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冰心的早期散文《往事》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母爱。其散文语言清丽隽永,纯净雅致,温婉精巧,自然天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冰心体”。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冰心散文 母爱 温柔 忧愁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冰心在其诗作《诗的女神》中,将她心目中的诗神的特点概括为:“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温柔、忧愁、含蓄,既是年轻的诗人心灵世界里诗神的特点,也是冰心早期散文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她早期的散文《往事》(一)中体现得最为集中。
一 抒情赏析
《往事》(一)是冰心在上世纪20年代初所记录的自己“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是作者回忆往事时“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的生活记忆。文中不仅荡漾着冰心清雅的语言风格,其恰到好处的情景交融也令人感佩。赏读这样的美文,读到的不只是醇美的文章,还有作者那颗冰晶般的心。在这篇500余字的短文里,处处流露着作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文心气格。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这平常的句子中透露着一种宁静,宁静得像莲花,也像莲下那一弘清水,这宁静中美好的感觉,就是家的感觉。正如卓如在《冰心全传》中所写:
“只有‘家’是人生的安慰,人生的快乐。她回到家里,屋子里暖香扑面,一切都笼罩在寂静里,母亲对着炉火,弟弟头枕在母亲的膝上睡着了。母亲温柔的爱,孩子天真极乐的睡眠,一天的愁烦,都驱出心头。”
这就是冰心心中温馨祥和的家。然而,却是有“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对于一个对家有着挚爱深情的女孩来说,多年的离家该会有怎样的眷恋与思念!在其自叙《我的父母之乡》中,冰心曾一往情深地写道:
“福建福州永远是我的故乡,虽然我不在那里生长,但它是我的父母之乡!”
而关于“父母之乡”,冰心在《繁星》中更以优美清丽之笔赞美道:
“清晓的江头,/白雾;/是江南天气,/雨儿来了——/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父母之乡!”
莲花之于冰心,是天生有缘的。1900年10月5日,夜幕笼罩大地,皎洁的月光下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月夜的沉静。祖父谢銮恩欣喜地说:园里今年第一次开了三蒂莲花,我们谢家今年添了三个女孩子,应了花瑞。多年之后,“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时,还“笑着和我说”起这件祥瑞之事。
而今,已是成年的冰心再一次看到了家中的莲花,心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半夜里“繁杂的雨声”,自是叫人无法安眠,加之早起浓阴的天,更让人“烦闷”。一夜“繁杂的雨”,让娇弱的白莲早早地谢了,只剩下凄美的“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然而,“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本该是多么地让人意外而欣喜。可对于此时年轻的冰心,心里却“仍是不适意”,这“不适意”也变得如这浓阴的雨天般,湿润润、雾地将人包裹,弥漫开去。而随着大雨倾盆落下,烦闷也愈加浓重,无以排遣。当她再向窗外看那朵红莲时,它“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风雨中的红莲,恰如一个漂泊在外的娇柔的女孩儿,虽坚强而饱满地绽开着,却也多需要一份呵护与关爱啊。