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 学以致用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_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通折扣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的教学思想,丰富和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实践运用 感悟体验
  课前慎思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问题解决”作为总目标的四个方面提出来。折扣问题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构思,在已知中生发新知,在情境中开启探究之路,在运用中加以理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学习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爬坡的过程。本节课就是要将复习旧知与学习新知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生活知识变为数学知识,使他们身处问题情境中。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贴近学生,并想办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本课教学时,我们需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则,逐步引导学生去了解、探究、掌握折扣问题。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揭示“打折”的概念并用数学语言解释“打几折”的含义;二是引导学生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打通原价、折扣、现价之间的联系,建立模型形成有效的解题方法;三是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知。设计教学时,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交流、理解折扣的含义,发现异同点,揭示原价、折扣、现价之间的联系,提供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反思、探索、交流建构新知;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有机渗透相关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实践
  一、 回顾旧知,加强联系
  出示百分数信息。
  师: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甲的速度比乙慢30%,某班植树的成活率为96%,你能说出每个百分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吗?(课件逐一出示)
  生:联系已学知识,具体说出每个百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出示学生身边的信息,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既是对已学知识的检测,也是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 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师:课前老师交代同学们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呢?
  生1:我看到米米超市的《现代汉语词典》原价78元,打八折出售,现价是62.4元。
  生2:我了解到引江饭店用餐满100元减15元。
  生3:我了解到有个服装店买一送二。
  生4:我看到买一送一的广告。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信息真多!在同学们收集到的信息里面,哪些促销手段跟我们学过的百分数有关呀?
  生齐:打八折。
  师:打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折扣方面的知识。(板书:折扣)
  [设计意图:生活即学习。一节课不仅仅始于课堂,课前搜集材料就是一种“大学习观”的体现,教师进而把生活知识变为数学知识,学生感觉非常新鲜,达到导入顺其自然,有效实现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的目的。温故才能知新,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旧知复习与新知学习之间的联系自然而不脱节,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课前搜集的促销手段衔接自然,源于教师的设计理念和提问技巧,且看“在同学们收集到的信息里面,哪些促销手段跟我们学过的百分数有关呀?”把不相干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提问联系起来,一方面把打折和百分数相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折扣”含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前后串联自然,互不孤立。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需要更多地去思考这个环节的作用,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理解其深刻价值,才会实现自然过渡。]
  2. 揭题:从学生汇报中引入新课。
  (1) 理解“打几折”的含义。
  (出示情境图)师:同学们读一读信息,谁来说八五折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生:现价是原价的85%,是把原价看作单位“1”。
  师:九折呢?
  生1: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是把原价看作单位“1”。
  生2:现价是原价的90%,是把原价看作单位“1”。
  (2) 小结:几折就是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
  3. 尝试解答。
  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后,组织交流。(其中第二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留给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去发现,让每个学生的智慧相互交汇、碰撞;教师则要关注课堂动态,适时帮助学生、启发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创新。因此在探寻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尝试解答的机会。]
  4. 比较异同,感悟联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告诉我们的信息一样,都是有物品的原价和打几折出售。
  师: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解决的问题不同,具体地说一个求的是现价,一个求的是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师:那我们在解决折扣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看清所求问题,然后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师:原价、折扣、现价间有怎样的联系?
  生1:原价×折扣=现价。
  生2:现价÷折扣=原价。
  生3:现价÷原价=折扣。   [设计意图:课堂上教师应力求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发现异同点,又从中进一步找出注意点,更重要的是揭示原价、折扣、现价之间的联系,这是解题的关键。教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出发,提供学生感兴趣、富有挑战性的素材,给足学生探索、交流、比较的时间,反思注意点和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个性,提倡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 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 完成“做一做”。
  (1) 先让学生看题,说说每小题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 组织交流后,再要求学生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 鼓励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4) 学生解答后组织交流,突出:原价×折扣=现价
  2. 指导完成练习第1题。
  (1) 审清题意,自主列式。
  (2) 交流反馈,指名作答。
  教师指出第二个问题她可以怎样购买?购买的方式很多,可以买一种面包,也可以买两种或三种,只要总价钱小于或者等于3元都可以。
  3. 自主完成练习第2题。
  (1) 看清题意,注意隐含条件“家具一律八折”。
  (2) 列式解答,全班汇报。
  (3) 师生共同总结:要求折后的价钱,只要用原价乘折扣就可以了。
  (4) 集体订正。
  4. 指导完成练习第3题。
  (1) 理解题意,尝试解答。
  (2) 全班汇报交流。(可以方法多样)
  (3) 说明:9.6元是折后节省的钱,不是打八折后的现价,要深刻理解折扣的意思,八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八十。
  (4) 反思小结:这是一道知道节省的钱和折扣反过来求原价的典型题,要求原价就可以用节省的钱除以对应的百分率,进而很快地算出原价。
  (5) 集体订正。
  5. 拓展练习。
  商品促销:(1) 家家福超市优惠:买四送一;(2) 苏果超市:购物满100元打八折;(3) 华联超市:所有商品一律降价10%;(4) 快乐购超市:打八五折。一盒酸奶四家超市原价都是15元。① 如果老师想买一盒酸奶,到哪家超市去买比较优惠呢?② 如果想买5盒同样的酸奶,到哪家超市去买比较优惠呢?③ 买几盒酸奶,到苏果超市去买比较优惠呢?
