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半仙的酒酿草药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iu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酒的人们还未喝海半仙的酒之前,光是闻一闻他酿的酒,差不多就醉眼迷离了。海半仙酿酒坊在诸暨同山镇最偏僻的冷巷,四里八乡无须问道于野,只须闻着酒香寻踪而至。
  酿酒多半世家出身,没有三代以上的家族酿酒史,谁也不敢放言能酿酒。海半仙的老爹不酿酒,爷爷不酿酒,上溯五代差不多滴酒不沾。到了海半仙这里,他生下吃的开口奶是筷头滴下的一滴酒,第二口才是母亲的初乳。酒的血液自此随初乳浸入他的血液,一生与醇醪为伍。
  追根溯史很简单,海半仙的外公酿酒。
  外公生了三个女儿,无男丁。海半仙的母亲最得外公宠爱,一手令人叫绝的酿酒手艺毫无悬念落到了唯一的男孙小海身上。
  外公最拿手的是高粱粟米烧。
  小海是伴着酒缸里令人愉悦的酒花酝酿的哔剥声长大的。他看外公和伙计们光着淌汗的膀子,将高粱粉碎,配料,蒸煮,糊化,冷却,拌醅,入窖发酵……当酒花在酒缸里一朵朵一簇簇开放,酒缸壁摸起来像夏日初阳一样有轻微的烫热,就是蒸酒的辰光了。掐酒头去酒尾,剩下来的就是上好的高粱粟米烧。
  他童年的小脑袋比记九九口诀表还牢地记住了酿酒的每一流程。人们喝着外公酿的酒,红光满面气壮山河,能做平时不敢做的事,能说平时不敢说的话。小海想,酒真是个好东西啊,酿酒真是了不起啊。
  自吃第一口开口酒开始,小海再未尝过一滴酒。九岁那年,小海趁着酒坊无人,偷酒喝。第一口辛辣火烫,他扔掉酒勺就走。走到门口,甘香醇厚的口味涌上喉頭,往四肢百骸散发开去,唤醒了他初生之时潜伏在身体最深处的开口酒。小海返身喝了第二口,第三口……那晚家人发现他醉倒在酒缸边,蜷成一团。
  外公叹气说,本来想等孩子舌苔成熟到能精确品出酒味时,方教他酿酒品酒。
  自此酿酒成了小海的不二职业选择。当然那时只限于私塾放学后的辰光,给外公搭把手,拌拌酒曲,翻翻酒缸,静寂的月夜听酒花开……
  十八岁那年小海正式成了海半仙。
  外公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拜师宴,祭拜酒神仪狄,虔诚地向远古酒神三跪六拜,祈祷男孙成为一名出色的酿酒师。
  海半仙用了整整十二年,才学到了外公百分之八十的手艺,其间遭受了外公屡次毫不留情的责骂以至鞭笞,做坏了十七缸酒—第十八缸酒才赢得外公舒展的眉眼和微微的颌首。
  余下的百分之二十的手艺—外公临死前把一本纸质发黄卷边的书放到他手上。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器必洁,工必细……
  那一年,日本鬼子像蝗虫一样飞进同山镇,整个同山镇的上空飘着日本膏药旗。海半仙很不喜欢它比自家的酒旗还招摇。
  没等他喜不喜欢,那个叫大岛的鬼子头上门来了,指着酒缸,笑着对海半仙说,这酒一定比他老家兵库县滩五乡的清酒要差得多,不信他们比一比酒量。
  海半仙本来想说我们的同山酒是你们清酒的祖师爷,可他想了想说好吧。
  酿酒坊从来只开半排的排门,这天全部卸下,门前一字儿排开十二坛酒。晌午时分,一队迈着整齐划一的高脚靴的日本鬼子,规规矩矩地站在酿酒坊门前。大岛穿的是有花纹的蓝色和服。
  大岛先是让一条狗吃了沾酒的肉骨头,再让一只猫吃了沾酒的鱼,半个时辰后大岛说开酒。
  这天海半仙和大岛喝得很痛快。他们边喝边聊,唱戏听音乐。海半仙唱的是绍兴莲花落,声音像攻城略地一样高昂悲凉。大岛吹的是尺八,鬼叫一样呜呜响。海半仙没告诉大岛,这根竹制玩意儿也是中国唐朝传到日本的。
  同山镇的人们远远看着这两个人,用杀人的眼神,一次次杀向给大岛不停倒酒的海半仙。
  后来大岛红着脸颊对门外的士兵招了招手,让他们也喝。黄昏来临前,大岛带着这些像被风吹歪的竹林一样的日本兵,摇摇晃晃离开酿酒坊。
