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刺激了对导游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导游人才的需求。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其基本框架,并从制度、管理和资金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 复合型导游人才 培养模式 基本框架 基本保障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正面临这样一种需求: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而这种需求对导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导游人才?怎样培养合格的导游人才?成为旅游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基本内涵
1.复合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当前,教育界正在积极倡导关于“通才和专业整合论”、“素质教育论”和“创新教育论”等基本教育理论。基于这些理论,教育界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概念,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知识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和知识的交融,文理贯通;而能力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综合性和能力的创新性。
2.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基本内涵
本文所指复合型导游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导游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人才。首先,复合型导游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其次,复合型导游人才体现在对人文社会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再次,复合型导游人才还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形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师资队伍等构成要素。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复合型导游人才模式逻辑构建图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一专多能”为特色,学生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人才。
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我国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旅游市场,庞大的产业,需要一大批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导游人才来支撑。这意味着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高层次、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2.课程模式要文理贯通,理论和实践并重
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与新课程的开发,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必须对应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进行。导游专业(方向)应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
其中,理论课程体现了文理贯通化,主要分为4大模块:一是通识课程,主要是多学科公共基础课程;二是专业平台课程,主要涉及到英语、计算机、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三是导游专业(方向)课程;四是相关知识,保险学、金融学、电子商务等课程以及综合技能课程,特别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例如,本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三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英语等级证书(Pitman证书或IELTS证书或TOEFL证书中任何一项)和相应旅游专业等级证书(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等。除了模块化之外,课程设置将最大限度地体现精英教学的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和灵活性特征,如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工程、旅游与建筑、旅游与语言、旅游与社会、旅游与经济等。课程中还将设置创业、社交礼仪、拓展训练等能力型课程。
而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实践课程达44个学分(不包括实验课程),占全部学分的22%以上。在实践环节中,既有结合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专业调查、课外阅读和课外创新研究,又有配合专业课程学习的实验教学,包括开放性实验课程,又有景区调查与开发实习、还有旅行社实习等。
3.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宗旨
根据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模式也应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
综合知识主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组成;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要素组成。其核心能力是多层次的管理能力和高水平的导游服务能力;综合素质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组成。复合型导游人才的教学设计,应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4.培养途径应产学研结合
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培养复合型导游人才的最佳途径是“产学研”一体化。“产”不仅是指某一项具体的产业,更重要的是体现办学方向。“学”也不是狭义上的教学,而是广义上的办学,包括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教学管理等诸方面。“研”当然是科研。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旅游院校的导游专业(方向)只有走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才能使旅游人才的培养道路不断拓宽。
(1)产学结合。产学结合,就是协调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旅游院校导游人才培养两者的关系。学校应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和学生课外活动基地,为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这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旅游企业也意识到学校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从而更加关爱和支持学校,学校可请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导游)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可聘请这些企业的老总们为客座教授,经常来校开设讲座,甚至可聘请他们担任相关职务,参与管理教学。学校也可自办旅游企业,使之成为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教师也可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增加以后教学的生动性,也为今后的旅游研究积累经验。
(2)产研结合。产研结合,就是协调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旅游院校科研之间的关系。基于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服务的办学方向,旅游院校的科研活动就应定位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的方向。另外,还应与不同学科,以及兄弟院校建立相关联系,加强横向课题的研究。反过来,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也需要旅游院校的支持。
(3)学研结合。学研结合,就是协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为此必须构建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必须要有理论与实践双重身份,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外语水平,多样的教学方法,前沿信息的捕捉能力,良好规范的职业道德,出类拔萃的科研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能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断充实讲授的内容,把教学内容讲活、讲透,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要成为创业型人才,也要走出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其中包括初步科研能力。
5.师资队伍应为双师型教师
纵观发达国家旅游教育,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如美国的大学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对教师的选拔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之外,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同时拥有所授课的产业背景和相应的资格证书,从事旅游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院校师资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行”的,没有行业背景或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不到15%。
构建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优化,“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专职教师到行业中挂职学习,尽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增加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争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招聘有丰富经验的人,特别是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经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学习,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
三、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
1.制度保障
制度带有根本性、有效性和长远性,培养复合型导游人才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保证。
(1)提高学科地位。受大旅游观念的影响,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旅游管理被纳入工商管理大类下的子专业,学生就业面广了,但旅游专业吸引力下降了,旅游专才、特殊人才也少了。由于学科地位不高、优秀师资流失、缺乏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旅游专业特色被工商管理等强势专业所掩盖,旅游本科教育出现了萎缩,特别是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甚至知名大学的旅游专业,也面临着停止招生或招生规模下降等不容乐观的局面。在目前学科地位暂难提高的情况下,根据旅游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导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议设置3~4所独立建制的旅游本科学院(基本条件具备者可选择1或2所经“改造”直接设置为具有硕士或博士招生资格的旅游学院或旅游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旅游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导游人才的需求压力。
