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三月,现代是指阴历十月至十二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气温多在零摄氏度以下。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伏,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合“养藏之道”。
为什么要讲冬补
冬令进补,即冬季进行的滋补。冬令进补是我日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祖国医学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里,人体的生理功能往往随着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所谓“天人相应”。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根据天人相应、时脏对应的理论,意思是天气与人体相应,四季时令对应着人体五脏。冬季属肾,肾主藏精而为生命之元,故冬月为四季进补的最佳季节,而且最重曼的是滋补。肾脏,肾强壮,人体亦强壮。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的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又有“阴阳互生”“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季进补培补阴气,更有利于来年阳气的茁壮生发。这就像冬季给果树施肥,能使来年果树长得更加茂盛,结的果实更多一样。因而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
进补时间的选择
俗话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在其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具体时间选择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大多数养生专家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升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同时也最需要浓厚的阴气来培补、诱导阳气的生发。因而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因此,民间早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
适宜进补的人群包括大病初愈者、慢性疾病患者、妇女生育后、疾病手术后和体质虚弱、亚健康者。
冬季进补的原则
冬季进补并不是简单的多吃点肉、多用点滋补的中药,曼掌握虚者补之、循序渐进和因人而宜的基本原则。
1.虚者补之,辨证进补
补是针对虚采取的措施,有虚才需要进补。相反,实证则不可进补。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性质的虚证,有针对性地进补。
以神疲倦怠、动则气喘、汗多、饮食无味、脉弱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属于气虚,当补气,药可选择人参、黄芪、党参等。
以面色苍白、头晕健忘、失眠少神、脉细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属于血虚,当养血,药物可选择阿胶、当归、熟地等。
以形体瘦削、口干咽燥、渴欲饮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者,属于阴虚,当滋阴,药物可选择麦冬、石斛、鳖甲等。
以畏寒肢冷、性欲淡漠、尿频遗尿、腹中冷痛等为主要表现者,属于阳虚,当温阳,药物可选择鹿茸、淫羊藿、补骨脂等。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是要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为进补做好准备,以免“虚不受补”。其次是要充分发挥药补、食补和运动的各种进补手段,要注意药补、食补、动补三结合。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所谓“动补”,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的目的,中医讲“动则生阳”,动补是冬补不可缺少的一环。冬令进补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指导,如能把药补、食补和动补结合起来,“三管齐下”,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因人进补
儿童与进补小儿属于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脏腑机体和生理功能均未成熟完善,加上小儿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对热量和各种营养的需求最多,需加强营养物质的补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然而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较差,不知节制食欲,容易患消化不良。因此,冬令进补以主张健脾胃、助消化,平补为主,选用一些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药,如茯苓大枣粥、山楂糕、健脾饼等。
