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佐罗塔耶夫是前苏联著名的巴扬作曲家、演奏家,六组儿童组曲是佐罗塔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套作品历时7年完成,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内在的情感表达。第五组儿童组曲中的五首在音乐语言方面已对此有充分的表现。
关键词:佐罗塔耶夫;儿童组曲;音乐分析
佐罗塔耶夫(Zolotaryov,Vladislav Andreyevich)是前苏联著名的巴扬作曲家,演奏家,是近现代巴扬手风琴创作、演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巴扬作品不仅体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同时也为新时期巴扬作品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六组儿童组曲是佐罗塔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其中,第五组儿童组曲创作于1974年,由五首乐曲组成,分别是:KARABAS-BARABAS;ONE-INCH GIRL(小个子女孩);TOY-SHIP(玩具轮船);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ORIENTAL TUNE AND DANCE(东方韵味的曲调和舞蹈);
第一首: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2+A11(9+2)+过渡2+B17(4+13)+过渡2+A’20(9+11)
谱例1:
全曲进行曲风格,以半音进行与二度音程这种不协和和弦为低音部分(见谱例1),临时变音记号的大量运用使作品调性不明确,现代风格油然而生。
引子在低音旋律以降7为中心音半音迂回发展并运用于A段,A段高音旋律发展连跳结合,顺分型节奏,使作品带有动力前进。其中,前9小节单音进行,强弱起伏明显;后2小节以小二度音程跳进发展跨过四个八度,预示着之后音乐素材的表现。
谱例2:
过渡的两小节可看成是B段的引子(见谱例2),这种两个三度与二度叠制的和弦半音进行贯穿B段。B段继承性出新音乐材料:前4小节以新的音乐素材——三和弦进行,力度突强;之后的发展以提高八度或改变节拍的手法变化再现A段内容,情绪趋于平静,进入再现段。
再现段在完全再现引子和A段前9小节后出新音乐素材,但新的音乐素材仍取材于引子和A段,比如作品的结束源于引子的渐慢渐弱至消失,达到整个作品的统一。
第二首: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A18(10+8)+B12+A17(10+7)
谱例3:
全曲运用重复发展的手法以小行板的速度在d小调上进行,高音旋律以主、属两音为起点或中心发展,固定的低音旋律模式贯穿全曲(见谱例3)。
A段在d自然小调上进行,由两个模进关系的乐句组成,每一个短小动机均以主音开始呈抛物线状发展。两个乐句都结束于属音,第二乐句旋律线条的下落使整个乐段的旋律有了回归感,等分节奏与顺分节奏相结合的节奏型赋予了作品流畅、自然的特点。
谱例4:
B段出新音乐素材,每一个短小动机均以属音开始(见谱例4)。19-22小节以级进式的音阶走向下行发展,落于Ⅱ音;23-26小节以同样的起音在一定的下落之后旋律线条迂回上行发展,力度渐强,达到作品的高潮,第25小节升1的出现使作品暂时离调至d和声小调;之后的4小节是同一音乐素材的四次重复,力度逐渐减弱,情绪恢复平静,这一音乐素材是作品第1小节内容的变化倒影。
再现段完全再现A段。
第三首: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2+A9+B26(11+15)+A’15
全曲无论是在音色速度,还是旋律调性上都有很大变化,形象地描绘出toy-ship在航行中的情景。
谱例5:
引子以行板的速度开始,音色柔和,旋律平和,停留于升c和声小调上属和弦结束,表现出风平浪静的情形(见谱例5)。
A段一改引子的风格,音色明亮,以逆分节奏型、谐谑的小快板开始。旋律线条在升c和声小调上三声部迂回发展,高声部不断叠加音,织体不断被丰富,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涛就在眼前,作品最后结束于缺省九音的属七十一和弦上。
