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担负着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提升学生人生境界重任的教师必须思考:怎样的课堂语言才最有魅力?最适合学生交流、沟通?怎样的课堂情境才最令学生陶醉并且最令学生思绪飞扬?怎样的活动才最为学生喜爱?而且使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思考的结果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语言、情境、活动方式,教师必须追求洋溢生活气息的思想品德课。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和谐;感悟导行;激趣
以生活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这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新课程就其某一框而言,大多数是通过情景导入,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这样三块内容,把知识和生活捆绑在一起呈现出来的,新教材这一特点呼唤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必须从传统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无异于纸上谈兵。“教学关系本质上是对教育情境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界定。”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完成。笔者在教学中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流过失败的眼泪,但至今令我深感欣慰和自豪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和感激。学生在聚会中总谈到是老师“温暖的微笑”、“对我的鼓励”、“和蔼的态度”促进了他们的成长。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每位教师的理解和做法不尽相同。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要从内心深处“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沟通学生与教师心灵的桥梁。尽管思想政治课课时少,与学生的见面机会少,但这并不妨碍教师与他们的促膝谈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学生也是人,有血有肉有灵魂,你对他的关心、尊重,一定会换来他的以城相见、推心置腹,换来他对你的尊敬。
2.要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的自身魅力。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在思想品质、学识能力上起表率作用,让学生信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学习专业知识,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使自己成为品质优秀、专业精通、言行一致的教育者。你的人格魅力也会大放光彩。同时,要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锤炼自身语言。教师要衣着整洁,谈吐文明,语言要准确、规范,尽量使用普通话,就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
在生活中学习(导入)——教学合一(分析)——向生活学习(回归)
1.教师化文本为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现以教学“继承和吸纳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内容为例:播放录像:《北京申办奥运会宣传片》,这部宣传片介绍了北京的天坛、长城、天安门等名胜古迹,表演了太极拳、腰鼓、风筝、京剧等民俗文化,展示了立交桥、国际贸易中心、火车站、飞机场以及成千上万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等城市风貌。该宣传片仅仅用了几种,但是极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2.教师化灌输为引导,引导学生积感悟为知识,导之以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谈体验与感受时,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生活现实的体验和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比如,在教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时,可联系7·5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利用这一鲜活的事实材料,设计一些问题,诸如对这一事件性质的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这一事件所带来的恶劣影响、青少年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感受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而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做到维护民族团结。这样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感悟人生,实现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激趣”、“解放”、“求真”
1.“激趣”,即用鲜活的生活事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能沟通、感应课本知识,并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就必须使教学立足于学生所熟悉的大众化、普通化的日常生活。我们在教学生活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本校、本地区学生大众化、普通化的生活入手,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为学生所熟知,与学生在时间上、空间上、心理上都是“零距离”或“近距离”的生活材料作背景,这样会使书本知识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解放”,即让学生自主探究,实施“六大解放”。“六大解放”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参与。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实际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知识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會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放学生的眼睛——实际就是要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环境中走出来,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实际就是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启发学生大胆质疑;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与发展中取得共进,这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解放学生的时间——实际就是要使学生有自己的时间,使他们能学一点自己渴望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的事情。
3.“求真”即回归生活,感悟人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去表达课程的目标,这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由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是思想品德学科贯彻德育功效的目的。我们学习思想政治,不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政治素养,指导行动。所以知识必须回归生活,才富有生命力。
总之,教学的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悟生活真谛,唤醒生命意识,开掘创造潜能,激发情感活力,提升人生境界,使学生在生命的体验和感受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和谐;感悟导行;激趣
以生活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这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新课程就其某一框而言,大多数是通过情景导入,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这样三块内容,把知识和生活捆绑在一起呈现出来的,新教材这一特点呼唤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必须从传统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无异于纸上谈兵。“教学关系本质上是对教育情境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界定。”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完成。笔者在教学中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流过失败的眼泪,但至今令我深感欣慰和自豪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和感激。学生在聚会中总谈到是老师“温暖的微笑”、“对我的鼓励”、“和蔼的态度”促进了他们的成长。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每位教师的理解和做法不尽相同。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要从内心深处“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沟通学生与教师心灵的桥梁。尽管思想政治课课时少,与学生的见面机会少,但这并不妨碍教师与他们的促膝谈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学生也是人,有血有肉有灵魂,你对他的关心、尊重,一定会换来他的以城相见、推心置腹,换来他对你的尊敬。
2.要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的自身魅力。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在思想品质、学识能力上起表率作用,让学生信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学习专业知识,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使自己成为品质优秀、专业精通、言行一致的教育者。你的人格魅力也会大放光彩。同时,要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锤炼自身语言。教师要衣着整洁,谈吐文明,语言要准确、规范,尽量使用普通话,就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
在生活中学习(导入)——教学合一(分析)——向生活学习(回归)
1.教师化文本为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现以教学“继承和吸纳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内容为例:播放录像:《北京申办奥运会宣传片》,这部宣传片介绍了北京的天坛、长城、天安门等名胜古迹,表演了太极拳、腰鼓、风筝、京剧等民俗文化,展示了立交桥、国际贸易中心、火车站、飞机场以及成千上万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等城市风貌。该宣传片仅仅用了几种,但是极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2.教师化灌输为引导,引导学生积感悟为知识,导之以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谈体验与感受时,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生活现实的体验和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比如,在教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时,可联系7·5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利用这一鲜活的事实材料,设计一些问题,诸如对这一事件性质的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这一事件所带来的恶劣影响、青少年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感受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而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做到维护民族团结。这样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感悟人生,实现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激趣”、“解放”、“求真”
1.“激趣”,即用鲜活的生活事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能沟通、感应课本知识,并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就必须使教学立足于学生所熟悉的大众化、普通化的日常生活。我们在教学生活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本校、本地区学生大众化、普通化的生活入手,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为学生所熟知,与学生在时间上、空间上、心理上都是“零距离”或“近距离”的生活材料作背景,这样会使书本知识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解放”,即让学生自主探究,实施“六大解放”。“六大解放”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参与。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实际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知识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會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放学生的眼睛——实际就是要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环境中走出来,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实际就是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启发学生大胆质疑;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与发展中取得共进,这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解放学生的时间——实际就是要使学生有自己的时间,使他们能学一点自己渴望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的事情。
3.“求真”即回归生活,感悟人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去表达课程的目标,这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由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是思想品德学科贯彻德育功效的目的。我们学习思想政治,不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政治素养,指导行动。所以知识必须回归生活,才富有生命力。
总之,教学的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悟生活真谛,唤醒生命意识,开掘创造潜能,激发情感活力,提升人生境界,使学生在生命的体验和感受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