  (1) 读懂题意,合作交流。
  (2) 小组汇报,全班校对。
  (3) 小结反思。
  [设计意图:整个巩固练习环节的习题设计有层次、有坡度、有新意,充分体现了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拾级而上,学生的数学认识也得以丰富和拓展。精要的、富有创造性的练习能抓住关键,举一反三,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享受成功的快乐。在设计练习时要先充分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与内涵,然后着眼于课的教学目标,最后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设计出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练习。若能对教材中的经典习题进行合理改编,创造出综合性强的习题,设计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有效发展的深受学生欢迎的练习,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学生得到的不仅是“鱼”,还有更重要的“渔”。]
  四、 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问题?知道了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小结:根据所求问题,分析条件,灵活运用原价、现价、折扣之间的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实现解决问题。
  教后反思
  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更密切。本课要求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提高应用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历学习全过程,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必须面对学生,立足实际,服务学生,顺应学生,促进多层次学生的有效发展;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发掘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如:折纸、剪纸、泥工、点画等。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人们常说,“心灵手巧,手巧心更灵”,可见动手与动脑之间联系之密切。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张纸通过折、翻等,变成了一件件形象夸张、富有趣味的作品。对这种制作,幼儿抱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的教师,在教授和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从培养兴趣、训练语感、巧授学法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究。通过课堂实例,努力倡导将教师的外力驱动变成学生的内需主动。期待母语教学能引领学生传承民族语言的独特表达,领略中国文字的神奇魅力。  【关键词】语感文学性学法探究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刊
【摘要】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核心工作任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唯有突出骨干教师培训、采取进课堂接地气培训、抓实网络培训、做好保障服务工作,才能有效增强培训效果。  【关键词】教师培训实践思考  教师培训是教育发展基础与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核心工作任务。近年来,洪泽县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在省、市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教师参加省网络培训,几年来其参训率、合格率、优秀率均
期刊
【摘 要】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强调从事物的多角度、多层面或正反两极去研究探索,以获得独特新颖的思维结果。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开阔、敏捷、独特的思维及创造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译林出版社的新教材《英语》四年级下册谈一谈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培养心得。  【关键词】 发散思维 合理设计 创设情境 有效教学  
期刊
【摘 要】 小学美术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象力驰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文章概括的创设欣赏美文、诗歌、游戏、音乐的教学情境,对于指导美术教学影响深远。  【关键词】 情境 美术 艺术魅力  小学生思维不稳定,容易分散。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变化,调控教学进程,引入教学情境,发挥艺术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起来。  一、 欣赏优美的美文,挖掘学
期刊
【摘 要】 在折纸活动中,最常用到的就是看图示折纸,在折纸过程中,让孩子们真正做到手、眼、脑协调统一,同时锻炼孩子们的小肌肉。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虽然教师精心准备折纸图示,但是利用率却不高。在笔者的第一次折纸教学中就发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好图示至关重要。  【关键词】 折纸 图示 有效  大多数教师对于指导幼儿看图示没有系统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自觉地又将折纸图示忽略变成了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部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导入环节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语篇教学案例进行反思,提出教师要在对语篇内容和学生学情等因素综合分析基础上,以有效导入促进英语语篇学习。  【关键词】语篇导入有效性  一、 存在问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中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一个精彩导入,能潜移默化将教学内容渗透其中,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妙意。然而,笔者通过多次观摩学习及多方面观察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1年和2011年颁布的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中都把综合性学习作为学段目标。“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而事实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又如何呢?  现状:综合性学习还止于平面滑动  语文综合性
期刊
张辉,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曾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淮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首批名教师等荣誉称号。  从教三十多年来,他坚守教学一线,基于儿童立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观:在教育领域,构建了“激发潜能,自主成长”的“潜能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确立“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依靠自己学”教学理念,提出“生本对话,自主探究”教学主张;在管理领域,倡导以“让
期刊
【摘 要】 在小学高年级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语篇学习前、语篇学习中和语篇学习后巧搭教学支架,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篇和运用语篇的能力。  【关键词】 支架 语篇教学 语言支架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都是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语篇意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意识应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