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节是一种风俗,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智慧。自辛亥革命后引进西方公历以来,西方的“七日”生活文化如影随形地渗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人已有的生活逻辑,使原本智慧平静的生活似乎有些紊乱。如今百年过去,西方公历文化与中华民族农历文化已经融合,中国人的生活逐步变得有节律,变得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处于当今文化下的学校显然避不开这“七日”的生活逻辑,学校日常事务势必会按照这种生活方式进行设计和安排,似乎有点儿枯燥乏味。
事实上,将学校“七日”中的每一天赋予实际意义上的节日文化色彩,可以让学生有节奏、愉快地适应这种生活,活得更有意义。可以采取像“过节”一样的方式,用节日的文化氛围去引导学生、影响学生,用文化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学会做事为人,从而有效地实施“人的教育”“公民教育”“素质教育”。为此,笔者在所任的班级设立“班级日”活动,做出了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
“班级日”活动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当前,学生学习生活是以“七日”而循环往复,节律清晰明快。刚刚升入初中,学生们不太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茫然而无目标,学习生活秩序混乱。为了改变学生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使其有节奏、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也为了增加初中学习生活的魅力使学生有一段美好而富有意义的回忆,笔者以设立“节日”的方式,提出“班级日”活动。
一、星期一——“高效学习日”
“高效学习日”是魏书生老师的提法。他曾讲到:“自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某一天抓得紧,一件接一件地做实事,顾不上惆怅,没时间犹豫,来不及拖拉,就这么不停地在做中享受实干的幸福和自豪。”提出“高效学习日”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事不拖泥带水,使其感到时间的宝贵,更加珍惜时间。周一,学生刚刚过完两天的假期,松散劲儿还没有散去,把周一设置为“高效学习日”是为了提醒学生尽快恢复到最佳做事、学习的生活状态。
二、星期二——“控制三闲日”
“控制三闲日”的设立,旨在让学生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少些闲话、少些闲思、少些闲事,做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控制三闲”也是魏老师的提法。他曾提到,凡是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是使其逐渐明确哪些是有用、有利的言、行、思。能够区别之后,学生会下意识地对那些有害的言、行、思加以控制。虽不能完全控制,但控制总比不控制好。将周二设为“班级日”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潜意识,使其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这是一种无形的“慎独”教育。
三、星期三——“爱我班级日”
周三设立为“爱我班级日”。原本周三是学校规定的大扫除时间,笔者顺势而为,以此引导学生共同珍爱和维护班级环境,爱护彼此的学习生活家园。此“班级日”的设立旨在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一个人只有学会关爱集体,才会更好地爱自己。
四、星期四——“同学互助日”
到了周四,四天生活的点点滴滴势必会引发学生们的各种苦恼和忧愁,不大不小的困难会逐渐出现。此时设立“同学互助日”,旨在引导学生课余时间互相交流、嘘寒问暖,让那些“失助”的孩子得到群体间的关爱帮助,使他们郁结在心中的委屈、无助,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中欢愉地散去。这一刻,让学生体验同学间友情的珍贵。
五、星期五——“自我反省日”
周五,孩子们完成了一周的学习生活,五天的学习生活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周,“三闲”自我控制得怎么样?做事为人如何?哪些事情处理得很好或不好?本周学了哪些学科知识和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解决那些存在的问题?哪些解题方法应该重点掌握?有哪些错难题需要整理并强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这些问题。如此,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使反思逐步形成习惯,使“人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六、星期六——“独立作业日”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这里的“独立作业”不仅仅是指完成书面的家庭作业,还要完成“独立生活”的作业。周六,笔者会要求学生至少独立完成三件事情,如自己洗衣服、洗澡、做饭、其他家务或者自己想独立完成且有意义的其他事情等。周六设立为“独立作业日”,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种生存教育。
七、星期日——“尊老爱幼和周计划日”
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前六天的学习生活较为紧张,而周日相对较轻松。独生子女又比较自我,这一天他们会玩游戏、看电视、出去闲逛等等,却很容易忽视与父母的沟通,很少关注到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其他亲人。原本“亲”是建立在“见”之上的,没有孩子对家庭成员的积极关注和主动交流,亲情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如此,“尊老爱幼”,亲情教育使然。而“周计划日”是为了使孩子们开始一周学习生活之前的有效准备。计划好了,七天的学校生活才有秩序、有条理,过得才充实而有意义。