  人们都以为当天夜里日本鬼子会死于醉酒,可没有。过了两天大岛又来了,带来了五名美貌的歌伎。他们边喝边唱边跳,快活得像过节。
  同山镇人们的眼神差不多快变成炸药了。
  十天后,驻扎同山镇的大岛连去附近一个村子扫荡。在进入村口之前,他们忽然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掌推了一把,一个个口吐白沫倒地。谁也救不了谁,眼睁睁看着彼此像一条条扔上岸的鱼,吐尽最后一口白沫而死。
  日军的后续部队没有机会报复,因为很快同山镇最有钱的沈老爷家的收音机里,吱吱嘎嘎地响起了天皇投降诏书……
  本来要拿眼神杀死海半仙的人们,涌到酿酒坊,问鬼子怎么突然死翘翘了。海半仙笑笑说,很久以前外公上山采酒酿药草时,发现了一味奇特药草,这种药草拌入高粱,酿出来的酒醇美至极,外公刚开始欣喜不已,后来品出了怪异,他试着浸泡肉骨头喂狗。那狗越吃越上瘾,十天后暴毙。外公自此警觉,从此代代相传不得采撷此药草—海半仙从鬼子踏进同山镇的那一天,就上山找这药草。
  海半仙七十岁生日刚过,忽然宣称不再酿酒。海半仙漫长而有滋味地喝了口酒,道出个中缘由。外公原本打算让他十八岁酿酒,他却九岁爬酒灶。人这一生啊,命中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当初他提前入行,该酿的都酿了,该醉的也醉了。倘是再霸着酒灶不放,只怕是,醇酒都会酿成酸醋了。
其他文献
在2700米的高空,飞行员杜宾被甩出机舱之外,仅仅靠着一根尼龙绳缆系住生命,最终死里逃生安全着陆。高空遇险,被甩在机舱之外  12月的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再也没有比这样的天气更适合飞行的了。上午11时,34岁的空军飞行员杜宾和他的搭档──33岁的皮尔斯,登上一架美国空军所有的双引擎“U-21”小型运输机,机上装载着重要的军火,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将这些危险物资从新泽西州的莫里斯镇运到马里兰州的军
期刊
1  隋唐时期,马周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靠寄居在亲戚家长大。  童年的苦难经历令马周刻骨铭心,他立志奋发图强,改变自己的命运。马周知道,穷人家的孩子要想翻身,唯一的出路就是拼命地读书。为此,他夜以继日地攻读诗书,不到二十岁便学富五车,胸有甲兵。可是,马周生性狂放不羁,又有些恃才傲物,周围的人都不太喜欢他,因而一直郁郁不得志。  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谋得了一个职位,然而他并不
期刊
铁宝亭是北京前门外廊房二条德源兴珠宝店的经理,他在珠宝经营中积累了巨额财富,使中华珠宝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是民国时期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珠宝业巨头,人称“翡翠大王铁百万”。铁百万不仅极具商业头脑,而且不乏民族气节。  清末民初,逊位清帝溥仪入不敷出,便以大批宫藏珠宝作抵押,向外国各大银行借款。因其到期无力还款,所抵押的珠宝就成了“死当”。这些银行为了及时收回本息,便秘密对外出售这些珍宝。铁百万为了不使那
期刊
曹魏代汉,曹操并未称帝。而晋代曹魏,司马懿也同样没有称帝,直到司马家第三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才代魏称帝。而司马懿垂暮之年发动的高平陵政变,给司马家代魏打下了最坚实的政治与军事基础。  1. 司马懿发难  正始十年( 249年)正月初六,魏帝曹芳按照惯例到高平陵(今河南洛阳东南)祭扫魏明帝曹的陵墓。曹爽集团几乎是倾巢而出。曹爽与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都随驾前往。  曹爽集团中的
