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人人都必须热爱生命,才能很好地生存,才能享受生活。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农村现状信息交流不畅,硬件设备不足,师资力量紧缺,家长的观念陈旧等因素,使农村小学的“三生教育”存在着许多困惑。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就“三生教育”的历史背景,农村小学开展“三生教育”存在的困惑,从“减负增效”中探寻积极有效的教育对策。
主题词:农村小学 “三生教育” 困惑 对策
2008年秋季学期,“三生教育”在云南全省范围内试点实施,涵盖了从高校到幼儿园的整个教育体系。把“三生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念提出,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实施,在全省的范围内试点直至全面推进,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首例。“三生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行为,它以人为本,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
一、“三生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查阅到“三生教育”的产生的背景及过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社会人群中轻视人生命,甚至虐待生命用死的事实告诉我们的深刻教训。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尖端刻薄,但我们能否定这样的事实吗?学习、就业、生活是我们现代人饭前茶后的话题,无人能逃避。“三生教育”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和途径,至少给我们辅助指明了方向,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优化了个人的思想情操。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自杀者达28.7万人,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在15至34岁的青壮年中,自杀成为死亡首因,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心里不健康导致情绪激动引起的自杀。而一项对自杀未遂者的调查显示,37%轻生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的人考虑自杀时间不超过2小时。花季少年的轻生令人扼腕,而悲剧的冲动更让人揪心。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反思。大家或许会怀疑其真实性,或许他人另有歧图。
二、农村小学“三生教育”中的困惑
人人都必须热爱生命,才能很好地生存,才能享受生活。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农村现状信息交流不畅,硬件设备不足,师资力量紧缺,家长的观念陈旧等因素,使农村小学的“三生教育”存在着许多困惑。
困惑一,教师方面:农村教师师资队伍不足,一个教师几乎是全面手,全天候,什么都要教,苦累是明显的,可精神生活并不富裕,这样让“三生教育”融入课堂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有些教师这样感叹道“有心而力不足”并不无道理。在应试教育这个大包袱中,“三生教育”也显得微不足道那也是必然的了。
困惑二,家長方面:干农活、在外打工养家胡口,起早贪黑,上山下地干活等等无疑是农村家长的第一要务,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只要供给孩子钱用,有衣服穿,吃饱穿暖,最多教育孩子“不要像爹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只会翻泥巴团过日子”这些言语罢了。农村家长缺乏相应的培训,可以说“三生教育”是何物都不知晓,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太大的困难和艰辛。农村家庭一般“一个家庭两个孩子”,在家是长辈们的宝中宝,双休日只是在家做作业,哪有家长特别愿意让他们到地里干活锻炼呢?这些孩子在这样特别优化的环境中,能很好地锻炼吗?反而让他们的生存能力大打折扣。
三、在“减负增效”中探寻对策
“三生教育”在云南全省范围内试点实施后。云南省又相继出台了《云南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和《云南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明确了实施“三生教育”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系,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向40分钟要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那么,作为已经行走在减负路上的人们,如何在“减负增效”中积极推进“三生教育”呢?
对策一,教师方面:农村小学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外,更重要的是要当好“三生教育”的导演角色。首先,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导师,家长必须在“三生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访等途径指导好家长,让家长不能只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最重要的还要回到思想教育,教会孩子在社会上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这条路也许显得有些苛刻荒凉,但我们必须走此道才行,只有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荒凉的沙漠才会长出粗壮的大树,山沟里才会飞出金凤凰的;其次,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导师,学生必须在“三生教育”中扮演主演角色。“三生教育”渗透在整个人的一生中,小学生刚步入知识的门槛,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基础不牢,何谈高楼大厦呢?教师在教育中充当主体地位,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得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确认识生命等。指引好孩子完成伟大的理想,不管怎样,教师应贯彻落实好“三生教育”,辅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从实际出发体现人生价值。
对策二,家长方面: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农村,家长早出晚归,打工挣钱,只顾自个儿干活抓经济,只把孩子的衣食住行管好,不教给孩子生活的基本技能,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劳动为何事。作为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生存能力。通过整理自己的玩具、文具,收拾清洗衣物、餐具,打扫卫生,动手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甚至放手让孩子“小鬼当家”,做家庭小主人,让孩子体验家庭生活,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交流合作意识。减负后,孩子作业少了,空余时间多了,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小朋友之间的组织活动,让孩子多与同伴相处、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促进孩子的合作意识,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让孩子在玩中长学问,玩中增友谊,玩中体会生活的多姿多彩;第三,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三生教育”必须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会。要在多种环境中进行“三生教育”知识的讲授,要多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技能实践活动。不要让孩子们在温室中成长,要让他们从小就在父母身边经受风吹雨打,尝尝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感受摔倒的滋味,让他们亲自体验臭袜子是怎样洗干净的……,在此过程中,孩子才会悟出人生的哲理。在潜意识中才能培养孩子生存、认知、情感、交往等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安定、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主题词:农村小学 “三生教育” 困惑 对策