中年与进补人到中年,体质由盛至衰,生理功能逐渐下降,同时由于工作多、家务重,过度疲劳,或长期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饮食不得当、起居无常、睡眠不足等,易造成早衰,头发早白、牙齿脱落、视力减退、步履迟缓、记忆力下降、失眠倦怠、性功能降低,四肢及腰背疼痛等变化。因此,冬令进补要根据中年体质特点,以补益气血为主,使中青年体质保持健壮,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老年进补人至老年期,人体开始衰老,心、肝、脾、肺、肾等各个脏器功能开始有所下降或显著改变,牙齿逐渐脱落,头发渐白,思维能力减退,行动不灵敏,身体自身免疫力也开始下降,导致对外来病原抵抗力变差。心虚表现为心悸怔忡、神疲健忘、睡少梦多、易喜易怒等;脾虚表现为四肢疲倦、脘闷腹胀、食欲不佳、大便稀薄或秘结、面色萎黄等;肺虚常表现为气短息促、声低气怯、易感外邪等;肾虚常表现为腰膝酸软、夜尿多、发脱齿摇、鬓发斑白、健忘恍惚、足痿无力或足跟痛、性欲减退、耳聋耳鸣等;肝阴虚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虚烦易怒、肌肉松动甚则麻木、肢体颤抖、两胁隐痛、夜间易惊脉弦等。因此,老年人不可盲目进补,应根据各脏腑虚证,选用相应药物有目的的进补。
妇女进补妇女在生长、发育和成熟、衰老的过程中,都不同于男子,亦就是说,妇女有月经、妊娠、生育、哺乳等特点,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身体经血的冲养,如果精血不足,必然会导致经、孕、产、乳的异常,造成种种病变。故中医有“妇女以血为本”的理论,强调了阴血对女性生理的重要性。因此妇女冬令进补当以补益精血为主。
冬令进补注意事项
1.进补的处力‘量身定做,对症进补。
2.药补不如食补,一日三餐饮食均衡。
3.切勿盲目轻信广告,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同时要注意进补药物的禁忌症和副作用等事项。
4.注意进补的方法和用量,根据补药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服药方法;服用量不宜过大,如人参、鹿茸。
5.在患感冒、发热、咳嗽、急性肠炎等症,须暂停服用,避免闭门留寇。
6.在服用人参、西洋参或其他含有人參成分的中成药物时,忌食萝卜、浓茶等,以免降低药效。
7.服用补药期间也不宜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妨碍补药的吸收。此外,补药宜在早晚空腹或午饭前1小时服用,以使补药物尽其用。
8.要注意机体消化吸收功能。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养的吸收,食物的消化,都有赖于脾胃的功能。中医所说的“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这个“胃”就是指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对于久病体弱的虚证病人来说,尤其要考虑到他的消化吸收功能强弱。如果进补不当,病者难以吸收,只能加重其消化系统的负担,不但不能增强其体质,反而有碍健康。
9.注意防范虚不受补。虚不受补是指在人体质虚弱或阴阳气血俱虚时,用补药滋补,应脾胃不健而反致气机壅滞,加重脾胃之虚,药力难行,体虚更甚。
为什么要讲冬补
冬令进补,即冬季进行的滋补。冬令进补是我日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祖国医学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里,人体的生理功能往往随着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所谓“天人相应”。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根据天人相应、时脏对应的理论,意思是天气与人体相应,四季时令对应着人体五脏。冬季属肾,肾主藏精而为生命之元,故冬月为四季进补的最佳季节,而且最重曼的是滋补。肾脏,肾强壮,人体亦强壮。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的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又有“阴阳互生”“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季进补培补阴气,更有利于来年阳气的茁壮生发。这就像冬季给果树施肥,能使来年果树长得更加茂盛,结的果实更多一样。因而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
进补时间的选择
俗话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在其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具体时间选择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大多数养生专家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升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同时也最需要浓厚的阴气来培补、诱导阳气的生发。因而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因此,民间早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
适宜进补的人群包括大病初愈者、慢性疾病患者、妇女生育后、疾病手术后和体质虚弱、亚健康者。
冬季进补的原则
冬季进补并不是简单的多吃点肉、多用点滋补的中药,曼掌握虚者补之、循序渐进和因人而宜的基本原则。
1.虚者补之,辨证进补
补是针对虚采取的措施,有虚才需要进补。相反,实证则不可进补。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性质的虚证,有针对性地进补。
