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中国银行业的高ROE必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银行目前战略转型的努力,其实都只能减缓未来ROE的降幅,而无法进一步提高ROE水平。
2005年以来,几乎每家银行赚钱赚得都很给力。目前已上市的15家银行(不包括农行),在2005年实现的净利润合计是1431亿元,2009年这个数字达到44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32.6%。金融危机这么大的事儿,2009年上市银行仍然实现了15%的净利润增长。2010年,预计有3家上市银行的年利润超过千亿元,银行板块的利润将达到大约7000亿元,占到A股总和的43%,换而言之,除了银行之外的所有板块利润加在一起,也不过比银行的利润多了1/3。
比行业赚钱更重要的是,行业中的每家公司在大赚其钱。201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中净资产收益率(ROE)最高的为25.9%,最低的也有18.3%,而整个银行板块的ROE超过任何一个A股的一级行业。银行业的幸福指数,是其他行业根本无法比拟的。
我们还观测了7个国家和地区的36家银行从1996年以来共计432个年度ROE数据样本,只有42个样本高于20%,而后者是目前中资银行的平均ROE水平。
高利润的源头
不过这种幸福生活看起来有些畸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导我们说:“只有职能资本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则小于平均利润。”是什么给了中国银行业这么高的盈利能力?是卓越的管理能力吗?貌似不太像,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银行ROE平均为15%左右,按理说中资银行仍处在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历史阶段,没有超越老师的资本。是廉价的劳动力吗?可是中国的其他行业同样可以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是严格的进入管制吗?应该有一部分归因于此。中国早已停发新的银行牌照,这么大的国家,只有十几家主要银行,竞争自然远谈不上充分。是利差管制吗?对,这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政府规定了银行存贷利差不能低于3%,这个行业中的任何一家企业只要不乱放贷款弄出太多不良,赚钱就是必然的!
中国处于资本深化阶段因此贷款需求旺盛?抱歉,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需求,再垄断如中国邮政同样会亏钱;但有了需求,如果没有垄断一样不会有超额利润,例如2009年高度繁荣的汽车行业ROE亦不过15%。
也就是说,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是构成银行高ROE的两大支柱。
笔者供职于银行时,曾听老领导感慨过一番:现在很多实业企业都经营得非常辛苦,只有银行还在追求人均利润今年30万元明年40万元。银行的日子真是太好过了!
老领导的这番话不是虚言,虽然去年曾为再融资折过一回腰,但这几年银行的生活总体上还是非常幸福的。优势逐步消减
市场上有些乐观的意见,罗织了很多银行高盈利将永续存在的逻辑。这些观点所忽视的是,银行业的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都在逐步瓦解之中。
诚然,新的银行业牌照早已无法获批,但信贷市场仍处于快速分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信贷市场主要由四大国有银行来供给,90年代市场竞争主体新增加了15家左右的中型股份制银行,而从2005年开始,超过百家的城市商业银行和难以计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迅速做大做强。从市场集中度指标来看,不论存款、贷款还是网点渠道,银行业的集中度都在持续下降。2011年,新一轮城商行又将掀起IPO浪潮,IPO完成之后这些城商行的规模扩张速度势必进一步加快。
先是中型股份制银行后是城商行快速扩张导致行业日益分散,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学逻辑是,当一个行业由于行政垄断而存在着高ROE,社会资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对该领域进行股权投资。这种中小银行的产能扩张,一方面将降低长期以来均衡的存贷利差水平,另一方面将强化对客户经理等重要人力资源的竞争,而这两个方面都会在长期内削弱行业的ROE。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而这会造成中资银行存贷利差的必然下降。市场的乐观观点将中资银行的存贷利差与美国或者某些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进行比较,这种做法是片面而错误的。事实上,经营不同客户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指标组合。例如,从事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会表现出高净息差高不良生成率偏低的资本占用,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会表现为高净息差高不良生成率高资本占用,消费贷款则拥有高净息差高不良生成率偏低的资本占用组合,而发放大型企业贷款,财务指标会体现为低净息差低不良生成率低资本占用。中资银行的主要投放对象是大中型企业贷款,而美国银行业投放的主要是高风险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消费贷款。如果将两者的净息差进行片面的直接对比,这种鸡同鸭讲的对比法很难得出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之后中资银行将再也找不到像过去大中型企业存贷款那么容易赚钱的业务了!大型企业贷款其实是最受益于存贷利差保护的,同样也将是利率市场化之后受冲击最大的业务品种。从长期趋势看,银行目前战略转型的努力,其实都只能降低未来ROE的降幅,而无法进一步提高ROE水平。
