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娄塘:爱国奋进 劳动自强

来源 :学生导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inle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疁城北疆,古镇娄塘,桃溪湖畔,百年新校。”在上海嘉定的最北部,有这样一所一步一景、彰显着江南书院特色的学校——嘉定区娄塘学校。这是一所由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原娄塘小学和创建于1945年的原中光中学初中部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百年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红色基因,在娄塘学子心中根植,不断地传承发扬。
  江南书院 百年校园传承桃溪文化
  娄塘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据传,明代时西大街娄塘河边种了许多桃树柳树,文人墨客在河边题诗写词,兴起之时就为娄塘起了个雅名——桃溪。
  娄塘学校合并前,中光中学的前身私立中光初级中学,校址在娄塘镇北,由潘指行等爱国人士于1945年赞助筹建。创办之初,学校条件简陋,仅有两间平房与自制凳子,但校名“中光”二字,寄寓了创办者希冀“中国光复”、“中兴之光”的爱国深意。1956年,中光中学由私立改为公立,并更名为娄塘中学。党和政府领导对这所从硝烟中走来的学校给予了很大支持,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改造校园。2006年6月,两校合并,正式更名为嘉定区娄塘学校。
  学校在对办学历史、文化渊源梳理的基础上,以古镇“桃溪”文化为基调,构建了一所生机盎然的现代“园林”式校园。这里满目葱翠,春有白樱粉桃争艳,秋有红枫金桂交映,夏时四片紫藤架郁郁葱葱,还有鹅群等动物于水塘嬉戏。“爱满桃溪”四个大字,更是镌刻于一块校中巨石上,在阳光下折射着醒目的颜色。
  从简陋校舍到如今焕然一新、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娄塘学校走过了中间的百年时光。在王志荣校长的牵头指挥下,学校恪守“崇实求严”的校训,着力建设“博学、省己、笃行”的教师队伍,努力培养“诚实、正直、博学、达礼”的暖阳学子,逐步形成了富有江南书院特色的桃溪文化。
  纪念石碑 血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娄塘学校内坐落着一块宽约4米,高约1米的乳白色纪念碑——“新四军江抗娄塘游击队纪念碑”。十几年来,这块石碑见证着学校每年的少先队入队入团仪式、六年级换戴大红领巾等活动。每年的清明节,娄塘学子都会在这里献上鲜花,缅怀和追忆逝去的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这片土地上曾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队伍“嘉定青年抗日救国团”,也是娄塘游击队的前身。当新四军东进江南时,娄塘游击队团结娄塘地区的进步人士,武装本地区的工农兄弟,夜袭巡逻日军、在城东北门外袭扰驻城日伪军、割断日伪军用电线、焚烧公路桥梁等,与日本侵略军、伪政府、土匪等恶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使日伪军龟缩于城,不敢轻易横行乡里。江抗主力抵达娄塘后,娄塘游击队曾在娄塘中学(当年的镇西操场)召开各界民众欢迎江抗东进大会,开展募捐,慰问江抗。
  1939年8月,敌军围剿娄塘游击队时,游击队的队长王波因脚伤行走困难,命令队员先行西撤转移文件,自己则留下来阻击敌人。经过激烈斗争,寡不敌众的王波最终被敌伪军抓获,被押至娄塘镇大井塘,在遭受严刑拷打后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最后英勇就义,时年31岁。
  “江抗娄塘游击队纪念碑”的碑名,由当年娄塘游击队副队长谭继诚题写。作为嘉定“四史”主题教育红色旅游线路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支在娄塘学校党支部领导下成立的“师生红色讲解员队伍”,在这里肩负起了讲述红色故事的任务。在周末或者假期,讲解员为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进行义务志愿讲解,让参观者感受抗战时期游击队艰苦的环境,感叹取得的辉煌战绩,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学习“四史” 劳动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在烈士纪念日公祭、抗战胜利日等日子,娄塘学校的学生总会聚集在江抗娄塘游击队纪念碑前,举行瞻仰纪念活动。除此外,学校还会组织课堂、社区等各种资源,深入推进“四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除了课程研讨、视频学习,娄塘学校还曾开展“行走中的古镇史”小队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过小东街的纪念坊、麻石路、印氏住宅,回眸一段战争史、生活史和文化史,深刻感受历史情怀和人文底蕴。学生们还走近了军烈属,倾听革命烈士的故事,深切感受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先辈们的浴血奋斗,充分学习不怕苦、不畏难的奋斗精神。
  “暖阳教育”是王志荣校长传承性提出的娄塘办学理念。“‘暖’是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的准则和参照,‘阳’是构建阳光校园、培养阳光学子、建设阳光教师队伍。”王志荣校长如是说。传承先辈们艰苦拼搏、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实施“理论+实践+评价+拓展延伸”的劳动教育课程,培育全面发展的“暖阳学子”,成为了娄塘的一个鲜明特色。
  王志荣校长介绍,立足实际与“食娄塘”古镇的地域文化特点,娄塘学校确立了以“食文化”为突破口的特色发展项目,将“食文化”课程化、体系化,在传承发展“食娄塘”非遗传统技艺的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将“自食其力”及“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根植于心,厚植家国情怀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舉、全面发展的人。