以神疲倦怠、动则气喘、汗多、饮食无味、脉弱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属于气虚,当补气,药可选择人参、黄芪、党参等。
以面色苍白、头晕健忘、失眠少神、脉细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属于血虚,当养血,药物可选择阿胶、当归、熟地等。
以形体瘦削、口干咽燥、渴欲饮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者,属于阴虚,当滋阴,药物可选择麦冬、石斛、鳖甲等。
以畏寒肢冷、性欲淡漠、尿频遗尿、腹中冷痛等为主要表现者,属于阳虚,当温阳,药物可选择鹿茸、淫羊藿、补骨脂等。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是要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为进补做好准备,以免“虚不受补”。其次是要充分发挥药补、食补和运动的各种进补手段,要注意药补、食补、动补三结合。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所谓“动补”,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的目的,中医讲“动则生阳”,动补是冬补不可缺少的一环。冬令进补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指导,如能把药补、食补和动补结合起来,“三管齐下”,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因人进补
儿童与进补小儿属于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脏腑机体和生理功能均未成熟完善,加上小儿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对热量和各种营养的需求最多,需加强营养物质的补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然而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较差,不知节制食欲,容易患消化不良。因此,冬令进补以主张健脾胃、助消化,平补为主,选用一些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药,如茯苓大枣粥、山楂糕、健脾饼等。
中年与进补人到中年,体质由盛至衰,生理功能逐渐下降,同时由于工作多、家务重,过度疲劳,或长期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饮食不得当、起居无常、睡眠不足等,易造成早衰,头发早白、牙齿脱落、视力减退、步履迟缓、记忆力下降、失眠倦怠、性功能降低,四肢及腰背疼痛等变化。因此,冬令进补要根据中年体质特点,以补益气血为主,使中青年体质保持健壮,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老年进补人至老年期,人体开始衰老,心、肝、脾、肺、肾等各个脏器功能开始有所下降或显著改变,牙齿逐渐脱落,头发渐白,思维能力减退,行动不灵敏,身体自身免疫力也开始下降,导致对外来病原抵抗力变差。心虚表现为心悸怔忡、神疲健忘、睡少梦多、易喜易怒等;脾虚表现为四肢疲倦、脘闷腹胀、食欲不佳、大便稀薄或秘结、面色萎黄等;肺虚常表现为气短息促、声低气怯、易感外邪等;肾虚常表现为腰膝酸软、夜尿多、发脱齿摇、鬓发斑白、健忘恍惚、足痿无力或足跟痛、性欲减退、耳聋耳鸣等;肝阴虚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虚烦易怒、肌肉松动甚则麻木、肢体颤抖、两胁隐痛、夜间易惊脉弦等。因此,老年人不可盲目进补,应根据各脏腑虚证,选用相应药物有目的的进补。
妇女进补妇女在生长、发育和成熟、衰老的过程中,都不同于男子,亦就是说,妇女有月经、妊娠、生育、哺乳等特点,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身体经血的冲养,如果精血不足,必然会导致经、孕、产、乳的异常,造成种种病变。故中医有“妇女以血为本”的理论,强调了阴血对女性生理的重要性。因此妇女冬令进补当以补益精血为主。
冬令进补注意事项
1.进补的处力‘量身定做,对症进补。
2.药补不如食补,一日三餐饮食均衡。
3.切勿盲目轻信广告,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同时要注意进补药物的禁忌症和副作用等事项。
4.注意进补的方法和用量,根据补药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服药方法;服用量不宜过大,如人参、鹿茸。
5.在患感冒、发热、咳嗽、急性肠炎等症,须暂停服用,避免闭门留寇。
6.在服用人参、西洋参或其他含有人參成分的中成药物时,忌食萝卜、浓茶等,以免降低药效。
7.服用补药期间也不宜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妨碍补药的吸收。此外,补药宜在早晚空腹或午饭前1小时服用,以使补药物尽其用。
8.要注意机体消化吸收功能。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养的吸收,食物的消化,都有赖于脾胃的功能。中医所说的“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这个“胃”就是指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对于久病体弱的虚证病人来说,尤其要考虑到他的消化吸收功能强弱。如果进补不当,病者难以吸收,只能加重其消化系统的负担,不但不能增强其体质,反而有碍健康。
9.注意防范虚不受补。虚不受补是指在人体质虚弱或阴阳气血俱虚时,用补药滋补,应脾胃不健而反致气机壅滞,加重脾胃之虚,药力难行,体虚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