B段音色柔和,力度很弱,逆分的节奏型与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勇往直前的性格。B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升c自然小调的属音为背景音持续,高音旋律音区较低,以连音的形式连绵发展;第二部分以升g小调五级六级音的迂回为背景持续,高音旋律音区较高,旋律发展与第一部分风格相同。这一部分虽然在记谱上很规则,但其表情术语是即兴的伸缩处理,表现出作曲家对创作与演奏的随意性。
A’段完全重复A段前5小节的内容后,在高声部不断叠加音并渐弱消失,toy-ship逐渐远去了。作品最后结束于缺省七音的主十一和弦上,与A段结束于属对应,形成完全终止。
第四首:复调作品,一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4+A17(8+9)
谱例6:
全曲以小行板的速度、流畅连绵的旋律贯穿始终,三声部写成,高声部与低声部表现出两个调性的因素(见谱例6)。
四小节的引子是全曲低声部和中声部的走向:低声部以级进与大跳结合的旋律线条发展,这一旋律形态强拍关键音使其表现出降b自然小调的特点;而与此对应的中声部在发展中略有变化,并表现出降D自然大调的因素。
A段由两个乐句组成,顺分节奏型不断推动作品向前发展。第一乐句8小节,高声部旋律线条呈抛物线形起伏发展,停留于降D大调的Ⅲ音上;第二乐句9小节,起伏略大的高声部旋律线条在更高的音区上发展,结束于主音。
作品最后一小节在低声部的下方出现了一个由降D大调主音和属音构成的四度音程,这一厚重低音的加入衬托出作品悲伤哀痛的风格。
第五首:不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2+A18(7+4+7)+过渡20(8+12)+B21(5+8+8)+尾声2
这首乐曲在创作手法上与第三首乐曲在音色、调性的变化上都有相似之处,与之相比,这首作品更加欢快并赋予舞蹈性。
引子在升f自然小调主音的持续下Ⅴ、Ⅵ级音空强拍进入,产生了两声部的感觉(见谱例7),这一音型与升f自然小调的运用贯穿A段。
谱例7:
A段音色柔和,行板速度。高音旋律在第2-9小节以连音形式迂回下行,从属音开始,以主音结束;第10-13小节以和弦形式发展,起到连接的作用;之后重复第2-9小节的内容,渐弱减慢结束,表现出极强的流动性和歌唱性。
过渡段比较庞大:音色明亮、快板速度、力度突强与A段形成对比,升C自然大调上进行,低声部以主属音的交替作为背景发展,这样的调性运用与背景音型亦贯穿于B段。第21、22小节的节奏模式赋予了作品前进的动力,使过渡段有了很强的节奏感,表现出热烈的舞蹈场面。
B段旋律进行一改过渡段中强有力的节奏和音程进行,以两声部的单音旋律连绵发展,描绘出女子优美的舞姿。两声部旋律以合尾的形式反向进行,最后结束于相隔两个八度的主音上。
结尾运用过渡段中高声部的节奏素材与音程走向,以不断地反复同一音乐素材渐弱至结束,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这套作品创作于作曲家去世的前一年,作品中夸张的音响效果,大胆的创作手法,出人意料的音乐表现,既是作曲家独特手法的体现,又暗含了作曲家此时此刻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从以上的音乐分析可以看出,佐罗塔耶夫的第五组儿童组曲音乐语言简练、单纯;旋律进行大胆新颖,音乐素材继承性较强。这样的创作一方面是受到“儿童”这一题材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曲家内心深处不泯的儿童情怀。而从中,我们似乎能够体会到作曲家逃避现实社会,崇尚理想生活的态度。作为即将结束的整套作品,这套儿童组曲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作曲家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许勇三.陈世宾:《20世纪音乐结构因素的主要特征
》,《音乐研究》(季刊)2001年第3期.
[2][苏]M·勃鲁克郁文译:《苏联音乐生活》,《国外音乐资料》第三十五辑.
[3]沈一郡:《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第二大提琴和乐队交响协奏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蔡际洲:《音乐论文的分类考察——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之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苏]M·里季赫著,尹子译《赫连尼科夫》,《国外音乐资料》第二十七期.
[6]伊文译《苏联的音乐、舞蹈和舞剧》,《国外音乐资料》第三十八期.
