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4岁的李泽怀,至今仍然保存着一沓上访材料。
20年来,这些曾经出自他手、如今压在箱底的“状纸”,记载了黔江区冯家街道(原冯家镇)渔滩社区(原渔滩村)4000余名群众的心结。
谈起群众的上访之路,这个村里的“笔杆子”略显不好意思:“过去穷,矛盾多,我帮群众写了很多‘状纸’。实事求是地说,渔滩穷不穷,关键看共产党和老百姓有没有‘鱼水情’。”
这事,要从黔江区渔滩水电站的修建说起。
淹地生民怨
渔滩,武陵山间、阿蓬江畔一处土家族聚居地,因湍流险滩宜渔而得名。
1986年,黔江渔滩水电站开建。一下子,险滩变平湖,渔滩村大量农田被淹。
为了修水电站,如今69岁的万书毛,当年不仅亲眼看着自家3亩多肥田被淹,还跟村民一起出船为电站采砂、运砂。
“电站,可以说是靠我们群众人堆肩扛建起来的。”冯家街道党工委書记唐洪芳说。
1990年,渔滩水电站建成发电,黔江电力紧缺得以缓解。
但是,万书毛却开始为生活犯难。
“我们全家6口人,人均仅剩不足半亩地。当初政府说在电站或者新建一个水泥厂给我们居民安排工作的承诺,也没有了下文。家门口守着个电站,村里用电却比县城还要贵!”万书毛心里积累起很多怨气。
有怨气的不仅是万书毛。
“那时候有一首顺口溜道出了我们普通群众的心声。”退休教师李泽怀说,“自从电站一修起,肥沃土地被水淹,出行道路被阻断。补偿低、生计艰,背井离乡打工难。水位高、过江难,赶集干活靠坐船。”
生活还要继续,困难该如何解决?
一些群众选择了上访,并且人数越来越多。
冯家街道一些干部,至今仍对1996年那次群众集访事件记忆犹新。
上千名满脸怒气的渔滩群众冲进镇政府,把政府食堂的锅都给掀了。
“冲突过后,群众仍然无处诉苦,只能拿着上访材料往更高一级政府去上访。”李泽怀说。
矛盾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难以解决。
江,还是那条阿蓬江,上涨的江水却让渔滩变成了一个“孤岛”。
没路,老百姓走不出去,日子越过越穷;群众冷嘲热讽,干部不愿下来,“到处是鸡屎牛粪伸不了脚”。
在干部眼里,渔滩是不愿碰、不敢接的“老大难村”“马蜂窝村”;在群众眼里,干部不干实事,村民卖菜都不愿意卖给干部。
渐渐地,干群间的心路也堵了。
寻回信任感
如何解开这个疙瘩?
2003年前后,老渔滩人黄正权担任村党总支书记。
“我们先承认自己错了,然后挨家挨户沉下去听骂声。”黄正权说。
很快,黄正权带着村干部一家一户走访,了解群众需求和困难,并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将每月赶集日设定为接待日,对群众的意见逐一办理,共性问题张榜公示,请党员和居民代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
但是,对于他们的主动,村民并不买账。
“正权,你家田地也被淹了,你来当这个干部,是不是得了好处?”
“我敢提意见么,提了你们也不当回事,没提还怕你们打击报复呢。”
…………
面对群众的不信任,黄正权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群众信任找回来。”
几年后,黔江区启动“五在五心”工程,提出“富裕在农家,让农民聚心;康居在农家,让农民舒心;知识在农家,让农民称心;保障在农家,让农民放心;和谐在农家,让农民安心”。
依托这个载体,已经由村改为社区的鱼滩找到了抓手。同时,针对社区干群矛盾仍然突出的问题,鱼滩社区提出建立民情调研会、联席碰头会、议事听证会、推进督查会、监督评议会“五会议事制度”和党群连心室、党群连心箱、干群连心卡“一室一箱一卡”制度。
很快,黄正权通过“民情调研会”了解到一个信息。
年过六旬的居民马顺福由于户口本遗失一直没能办下来,多年来一直在到处反映问题。
“过去我们群众日子不好过,他们干部不作为,我们当然会生气,所以与村干部闹了点矛盾,办户口本需要他们开证明材料,但就是拿不到,每次去人都不在。”马顺福说。
事情很小,原因也很简单,黄正权主动开好证明材料,并拉上当事干部,一起来到马顺福家里。
“老马,我们给你道歉来了,过去工作没做好。”黄正权说。
没多久,马顺福就拿到了户口本。
而很快又有村民发现,老张家孙女的读书问题解决了;独居老人刘成芝不但有人照顾了,而且每月还能领一些补贴……“经过努力,支持我们的群众多了,甩白眼的少了,客观反映情况的多了,不少人还开始主动找我们干部提建议了。”唐洪芳说。
干群心相通
有了群众支持,社区各项工作开始出现转机。
彼时,经社区干部多方努力,跨度150余米、总投资180万元的渔滩吊桥竣工通行,渔滩社区的百姓端着饭碗、敲着锣鼓,赶来参加通行仪式。
“赶集干活终于不用再坐船了!”李泽怀由衷感叹,湖泊变成了通途!
