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坚持习近平总书记 “四以”指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是高校重要的学习指令。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投入量等因素为切入点进行调研,对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学习目的等学情展开分析,针对学情分析的研究结果为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内动力;学情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224-02
大学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更是培养大学生葆有渴望成才内生动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提出从大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出发,研究如何使大学生产生内在需求,并转化为一种学习动机,推动个体朝着目标做出积极的行为活动。
一、学院学生学习内动力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7级、2018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编式问卷在网络上不记名调查,每份问卷共41个题目,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内动力认知、学习认知、学情认知 四个方面。
共收回有效问卷406份,男生有76人,占18.7%,女生有330人,占81.3%;普招考生有187人,占46.06%,单招考生有219人,占53.94%。从学生的生源地来看,河北生源占10.59%,北京占15.52%,内蒙古生源占11.08%,其他省份比较平均约占4%左右。
(二)内动力认知
关于内动力的认知,主要从上大学的原因、学习的动力、挂科的原因以及生涯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
81.77%的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50.7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47.54%的学生认为相对课堂知识实践活动更有意义,关于学习的动力,61.08%的学生认为学习可以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交叉分析结果看,在上大学的动机方面,单招学生和普招学生在各个指标上均没有明显的差异。
关于上大学的主要因素,81.77%的学生是为了将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一思想虽有功利价值的影子,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积极就业的思想。
从学生挂科的原因来看,有41.38%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挂科,从列出的挂科原因来看,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情况不容乐观。
从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情况来看,32.51%的學生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10.84%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有详细的规划,从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角度来看,55.42%的学生希望就业,22.91%的学生期待继续学习深造,还有15.02%的学生,期望未来创业,但也有6.65%的学生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什么。
(三)关于学习认知
关于选择目前就读专业的原因,40.15%的学生选择是因为就业前景较好,35.96%的学生是因为自己感兴趣,12.32%的学生是家长的要求,11.58%的学生是自己随便选的。
关于学生逃课的原因分析,50.99%的学生是因为有其他事情要做,17.72%的学生是因为课程无聊。
关于学生上网的目的分析,仅有9.1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更多学生侧重于娱乐休闲和网络购物,因此,学校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在以后的课程设计、活动组织、监督管理上要多做设计。
(四)关于学情认知
学生问卷反馈的信息显得十分积极,他们学习的动力都源于内因方面(虽然21.67%的学生的内因源于父母期望),但当回归现实,谈到学习带给学生的心理体验时,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苦恼、无所谓、无趣和浪费时间的事情。两者相比较,“理想的积极”和“行动的消极”间明显存在反差,究其原因,研究发现学生在主观上对学习认知存在偏差,通俗地讲,学生本身并不能很准确、很清晰地确定自己在学习这一活动思想层和行动力的匹配值。
二、学生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上
因受朋辈群体或学长学姐们“学习好不等于工作好、学习好不等于收入高”这一观念的误导,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而过早参与社会劳动,受到功利价值追求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心态上
高考的结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空前的放松,加上大学精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游戏的诱惑等,客观上造成学生学习心态的变化,更加不关注学业。
(三)学习方法上
调查发现,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有的学生想改变以往失败的学习经历,好好学习,但因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较好的学习指导,投入了时间,但效果并不明显,逐渐自我否定,丧失学习信心。
(四)学习规划上
约60%的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因而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主体意识淡化,往往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即使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也没有付诸实践,仅停留在想象阶段。
(五)学校因素上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仍偏重于学习成绩,学生的综合素养被轻视,造成学业不突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导致我院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样的,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一)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积极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形势,创新现代学徒制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教材,改进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方式,促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良好氛围;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鼓励采用积极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积极参与和知识技能获取为出发点,创新多元化教学方式,鼓励教师采用既定项目和普通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多元学习课堂,以此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积极发挥名师对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应该构建合理、完善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既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促进其全面发展,又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内动力。目前,学生处以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为目的,积极探索构建“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三)抓好教育辅助环节
1.抓好学生入学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有效的入学教育帮助纠正学生对大学认识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高职教育、认知专业;帮助学生明确时代担当和义务,找到人生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和学业要求,认识到职业规划和学习规划的重要性;幫助学生熟悉新环境,尽快融入新生活。
2.抓好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3.抓好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育,帮助新生树立目标,学会制订未来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所必需的观念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
4.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通过入学教育在宏观层面帮助学生解决理念、认知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途径解决学生学习环境和习惯变迁、人际关系、消费观念、家庭经济条件等微观层面的适应困难和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陈礼玲.浅谈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2):90-91.
[2]李宝霞,黄岩,高慧.对“90后”高职生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16):43-44.
[3]徐小丽.当代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J].科技经济市场,2009(2):54-55.
[4]杨志梅.重视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发展[J].科技信息,2009(27):538.
