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它直接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因此,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在管理上要转变职能,高校在管理上要转变思路,大学生在择业上要转变观念。
[关键词]就业;转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抓好毕业生就业是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因此,社会上不少人认为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针对其情况,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或家长的过高期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从我们本学期对百家企业调查活动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自身还存在着按计划经济的观念去定位就业岗位的问题,认为就业岗位应与学历文凭、工资待遇相联系。因此,很多学生一开口首先谈待遇,对单位的职位缺少应有的关注,或者只认准一种职业,眼高手低,只想往大城市,坐办公室,进国家机关,而对一些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中小城市或者说是下车间、第一线的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心态摆不正,期望值过高的一种“瓶颈”。
(二)用人单位的“苛刻”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有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要有工作经验,对没出校门的毕业生也不例外。用人单位这样要求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以学习为主的学生获取工作经验毕竟有很大难度。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社会上实践或兼职的学生也为数不多。因此,用人单位不应该把那些缺少经验的可塑之才拒之门外。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不诚信现象
受社会内外部诸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大学生在寻求一份理想工作的利益驱动下,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经受不住现实考验,抛弃了诚信,虚假包装,制造虚假材料,蒙骗用人单位,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心猿意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经常参加面试,而面试上又不去,还在等着下一次面试的机会,抱着观望的态度;另外,也有极个别学生,他们手中已经签了就业协议,然而为得到更好的工作,他们随时准备违约,当再遇到个人认为不错的单位就重新签约,而遇到更好的就再次违约,完全不考虑其他同学在为工作而奔忙,每次机会他都不放弃,为抓住每一次机会不惜将个人诚信抛之不顾,将学校名誉抛之不顾,将用人单位的利益抛之不顾。因此,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以上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仔细分析这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大学生就业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是国家的事,就业也是国家的事;现在,教育还是国家的事,而就业成了个人的事。教育部门、高校还是按老样子办学,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首先要找的还是国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难度增加、压力加大的工作,更是一项富有挑战意义、充满魅力的事业。因此,高校必须予以重视。首先要建立一支有事业心、责任心、工作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的专兼职就业指导队伍。要切实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和工作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其次,就业指导要及时起步,赶在毕业生需要之前进行就业指导。除了就业政策、就业现状、求职应聘技巧及必要的就业指导外,更主要的是要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专业课向学生系统传授,在时间上一定要提前,最好从大一抓好,对低年级大学生侧重于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高年级大学生着重培养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求职技能、合作技能等,使大学生意识到在学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要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包括市场观念、独立观念和法制观念及就业观念。在指导过程中,要讲究目的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第三,要保证就业指导经费的落实和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职能,不能等同于普遍的职业介绍所,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有较强的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形成人员素质全面、市场意识强,并对市场非常了解的团队,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二)转变就业观念
1、转变教师观念。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是“毕业生就业是学生管理人员的事”的传统思想。毕业生的质量、能力主要与课程设置有直接关系,怎样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于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转变培养人才观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第三,教师要转变教育质量观,不能用单一的质量观来衡量一个学生。在本期的调研活动中,有一个企业的领导曾经谈到,他们在招聘时并不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不同能力要给予同样的重视。
2、转变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要教育学生严禁“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就业,克服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的愿望,端正就业心态,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意识,要破除旧的要“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市场经济下的新的就业观,即不管是何种所有制,树立只要是取得合法的、相对稳定的、能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就是就业的观念。鼓动学生到外地去发展,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要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同时,要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毕业生往往受家长的影响较大,而学生家长中存在两种消极心理,一种是轻“企业单位”,更轻视“民营企业”,重“机关事业单位”,因而千方百计寻求关系,这样往往耽误学生就业;另一种是对就业政策不理解,面对就业,感到束手无策,只能消极等待。针对这两种情况,要通过学生直接同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势,明白就业的运作是靠市场而不是靠关系,让学生不要有“等、靠、要”的想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就业的决定,让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3、教学部门要进行必要的课程“前移”,建立必要的“实习基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及专业课实习。同时,有些实验课也可以提前安排,不必等到最后一学期,如会计模拟实验课等。要加强学校同企业、社会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能否适应社会,不能只是关门办学,而应该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到社会上去。可聘请企业有关人员做学生的指导老师,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可培养其艰苦创业的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学会自立自强,还可以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的经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教学单位要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状况,以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能与市场需求接轨。
(三)加强诚信教育
为遏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加强学校监管力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学校应当从长远利益着想,充分认识到质量和信誉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真正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是对学校信誉的损害。完善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管理措施,加大监督力度,杜绝虚假材料的产生;严格把关,把毕业生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介绍给用人单位;要教育学生认清毕业生就业随意违约而产生的严重后果;从根源抓起,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建立大学生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进行大学生个人诚信度评价,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从多方位促进诚信意识的形成,保障诚信工作的落实。
2、对用人单位来讲,要走出招聘误区,完善聘用制度。用人单位聘人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到能胜任该职位工作,并有进一步发展潜力的人才。因此,用人单位不要盲目崇拜“光环”,信仰学历,忽略对个人实际能力的考察;同时,对于毕业生提供的材料,用人单位应建立严密的核查制度,主动与学校沟通,辨识材料真伪,学校则应如实反映、介绍。这样才能使造假者无空可钻。
3、构建社会诚信监督体系,营造诚信为本的社会氛围。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在利益面前,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为使诚信再次回归,全社会要呼吁,营造以诚为本的氛围。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则是全社会诚信氛围营造的关键一环。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了,才能以小环境带动社会大环境,以社会大环境影响高校小环境健康发展模式,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增强。
作者简介
王晓磊,男,1976年生,河南舞阳人,讲师.