  “求索自强,成就栋梁,奋飞桃溪——奋飞桃溪!”正如悠扬的校歌所唱,从艰苦岁月和红色史迹中走来的娄塘,在新时代党的领导下,正以崭新的面貌和气魄,发扬“勤、信、博、和”的校风,培育奋飞勇进、斗志昂扬、自强不息的时代新人。
其他文献
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已经远行将近10个月的祝融号火星车,如今正式开启在这颗遥远而神秘星球上巡视探测的“日日夜夜”……  等等,火星的一天一夜,和地球一樣是24小时吗?凭直觉好像不是。那么,火星上的一天和地球上的一天,“时差”究竟差多少?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了我国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多层次需求,又从市场特征和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义务角度分析了我国幼儿教育的供给模式,以期有助于厘清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阶段目标。  [关键词]幼儿教育;多层次需求;供给模式;公共服务
期刊
本报讯:近日,在离国际饭店700米之遥的市工人文化宫内的上海工匠馆,民办明珠中学的24位学生根据“上海的第一座摩天大厦”“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豆腐里打洞”“中国最高楼”“老建筑重获新生”等五个线索指引,在其中找寻线索背后的上海城市建“匠”故事,挖掘城市建“匠”的“闪光点”,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刚才的参观中,我注意到馆中陈列着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物品有的现在仍发
期刊
近日,一场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思政课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附属松江泗泾实验学校礼堂上演,来自松江四中的师生们上演了一场皮影戏《李家训》。思政课与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相遇,又与学生们的真实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学生们直呼“过瘾”。  思政课堂正在发生变革  近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松江区第四中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附属松江泗泾实验学校共同签署“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相关文件,三校将
期刊
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最近我总是觉得很无助,对学习也不感兴趣,以前我的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最近看书也看不进去。我不是很想去上学了,每天都是妈妈催着我起床去读书,但我就是不想去了,我总觉得其他同学在排斥我。老师,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班主任也找我谈过,我知道老师们都很关心我,但我觉得说了他们也帮不了我。妈妈每天上班都很忙,我也不知道该和谁说,怎么说,所以我鼓起勇气给您写这封信。 
期刊
热爱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感觉?  是你一睁开眼,就因为马上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满心欢喜;是你把别人难以忍受的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是你觉得自己有价值;是你永远专注,永远精力充沛,時刻想把每一件小事做到尽善尽美。  如果说天赋是老天爷赏的一碗饭,那么热爱就是自己为自己打造的一个金饭碗。热爱,比天赋更重要。有所热爱,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它让我们睁眼迎接的每一天都变得更有价值。  人生漫漫,东来西往,唯有热
期刊
1.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IIC(融合创新课程部)12班的学生,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口语表达能力相对突出。学生在之前的授课中已学习和掌握健康和情绪相关词汇,能够用英语对自我情感进行简单表述,对于身心健康和情绪管理有一定的思考。该年龄层次的孩子逐渐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需要学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并进行有效沟通。  2.教学目标  《上海市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期刊
无论世界变得如何奢华,我还是喜欢俭省。这已经变得和金钱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只是一个习惯。但是人生有三件事你不能俭省。  第一件事是学习。学习是需要费用的,就算圣人孔子,答疑解惑也要收干肉为礼。学习费用支出的时候,和买卖其他货物略有不同。你不知道究竟能得到多少知识,这不单决定于老师的水平,也决定于你自己的状态。这在某种情况下就有点隔山买牛的味道,甚至比股票的风险还大。谁也不能保证你在付出了学费之后一定
期刊
世界上最瑰丽的创造、最奇妙的发明,回溯到最初是什么呢?或许是一个个略带点不可思議、略带点不能理解的“幻想”。人类丰富的想象力种下了科学的种子,而将幻想凝结成现实,让科学开花的却是大胆的实践、勇敢的创造和坚韧的意志。就像今天创客故事的主人公,来自上海兰田中学的程堡,用自己的想象力,靠自己的实践和意志,在创客大道上快乐前行——  天马行空,设计太空垃圾清除计划  程堡是一个典型的男孩子,活泼好动。他喜
期刊
寒冬的清晨,天空像一张阴沉沉的脸,不露一丝暖阳。我穿着雨衣艰难地骑行在风雨中,路边一派清冷萧条。  寒风刺骨,不时有冷气从衣口钻进来。“阿嚏——”几根被打湿的刘海抖落,阻挡住我的视线。  忽然,“咣——”的一声打破了静谧,刚出小区的我不慎摔倒,撞击的疼痛让我一时难以起身,只能无助地坐在冷雨中。  路上匆匆经过的行人都只是瞥我一眼,弓着身,缩着脖子,继续赶路。偶尔有人停下脚步,一边对我指指点点,一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