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能被动地学习,得不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历史课,降低了历史教学效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因而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会有效果、有意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认为“六步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做到“三备”,即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材。
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只有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备知识是指教师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补充的、哪些知识是用来培养学生能力的。
备教材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分清知识重难点,以便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总而言之,导学案的编制要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
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导学案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创设教学情境。
(1)创设悬念问题情境。悬念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使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例如,在教学“国共十年对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念问题:国共为什么对峙?是怎样对峙的?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看书,寻找答案。
(2)创设争论问题情境。教师可通过设置争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争论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你怎么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步,合作探究。探究的主题应涉及本课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利用已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指导者,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教师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并指派组长,要求组长组织好自己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取得探究成果后,组长要代表本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总结、评价学生探究成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四步,精讲点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当堂检测,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要编写习题,以当堂检测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通过当堂检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总结提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拓展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总结中得到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因而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会有效果、有意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认为“六步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做到“三备”,即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材。
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只有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备知识是指教师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补充的、哪些知识是用来培养学生能力的。
备教材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分清知识重难点,以便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总而言之,导学案的编制要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
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导学案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创设教学情境。
(1)创设悬念问题情境。悬念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使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例如,在教学“国共十年对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念问题:国共为什么对峙?是怎样对峙的?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看书,寻找答案。
(2)创设争论问题情境。教师可通过设置争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争论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你怎么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步,合作探究。探究的主题应涉及本课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利用已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指导者,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教师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并指派组长,要求组长组织好自己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取得探究成果后,组长要代表本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总结、评价学生探究成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四步,精讲点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当堂检测,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要编写习题,以当堂检测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通过当堂检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总结提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拓展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总结中得到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