[关键词]就业;转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抓好毕业生就业是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因此,社会上不少人认为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针对其情况,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或家长的过高期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从我们本学期对百家企业调查活动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自身还存在着按计划经济的观念去定位就业岗位的问题,认为就业岗位应与学历文凭、工资待遇相联系。因此,很多学生一开口首先谈待遇,对单位的职位缺少应有的关注,或者只认准一种职业,眼高手低,只想往大城市,坐办公室,进国家机关,而对一些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中小城市或者说是下车间、第一线的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心态摆不正,期望值过高的一种“瓶颈”。
(二)用人单位的“苛刻”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有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要有工作经验,对没出校门的毕业生也不例外。用人单位这样要求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以学习为主的学生获取工作经验毕竟有很大难度。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社会上实践或兼职的学生也为数不多。因此,用人单位不应该把那些缺少经验的可塑之才拒之门外。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不诚信现象
受社会内外部诸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大学生在寻求一份理想工作的利益驱动下,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经受不住现实考验,抛弃了诚信,虚假包装,制造虚假材料,蒙骗用人单位,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心猿意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经常参加面试,而面试上又不去,还在等着下一次面试的机会,抱着观望的态度;另外,也有极个别学生,他们手中已经签了就业协议,然而为得到更好的工作,他们随时准备违约,当再遇到个人认为不错的单位就重新签约,而遇到更好的就再次违约,完全不考虑其他同学在为工作而奔忙,每次机会他都不放弃,为抓住每一次机会不惜将个人诚信抛之不顾,将学校名誉抛之不顾,将用人单位的利益抛之不顾。因此,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以上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仔细分析这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大学生就业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是国家的事,就业也是国家的事;现在,教育还是国家的事,而就业成了个人的事。教育部门、高校还是按老样子办学,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首先要找的还是国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难度增加、压力加大的工作,更是一项富有挑战意义、充满魅力的事业。因此,高校必须予以重视。首先要建立一支有事业心、责任心、工作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的专兼职就业指导队伍。要切实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和工作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其次,就业指导要及时起步,赶在毕业生需要之前进行就业指导。除了就业政策、就业现状、求职应聘技巧及必要的就业指导外,更主要的是要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专业课向学生系统传授,在时间上一定要提前,最好从大一抓好,对低年级大学生侧重于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高年级大学生着重培养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求职技能、合作技能等,使大学生意识到在学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要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包括市场观念、独立观念和法制观念及就业观念。在指导过程中,要讲究目的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第三,要保证就业指导经费的落实和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职能,不能等同于普遍的职业介绍所,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有较强的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形成人员素质全面、市场意识强,并对市场非常了解的团队,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二)转变就业观念
1、转变教师观念。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是“毕业生就业是学生管理人员的事”的传统思想。毕业生的质量、能力主要与课程设置有直接关系,怎样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于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转变培养人才观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第三,教师要转变教育质量观,不能用单一的质量观来衡量一个学生。在本期的调研活动中,有一个企业的领导曾经谈到,他们在招聘时并不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不同能力要给予同样的重视。
2、转变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要教育学生严禁“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就业,克服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的愿望,端正就业心态,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意识,要破除旧的要“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市场经济下的新的就业观,即不管是何种所有制,树立只要是取得合法的、相对稳定的、能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就是就业的观念。鼓动学生到外地去发展,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要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同时,要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毕业生往往受家长的影响较大,而学生家长中存在两种消极心理,一种是轻“企业单位”,更轻视“民营企业”,重“机关事业单位”,因而千方百计寻求关系,这样往往耽误学生就业;另一种是对就业政策不理解,面对就业,感到束手无策,只能消极等待。针对这两种情况,要通过学生直接同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势,明白就业的运作是靠市场而不是靠关系,让学生不要有“等、靠、要”的想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就业的决定,让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3、教学部门要进行必要的课程“前移”,建立必要的“实习基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及专业课实习。同时,有些实验课也可以提前安排,不必等到最后一学期,如会计模拟实验课等。要加强学校同企业、社会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能否适应社会,不能只是关门办学,而应该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到社会上去。可聘请企业有关人员做学生的指导老师,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可培养其艰苦创业的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学会自立自强,还可以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的经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教学单位要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状况,以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能与市场需求接轨。
(三)加强诚信教育
为遏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加强学校监管力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学校应当从长远利益着想,充分认识到质量和信誉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真正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是对学校信誉的损害。完善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管理措施,加大监督力度,杜绝虚假材料的产生;严格把关,把毕业生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介绍给用人单位;要教育学生认清毕业生就业随意违约而产生的严重后果;从根源抓起,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建立大学生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进行大学生个人诚信度评价,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从多方位促进诚信意识的形成,保障诚信工作的落实。
2、对用人单位来讲,要走出招聘误区,完善聘用制度。用人单位聘人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到能胜任该职位工作,并有进一步发展潜力的人才。因此,用人单位不要盲目崇拜“光环”,信仰学历,忽略对个人实际能力的考察;同时,对于毕业生提供的材料,用人单位应建立严密的核查制度,主动与学校沟通,辨识材料真伪,学校则应如实反映、介绍。这样才能使造假者无空可钻。
3、构建社会诚信监督体系,营造诚信为本的社会氛围。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在利益面前,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为使诚信再次回归,全社会要呼吁,营造以诚为本的氛围。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则是全社会诚信氛围营造的关键一环。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了,才能以小环境带动社会大环境,以社会大环境影响高校小环境健康发展模式,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增强。
作者简介
王晓磊,男,1976年生,河南舞阳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