都说小企业贷款好,为何目前很多银行其实毫无动力开拓小企业业务?因为目前小企业业务根本不如对公贷款那么赚钱。某家大银行的上海分行500多人的信贷员队伍支撑起了1800亿元的信贷规模,人均信贷规模3.3亿元,3个百分点的存贷利差意味着一个信贷员能够创造1000万元的毛利润。相比之下,小企业贷款业务框架下,信贷员人均管户平均30家,户均余额200万元,人均贷款余额只有6000万元,即使存贷利差能够达到5个百分点,人均毛利润也只有300万元。
另外,强劲的信贷需求是否会逆转呢?答案是完全可能。当前的贷款稀缺只是一个历史现象。事实上,10年前我们还清楚记得银行经历的是“贷款难”。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结构确实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直接融资被严格限制的背景下,重工业化+城市化+低劳动力成本支持的国际化都推动了信贷需求的快速增长。但未来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会对信贷需求产生显著挑战: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成为信贷的有效替代品,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致的资本回报率下降也将对信贷需求产生永久性的负面冲击。
当银行业从一个需求强劲的行政垄断行业,逐步过渡为一个需求有限的垄断竞争行业,银行的幸福生活就行将结束。当然,回归平凡的银行业依然会有较好的生存状况,只不过从盈利能力上来说将无法再延续当前的优势地位。幸福生活渐行渐远的银行,也许会有些失落,但其实会生存得更加健康。这种健康,既体现为银行盈利与社会平均水平相适应,又体现为银行内盈利能力差异化程度加大因而将形成更为有效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更体现为银行在传统对公业务这个“金饭碗”被打破后经营模式将更为多元化,由此形成的层次更丰富的间接融资体系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更有效的推动。
2005年以来,几乎每家银行赚钱赚得都很给力。目前已上市的15家银行(不包括农行),在2005年实现的净利润合计是1431亿元,2009年这个数字达到44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32.6%。金融危机这么大的事儿,2009年上市银行仍然实现了15%的净利润增长。2010年,预计有3家上市银行的年利润超过千亿元,银行板块的利润将达到大约7000亿元,占到A股总和的43%,换而言之,除了银行之外的所有板块利润加在一起,也不过比银行的利润多了1/3。
比行业赚钱更重要的是,行业中的每家公司在大赚其钱。201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中净资产收益率(ROE)最高的为25.9%,最低的也有18.3%,而整个银行板块的ROE超过任何一个A股的一级行业。银行业的幸福指数,是其他行业根本无法比拟的。
我们还观测了7个国家和地区的36家银行从1996年以来共计432个年度ROE数据样本,只有42个样本高于20%,而后者是目前中资银行的平均ROE水平。
高利润的源头
不过这种幸福生活看起来有些畸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导我们说:“只有职能资本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则小于平均利润。”是什么给了中国银行业这么高的盈利能力?是卓越的管理能力吗?貌似不太像,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银行ROE平均为15%左右,按理说中资银行仍处在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历史阶段,没有超越老师的资本。是廉价的劳动力吗?可是中国的其他行业同样可以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是严格的进入管制吗?应该有一部分归因于此。中国早已停发新的银行牌照,这么大的国家,只有十几家主要银行,竞争自然远谈不上充分。是利差管制吗?对,这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政府规定了银行存贷利差不能低于3%,这个行业中的任何一家企业只要不乱放贷款弄出太多不良,赚钱就是必然的!
中国处于资本深化阶段因此贷款需求旺盛?抱歉,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需求,再垄断如中国邮政同样会亏钱;但有了需求,如果没有垄断一样不会有超额利润,例如2009年高度繁荣的汽车行业ROE亦不过15%。
也就是说,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是构成银行高ROE的两大支柱。
笔者供职于银行时,曾听老领导感慨过一番:现在很多实业企业都经营得非常辛苦,只有银行还在追求人均利润今年30万元明年40万元。银行的日子真是太好过了!