(2)把好招生质量关。目前,高校导游专业(方向)的学生普遍没有面试环节,千辛万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却不喜欢导游专业(方向)或不适合本专业(方向),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特点,尽可能在招生工作中增加面试一环,尽可能地保证生源质量,对于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考虑适当降分录取,考试分数不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
(3)完善导游相关法规。首先,要提高导游的准入门槛;其次,要完善导游持证上岗制度,不仅加强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证年审等,而且要细化导游上岗资格的认定,如对虽持有导游证,但长期不带团上岗的“持证族”、对持合法导游证为非法旅游机构组织旅游活动的导游,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再次,依据旅游部门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治理“野导”的措施办法,切实维护合法导游的权益;最后,要加强对社会导游管理的相关调研,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研究出台针对社会导游人员的管理办法,使社会导游真正纳入旅游部门的管理教育范畴。
2.管理保障
复合型导游人才的管理保障主要从评价体系着手,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它们不应该只是高学历、高职称所能涵盖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1)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条件的优劣、评价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以高学历、高职称以及教师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多少、争取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毋庸置疑,这些评价方法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但这往往又会导致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教学工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例如,为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参与其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高校应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改革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奖励勇于开拓“创新教育”的教师员工。要将奖金与课时酬金分配以及评优、选优、晋级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开展“创新教育”挂钩,尽可能奖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员工,使他们的辛勤耕耘有所回报,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大都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是学习成绩的优良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质量观”因用人单位发出“高分低能”的反馈而受到了质疑。不同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教学评估制度,拓宽评价思路,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要改革考试制度,从过去只考书本知识向不仅考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运用能力转变。考试方式要多样化,提倡以开卷考试、口试或以课程论文、设计等形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不仅如此,对学生的评优、选优活动,都要突出创新因素,要把勇于开拓创新和获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和评估标准。
3.资金保障
为了提供更好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环境,学校在资金上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学校要落实学生创新活动经费,保证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添置科研仪器设备,在经费和物质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目前,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大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借鉴国外的经验,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与经费支持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会各种资金,形成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渠道,共同促进大学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发展。国内旅游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争取校企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争取到资金,而且可以为学生建立更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汪刘生.教育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2-74.
[2]张金霞.论导游人才危机[J].商场现代化,2005,(29):221-223.
[3]张金霞.论导游的人性化管理.中国市场,2007,(1):29.
本文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十一五”国家课题(FIB070335-A11-42,2008年)——“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复合型导游人才 培养模式 基本框架 基本保障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正面临这样一种需求: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而这种需求对导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导游人才?怎样培养合格的导游人才?成为旅游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基本内涵
1.复合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当前,教育界正在积极倡导关于“通才和专业整合论”、“素质教育论”和“创新教育论”等基本教育理论。基于这些理论,教育界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概念,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知识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和知识的交融,文理贯通;而能力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综合性和能力的创新性。
2.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基本内涵
本文所指复合型导游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导游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人才。首先,复合型导游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其次,复合型导游人才体现在对人文社会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再次,复合型导游人才还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形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师资队伍等构成要素。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复合型导游人才模式逻辑构建图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一专多能”为特色,学生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人才。
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我国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旅游市场,庞大的产业,需要一大批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导游人才来支撑。这意味着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高层次、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2.课程模式要文理贯通,理论和实践并重
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与新课程的开发,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必须对应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进行。导游专业(方向)应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
其中,理论课程体现了文理贯通化,主要分为4大模块:一是通识课程,主要是多学科公共基础课程;二是专业平台课程,主要涉及到英语、计算机、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三是导游专业(方向)课程;四是相关知识,保险学、金融学、电子商务等课程以及综合技能课程,特别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例如,本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三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英语等级证书(Pitman证书或IELTS证书或TOEFL证书中任何一项)和相应旅游专业等级证书(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等。除了模块化之外,课程设置将最大限度地体现精英教学的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和灵活性特征,如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工程、旅游与建筑、旅游与语言、旅游与社会、旅游与经济等。课程中还将设置创业、社交礼仪、拓展训练等能力型课程。
而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实践课程达44个学分(不包括实验课程),占全部学分的22%以上。在实践环节中,既有结合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专业调查、课外阅读和课外创新研究,又有配合专业课程学习的实验教学,包括开放性实验课程,又有景区调查与开发实习、还有旅行社实习等。
3.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宗旨
根据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模式也应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
综合知识主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组成;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要素组成。其核心能力是多层次的管理能力和高水平的导游服务能力;综合素质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组成。复合型导游人才的教学设计,应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4.培养途径应产学研结合