——恰在此时此刻,“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是多么精到的情景相融啊!自出生之日起就与红莲结缘的女儿,刹时竟真地变成了那朵红莲,幸福地躲避在挺拔勇敢而慈怜的荷叶下面,母爱又一次为她支撑起一片没有风吹雨打的天空,母爱又一次将她包裹,将她遮蔽……。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比母亲一声温柔的呼唤更温暖,还有什么比母亲悉心的怜爱更体贴,还有谁比母亲更懂女儿的心事?于是,“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母爱的风雨不惊、柔韧刚强,再一次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在冰心全部的情感世界中,母亲始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冰心眼里的母亲“总是微笑地、和颜悦色地嘱咐指挥着一切”;母亲是“喜爱整洁的”;母亲“是个最‘无我’的人”。而“母亲的爱”在冰心的心里“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地移向光明”,冰心一生对母亲的爱与思念更是无处不在。当冰心在万里之外的异邦,读到母亲倾诉对女儿深切思念的信件时,她心如刀割,并因此酸楚地发出悲愿:“愿世界上自始至终就没有我,永减母亲的思念。”冰心最向往的,是能在温暖美满的家庭里,享受着充溢着天伦之乐的“浓福”。留学美国,嬉戏中,她童真般地对五岁的男孩说:“阿历,我要我的母亲”;在船上,“今夜没有海潮音,静极心绪忽起:倘若此时母亲也在这里……”;而她的那首《纸船》更是遥寄给母亲的大海般深情的思念。
于是,在短文的最后,冰心饱蘸着浓浓的深情抒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 《往事》(一之七)无论从语言到内容,从叙事到情感,无不充盈着这一风格。
二 抒情背景
《往事》(一)是冰心最重要的散文之一。它包括20个散文小品,用她自己的话说,“那都是我心版上的雪泥鸿爪,值得纪念,不记下可惜。”(《冰心散文选》自序)这一组散文的内容,正如作者在第一篇里所说的,是记录下了记忆的三个圆片:
“第一个厚的圆片是大海;海的西边,山的东边,我的生命树在那里萌芽生长,”这大致是对作者幼年在山东海边生活的回忆。
“第二个厚的圆片是绿阴;这一片里有许多生命表现的幽花,……有浓红的,有淡白的,有不可名色的……”这是作者对北京的回忆。
“第三个厚的圆片,不是大海,不是绿阴,是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作者年轻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某种不可名状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自然与人生所产生的领悟,或者是对世界的一些哲理性的认识。
但是,有一个差不多连贯的主题将这20个“圆片”连结起来。这个主题就是“爱的哲学”。这种“世界是爱”的幻想,是冰心经历“五四”落潮之后心灵无所寄托的体现,与当时部分知识青年共同的社会心理相合拍。作者以优美的文字造成浓郁的抒情氛围,宣扬着母爱和童贞,借以躲避自己“心中的风雨”。“爱的哲学”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对自然的爱。作者在散文中表现了“天赋的悲哀”与“心灵的寂寞”,而这种心理的结果就是趋向于自然。
《往事》(一)是冰心早期的作品。在“五四”新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影响下,年轻的作者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爱与自然,寻找人生的乐趣和慰籍,营造了一方爱与温柔的精神乐园。“创作总根于爱”,鲁迅的名言揭示了创作心理的一条普遍规律,这对冰心来说尤为贴切。冰心的创作以爱心为文心,其爱与温柔弥漫于《往事》(一)中。《往事》(一之七)着力歌颂母爱的无私、博大、永恒,作者感念母亲的挚爱,领悟生命哺育的真谛和价值,并给予了最真挚的表达。母爱之于冰心,意味着生命的源泉,力量的源泉,是一切爱的起点。在1946年抗战胜利后写作的散文《写给日本女性》中,冰心更是有力地直抒胸臆:
“母亲的爱是慈蔼的,是温柔的,是容忍的,是宽大的;但同时也是最严正的,最强烈的,最抵御的,最富有正义感的!”