老领导的这番话不是虚言,虽然去年曾为再融资折过一回腰,但这几年银行的生活总体上还是非常幸福的。优势逐步消减
市场上有些乐观的意见,罗织了很多银行高盈利将永续存在的逻辑。这些观点所忽视的是,银行业的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都在逐步瓦解之中。
诚然,新的银行业牌照早已无法获批,但信贷市场仍处于快速分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信贷市场主要由四大国有银行来供给,90年代市场竞争主体新增加了15家左右的中型股份制银行,而从2005年开始,超过百家的城市商业银行和难以计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迅速做大做强。从市场集中度指标来看,不论存款、贷款还是网点渠道,银行业的集中度都在持续下降。2011年,新一轮城商行又将掀起IPO浪潮,IPO完成之后这些城商行的规模扩张速度势必进一步加快。
先是中型股份制银行后是城商行快速扩张导致行业日益分散,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学逻辑是,当一个行业由于行政垄断而存在着高ROE,社会资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对该领域进行股权投资。这种中小银行的产能扩张,一方面将降低长期以来均衡的存贷利差水平,另一方面将强化对客户经理等重要人力资源的竞争,而这两个方面都会在长期内削弱行业的ROE。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而这会造成中资银行存贷利差的必然下降。市场的乐观观点将中资银行的存贷利差与美国或者某些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进行比较,这种做法是片面而错误的。事实上,经营不同客户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指标组合。例如,从事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会表现出高净息差高不良生成率偏低的资本占用,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会表现为高净息差高不良生成率高资本占用,消费贷款则拥有高净息差高不良生成率偏低的资本占用组合,而发放大型企业贷款,财务指标会体现为低净息差低不良生成率低资本占用。中资银行的主要投放对象是大中型企业贷款,而美国银行业投放的主要是高风险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消费贷款。如果将两者的净息差进行片面的直接对比,这种鸡同鸭讲的对比法很难得出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之后中资银行将再也找不到像过去大中型企业存贷款那么容易赚钱的业务了!大型企业贷款其实是最受益于存贷利差保护的,同样也将是利率市场化之后受冲击最大的业务品种。从长期趋势看,银行目前战略转型的努力,其实都只能降低未来ROE的降幅,而无法进一步提高ROE水平。
都说小企业贷款好,为何目前很多银行其实毫无动力开拓小企业业务?因为目前小企业业务根本不如对公贷款那么赚钱。某家大银行的上海分行500多人的信贷员队伍支撑起了1800亿元的信贷规模,人均信贷规模3.3亿元,3个百分点的存贷利差意味着一个信贷员能够创造1000万元的毛利润。相比之下,小企业贷款业务框架下,信贷员人均管户平均30家,户均余额200万元,人均贷款余额只有6000万元,即使存贷利差能够达到5个百分点,人均毛利润也只有300万元。
另外,强劲的信贷需求是否会逆转呢?答案是完全可能。当前的贷款稀缺只是一个历史现象。事实上,10年前我们还清楚记得银行经历的是“贷款难”。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结构确实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直接融资被严格限制的背景下,重工业化+城市化+低劳动力成本支持的国际化都推动了信贷需求的快速增长。但未来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会对信贷需求产生显著挑战: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成为信贷的有效替代品,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致的资本回报率下降也将对信贷需求产生永久性的负面冲击。
当银行业从一个需求强劲的行政垄断行业,逐步过渡为一个需求有限的垄断竞争行业,银行的幸福生活就行将结束。当然,回归平凡的银行业依然会有较好的生存状况,只不过从盈利能力上来说将无法再延续当前的优势地位。幸福生活渐行渐远的银行,也许会有些失落,但其实会生存得更加健康。这种健康,既体现为银行盈利与社会平均水平相适应,又体现为银行内盈利能力差异化程度加大因而将形成更为有效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更体现为银行在传统对公业务这个“金饭碗”被打破后经营模式将更为多元化,由此形成的层次更丰富的间接融资体系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更有效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