万物都渴望在太阳下一搏  所以那飞蛾蹈火  才是对翅膀的最佳珍重  想想这大好节气  真该钻出那苇管似的长廊  在雨里或是风里  展开双臂  飞向虹的拱门  饺子,或者天鹅之歌  圆月做皮,繁星做馅  我们被命运捏合到一起  并注定要为水火相容而赴汤蹈火  这些天鹅,这些星星月亮做成的精灵  仿佛
期刊
残冬  跑前跑后,检查取药治疗  照顾婆婆,她耗尽了力气  此时,高大的她  像一件外套,将瘦小的婆母裹住  车窗外,白雪将残冬覆盖  车窗里,她漂亮的眼皮  将白雪覆盖  智慧的脂肪  像土地一样厚重而沉稳  像土豆一样饱满而慈祥  他不生产粮食,他生产诗  一首首悟性极高的诗  被他,像土地生产土豆一样  生产出来  他说,我要用这些食粮  喂养你们的灵魂,他所言不虚  他的食粮也够多  他写
期刊
天下叫石峁的地方很多,但出名的不多,陕西神木市高家堡镇的石峁现在不但出名,而且名震寰宇,举世皆知。就是因为这里发现了四千三百年至三千八百年前先民修筑的石城遗址。该遗址被誉为“龙山晚期到夏代早起规模最大的城址”“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对此,近年来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五湖四海的历史学家考古学者慕名而来,各路文人墨客挥毫宣扬。  戊戌深秋,有幸受邀加入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陕
期刊
时常会想起那个靠在墙角的洋瓷盆。那是外公外婆的洗脸盆,白色,红边,盆底是一幅画,两只喜鹊站在枝头“嘎嘎”地欢叫,非常喜庆。  从地里干活回来,外公将白羊肚手巾搭在肩头,端起洋瓷脸盆,到厨房,拿起马勺,从水缸里舀半勺水。然后将脸盆靠在院子的墙角,蹲下身子,双手掬起水洗脸;再将羊肚手巾放到脸盆里搓洗几下,拧干,擦洗脖子、后脑勺。等他再次搓洗毛巾的时候,脸盆里少得可怜的水,已经变成了黑色。每次洗完脸,外
期刊
花津河书  可惜睡莲成熟的太早,风化的绿叶缺少   空隙  花津河长久地等待我投掷石块,在灰色   的房屋前  我战栗,度过一阵喇叭的号角声  看一朵又一朵露出水面的荷花,摆弄阴影  重复播放左右相似的画面  在疏于打理的黑天鹅之间  迟钝的味觉翻涌起白水的腥气  拉回远在西方的金线,缝制被雨抖落的   话语  凝结光波扬起的颗粒,金黄  包裹住鲤鱼的眼,就像  我再也不相信快速可以让我赶上时间 
期刊
当清风拂面而过,带来一丝柳芽的芬芳与香甜,春天,便来了。  什么是春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心中的春天。但是,每个人的春天都充满了希冀,充满了生机,尽管春天是经过严冬的摧残。不是吗?我心中的春天是种一园格桑花,盼它发芽,等它出苗,守它长高,看它开花。喜欢格桑花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缘于藏族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第二个原因是它坚韧不屈的精神,它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