一位教授曾说:学生的含义在于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我们虽为“人师”,也同为“学生”。“七日”的学校生活安排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的,“七日”的每一天到底设置成什么样的“班级日”,这是很需要教育智慧的。
【责任编辑 郑雪凌】
处于当今文化下的学校显然避不开这“七日”的生活逻辑,学校日常事务势必会按照这种生活方式进行设计和安排,似乎有点儿枯燥乏味。
事实上,将学校“七日”中的每一天赋予实际意义上的节日文化色彩,可以让学生有节奏、愉快地适应这种生活,活得更有意义。可以采取像“过节”一样的方式,用节日的文化氛围去引导学生、影响学生,用文化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学会做事为人,从而有效地实施“人的教育”“公民教育”“素质教育”。为此,笔者在所任的班级设立“班级日”活动,做出了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
“班级日”活动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当前,学生学习生活是以“七日”而循环往复,节律清晰明快。刚刚升入初中,学生们不太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茫然而无目标,学习生活秩序混乱。为了改变学生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使其有节奏、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也为了增加初中学习生活的魅力使学生有一段美好而富有意义的回忆,笔者以设立“节日”的方式,提出“班级日”活动。
一、星期一——“高效学习日”
“高效学习日”是魏书生老师的提法。他曾讲到:“自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某一天抓得紧,一件接一件地做实事,顾不上惆怅,没时间犹豫,来不及拖拉,就这么不停地在做中享受实干的幸福和自豪。”提出“高效学习日”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事不拖泥带水,使其感到时间的宝贵,更加珍惜时间。周一,学生刚刚过完两天的假期,松散劲儿还没有散去,把周一设置为“高效学习日”是为了提醒学生尽快恢复到最佳做事、学习的生活状态。
二、星期二——“控制三闲日”
“控制三闲日”的设立,旨在让学生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少些闲话、少些闲思、少些闲事,做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控制三闲”也是魏老师的提法。他曾提到,凡是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是使其逐渐明确哪些是有用、有利的言、行、思。能够区别之后,学生会下意识地对那些有害的言、行、思加以控制。虽不能完全控制,但控制总比不控制好。将周二设为“班级日”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潜意识,使其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这是一种无形的“慎独”教育。
三、星期三——“爱我班级日”
周三设立为“爱我班级日”。原本周三是学校规定的大扫除时间,笔者顺势而为,以此引导学生共同珍爱和维护班级环境,爱护彼此的学习生活家园。此“班级日”的设立旨在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一个人只有学会关爱集体,才会更好地爱自己。
四、星期四——“同学互助日”
到了周四,四天生活的点点滴滴势必会引发学生们的各种苦恼和忧愁,不大不小的困难会逐渐出现。此时设立“同学互助日”,旨在引导学生课余时间互相交流、嘘寒问暖,让那些“失助”的孩子得到群体间的关爱帮助,使他们郁结在心中的委屈、无助,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中欢愉地散去。这一刻,让学生体验同学间友情的珍贵。
五、星期五——“自我反省日”
周五,孩子们完成了一周的学习生活,五天的学习生活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周,“三闲”自我控制得怎么样?做事为人如何?哪些事情处理得很好或不好?本周学了哪些学科知识和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解决那些存在的问题?哪些解题方法应该重点掌握?有哪些错难题需要整理并强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这些问题。如此,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使反思逐步形成习惯,使“人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六、星期六——“独立作业日”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这里的“独立作业”不仅仅是指完成书面的家庭作业,还要完成“独立生活”的作业。周六,笔者会要求学生至少独立完成三件事情,如自己洗衣服、洗澡、做饭、其他家务或者自己想独立完成且有意义的其他事情等。周六设立为“独立作业日”,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种生存教育。
七、星期日——“尊老爱幼和周计划日”
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前六天的学习生活较为紧张,而周日相对较轻松。独生子女又比较自我,这一天他们会玩游戏、看电视、出去闲逛等等,却很容易忽视与父母的沟通,很少关注到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其他亲人。原本“亲”是建立在“见”之上的,没有孩子对家庭成员的积极关注和主动交流,亲情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如此,“尊老爱幼”,亲情教育使然。而“周计划日”是为了使孩子们开始一周学习生活之前的有效准备。计划好了,七天的学校生活才有秩序、有条理,过得才充实而有意义。
一位教授曾说:学生的含义在于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我们虽为“人师”,也同为“学生”。“七日”的学校生活安排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的,“七日”的每一天到底设置成什么样的“班级日”,这是很需要教育智慧的。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