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术(CEUS)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1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34例颈动脉强回声斑块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结果

研究组162例患者中脂质型、纤维型、钙化型和溃疡型斑块患者(21.60%、33.33%、34.57%和10.37%)均高于对照组(5.88%、2.94%、2.94%和2.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12.859、13.629和3.855,均P<0.05)。研究组162例患者中软斑块患者75例,混合斑块患者36例,硬斑块患者51例,软斑组的新生血管分级36.00%、45.33%和10.33%高于混合斑组30.56%、41.67%和8.33%和硬斑组31.37%、13.72%和7.84%。软斑块组患者的峰值强度(-86.41±7.81)%、达峰时间(8.34±1.62)s、平均渡越时间(24.18±8.67)s明显低于混合斑块(-100.73±6.52)%、(9.79±2.14)s、(28.93±9.11)s和硬斑块患者(-104.14±6.15)%、(10.23±2.33)s、(30.07±9.4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18、6.966、2.658、13.592、5.374、3.064,均P<0.05),而混合斑块和硬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诊断的斑块直径(4.13±0.75)mm显著大于常规超声的(3.62±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7,P=0.000)。

结论

超声造影可定性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情况,能够进行斑块定量评估,评价斑块的稳定性,且灵敏度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核因子-κB(NF-κB)、幽门螺杆菌(Hp)、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血小板(PLT)、血小板相关IgG抗体(PA-IgG)进行检测分析,探讨NF-κB、cagA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寻找改善ITP预后的方法。方法SABC法检测NF-κB,C13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Hp,酶联免疫法测定外周血cagA、PA-IgG,全自动血细
目的评估洛铂与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腹腔灌注治疗卵巢癌并发恶性腹水的短期效果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为卵巢癌并发恶性腹水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洛铂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灌注组(联合组)、洛铂单药灌注组(洛铂组)及复方苦参注射液单药灌注组(复方苦参组),每组20例。三组均置中心静脉导管于腹腔内以便引流积液及药物灌注,治疗前开始前三组均排尽腹腔内的积液,之后按照上述分组行腹
目的探讨腹腔游离气的多排螺旋CT(MSCT)分布特点及其对胃肠道穿孔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消化道穿孔病例,分析、观察CT图像中游离气的分布情况,以Treitz韧带为界,将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应用χ2检验,分析其腹腔游离气分布的统计学差异,同时分析上、下消化道各不同穿孔部位之间腹腔游离气分布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上消化道穿孔38例,下消化道穿孔22例,两组间腹腔游离气分布差异有统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丙泊酚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患者94例,依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7例,分别行丙泊酚和七氟烷麻醉,观察两组术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炎性因子、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25.44±2.93)分比(23.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