[5]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及对策研究[J].职业,2008(11):89-91.
◎编辑 原琳娜
[关 键 词] 高职;内动力;学情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224-02
大学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更是培养大学生葆有渴望成才内生动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提出从大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出发,研究如何使大学生产生内在需求,并转化为一种学习动机,推动个体朝着目标做出积极的行为活动。
一、学院学生学习内动力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7级、2018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编式问卷在网络上不记名调查,每份问卷共41个题目,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内动力认知、学习认知、学情认知 四个方面。
共收回有效问卷406份,男生有76人,占18.7%,女生有330人,占81.3%;普招考生有187人,占46.06%,单招考生有219人,占53.94%。从学生的生源地来看,河北生源占10.59%,北京占15.52%,内蒙古生源占11.08%,其他省份比较平均约占4%左右。
(二)内动力认知
关于内动力的认知,主要从上大学的原因、学习的动力、挂科的原因以及生涯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
81.77%的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50.7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47.54%的学生认为相对课堂知识实践活动更有意义,关于学习的动力,61.08%的学生认为学习可以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交叉分析结果看,在上大学的动机方面,单招学生和普招学生在各个指标上均没有明显的差异。
关于上大学的主要因素,81.77%的学生是为了将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一思想虽有功利价值的影子,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积极就业的思想。
从学生挂科的原因来看,有41.38%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挂科,从列出的挂科原因来看,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情况不容乐观。
从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情况来看,32.51%的學生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10.84%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有详细的规划,从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角度来看,55.42%的学生希望就业,22.91%的学生期待继续学习深造,还有15.02%的学生,期望未来创业,但也有6.65%的学生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什么。
(三)关于学习认知
关于选择目前就读专业的原因,40.15%的学生选择是因为就业前景较好,35.96%的学生是因为自己感兴趣,12.32%的学生是家长的要求,11.58%的学生是自己随便选的。
关于学生逃课的原因分析,50.99%的学生是因为有其他事情要做,17.72%的学生是因为课程无聊。
关于学生上网的目的分析,仅有9.1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更多学生侧重于娱乐休闲和网络购物,因此,学校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在以后的课程设计、活动组织、监督管理上要多做设计。
(四)关于学情认知
学生问卷反馈的信息显得十分积极,他们学习的动力都源于内因方面(虽然21.67%的学生的内因源于父母期望),但当回归现实,谈到学习带给学生的心理体验时,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苦恼、无所谓、无趣和浪费时间的事情。两者相比较,“理想的积极”和“行动的消极”间明显存在反差,究其原因,研究发现学生在主观上对学习认知存在偏差,通俗地讲,学生本身并不能很准确、很清晰地确定自己在学习这一活动思想层和行动力的匹配值。
二、学生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上
因受朋辈群体或学长学姐们“学习好不等于工作好、学习好不等于收入高”这一观念的误导,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而过早参与社会劳动,受到功利价值追求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心态上
高考的结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空前的放松,加上大学精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游戏的诱惑等,客观上造成学生学习心态的变化,更加不关注学业。
(三)学习方法上
调查发现,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有的学生想改变以往失败的学习经历,好好学习,但因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较好的学习指导,投入了时间,但效果并不明显,逐渐自我否定,丧失学习信心。
(四)学习规划上
约60%的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因而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主体意识淡化,往往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即使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也没有付诸实践,仅停留在想象阶段。
(五)学校因素上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仍偏重于学习成绩,学生的综合素养被轻视,造成学业不突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导致我院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样的,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一)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积极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形势,创新现代学徒制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教材,改进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方式,促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良好氛围;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鼓励采用积极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积极参与和知识技能获取为出发点,创新多元化教学方式,鼓励教师采用既定项目和普通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多元学习课堂,以此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积极发挥名师对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应该构建合理、完善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既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促进其全面发展,又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内动力。目前,学生处以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为目的,积极探索构建“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三)抓好教育辅助环节
1.抓好学生入学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有效的入学教育帮助纠正学生对大学认识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高职教育、认知专业;帮助学生明确时代担当和义务,找到人生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和学业要求,认识到职业规划和学习规划的重要性;幫助学生熟悉新环境,尽快融入新生活。
2.抓好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3.抓好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育,帮助新生树立目标,学会制订未来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所必需的观念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
4.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通过入学教育在宏观层面帮助学生解决理念、认知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途径解决学生学习环境和习惯变迁、人际关系、消费观念、家庭经济条件等微观层面的适应困难和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陈礼玲.浅谈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2):90-91.
[2]李宝霞,黄岩,高慧.对“90后”高职生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16):43-44.
[3]徐小丽.当代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J].科技经济市场,2009(2):54-55.
[4]杨志梅.重视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发展[J].科技信息,2009(27):538.
[5]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及对策研究[J].职业,2008(11):89-91.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