2008年秋季学期,“三生教育”在云南全省范围内试点实施,涵盖了从高校到幼儿园的整个教育体系。把“三生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念提出,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实施,在全省的范围内试点直至全面推进,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首例。“三生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行为,它以人为本,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
一、“三生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查阅到“三生教育”的产生的背景及过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社会人群中轻视人生命,甚至虐待生命用死的事实告诉我们的深刻教训。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尖端刻薄,但我们能否定这样的事实吗?学习、就业、生活是我们现代人饭前茶后的话题,无人能逃避。“三生教育”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和途径,至少给我们辅助指明了方向,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优化了个人的思想情操。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自杀者达28.7万人,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在15至34岁的青壮年中,自杀成为死亡首因,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心里不健康导致情绪激动引起的自杀。而一项对自杀未遂者的调查显示,37%轻生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的人考虑自杀时间不超过2小时。花季少年的轻生令人扼腕,而悲剧的冲动更让人揪心。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反思。大家或许会怀疑其真实性,或许他人另有歧图。
二、农村小学“三生教育”中的困惑
人人都必须热爱生命,才能很好地生存,才能享受生活。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农村现状信息交流不畅,硬件设备不足,师资力量紧缺,家长的观念陈旧等因素,使农村小学的“三生教育”存在着许多困惑。
困惑一,教师方面:农村教师师资队伍不足,一个教师几乎是全面手,全天候,什么都要教,苦累是明显的,可精神生活并不富裕,这样让“三生教育”融入课堂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有些教师这样感叹道“有心而力不足”并不无道理。在应试教育这个大包袱中,“三生教育”也显得微不足道那也是必然的了。
困惑二,家長方面:干农活、在外打工养家胡口,起早贪黑,上山下地干活等等无疑是农村家长的第一要务,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只要供给孩子钱用,有衣服穿,吃饱穿暖,最多教育孩子“不要像爹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只会翻泥巴团过日子”这些言语罢了。农村家长缺乏相应的培训,可以说“三生教育”是何物都不知晓,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太大的困难和艰辛。农村家庭一般“一个家庭两个孩子”,在家是长辈们的宝中宝,双休日只是在家做作业,哪有家长特别愿意让他们到地里干活锻炼呢?这些孩子在这样特别优化的环境中,能很好地锻炼吗?反而让他们的生存能力大打折扣。
三、在“减负增效”中探寻对策
“三生教育”在云南全省范围内试点实施后。云南省又相继出台了《云南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和《云南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明确了实施“三生教育”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系,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向40分钟要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那么,作为已经行走在减负路上的人们,如何在“减负增效”中积极推进“三生教育”呢?
对策一,教师方面:农村小学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外,更重要的是要当好“三生教育”的导演角色。首先,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导师,家长必须在“三生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访等途径指导好家长,让家长不能只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最重要的还要回到思想教育,教会孩子在社会上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这条路也许显得有些苛刻荒凉,但我们必须走此道才行,只有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荒凉的沙漠才会长出粗壮的大树,山沟里才会飞出金凤凰的;其次,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导师,学生必须在“三生教育”中扮演主演角色。“三生教育”渗透在整个人的一生中,小学生刚步入知识的门槛,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基础不牢,何谈高楼大厦呢?教师在教育中充当主体地位,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得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确认识生命等。指引好孩子完成伟大的理想,不管怎样,教师应贯彻落实好“三生教育”,辅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从实际出发体现人生价值。
对策二,家长方面: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农村,家长早出晚归,打工挣钱,只顾自个儿干活抓经济,只把孩子的衣食住行管好,不教给孩子生活的基本技能,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劳动为何事。作为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生存能力。通过整理自己的玩具、文具,收拾清洗衣物、餐具,打扫卫生,动手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甚至放手让孩子“小鬼当家”,做家庭小主人,让孩子体验家庭生活,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交流合作意识。减负后,孩子作业少了,空余时间多了,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小朋友之间的组织活动,让孩子多与同伴相处、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促进孩子的合作意识,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让孩子在玩中长学问,玩中增友谊,玩中体会生活的多姿多彩;第三,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三生教育”必须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会。要在多种环境中进行“三生教育”知识的讲授,要多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技能实践活动。不要让孩子们在温室中成长,要让他们从小就在父母身边经受风吹雨打,尝尝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感受摔倒的滋味,让他们亲自体验臭袜子是怎样洗干净的……,在此过程中,孩子才会悟出人生的哲理。在潜意识中才能培养孩子生存、认知、情感、交往等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安定、家庭幸福、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