从2012年开始,社区党员干部又带头发展产业,1200亩桑园、300亩金银花、1000亩油茶以及140户养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相继涌现。
随后,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淹没区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陆续落地,渔滩百姓的生活得以改变。
在青山绿水间,社区出现了一幢幢风貌统一的两层小楼,“连心桥”下20公里环湖步道蜿蜒而去,半山半岛上,白粉墙、红窗棂、灰瓦檐,烟雨蒙蒙中,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画。
在这些变化里,万书毛的生活也迎来了改变。现在万书毛和老伴每月还能领到一笔养老金。“比养个儿子都强。”万书毛很是感慨。2016年春节,他托李泽怀写了一副对联——上联:黔永路致富路路路接城乡;下联:渔滩桥民心桥桥桥连百姓;横批:干群同心。
社区干部来拜年,万书毛将他们拉进屋里摆起了家常。
看着万书毛的变化,李泽怀同样很是感慨。
“过去他们上访,每年找我写的‘状纸’都要堆成堆。现在他们致富了,又开始找我写对联了——现在不管写多少对联,我都乐意。”
“鱼滩社区发展的背后,关键在于党的建设。穷则弱在党建,脱离群众,干部做好事也难以讨好;富则强在党建,密切联系群众,基层党组织就是战斗堡垒。”唐洪芳说。
20年来,这些曾经出自他手、如今压在箱底的“状纸”,记载了黔江区冯家街道(原冯家镇)渔滩社区(原渔滩村)4000余名群众的心结。
谈起群众的上访之路,这个村里的“笔杆子”略显不好意思:“过去穷,矛盾多,我帮群众写了很多‘状纸’。实事求是地说,渔滩穷不穷,关键看共产党和老百姓有没有‘鱼水情’。”
这事,要从黔江区渔滩水电站的修建说起。
淹地生民怨
渔滩,武陵山间、阿蓬江畔一处土家族聚居地,因湍流险滩宜渔而得名。
1986年,黔江渔滩水电站开建。一下子,险滩变平湖,渔滩村大量农田被淹。
为了修水电站,如今69岁的万书毛,当年不仅亲眼看着自家3亩多肥田被淹,还跟村民一起出船为电站采砂、运砂。
“电站,可以说是靠我们群众人堆肩扛建起来的。”冯家街道党工委書记唐洪芳说。
1990年,渔滩水电站建成发电,黔江电力紧缺得以缓解。
但是,万书毛却开始为生活犯难。
“我们全家6口人,人均仅剩不足半亩地。当初政府说在电站或者新建一个水泥厂给我们居民安排工作的承诺,也没有了下文。家门口守着个电站,村里用电却比县城还要贵!”万书毛心里积累起很多怨气。
有怨气的不仅是万书毛。
“那时候有一首顺口溜道出了我们普通群众的心声。”退休教师李泽怀说,“自从电站一修起,肥沃土地被水淹,出行道路被阻断。补偿低、生计艰,背井离乡打工难。水位高、过江难,赶集干活靠坐船。”
生活还要继续,困难该如何解决?