期刊
薛仁贵成名那年,31岁。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发动远征高句丽之战,平民薛仁贵主动找到将军张士贵请战,于是,平民薛仁贵变成士兵薛仁贵。  从军之前,薛仁贵已经穷困潦倒。尽管他是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后人,但到他父亲那一辈,家里的日子已经很困窘,到了他这一辈,日子更加惨淡。  百无聊赖的薛仁贵,成天琢磨着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甚至想到搬迁祖坟,给自己转运。这时,妻子说了一句话:“皇上将要远征高句丽,你有一身
期刊
一、卖唱女结缘皇子  刘娥是在成都华阳出生的,是普通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她进入赵恒的视线是在北宋首都开封,原因是皇子赵恒派人到民间物色美女,正好碰见了15岁的刘娥。  当时刘娥在京城的街头卖唱,伴奏的乐器是一只鼓。赵恒很快被刘娥给迷住了。  然而,那时候刘娥已经结婚了,老公是一个银匠,名叫龚美。而且,就是这个龚美带着她从华阳流浪到了开封。  此事被赵恒的奶妈秦国夫人听说之后,她觉得刘娥这样的身世和经
期刊
清朝的紫禁城,每天晚上八点,西一长街会有更声响起,这更声是告诉宫里的太监,没事的都赶紧撤了,慈禧准备睡觉了,宫门要上锁了。如果你慢了一步,没出去,那就很难办了,因为宫门上锁后,钥匙就成了未来几个小时内全皇宫最重要的物品,由太监总管李莲英保存。如果你出去晚了,就要去请示他,写一篇文章说明为什么慢了一步,记录在档……要是哪个太监慢了一次,以后就没法混了,所以这一条慢慢就成了宫廷禁令。  这时,前一天晚
期刊
乾隆皇帝弘历第一次南巡时未带后宫,在南京歇马时也是勤于政事、倾听民声、办理诉讼,果断惩处了江南一批贪官污吏,其中就包括松江知府。江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纷纷涌入南京献上贡奉,乾隆很是感动,当他品尝了松江厨师陈知味奉的四鳃鲈鱼时,不禁大加赞赏,封四鳃鲈鱼为“江南第一名鱼”,封陈知味为御厨,带回宫中侍奉。  乾隆回宫后,调年近四旬的清官蔡长云出任松江知府。蔡长云刚到任就遭遇天灾,数月阴雨连绵,天寒如冬,
期刊
诗圣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据说,杜甫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他的诗中和酒有关的占21%,比李白还多。但是这么伟大的诗人,40岁之前的诗没有几首。杜甫活到58岁就去世了,如果他20岁开始写诗,40岁到58岁,只有18年,至于前20年,那个更年轻的,更爱喝酒的,也更洒脱的杜甫,我们几乎无从得知。  李白也好不到哪里去。唐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
期刊
一座手工作坊的逆袭  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它在清代被详细描述,是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一位叫做张诚的法国传教士写道:“它(养心殿)包括当中的正殿和两翼的配殿。正殿朝南,有一大厅和两大间耳房,一边一间。正厅前留有约十五宽的走廊,仅有粗大木柱承顶,木工精细,雕梁画栋……”后面张诚笔锋一转,“我们进入左手一间,看见里面满是画匠、雕刻匠、油漆匠”。最后张诚描述道:“一部分屋宇是供工匠们使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