三 抒情风格
冰心在她的《话说散文》中曾说:
“我说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
《往事》(一之七)所记录的,正是她时值年轻的22岁时“心版上的雪泥鸿爪”,那是一种寂寞惆怅时内心期待隐蔽的爱。
1 含蓄
冰心的散文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她在《诗的女神》一诗中,谈到她心目中诗神的特点是“欲语又停留”,这可以看做是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含蓄,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审美习惯,也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项美学要求。冰心同样也把含蓄作为自己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往事》(一之七)中,她没有把心之所想都直接倾诉出来,而是把全部感情凝聚在她所精心描绘的艺术形象或艺术画面里,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它深刻的内涵和悠远的余味。例如写“繁杂的雨”中自己烦闷、不适的心情,写那朵风雨中的红莲“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而此时“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作者把歌颂母爱的千言万语,寄托在这雨荷的图画里,因而读者从这幅图画所能感受到的,是比画面本身更广阔更丰富的情思。冰心对母亲的眷恋,对不宁的心绪,对“心中的雨点”,这种种情绪都不是诉诸直接的抒写,而是蕴含在形象鲜明的艺术画面里。这样,她的散文就创造了一种深沉、优美、洋溢着诗情的艺术意境,同时也焕发出极为动人的含蓄美。
2 空白
文本的创作空白是指在创作中作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读者留下的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空白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作为一种创作经验,创作空白使得文本存在着大量的意义空白。中国接受美学理论研究者金元浦指出:
“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义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
在《往事》(一之七)中,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多次为作品留下创作空白。例如“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一句话中隐含着时间的跨度与事件的变迁。“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看似平静的语言暗含了作者对故乡深情的怀恋,以致八年之后故乡生活的细节仍历历在目。“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郁的天,我觉着有些烦闷。”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为什么“烦闷”?何种原因造成了“不适”与“徘徊”?引人思索。“对屋里的母亲唤着,”母亲缘何偏偏此时呼唤女儿,是巧合吗?“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省略号中蕴含着作者由红莲到自身的联想,蕴含着对母爱无限温柔的体会与感激,蕴含着心绪由“不宁”到安宁的重要转折,蕴含着享受母爱的无边幸福。所有这一切,作者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读者解读文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3 语言
《往事》(一之七)写于1922年,当时白话文的写作虽然已经蔚然成风,但书写成功的并不很多。冰心以她独特的女性对语言的敏感,在语言表达的优美与流畅方面卓然超群。她的文字清丽隽永,纯净雅致,温婉精巧,自然天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冰心体”。在《往事》(一之七)中,她以片断的情思抒写了温柔幸福又晶莹美丽的回忆,短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浓浓温柔的抒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其情晶莹如雨,其爱清香如莲,其韵甘醇如酒,读来不觉动容,心中充满了感动。
参考文献:
[1] 马连儒、王凤海主编:《百家散文名作鉴赏》,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2] 冰心:《话说散文》,《人民文学》,1989年第5期。
[3] 王宝增:《创作空白论》,《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
[4]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张玲,女,1967—,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工作单位: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院。
关键词:冰心散文 母爱 温柔 忧愁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冰心在其诗作《诗的女神》中,将她心目中的诗神的特点概括为:“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温柔、忧愁、含蓄,既是年轻的诗人心灵世界里诗神的特点,也是冰心早期散文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她早期的散文《往事》(一)中体现得最为集中。
一 抒情赏析
《往事》(一)是冰心在上世纪20年代初所记录的自己“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是作者回忆往事时“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的生活记忆。文中不仅荡漾着冰心清雅的语言风格,其恰到好处的情景交融也令人感佩。赏读这样的美文,读到的不只是醇美的文章,还有作者那颗冰晶般的心。在这篇500余字的短文里,处处流露着作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文心气格。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这平常的句子中透露着一种宁静,宁静得像莲花,也像莲下那一弘清水,这宁静中美好的感觉,就是家的感觉。正如卓如在《冰心全传》中所写:
“只有‘家’是人生的安慰,人生的快乐。她回到家里,屋子里暖香扑面,一切都笼罩在寂静里,母亲对着炉火,弟弟头枕在母亲的膝上睡着了。母亲温柔的爱,孩子天真极乐的睡眠,一天的愁烦,都驱出心头。”
这就是冰心心中温馨祥和的家。然而,却是有“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对于一个对家有着挚爱深情的女孩来说,多年的离家该会有怎样的眷恋与思念!在其自叙《我的父母之乡》中,冰心曾一往情深地写道:
“福建福州永远是我的故乡,虽然我不在那里生长,但它是我的父母之乡!”
而关于“父母之乡”,冰心在《繁星》中更以优美清丽之笔赞美道:
“清晓的江头,/白雾;/是江南天气,/雨儿来了——/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父母之乡!”