一些群众选择了上访,并且人数越来越多。
冯家街道一些干部,至今仍对1996年那次群众集访事件记忆犹新。
上千名满脸怒气的渔滩群众冲进镇政府,把政府食堂的锅都给掀了。
“冲突过后,群众仍然无处诉苦,只能拿着上访材料往更高一级政府去上访。”李泽怀说。
矛盾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难以解决。
江,还是那条阿蓬江,上涨的江水却让渔滩变成了一个“孤岛”。
没路,老百姓走不出去,日子越过越穷;群众冷嘲热讽,干部不愿下来,“到处是鸡屎牛粪伸不了脚”。
在干部眼里,渔滩是不愿碰、不敢接的“老大难村”“马蜂窝村”;在群众眼里,干部不干实事,村民卖菜都不愿意卖给干部。
渐渐地,干群间的心路也堵了。
寻回信任感
如何解开这个疙瘩?
2003年前后,老渔滩人黄正权担任村党总支书记。
“我们先承认自己错了,然后挨家挨户沉下去听骂声。”黄正权说。
很快,黄正权带着村干部一家一户走访,了解群众需求和困难,并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将每月赶集日设定为接待日,对群众的意见逐一办理,共性问题张榜公示,请党员和居民代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
但是,对于他们的主动,村民并不买账。
“正权,你家田地也被淹了,你来当这个干部,是不是得了好处?”
“我敢提意见么,提了你们也不当回事,没提还怕你们打击报复呢。”
…………
面对群众的不信任,黄正权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群众信任找回来。”
几年后,黔江区启动“五在五心”工程,提出“富裕在农家,让农民聚心;康居在农家,让农民舒心;知识在农家,让农民称心;保障在农家,让农民放心;和谐在农家,让农民安心”。
依托这个载体,已经由村改为社区的鱼滩找到了抓手。同时,针对社区干群矛盾仍然突出的问题,鱼滩社区提出建立民情调研会、联席碰头会、议事听证会、推进督查会、监督评议会“五会议事制度”和党群连心室、党群连心箱、干群连心卡“一室一箱一卡”制度。
很快,黄正权通过“民情调研会”了解到一个信息。
年过六旬的居民马顺福由于户口本遗失一直没能办下来,多年来一直在到处反映问题。
“过去我们群众日子不好过,他们干部不作为,我们当然会生气,所以与村干部闹了点矛盾,办户口本需要他们开证明材料,但就是拿不到,每次去人都不在。”马顺福说。
事情很小,原因也很简单,黄正权主动开好证明材料,并拉上当事干部,一起来到马顺福家里。
“老马,我们给你道歉来了,过去工作没做好。”黄正权说。
没多久,马顺福就拿到了户口本。
而很快又有村民发现,老张家孙女的读书问题解决了;独居老人刘成芝不但有人照顾了,而且每月还能领一些补贴……“经过努力,支持我们的群众多了,甩白眼的少了,客观反映情况的多了,不少人还开始主动找我们干部提建议了。”唐洪芳说。
干群心相通
有了群众支持,社区各项工作开始出现转机。
彼时,经社区干部多方努力,跨度150余米、总投资180万元的渔滩吊桥竣工通行,渔滩社区的百姓端着饭碗、敲着锣鼓,赶来参加通行仪式。
“赶集干活终于不用再坐船了!”李泽怀由衷感叹,湖泊变成了通途!
从2012年开始,社区党员干部又带头发展产业,1200亩桑园、300亩金银花、1000亩油茶以及140户养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相继涌现。
随后,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淹没区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陆续落地,渔滩百姓的生活得以改变。
在青山绿水间,社区出现了一幢幢风貌统一的两层小楼,“连心桥”下20公里环湖步道蜿蜒而去,半山半岛上,白粉墙、红窗棂、灰瓦檐,烟雨蒙蒙中,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画。
在这些变化里,万书毛的生活也迎来了改变。现在万书毛和老伴每月还能领到一笔养老金。“比养个儿子都强。”万书毛很是感慨。2016年春节,他托李泽怀写了一副对联——上联:黔永路致富路路路接城乡;下联:渔滩桥民心桥桥桥连百姓;横批:干群同心。
社区干部来拜年,万书毛将他们拉进屋里摆起了家常。
看着万书毛的变化,李泽怀同样很是感慨。
“过去他们上访,每年找我写的‘状纸’都要堆成堆。现在他们致富了,又开始找我写对联了——现在不管写多少对联,我都乐意。”
“鱼滩社区发展的背后,关键在于党的建设。穷则弱在党建,脱离群众,干部做好事也难以讨好;富则强在党建,密切联系群众,基层党组织就是战斗堡垒。”唐洪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