[7][美]伦纳德·伯恩斯坦著,张显平译《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2、3期.
[8]唐永葆:《二十世纪西方方现代音乐创作倾向初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2期.
关键词:佐罗塔耶夫;儿童组曲;音乐分析
佐罗塔耶夫(Zolotaryov,Vladislav Andreyevich)是前苏联著名的巴扬作曲家,演奏家,是近现代巴扬手风琴创作、演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巴扬作品不仅体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同时也为新时期巴扬作品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六组儿童组曲是佐罗塔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其中,第五组儿童组曲创作于1974年,由五首乐曲组成,分别是:KARABAS-BARABAS;ONE-INCH GIRL(小个子女孩);TOY-SHIP(玩具轮船);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ORIENTAL TUNE AND DANCE(东方韵味的曲调和舞蹈);
第一首: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2+A11(9+2)+过渡2+B17(4+13)+过渡2+A’20(9+11)
谱例1:
全曲进行曲风格,以半音进行与二度音程这种不协和和弦为低音部分(见谱例1),临时变音记号的大量运用使作品调性不明确,现代风格油然而生。
引子在低音旋律以降7为中心音半音迂回发展并运用于A段,A段高音旋律发展连跳结合,顺分型节奏,使作品带有动力前进。其中,前9小节单音进行,强弱起伏明显;后2小节以小二度音程跳进发展跨过四个八度,预示着之后音乐素材的表现。
谱例2:
过渡的两小节可看成是B段的引子(见谱例2),这种两个三度与二度叠制的和弦半音进行贯穿B段。B段继承性出新音乐材料:前4小节以新的音乐素材——三和弦进行,力度突强;之后的发展以提高八度或改变节拍的手法变化再现A段内容,情绪趋于平静,进入再现段。
再现段在完全再现引子和A段前9小节后出新音乐素材,但新的音乐素材仍取材于引子和A段,比如作品的结束源于引子的渐慢渐弱至消失,达到整个作品的统一。
第二首: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A18(10+8)+B12+A17(10+7)
谱例3:
全曲运用重复发展的手法以小行板的速度在d小调上进行,高音旋律以主、属两音为起点或中心发展,固定的低音旋律模式贯穿全曲(见谱例3)。
A段在d自然小调上进行,由两个模进关系的乐句组成,每一个短小动机均以主音开始呈抛物线状发展。两个乐句都结束于属音,第二乐句旋律线条的下落使整个乐段的旋律有了回归感,等分节奏与顺分节奏相结合的节奏型赋予了作品流畅、自然的特点。
谱例4:
B段出新音乐素材,每一个短小动机均以属音开始(见谱例4)。19-22小节以级进式的音阶走向下行发展,落于Ⅱ音;23-26小节以同样的起音在一定的下落之后旋律线条迂回上行发展,力度渐强,达到作品的高潮,第25小节升1的出现使作品暂时离调至d和声小调;之后的4小节是同一音乐素材的四次重复,力度逐渐减弱,情绪恢复平静,这一音乐素材是作品第1小节内容的变化倒影。
再现段完全再现A段。
第三首: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2+A9+B26(11+15)+A’15
全曲无论是在音色速度,还是旋律调性上都有很大变化,形象地描绘出toy-ship在航行中的情景。
谱例5:
引子以行板的速度开始,音色柔和,旋律平和,停留于升c和声小调上属和弦结束,表现出风平浪静的情形(见谱例5)。
A段一改引子的风格,音色明亮,以逆分节奏型、谐谑的小快板开始。旋律线条在升c和声小调上三声部迂回发展,高声部不断叠加音,织体不断被丰富,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涛就在眼前,作品最后结束于缺省九音的属七十一和弦上。
B段音色柔和,力度很弱,逆分的节奏型与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勇往直前的性格。B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升c自然小调的属音为背景音持续,高音旋律音区较低,以连音的形式连绵发展;第二部分以升g小调五级六级音的迂回为背景持续,高音旋律音区较高,旋律发展与第一部分风格相同。这一部分虽然在记谱上很规则,但其表情术语是即兴的伸缩处理,表现出作曲家对创作与演奏的随意性。