莲花之于冰心,是天生有缘的。1900年10月5日,夜幕笼罩大地,皎洁的月光下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月夜的沉静。祖父谢銮恩欣喜地说:园里今年第一次开了三蒂莲花,我们谢家今年添了三个女孩子,应了花瑞。多年之后,“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时,还“笑着和我说”起这件祥瑞之事。
而今,已是成年的冰心再一次看到了家中的莲花,心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半夜里“繁杂的雨声”,自是叫人无法安眠,加之早起浓阴的天,更让人“烦闷”。一夜“繁杂的雨”,让娇弱的白莲早早地谢了,只剩下凄美的“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然而,“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本该是多么地让人意外而欣喜。可对于此时年轻的冰心,心里却“仍是不适意”,这“不适意”也变得如这浓阴的雨天般,湿润润、雾地将人包裹,弥漫开去。而随着大雨倾盆落下,烦闷也愈加浓重,无以排遣。当她再向窗外看那朵红莲时,它“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风雨中的红莲,恰如一个漂泊在外的娇柔的女孩儿,虽坚强而饱满地绽开着,却也多需要一份呵护与关爱啊。——恰在此时此刻,“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是多么精到的情景相融啊!自出生之日起就与红莲结缘的女儿,刹时竟真地变成了那朵红莲,幸福地躲避在挺拔勇敢而慈怜的荷叶下面,母爱又一次为她支撑起一片没有风吹雨打的天空,母爱又一次将她包裹,将她遮蔽……。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比母亲一声温柔的呼唤更温暖,还有什么比母亲悉心的怜爱更体贴,还有谁比母亲更懂女儿的心事?于是,“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母爱的风雨不惊、柔韧刚强,再一次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在冰心全部的情感世界中,母亲始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冰心眼里的母亲“总是微笑地、和颜悦色地嘱咐指挥着一切”;母亲是“喜爱整洁的”;母亲“是个最‘无我’的人”。而“母亲的爱”在冰心的心里“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地移向光明”,冰心一生对母亲的爱与思念更是无处不在。当冰心在万里之外的异邦,读到母亲倾诉对女儿深切思念的信件时,她心如刀割,并因此酸楚地发出悲愿:“愿世界上自始至终就没有我,永减母亲的思念。”冰心最向往的,是能在温暖美满的家庭里,享受着充溢着天伦之乐的“浓福”。留学美国,嬉戏中,她童真般地对五岁的男孩说:“阿历,我要我的母亲”;在船上,“今夜没有海潮音,静极心绪忽起:倘若此时母亲也在这里……”;而她的那首《纸船》更是遥寄给母亲的大海般深情的思念。
于是,在短文的最后,冰心饱蘸着浓浓的深情抒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 《往事》(一之七)无论从语言到内容,从叙事到情感,无不充盈着这一风格。
二 抒情背景
《往事》(一)是冰心最重要的散文之一。它包括20个散文小品,用她自己的话说,“那都是我心版上的雪泥鸿爪,值得纪念,不记下可惜。”(《冰心散文选》自序)这一组散文的内容,正如作者在第一篇里所说的,是记录下了记忆的三个圆片:
“第一个厚的圆片是大海;海的西边,山的东边,我的生命树在那里萌芽生长,”这大致是对作者幼年在山东海边生活的回忆。
“第二个厚的圆片是绿阴;这一片里有许多生命表现的幽花,……有浓红的,有淡白的,有不可名色的……”这是作者对北京的回忆。
“第三个厚的圆片,不是大海,不是绿阴,是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作者年轻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某种不可名状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自然与人生所产生的领悟,或者是对世界的一些哲理性的认识。
但是,有一个差不多连贯的主题将这20个“圆片”连结起来。这个主题就是“爱的哲学”。这种“世界是爱”的幻想,是冰心经历“五四”落潮之后心灵无所寄托的体现,与当时部分知识青年共同的社会心理相合拍。作者以优美的文字造成浓郁的抒情氛围,宣扬着母爱和童贞,借以躲避自己“心中的风雨”。“爱的哲学”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对自然的爱。作者在散文中表现了“天赋的悲哀”与“心灵的寂寞”,而这种心理的结果就是趋向于自然。
《往事》(一)是冰心早期的作品。在“五四”新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影响下,年轻的作者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爱与自然,寻找人生的乐趣和慰籍,营造了一方爱与温柔的精神乐园。“创作总根于爱”,鲁迅的名言揭示了创作心理的一条普遍规律,这对冰心来说尤为贴切。冰心的创作以爱心为文心,其爱与温柔弥漫于《往事》(一)中。《往事》(一之七)着力歌颂母爱的无私、博大、永恒,作者感念母亲的挚爱,领悟生命哺育的真谛和价值,并给予了最真挚的表达。母爱之于冰心,意味着生命的源泉,力量的源泉,是一切爱的起点。在1946年抗战胜利后写作的散文《写给日本女性》中,冰心更是有力地直抒胸臆:
“母亲的爱是慈蔼的,是温柔的,是容忍的,是宽大的;但同时也是最严正的,最强烈的,最抵御的,最富有正义感的!”