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培养复合型导游人才的最佳途径是“产学研”一体化。“产”不仅是指某一项具体的产业,更重要的是体现办学方向。“学”也不是狭义上的教学,而是广义上的办学,包括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教学管理等诸方面。“研”当然是科研。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旅游院校的导游专业(方向)只有走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才能使旅游人才的培养道路不断拓宽。
(1)产学结合。产学结合,就是协调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旅游院校导游人才培养两者的关系。学校应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和学生课外活动基地,为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这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旅游企业也意识到学校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从而更加关爱和支持学校,学校可请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导游)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可聘请这些企业的老总们为客座教授,经常来校开设讲座,甚至可聘请他们担任相关职务,参与管理教学。学校也可自办旅游企业,使之成为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教师也可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增加以后教学的生动性,也为今后的旅游研究积累经验。
(2)产研结合。产研结合,就是协调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旅游院校科研之间的关系。基于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服务的办学方向,旅游院校的科研活动就应定位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的方向。另外,还应与不同学科,以及兄弟院校建立相关联系,加强横向课题的研究。反过来,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也需要旅游院校的支持。
(3)学研结合。学研结合,就是协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为此必须构建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必须要有理论与实践双重身份,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外语水平,多样的教学方法,前沿信息的捕捉能力,良好规范的职业道德,出类拔萃的科研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能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断充实讲授的内容,把教学内容讲活、讲透,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要成为创业型人才,也要走出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其中包括初步科研能力。
5.师资队伍应为双师型教师
纵观发达国家旅游教育,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如美国的大学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对教师的选拔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之外,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同时拥有所授课的产业背景和相应的资格证书,从事旅游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院校师资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行”的,没有行业背景或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不到15%。
构建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优化,“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专职教师到行业中挂职学习,尽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增加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争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招聘有丰富经验的人,特别是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经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学习,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
三、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
1.制度保障
制度带有根本性、有效性和长远性,培养复合型导游人才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保证。
(1)提高学科地位。受大旅游观念的影响,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旅游管理被纳入工商管理大类下的子专业,学生就业面广了,但旅游专业吸引力下降了,旅游专才、特殊人才也少了。由于学科地位不高、优秀师资流失、缺乏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旅游专业特色被工商管理等强势专业所掩盖,旅游本科教育出现了萎缩,特别是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甚至知名大学的旅游专业,也面临着停止招生或招生规模下降等不容乐观的局面。在目前学科地位暂难提高的情况下,根据旅游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导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议设置3~4所独立建制的旅游本科学院(基本条件具备者可选择1或2所经“改造”直接设置为具有硕士或博士招生资格的旅游学院或旅游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旅游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导游人才的需求压力。
(2)把好招生质量关。目前,高校导游专业(方向)的学生普遍没有面试环节,千辛万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却不喜欢导游专业(方向)或不适合本专业(方向),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特点,尽可能在招生工作中增加面试一环,尽可能地保证生源质量,对于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考虑适当降分录取,考试分数不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
(3)完善导游相关法规。首先,要提高导游的准入门槛;其次,要完善导游持证上岗制度,不仅加强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证年审等,而且要细化导游上岗资格的认定,如对虽持有导游证,但长期不带团上岗的“持证族”、对持合法导游证为非法旅游机构组织旅游活动的导游,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再次,依据旅游部门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治理“野导”的措施办法,切实维护合法导游的权益;最后,要加强对社会导游管理的相关调研,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研究出台针对社会导游人员的管理办法,使社会导游真正纳入旅游部门的管理教育范畴。
2.管理保障
复合型导游人才的管理保障主要从评价体系着手,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它们不应该只是高学历、高职称所能涵盖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1)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条件的优劣、评价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以高学历、高职称以及教师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多少、争取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毋庸置疑,这些评价方法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但这往往又会导致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教学工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例如,为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参与其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高校应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改革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奖励勇于开拓“创新教育”的教师员工。要将奖金与课时酬金分配以及评优、选优、晋级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开展“创新教育”挂钩,尽可能奖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员工,使他们的辛勤耕耘有所回报,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大都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是学习成绩的优良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质量观”因用人单位发出“高分低能”的反馈而受到了质疑。不同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教学评估制度,拓宽评价思路,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要改革考试制度,从过去只考书本知识向不仅考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运用能力转变。考试方式要多样化,提倡以开卷考试、口试或以课程论文、设计等形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不仅如此,对学生的评优、选优活动,都要突出创新因素,要把勇于开拓创新和获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和评估标准。
3.资金保障
为了提供更好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环境,学校在资金上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学校要落实学生创新活动经费,保证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添置科研仪器设备,在经费和物质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目前,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大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借鉴国外的经验,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与经费支持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会各种资金,形成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渠道,共同促进大学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发展。国内旅游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争取校企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争取到资金,而且可以为学生建立更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汪刘生.教育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2-74.
[2]张金霞.论导游人才危机[J].商场现代化,2005,(29):221-223.
[3]张金霞.论导游的人性化管理.中国市场,2007,(1):29.
本文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十一五”国家课题(FIB070335-A11-42,2008年)——“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