A’段完全重复A段前5小节的内容后,在高声部不断叠加音并渐弱消失,toy-ship逐渐远去了。作品最后结束于缺省七音的主十一和弦上,与A段结束于属对应,形成完全终止。
第四首:复调作品,一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4+A17(8+9)
谱例6:
全曲以小行板的速度、流畅连绵的旋律贯穿始终,三声部写成,高声部与低声部表现出两个调性的因素(见谱例6)。
四小节的引子是全曲低声部和中声部的走向:低声部以级进与大跳结合的旋律线条发展,这一旋律形态强拍关键音使其表现出降b自然小调的特点;而与此对应的中声部在发展中略有变化,并表现出降D自然大调的因素。
A段由两个乐句组成,顺分节奏型不断推动作品向前发展。第一乐句8小节,高声部旋律线条呈抛物线形起伏发展,停留于降D大调的Ⅲ音上;第二乐句9小节,起伏略大的高声部旋律线条在更高的音区上发展,结束于主音。
作品最后一小节在低声部的下方出现了一个由降D大调主音和属音构成的四度音程,这一厚重低音的加入衬托出作品悲伤哀痛的风格。
第五首:不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2+A18(7+4+7)+过渡20(8+12)+B21(5+8+8)+尾声2
这首乐曲在创作手法上与第三首乐曲在音色、调性的变化上都有相似之处,与之相比,这首作品更加欢快并赋予舞蹈性。
引子在升f自然小调主音的持续下Ⅴ、Ⅵ级音空强拍进入,产生了两声部的感觉(见谱例7),这一音型与升f自然小调的运用贯穿A段。
谱例7:
A段音色柔和,行板速度。高音旋律在第2-9小节以连音形式迂回下行,从属音开始,以主音结束;第10-13小节以和弦形式发展,起到连接的作用;之后重复第2-9小节的内容,渐弱减慢结束,表现出极强的流动性和歌唱性。
过渡段比较庞大:音色明亮、快板速度、力度突强与A段形成对比,升C自然大调上进行,低声部以主属音的交替作为背景发展,这样的调性运用与背景音型亦贯穿于B段。第21、22小节的节奏模式赋予了作品前进的动力,使过渡段有了很强的节奏感,表现出热烈的舞蹈场面。
B段旋律进行一改过渡段中强有力的节奏和音程进行,以两声部的单音旋律连绵发展,描绘出女子优美的舞姿。两声部旋律以合尾的形式反向进行,最后结束于相隔两个八度的主音上。
结尾运用过渡段中高声部的节奏素材与音程走向,以不断地反复同一音乐素材渐弱至结束,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这套作品创作于作曲家去世的前一年,作品中夸张的音响效果,大胆的创作手法,出人意料的音乐表现,既是作曲家独特手法的体现,又暗含了作曲家此时此刻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从以上的音乐分析可以看出,佐罗塔耶夫的第五组儿童组曲音乐语言简练、单纯;旋律进行大胆新颖,音乐素材继承性较强。这样的创作一方面是受到“儿童”这一题材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曲家内心深处不泯的儿童情怀。而从中,我们似乎能够体会到作曲家逃避现实社会,崇尚理想生活的态度。作为即将结束的整套作品,这套儿童组曲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作曲家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许勇三.陈世宾:《20世纪音乐结构因素的主要特征
》,《音乐研究》(季刊)2001年第3期.
[2][苏]M·勃鲁克郁文译:《苏联音乐生活》,《国外音乐资料》第三十五辑.
[3]沈一郡:《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第二大提琴和乐队交响协奏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蔡际洲:《音乐论文的分类考察——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之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苏]M·里季赫著,尹子译《赫连尼科夫》,《国外音乐资料》第二十七期.
[6]伊文译《苏联的音乐、舞蹈和舞剧》,《国外音乐资料》第三十八期.
[7][美]伦纳德·伯恩斯坦著,张显平译《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2、3期.
[8]唐永葆:《二十世纪西方方现代音乐创作倾向初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