三 抒情风格
冰心在她的《话说散文》中曾说:
“我说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
《往事》(一之七)所记录的,正是她时值年轻的22岁时“心版上的雪泥鸿爪”,那是一种寂寞惆怅时内心期待隐蔽的爱。
1 含蓄
冰心的散文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她在《诗的女神》一诗中,谈到她心目中诗神的特点是“欲语又停留”,这可以看做是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含蓄,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审美习惯,也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项美学要求。冰心同样也把含蓄作为自己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往事》(一之七)中,她没有把心之所想都直接倾诉出来,而是把全部感情凝聚在她所精心描绘的艺术形象或艺术画面里,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它深刻的内涵和悠远的余味。例如写“繁杂的雨”中自己烦闷、不适的心情,写那朵风雨中的红莲“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而此时“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作者把歌颂母爱的千言万语,寄托在这雨荷的图画里,因而读者从这幅图画所能感受到的,是比画面本身更广阔更丰富的情思。冰心对母亲的眷恋,对不宁的心绪,对“心中的雨点”,这种种情绪都不是诉诸直接的抒写,而是蕴含在形象鲜明的艺术画面里。这样,她的散文就创造了一种深沉、优美、洋溢着诗情的艺术意境,同时也焕发出极为动人的含蓄美。
2 空白
文本的创作空白是指在创作中作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读者留下的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空白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作为一种创作经验,创作空白使得文本存在着大量的意义空白。中国接受美学理论研究者金元浦指出:
“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义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
在《往事》(一之七)中,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多次为作品留下创作空白。例如“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一句话中隐含着时间的跨度与事件的变迁。“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看似平静的语言暗含了作者对故乡深情的怀恋,以致八年之后故乡生活的细节仍历历在目。“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郁的天,我觉着有些烦闷。”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为什么“烦闷”?何种原因造成了“不适”与“徘徊”?引人思索。“对屋里的母亲唤着,”母亲缘何偏偏此时呼唤女儿,是巧合吗?“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省略号中蕴含着作者由红莲到自身的联想,蕴含着对母爱无限温柔的体会与感激,蕴含着心绪由“不宁”到安宁的重要转折,蕴含着享受母爱的无边幸福。所有这一切,作者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读者解读文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3 语言
《往事》(一之七)写于1922年,当时白话文的写作虽然已经蔚然成风,但书写成功的并不很多。冰心以她独特的女性对语言的敏感,在语言表达的优美与流畅方面卓然超群。她的文字清丽隽永,纯净雅致,温婉精巧,自然天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冰心体”。在《往事》(一之七)中,她以片断的情思抒写了温柔幸福又晶莹美丽的回忆,短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浓浓温柔的抒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其情晶莹如雨,其爱清香如莲,其韵甘醇如酒,读来不觉动容,心中充满了感动。
参考文献:
[1] 马连儒、王凤海主编:《百家散文名作鉴赏》,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2] 冰心:《话说散文》,《人民文学》,1989年第5期。
[3] 王宝增:《创作空白论》,《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
[4]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张玲,女,1967—,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工作单位: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院。